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第一篇: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2018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 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8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8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 “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二)抓统筹谋划,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确立建设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大会,发布《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总体部署工业强市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x”政策,开展对各地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专项督查。二是积极帮扶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第一时间出台《XX市工业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应对“菲特”台风,安排3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淘汰更新机械设备、恢复生产贷款担保、提高重点产业技改专项补助比例等方面;依托8718平台宣传政策,动员行业协会和工业企业发起救灾自助,组织459名志愿技术维修人员帮助企业维修设备1157台(套),灾后半月内99%以上受灾企业全部或部分恢复生产。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有力推进国有投资项目招标(采购)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工作,编制《XX市自主创新产品与优质产品目录》,544家企业900余种产品入选,本市企业中标率、中标金额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四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下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审批权限。五是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开通企业政策查询平台;在《宁波日报》开辟专栏专版,开展连续报道,宣传推广“机器换人”、“节能降耗”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抓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化项目重点扶持提升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通过低价或免费软件推广开展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组织“普及工业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7个主题系列活动,共为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低价(或免费)信息化服务,培训各种层次信息化骨干人员1100多人。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升级指导和认定管理,去年我市有1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创历史新高;重点扶持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继续实施“百家中小企业管理诊断计划”,对开展管理创新提升效益明显的企业进行标杆认定;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论坛和讲座近200场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2万人,其中我委组织实施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近40期,培训中小企业管理者5000余人。四是加强产学研对接。加强与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5项,联合委托我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予以研究解决;加大“军转民、民参军”的工作力度,分别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签订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增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16家,取得四类资质19项。五是工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全市认定三批2109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其中,4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94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四)抓有效投入,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编制发布年度千万以上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表,2013年投资235亿元;围绕“四减两提高”重点行业,制定发布《2013年度XX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导向目录》。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各地初步建立工业投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3亿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列入国家专项项目各级领导联系责任制。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建立市、县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和跟踪机制,动态跟踪监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杭州湾大众汽车一期、南车宁波地铁列车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石墨烯产业化、吉利春晓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四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13年我市共有38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改专项资金补助计划,争取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7亿元。

(五)抓“三创”工程,推进企业梯队建设。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创一流”工程。制定发布《XX市“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和扶持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并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差别水价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展“810实力工程”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二是实施“高成长企业创新工程”。发布《XX市“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目标任务评价办法》和年度工作计划,新增认定42家企业列入第二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名单,审核认定93家企业达到高成长企业考核要求并兑现政策奖励。三是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工程”。制定《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入库培育的1600多家企业开展运行监测分析,超额完成省定660家“小升规”企业任务(实际完成719家);推荐国家工信部认定了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量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推进8718平台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新增1461亩的专项用地指标,新建扩建15个小微企业集聚区。

(六)抓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推进能源“双控”。严格对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目标责任管理,下达分解节能目标,定期通报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加强目标完成的预警监测。二是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采用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可比产值能耗等多种指标,实行“一企一指标”;研究制定新建项目节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新建项目能效监察的若干意见,强化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评后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节能目标未完成约谈制、项目限批制、行政问责制等工作机制创新。三是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修订完善《XX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达2013年度重点节能改造项目计划960项、总投资45.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78万吨标准煤;创建认定了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节能降耗标杆企业24家。

(七)抓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委统一部署,党工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查摆整改问题10条,健全完善制度6项。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邀请专家辅导和心得体会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组织12次集中学习,举办4次报告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三是加强工业管理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县(市)区经信局局级领导、委机关处级干部参加清华大学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全市经信局、乡镇(街道)工业统计人员参加的业务能力培训班;全面调查全市基层工业管理队伍情况,谋划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严格按干部管理条例,选拔和使用好干部,严格执行换届纪律,确保干部任用工作风清气正。

总之,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全市新开工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数同比出现下降;产业布局规划亟待优化,缺乏工业布局规划和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机制。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并切实改进。

