第一篇: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关于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专题调研报告
一、调研组织工作
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准备工作的通知》精神,环旅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开展。2014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地理、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在院长黄润教授带领下对相关院校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展开了考察调研。
二、调研考察开展情况
1、省内高校调研
2014年3月28日至29日,环旅学院一行四人到赴池州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两所学院进行考察调研。在池州学院,考察组一行得到了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主任胡文海、党总支书记崔泽玉和副主任张乐勤等系领导的热情接待。胡文海主任解读了池州学院以“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介绍了池州学院强化实践,突出应用、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色,依据专业专长能力设置课程模块,同时开发校本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以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为主要形式,课内实践包括课程实训、实习、论文、课堂辩论赛等,课外实践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课堂为主要形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同时胡院长分享了在酒店实习中如何选择酒店和管理学生的做法,最后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去向,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随后参观了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并就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
3月29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与院长焦华富、副院长苏勤、旅游系王朝辉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王朝辉主任强调旅游人才培养定位要准确明确,旅游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应用型培养,其中外语技能尤为重要,学院在一二年级设立了旅游英语课程,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课程设置结构是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拓宽学生基础。同时强化旅游专业实习,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和实习学生的专业实习导师制,全程跟踪学生实习。焦院长就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考察组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提出诸多宝贵建议,鼓励更多旅游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挂职,最后实地察看了各专业实验室。28日晚,考察组一行还择机亲切探望了在安师大读研的环旅毕业生,认真听取毕业生对母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省外高校调研
2014年4月19-20日,环旅学院院长黄润教授率地理教研室主任李远平、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余佳华,以及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对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进行考察和调研,对地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室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19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汤国安教授、旅游系主任黄震方教授、GIS系主任龙毅教授热情的接待黄润院长一行。旅游系主任黄震方教授介绍了南师大在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上突出“需求导向原则”、“系统构建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就业导向原则”、“强化应用原则”以及“可操作原则”的做法,采用模块式方向选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训实验模式。
20日上午,黄润院长一行来到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万绪才教授接待了来访。双方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块以及实验实训经验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万绪才教授在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专业课程应用性设置上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会后对旅游实训中心进行参观。
三、地理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总结
(一)地理专业
1、地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与素质、能力要求
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纳入教师教育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招生地理科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以外,其他学校的地理专业均为师范专业。从安徽省内来看,中等学校地理专业教师招考2014年全省统一招考,在此之前,均为各市、县独立招考。每年约提供招考岗位200-250个,采用笔试、说课、授课等环节,综合考核人才素质。目前安徽省内共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皖西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池州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招收地理专业本科,每年毕业生人数350-400人。各校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都很高,约30%左右,“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是培养目标之一。每年共有约245-280名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教师岗位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教师教育能力和素质要求高。
总体来看,从业市场对地理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无论毕业去向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中学地理教学岗位还是到公司企业就业,具备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是给未来插上翅膀。地理专业目前招生主要是文科生,毕业授予的是理学学位,从将来学生的发展来说,尤其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安徽师范大学和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均开设了超过了100学时的高等数学,开设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
2)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程学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比较明显,但对毕业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来说,往往显得后劲不足,发展受限。在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对中学地理教学方向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开设跟中学地理教学结合方面的课程,着眼于学生继续深造的专业方向则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池州学院地理专业也分为“地理教育”和“学科拓展”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开设有所侧重。
3)教师教育专业技能。从前几届学生来看,在应聘教师岗位时,往往笔试成绩比较好,而在说课、授课环节不尽人意,最后遗憾地失去机会。这就要求在校期间除了开设有关教师教育方面的理论课程以外,要注重加强说课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训练的意识,长期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从调研的几所高校来看,都很重视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训练,包括课内训练、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
4)学科调查研究能力。在高年级开设适当的学科拓展课程,有利于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专长,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几所学校开设的学科拓展课程来看,既介绍学科前沿与发展,又注重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既考虑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又突出区域特色。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学科调查、科学研究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2、地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皖西学院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9级做了比较大的变动,此后除了2011级没有进行修订以外,每一级都进行了修订,但变动不大。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几大模块组织教学。毕业需达到185学分,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大类课程51学分,专业课程38学分,实践课程41学分。
现行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关于公共基础课程问题。地理专业招生服从学校考生报考率、录取分数线的考虑,招生以文科生为主,但毕业授予的是理科学位,同时现代地理科学具有横跨自然、人文社会和技术三大领域的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上,单纯划为大文类或者大理类都不合适。其结果是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伦不类。
2)关于教师教育课程问题。2013级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共开设了38个学分。看起来学分很多,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开设了普通话、三字书写、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课程以后,又由教育学教研室开设3个学分的“教师技能项目训练(含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在公共通识课程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修3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在4-6学期又规定选修三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由教育学教研室统一开设,课程重复、脱离中学学科教学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教育实习一项高达14个学分,在毕业论文等所有实践实习环节中学分最高,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教育实习学分一般8-10分,没有见到超过10学分的。
3)专业课程学分过低。在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几大模块中专业课程学分最低。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3、对本专业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与建议
1)真正做到“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差异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殊性,给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更多的灵活性。
2)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可以限定总的结构和学分,而将课程及学时的安排设计权限放到二级学院,以便根据专业特点和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实际组织相关课程,以取得实效。
4、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1)加强对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力度,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出台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办法,促进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对大文、大理类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经过充分论证,考虑不同专业实际和特殊情况,给予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5、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1)重新划分各课程模块学分比例构成,全盘考虑,务求实效。
2)重新论证大文、大理类公共基础课程及学时、学分,避免不仅没有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反而不伦不类。
3)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应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成一个真正独立的模块,而不是既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又将教师教育课程分布于通识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中。
(二)旅游管理专业
1、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素质、能力要求 1)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调研中感受到,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不断产生的新职业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新的就业领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企业缺乏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需要大量的应用性、创新性旅游人才,在旅游行业中高素质导游、旅行社营销-外联、旅行社计调、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等人才短缺,同时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对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规划、旅游企业资本运作、旅游地产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量大。
2)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a.旅游业人员要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构建由专业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层次、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景区管理等旅游专业理论,旅游业前沿及发展动态。b.要有多元化的能力水平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要重视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内在能力素质。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应特别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较强的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
c.要有多维度的品质素养
多维度的品质素养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2、旅游管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 a.学分和课程体系结构
以旅游管理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毕业需达到175学分,其中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5学分,大类课程51学分,专业课程33学分,实践课程36学分,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设计。
b.大类课程
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基础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实用英语、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
c.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
(1)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如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实用礼仪、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管理、导游业务、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
(2)专业方向课程。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素质、了解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而设置的课程模块。现有酒店方向、景区与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
(3)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合理选择课程,适度考虑学科的交叉。
d.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模块教学目前开设了餐饮管理技能训练、前厅与客房管理技能训练、旅游实用礼仪实训、导游业务技能训练、专业见习、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综合专业实习、旅行社经营管理技能训练、会展经营与管理技能训练、模拟导游实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
2)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学生入校后,专业转出率较高;专业学习期间,缺乏职业发展规划;学生毕业时,行业内就业意愿有待提高。
2.特色优势显现不够。培养出的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多样性不足,竞争能力不够。在紧密结合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传承皖西旅游文化,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更多地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3.与市场对接不紧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没有很好紧密结合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在: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
4.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之间安排衔接对知识的连续贯通性考虑不够,有待进一步提升。
5.实践教学设施不足。专业实验教学设施匮乏,目前仅有3D导游仿真实训室、旅游礼仪实训室,很难满足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3、对本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1)调整新生首学期专业课程设置。针对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知模糊,应在第1学期开设一门或两门学科概论或专业基础课程,由外聘专家或本专业资深教授开设,为学生系统介绍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本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该课程开设加强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指导。