今年,全球经济谨慎向好,国内经济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思路,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进一步释放,全市经济也将继续处在平稳增长轨道,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工业运行仍将保持“平开平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略超过去年,软件产业仍将实现快速发展。

三、2018年工业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制造”为途径,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着力增强有效投入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着力优化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宁波工业经济升级版,为全市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预期目标

——质量效益: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以上。

——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以上;小微企业新上规模600家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0%,省级及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增加8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资源集约:单位gdp能耗力争下降4.3%;通过淘汰落后、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5万吨标煤以上,通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技改,再挖掘60万吨标煤的节能空间。

(二)重点任务

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将以“五个深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战略实施。具体包括:

1.深化有效投资,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领导联系制度,每月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健全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完善工业投资网上跟踪平台建设和5000万元以上项目季度数据报送制度,探索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和复核验收制度。二是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去年选定的三个自动化装备(流水线)重点扶持项目,今年必须尽早投用并召开现场观摩推广会;积极扶持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以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工作;继续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强现代集群中的产业链培育和提升,通过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上游新材料企业的推动、现有产业链的补链增链来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深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紧出台全面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各个推进专项;积极推广执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500家以上无信息化基础的小微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软件,促进500家以上企业信息化水平升段,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应用示范;探索建立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和培训计划。二是积极推进“电商换市”。编制出台《工业企业“电商换市”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规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延伸“微笑曲线”两端;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三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配合我市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搭建融咨询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百家企业管理创新辅导”活动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者境外培训活动,支持旨在宣传表彰和弘扬宁波新一代企业家的甬商评选活动。

3.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培育企业梯队,推动协同发展。制定发布《关于加快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的跟踪管理服务,选优汰劣,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全面贯彻落实“小升规”的实施意见,继续监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加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发展。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等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重点推进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园区管理,推动集群发展。研究拟定《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园区)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园区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工作体系及工作机制;完善《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四是全力支持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引导延伸区、联动区主动对接核心区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落户区域内的新材料项目,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扶持。

4.深化节能淘汰,不断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实施以铸造行业差别电价为特征的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探索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在调研基础上,对单位耗能贡献极低的能耗大户提出按耗能量差别化加价的政策建议。探索“单位要素产出论英雄”的评价模型,为下一步实施打好基础。二是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对100家企业实行能源监察(审计)、50家企业的能效对标;组织实施项目节能竣工验收和项目能效监察工作;配合做好“五水共治”中的工业节水工作。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投入。计划全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0家以上;建立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利用等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四是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应用。力争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规模达133mw;组织推进象山、宁海、北仑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服务业的应用。

5.深化综合协调,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工业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工业强市建设协调机制,启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编制市区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组建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所,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信息体系,统筹工业发展相关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和趋势分析。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服博会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积极推进“名牌”宣传,组织开展八大重点产业品牌宣传活动;举办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项目及重点工程招投标培训班。

第二篇: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2013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2013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二)抓统筹谋划,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确立建设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大会,发布《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总体部署工业强市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x”政策,开展对各地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专项督查。二是积极帮扶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第一时间出台《XX市工业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应对“菲特”台风,安排3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淘汰更新机械设备、恢复生产贷款担保、提高重点产业技改专项补助比例等方面;依托8718平台宣传政策,动员行业协会和工业企业发起救灾自助,组织459名志愿技术维修人员帮助企业维修设备1157台(套),灾后半月内99%以上受灾企业全部或部分恢复生产。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有力推进国有投资项目招标(采购)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工作,编制《XX市自主创新产品与优质产品目录》,544家企业900余种产品入选,本市企业中标率、中标金额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四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下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审批权限。五是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开通企业政策查询平台;在《宁波日报》开辟专栏专版,开展连续报道,宣传推广“机器换人”、“节能降耗”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抓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化项目重点扶持提升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通过低价或免费软件推广开展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组织“普及工业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7个主题系列活动,共为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低价(或免费)信息化服务,培训各种层次信息化骨干人员1100多人。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升级指导和认定管理,去年我市有1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创历史新高;重点扶持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继续实施“百家中小企业管理诊断计划”,对开展管理创新提升效益明显的企业进行标杆认定;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论坛和讲座近200场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2万人,其中我委组织实施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近40期,培训中小企业管理者5000余人。四是加强产学研对接。加强与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5项,联合委托我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予以研究解决;加大“军转民、民参军”的工作力度,分别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签订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增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16家,取得四类资质19项。五是工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全市认定三批2109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其中,4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94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四)抓有效投入,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编制发布千万以上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表,2013年投资235亿元;围绕“四减两提高”重点行业,制定发布《2013XX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导向目录》。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各地初步建立工业投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3亿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列入国家专项项目各级领导联系责任制。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建立市、县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和跟踪机制,动态跟踪监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杭州湾大众汽车一期、南车宁波地铁列车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石墨烯产业化、吉利春晓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四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13年我市共有38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改专项资金补助计划,争取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7亿元。