2)调整课程适应市场和企业的新需求。满足旅游新业态的需要,专业课程平台中的课程应尽可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如开设休闲度假、智慧旅游相关课程。
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课程效果,提升职业能力与素质,让学生更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导游》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
4)开辟地方特色课程。可开设皖西文化、皖西旅游资源等课程,配套编写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教材,实现旅游本科基础教育和区域旅游业需求的统一。
5)提升各学期课程间的承接性和均衡性。课程设置及开设学期的安排,要充分体现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与知识衔接,同时要考虑周学时的均衡性。
6)增加新专业方向培养。在现有的酒店方向、景区和旅行社方向下开辟市场需求的新方向,努力形成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
7)减少不同类型课程间的重复。个别大类课程与专业课内容存在重复,部分课程的类别需要调整。
4、对全校公共课程、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思政课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分课内、课外执行。课外教学采取学生社会实践、撰写读书报告等方式执行。形势与政策以课程尝试其他形式,如开设讲座形,增强教学课堂效果。
2)大学英语改革。大学英语为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分别开设不同等级的大学英语课程,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免修大学基础英语,直接学习高水平英语课程。
3)高数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根据专业和学生需求,实行分层次完全学分制教学。
5、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体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1)学校要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修订原则、修订的具体要求。2)认真借鉴其他相关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听取全校教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3)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4)积极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改革。
2014-4-23
第二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40
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需要,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
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应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农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具备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
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使用计算机;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四、主要课程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总论、土壤农化分析、土地资源及评价、农
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监测、资源与环境信息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主要专业实验
要求教学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认识、专业劳动、普通劳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
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30-38周,学分35学分。
要求完成计算机实验课32学时、物理实验课18学时、化学实验课84学时、基础课实验102、专业基础课实验100学时、专业必修课实验80学时。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农业化学研究法、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
源与环境信息技术、测量学、气象观测等。
六、学制和学习期限
学制4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限为3-6年。
七、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八、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要求完成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38.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0.0学分;基础课21.5学分;专业基础课14.5;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29学分;实践性教学34.5学分。
九、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
理论教学1618学时,占总课时的64.7%,理论教学总学分125.5学分,占总学分的78.4%;实践教学34.5学分,占总学分的21.6%。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时学分分配表
十、教学进程及课程设置表(见附表
一、附表二)
附表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进程表
第三篇: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团代会报告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服务青年 锐意进取
为学校改革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程海峰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我受共青团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是我系团总支在学院升本以来首次召开的一次会议,也是在学院建设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全系上下全面贯彻第一次共青团池州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池州学院团委的号召之时召开的一次会议,我系团总支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领导下,在系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系各团支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引领青年思想,促进青年成长发展,着力推动共青团工作思路、方法和自身建设的创新,使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
大会的主题:在系党总支和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以“在理论中升华、在实践中创新”为指导方针,本着“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围绕学院的发展开展工作,以加强学生团员思想政治工作为目标,不断深化团总支的工作内容,推进广大团员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团员自身素质。在保持和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系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一、求真务实,坚持理论武装与思想教育
各位代表,自上半年我校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共青团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第一届委员会在校团委和系领导的关怀和领导下,在我系各基层团支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以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 1
标,以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团员青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甘于奉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池州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开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思想引领成效显著。
坚持我系每年定期召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培训班旨在鼓励我系广大共青团员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广大团员增强对党组织和团组织的认识,提高广大团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团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
2、积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系团总支积极组织各班团支部开展院团委组织的主题团日活动,各班团员青年踊跃参加,开展活动的班级比例达100%,并且我系团支部积极参加院团委组织的答辩赛,争取获得院“十佳主题团日活动”称号。
3、积极开展团员思想状况调研活动