(五)抓“三创”工程,推进企业梯队建设。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创一流”工程。制定发布《XX市“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和扶持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并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差别水价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展“810实力工程”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二是实施“高成长企业创新工程”。发布《XX市“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目标任务评价办法》和工作计划,新增认定42家企业列入第二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名单,审核认定93家企业达到高成长企业考核要求并兑现政策奖励。三是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工程”。制定《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入库培育的1600多家企业开展运行监测分析,超额完成省定660家“小升规”企业任务(实际完成719家);推荐国家工信部认定了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量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推进8718平台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新增1461亩的专项用地指标,新建扩建15个小微企业集聚区。

(六)抓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推进能源“双控”。严格对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目标责任管理,下达分解节能目标,定期通报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加强目标完成的预警监测。二是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采用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可比产值能耗等多种指标,实行“一企一指标”;研究制定新建项目节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新建项目能效监察的若干意见,强化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评后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节能目标未完成约谈制、项目限批制、行政问责制等工作机制创新。三是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修订完善《XX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达2013重点节能改造项目计划960项、总投资45.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78万吨标准煤;创建认定了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节能降耗标杆企业24家。

(七)抓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委统一部署,党工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查摆整改问题10条,健全完善制度6项。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邀请专家辅导和心得体会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组织12次集中学习,举办4次报告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三是加强工业管理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县(市)区经信局局级领导、委机关处级干部参加清华大学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全市经信局、乡镇(街道)工业统计人员参加的业务能力培训班;全面调查全市基层工业管理队伍情况,谋划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严格按干部管理条例,选拔和使用好干部,严格执行换届纪律,确保干部任用工作风清气正。

总之,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全市新开工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数同比出现下降;产业布局规划亟待优化,缺乏工业布局规划和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机制。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并切实改进。今年,全球经济谨慎向好,国内经济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思路,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进一步释放,全市经济也将继续处在平稳增长轨道,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工业运行仍将保持“平开平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略超过去年,软件产业仍将实现快速发展。

三、2014年工业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制造”为途径,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着力增强有效投入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着力优化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宁波工业经济升级版,为全市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预期目标

——质量效益: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以上。——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以上;小微企业新上规模600家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0%,省级及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增加8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资源集约:单位gdp能耗力争下降4.3%;通过淘汰落后、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5万吨标煤以上,通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技改,再挖掘60万吨标煤的节能空间。

(二)重点任务

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将以“五个深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战略实施。具体包括:

1.深化有效投资,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领导联系制度,每月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健全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完善工业投资网上跟踪平台建设和5000万元以上项目季度数据报送制度,探索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和复核验收制度。二是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去年选定的三个自动化装备(流水线)重点扶持项目,今年必须尽早投用并召开现场观摩推广会;积极扶持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以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工作;继续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强现代集群中的产业链培育和提升,通过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上游新材料企业的推动、现有产业链的补链增链来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深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紧出台全面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各个推进专项;积极推广执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500家以上无信息化基础的小微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软件,促进500家以上企业信息化水平升段,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应用示范;探索建立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和培训计划。二是积极推进“电商换市”。编制出台《工业企业“电商换市”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规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延伸“微笑曲线”两端;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三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配合我市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搭建融咨询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百家企业管理创新辅导”活动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者境外培训活动,支持旨在宣传表彰和弘扬宁波新一代企业家的甬商评选活动。

3.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培育企业梯队,推动协同发展。制定发布《关于加快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的跟踪管理服务,选优汰劣,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全面贯彻落实“小升规”的实施意见,继续监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加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发展。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计划;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等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重点推进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园区管理,推动集群发展。研究拟定《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园区)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园区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工作体系及工作机制;完善《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四是全力支持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引导延伸区、联动区主动对接核心区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落户区域内的新材料项目,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扶持。

4.深化节能淘汰,不断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实施以铸造行业差别电价为特征的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探索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在调研基础上,对单位耗能贡献极低的能耗大户提出按耗能量差别化加价的政策建议。探索“单位要素产出论英雄”的评价模型,为下一步实施打好基础。二是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对100家企业实行能源监察(审计)、50家企业的能效对标;组织实施项目节能竣工验收和项目能效监察工作;配合做好“五水共治”中的工业节水工作。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投入。计划全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0家以上;建立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利用等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四是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应用。力争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规模达133mw;组织推进象山、宁海、北仑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服务业的应用。

5.深化综合协调,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工业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工业强市建设协调机制,启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编制市区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组建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所,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信息体系,统筹工业发展相关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和趋势分析。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服博会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积极推进“名牌”宣传,组织开展八大重点产业品牌宣传活动;举办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项目及重点工程招投标培训班。

第三篇:2014年经信委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结

2014年经信委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1-11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6.1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开票销售411.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入库税金17.7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0.5亿元,增长21.2%;工业投资完成176.2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技改投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净增民营企业1139家、个体工商户2602户,新增“个转企”350家。工业用电量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

2014年全年预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361亿元,增长18%;开票销售完成450亿元,增长2%;入库税金完成19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74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171亿元,增长20%;净增民营企业1550家、个体工商户2612户,新增“个转企”358家。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工作主线,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兴达钢帘线多晶硅切割线、兴海高铁焊丝、渝鑫公司钒氮合金规模生产,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李中、沙沟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西北片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江苏渴望光电、新兴电子等项目加速推进,兴顺电子微芯片投入生产,城区电子产业集聚发展;悦兴药业、朗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制造业破题发展。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组织编制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推进主导产业从“传统低端”向“高新高端”转型升级;戴南城市矿产环保产业园项目在不断推进,不锈钢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伽力森主食、瑞德机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顺利举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1-11月份,不锈钢、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98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量的80%,同比增长16.5%。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戴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全国最大的废旧不锈钢清洁化回收、生产、销售集散地;戴窑粮食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加销产业开发体系不断完善;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市委“重大项目推进年”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伽力森主食、国电燃机热电联产、江鑫机械、瑞德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服务项目能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列入XX市跟踪服务的40个亿元以上项目做到每月现场走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列入XX市“双百”工程的17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进行季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项目实施进展计划进行施工。其中,40个亿元以上项目,当年新开工25项,预计全年有16个项目竣工投产;17个“双百”工程升级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开展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活动,已有26家成长型企业制定三年技改方案,计划投资30.93亿元,其中累计投资将超亿元的企业有双乐化工、安井食品、申源特钢和泰富恒通等12家。积极开展项目上争。组织江苏金扬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6个项目申报2014年江苏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组织五得利面粉、兴澳机械、星火特钢等企业申报2014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组织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戴南镇“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兴达钢帘线、合众不锈钢、热点公司等3家企业获省节能专项资金230万元;星火特钢获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资金奖励。