我系团总支深入到广大学生中进行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和建议。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向新生介绍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我系优良学风的形成。并且组织各新生班团支书参加团委举行的党团知识培训会,让学生了解递交入党申请书、党校学习及推优入党的各个环节,为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追求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4、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介
我系每月一期的《学生工作简报》,展示我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系报《绿家园》每学期一期,为同学们提供另一个展示的平台;另外,每月一期的黑板报检查评比也提供了宣传团学活动的机会。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1、开展经常性志愿者服务活动
我系团总支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阵地,作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专业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指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工作提高思想觉悟。
我系青年志愿者在九华天池风景区开展“你旅游,我导游”的志愿者活动,为游客义务
讲解景点,做免费导游,得到了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我系志愿者还积极响应池州市旅游委员会举办的万名志愿者旅游景区宣传周活动,到杏花村旅游景区参加了“品质旅游、伴你远行”的志愿者活动。
在院团委的号召下,我系与每年12月份志愿者活动服务周中,每个团支部都开展了2-3项志愿者活动,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其中向孤寡老人献爱心、倡导无偿献血等活动,效果非常显著。我系还与池州市老干局、池州市公交集团签订协议,与其结成“对子”,建立了属于我系的志愿者服务基地。
2、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系团总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寒假开始我系团总支在火车站、汽车站开展的“迎新春、送春联、送温暖”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我系团总支决定每年都定点开展此项活动。
三、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系团总支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针,通过开展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把校园文化的内化教育功能与我系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我系团总支鼓励本系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报告活动,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其中,2010年3月,我系的四叶草工作室创业团队参加院“挑战杯”创业大赛决赛获得第二名,并于2010年5月,在第四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铜奖。
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学生分会与社团管理共发展。
我系切实加强团干队伍建设,团学干部素质得到提升,系团总支着力加强团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坚持团干部工作例会制度,从团干部的政治方向、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并且,加强指导,学生分会和学生社团工作求真务实,坚持以“一体两翼”为格局,坚持以团员青年为本的方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取得新成绩。重视发挥学生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我系团总支、学生分会分工明确、工作规范化,表现出了踏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思维,较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形式催人奋进,但挑战依然存在。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与我系团员青年的成长需求相比,我系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有待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团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五、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努力谱写我系共青团事业新篇章。各位代表、同志们、同学们,我系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于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征程始于新起点,新任务期待新作为,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奋力抒写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共青团工作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高举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团委和系党总支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能力,奋发作为,切实履行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等基本职能,为把我系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出应有贡献。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
希望团员青年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紧跟时代主旋律,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
进一步丰富主题教育内容,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继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业余团校、团学骨干培训班,培养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地青年大学生骨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团员青年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品格,帮助团员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焦点、焦点事件。
(二)坚持共青团工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搭建校园文化的实践育人平台,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团员青年应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能力。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长学生文化水平
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风建设是学校和学生共同关心的大事,团总支自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个问题,并努力为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做一些必须的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地。
1、我系十分重视“系风”、“班风”建设。每个学期我们都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分析同学心态查找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导新生班级制定、完善了《班级公约》等规章制度。并且我系团总支积极做好新生团员组织关系的转入工作,定期对《团支部工作手册》进行检查。在今年的元旦游园活动中,我系团总支积极参与,获得了拔河、结伴而行均二等奖、跳绳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新生开学之初,我系团总支还举行了“趣味运动会”的比赛,丰富了新生们的课余生活。
2、加强理论武装,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这是共青团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指南。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引领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我校共青团服从于学校的工作大局,较好地发挥了助手作用,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高了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初步树立了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队伍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协同教务处、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寓乐的活动,努力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引导教育功能,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学生获得骄人可喜的成绩再次表明,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只要我们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务实求新,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各位代表,同志们,同学们,光荣已成为过往,奋斗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光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崇高的责任激励我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科学与人才并重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我们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自觉地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成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谱写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篇章!