(三)着力强化培优育强。坚持把培优育强重点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拓展销售市场。组织不锈钢、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杭州展、昆明展、深圳展活动;组织了申源特钢、新华合金、宏利达锂业等企业赴哈尔滨参加2014中国新材料博览会,提升我市企业知名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强化企业上市辅导,组织我市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上市培训,召开两次由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制定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强化管理。以兴达钢帘线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为典型,大力营造企业管理创新良好氛围。金扬子包装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申源特钢等3家企业获评XX市管理创新先进企业,兴达钢帘线获第二十一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举办第四期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组织80余家企业参加由省、XX市组织的各类主题培训5次,提升企业主经营水平。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以狠抓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内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6项,总投资1.9亿元、年节能2.1万吨标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全年共淘汰落后设备325台套。加大对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工作,完成了正阳麦芽等10家企业节能监测。1-11月份,兴达公司实现开票销售71.7亿元,入库税金4.5亿元,同比增长4.5%和3.5%,分别占全市开票与入库总额的17.4%和25.4%。全市34家成长型企业实现开票销售93.5亿元,入库税金2.7亿元,同比增长21%和13.3%,分别占全市的22.7%和15.5%。

(四)致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新增申源特钢等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绿禾食品等8家XX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级认定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重点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提升。兴达钢帘线的高性能新结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11个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申报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XX市(第二批)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全年新增兴野食品、海宇机械等2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顶能食品、绿禾食品等16家XX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强化企业质量意识。组织了24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XX市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活动周,兴达钢帘线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

(五)不断优化园区建设。以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园区为牵引,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提高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XX市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二星级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戴南科技园、精密铸造产业园、台商工业园等4家园区被认定为XX市第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评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园区共建取得进展,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成为省政府30号文件下发后的首批共建园区,安丰镇与上海松江仓桥富民经济城共建园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11月,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4.7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58家,累计达2234家,新增标准厂房39.81万平方米,完成营业收入1174.7亿元。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8.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六)不断推进两化融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申报工作。组织10家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亚盛金属已被XX市经信委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源同昌、安井食品、德创制管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化自评估率近90%。组织企业开展“数字企业”培训。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四星级数字企业,威鹰机械、安井食品、苏美特机械等18家企业被认定为三星级数字企业。引导农村信息化应用创新。组织沈伦镇安唐村开展2014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组织戴南董北村、陈堡蒋庄村、开发区开拓村、安丰三庄村做好2014XX市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积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以江苏百喜为引领,引领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以突出企业主体为特色,多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月考核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前三季度在XX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设测评中,我市均列第一。加强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人员赴省、XX市参加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和平台建设培训,定期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员数据报送业务培训,确保公开服务查询窗口年底开通。企业贯标工作持续开展。全年共有75家企业通过贯标验收,6家企业通过XX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验收,在此基础上,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信用贯标企业154家,XX市级示范企业19家,省级示范企业1家,数量均居泰州首位、全省前列。不断加强信用人才建设。组织多家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第八届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泰州班培训,并有9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全力营造诚信守法氛围。按照市委、市政法委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会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和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学习双桂坊,做诚信企业”等活动及“2013-2014诚信示范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为营造依法经营的良好社会风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兴顺电子、五得利面粉、华盛木业及锁龙消防等4家企业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王秋桂、陈徐红、陈爱红、吴志松等4名企业家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称号。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1-11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6.1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开票销售411.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入库税金17.7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0.5亿元,增长21.2%;工业投资完成176.2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技改投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净增民营企业1139家、个体工商户2602户,新增“个转企”350家。工业用电量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