第四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附件3: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胜任资源管理与评价、土地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以及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
二、培养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掌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训练;
3.掌握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能力,初步具备对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拥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
1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至8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四、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
毕业总学分及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表
五、主干学科 地理科学、环境科学
六、主干课程
地球概论、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与地图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自然资源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生态工程学、资源计算与评价。
七、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要求
1.军事理论与训练:第一学期2周。学生进校后在军队教官指导下进行2周的军事训练。
2.资源环境认识实习:第三学期2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初步了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当今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增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第四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地图信息进行输入、编辑、空间分析、输出等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二次开发语言。
4.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第四学期1周。本实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上紧密结合当今遥感数据、遥感设备、计算机图像处理工具软件等最新现状和技术,通过学生的实践,使之对遥感的原理、概念、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5.地图编绘与测量实习:第五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地图编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地图编绘,掌握手绘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测量技能。
6.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第五学期5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的综合野外考察,加强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
和理解,学习野外考察的基本工作方法,撰写实习考察报告。
7.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指导学生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具体规划实务,编制完整、规范的土地利用规划报告。
8.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9.资源计算与评价课程设计:第六学期2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资源计算与评价》课程的计算模型与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对特定资源进行价值计算与评估,并形成评价报告。
10.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16周。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撰写毕业论文,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11.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表(见附表)。八.教学计划
第五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调研报告
目前,全国有地理系(学院)的大学、很多有一般理工科的大学开办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已有158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一、专业存在问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宽泛,包括12个知识领域(方向)、45个知识单元、和350个知识点,可以说“上及天文、下及地理”。由于该专业名称针对性不强,目前,该专业在招生、教学、就业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1)在教学中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偏少、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控制没有涉及等问题。
(2)在校生学习情况主要问题为:①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②学习兴趣缺乏,专业认知不足;③专业知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重点不在专业方向上。
(3)学生就业主要问题表现在:①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偏低;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达不到完全统一、不能实现对口就业;③入职学生动手技能不足。
二、专业建设规范
在地理学科类专业委员会(主任为北大蔡云龙教授)的指导下,由中山大学承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规范的研制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规范的研制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指导思想,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扬个性”的育人理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地理学的应用层次,实质是应用地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地理学人才。为使统一的专业教学规范适应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研究制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规范的时候,要注意专业教学规范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1、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各校可以设立特色专业方向
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下,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自身的优势,设定不同的专业方向,这样既符合统一的专业规范,又办出了各校的特色,同时提高了招生、就业的针对性。如南京大学侧重于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其开设的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课程达到了8门,共18学分;北京大学规划专业的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开设了城市规划及相关课程5门,共14学分;中山大学形成了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与文化地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4个研究方向;西南师范大学侧重于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两个方向;华中师大为环境资源评价与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管理;河北师大、哈尔滨师大侧重于旅游管理方向;山西师大、辽宁师大、东北师大侧重于城市与环境方向。
2、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各校可以有多样的教学计划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做相应的选择,实现教学计划的多样性。
3、在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下,各校课程设置可以多样
专业规范对知识体系构建做了统一的规范。按照顶层涉及的方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有普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构成。在完成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等基础课程后,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科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等,从而通过学时和课程内容都不一样来实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专业培养模式
在本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讨会上,参加会议的各学校代表积极发言,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其中金陵学院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值得我系借鉴。
1、金陵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办学现状
金陵学院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依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建筑所、社会学系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为适应国家战略及地域发展的要求,培养以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为主,掌握信息科学技术并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具有地理学、建筑与规划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社会调查、组织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现代化城市和乡镇的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与管理工作,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目前,本专业四年开设通修课13门,55学分;学科基础课13门(包括普通地质实习与地理学教学实习,各两学分),35学分;专业骨干课8门,18学分;另有文化素质课14学分;毕业实习与论文8学分;选修课26门(要求最少选修29个学分),最低毕业学分150学分。学满规定学分并符合学院各项规定这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从2005年开始本专业首次招生,05年招生45人,06年招生51人,07年招生74人,08年招生95人,09年拟招生204人。根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办学目的,依托南京大学的学科和师资的优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工作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高年级采取分流培养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2、金陵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一般就已经进行过专业的划分与选择,但是对于刚刚从基础教育阶段
迈向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些专业方向是缺乏了解俄的,容易被社会上所谓的“热门”、“冷门”的舆论所导向,并不能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金陵学院提出“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教学计划分为“构建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方向分流”三个阶段。
Ⅰ、构建专业平台
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确定为第一阶段,即构建专业平台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以及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同时完成地质与地理的教学实习。其中理论课可用大班化教学,实践课还是分成进度一致的小班进行辅导。
Ⅱ、专业方向分流
在第二、第三阶段,即本科教育的第三、四年,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动态分流。“自主选择”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学生可根据本人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对四年基本课程内的课程,按修业最大年限,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进行组合并修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需要多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共同构建。因此,过早的进行专业分流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第1~4学期教学中,本着“宽专业、厚基础”的原则设置课程,注重理论课程教育,在专业教学内容上真正删繁就简,适当减少课程、压缩学时,使学生即获得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能获得相关专业的拓展性知识,形成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第二阶段,推出具有专业方向性的课程组合供学生选择。在第5学期开始进行分流,在第5~6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后的教学。学生按其不同个性及能力特长,结合个人爱好分流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等不同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培养。
(1)分流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学生,修读村镇规划、城市人口学、城市设计概论、城市管线工程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系统分析、建筑学基础等课程。
(2)分流为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专业的学生,修读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法、房地产开发、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
(3)分流为旅游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修读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法规、旅游统计与预测等课程。
第一次分流是专业方向上的大的划分,也是学生从课程性学习向课程群学习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学生所选择的本专业方向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的组合。
Ⅲ、职业方向分流
在第三个阶段,即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即将毕业之后的发展要求强化知识与技能训练。在第7个学期开始再次进行二次分流,在第7~8学期进行职业方向分流后的教学。将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愿望,结合个人学业背景分流为参加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方向,进行相应的培养。同时在第8学期完成其个人的本科毕业论文及答辩。第二次分流是针对已经进入大
学本科四年级的学习的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发展意愿所做出的进一步分流,也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所进行的较为务实的技能培养。
(1)分流为参加工作的学生进一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拓展专业知识面的同时,开设一些诸如计算机网络应用于维护、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用教程、数据库软件Visual FoxPro的应用等办公实务课程供其选择,并鼓励学生参加企事业单位的入职前实习。
(2)分流为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适当培训,强化专业知识,数学与外语能力的学习。
(3)分流为准备出国深造学习的学生,加强外语口语能力的训练,为其参加托福(或雅思等)的应试做好准备。
四、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在与会的各方代表中,上海师范大学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市场调研。
上海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招生5届学生,以城市管理为培养方向,以培养具备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上海师大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了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兄弟院校访谈、专家咨询等。旨在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通过兄弟院校访谈,借鉴成功经验;通过专家咨询,探寻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
1、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分析
采用学生生产实习单位回访、人才需求单位访谈、搜集知名公司的网站招聘需求信息等方法,结合各知名学校的办学经验,选择了房地产行业、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行业、物流行业、社区服务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1)房地产行业、旅游行业、城市规划部门等大部分企业和单位愿意接受本专业毕业生。以房地产企事业单位为例,房地产研究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策划公司、房屋销售公司、房地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都乐于接受该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该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适应工作环境快,可塑性好。并且有部分企业表达了愿意与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实现企业宣传,人力资源更新的双重目的。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旅游规划、旅游咨询类企业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泛,部分旅游企业单位也乐于接受该专业的毕业生,加上该院旅游专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这也是资环专业开展旅游规划、咨询方面的优势之一,但在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安排上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如何突出特色值得商榷。
(2)对物流行业而言,地理专业学生区域观、总体观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也对从事物流行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地理专业传统的经济地理、商贸地理、GIS技术等都是其他专业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是面临着同类高校竞争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如何保留地理专业的特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师资力量问题。
(3)政府部门进入门槛很高,房地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环境管理部门等一则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一则需要高学历研究性的专门化人才,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相
形见绌。
通体而言,社会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大部分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房地产等公司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较大。他们一致认同该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同时建议增加部分实践性课程,增加学生的技术操作。
2、兄弟院校考察及专家咨询调研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是地方性师范大学,考察的兄弟院校主要突出地方性和师范性。主要考察了广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同时借鉴了教育部直属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并在和华东师范大学办学比较的基础上,对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作了调整,以向地理科学为背景,掌握城市总体规划、不动产与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区域旅游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等基本知识,特别重视规划设计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方向——“城市规划与管理”转变,这是符合专业发展实际和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
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该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源多为本地学生,本地就业,宜结合上海市区域特色办学,发挥地理科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特长;(2)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区域振兴政策实施,上海市城市化进程更为加快,城市发展及其持续管理必将步入一个型的阶段,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定有所增加。
五、专业方向设置探讨
合肥学院旅游系自2005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来,在系领导的指导下,在资环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的摸索与实践,该专业建设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是,该专业依然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如何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我系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照顾到招生、教学、就业、考研等方方面面,暂且提出以下专业发展方向,恳请系领导、资环教研室各位老师商榷。
1.旅游方向
设立“旅游规划与管理方向”、还是“会展旅游方向”?
2.房地产方向
设立“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向”、还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3.城市方向
设立“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向”、还是“城市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