2014年全年预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361亿元,增长18%;开票销售完成450亿元,增长2%;入库税金完成19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74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171亿元,增长20%;净增民营企业1550家、个体工商户2612户,新增“个转企”358家。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工作主线,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兴达钢帘线多晶硅切割线、兴海高铁焊丝、渝鑫公司钒氮合金规模生产,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李中、沙沟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西北片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江苏渴望光电、新兴电子等项目加速推进,兴顺电子微芯片投入生产,城区电子产业集聚发展;悦兴药业、朗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制造业破题发展。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组织编制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推进主导产业从“传统低端”向“高新高端”转型升级;戴南城市矿产环保产业园项目在不断推进,不锈钢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伽力森主食、瑞德机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顺利举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1-11月份,不锈钢、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98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量的80%,同比增长16.5%。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戴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全国最大的废旧不锈钢清洁化回收、生产、销售集散地;戴窑粮食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加销产业开发体系不断完善;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市委“重大项目推进年”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伽力森主食、国电燃机热电联产、江鑫机械、瑞德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服务项目能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列入XX市跟踪服务的40个亿元以上项目做到每月现场走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列入XX市“双百”工程的17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进行季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项目实施进展计划进行施工。其中,40个亿元以上项目,当年新开工25项,预计全年有16个项目竣工投产;17个“双百”工程升级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开展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活动,已有26家成长型企业制定三年技改方案,计划投资30.93亿元,其中累计投资将超亿元的企业有双乐化工、安井食品、申源特钢和泰富恒通等12家。积极开展项目上争。组织江苏金扬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6个项目申报2014年江苏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组织五得利面粉、兴澳机械、星火特钢等企业申报2014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组织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戴南镇“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兴达钢帘线、合众不锈钢、热点公司等3家企业获省节能专项资金230万元;星火特钢获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资金奖励。

(三)着力强化培优育强。坚持把培优育强重点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拓展销售市场。组织不锈钢、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杭州展、昆明展、深圳展活动;组织了申源特钢、新华合金、宏利达锂业等企业赴哈尔滨参加2014中国新材料博览会,提升我市企业知名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强化企业上市辅导,组织我市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上市培训,召开两次由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制定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强化管理。以兴达钢帘线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为典型,大力营造企业管理创新良好氛围。金扬子包装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申源特钢等3家企业获评XX市管理创新先进企业,兴达钢帘线获第二十一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举办第四期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组织80余家企业参加由省、XX市组织的各类主题培训5次,提升企业主经营水平。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以狠抓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内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6项,总投资1.9亿元、年节能2.1万吨标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全年共淘汰落后设备325台套。加大对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工作,完成了正阳麦芽等10家企业节能监测。1-11月份,兴达公司实现开票销售71.7亿元,入库税金4.5亿元,同比增长4.5%和3.5%,分别占全市开票与入库总额的17.4%和25.4%。全市34家成长型企业实现开票销售93.5亿元,入库税金2.7亿元,同比增长21%和13.3%,分别占全市的22.7%和15.5%。

(四)致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新增申源特钢等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绿禾食品等8家XX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级认定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重点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提升。兴达钢帘线的高性能新结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11个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申报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XX市(第二批)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全年新增兴野食品、海宇机械等2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顶能食品、绿禾食品等16家XX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强化企业质量意识。组织了24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XX市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活动周,兴达钢帘线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

(五)不断优化园区建设。以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园区为牵引,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提高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XX市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二星级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戴南科技园、精密铸造产业园、台商工业园等4家园区被认定为XX市第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评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园区共建取得进展,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成为省政府30号文件下发后的首批共建园区,安丰镇与上海松江仓桥富民经济城共建园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11月,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4.7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58家,累计达2234家,新增标准厂房39.81万平方米,完成营业收入1174.7亿元。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8.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六)不断推进两化融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申报工作。组织10家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亚盛金属已被XX市经信委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源同昌、安井食品、德创制管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化自评估率近90%。组织企业开展“数字企业”培训。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四星级数字企业,威鹰机械、安井食品、苏美特机械等18家企业被认定为三星级数字企业。引导农村信息化应用创新。组织沈伦镇安唐村开展2014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组织戴南董北村、陈堡蒋庄村、开发区开拓村、安丰三庄村做好2014XX市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积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以江苏百喜为引领,引领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以突出企业主体为特色,多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月考核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前三季度在XX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设测评中,我市均列第一。加强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人员赴省、XX市参加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和平台建设培训,定期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员数据报送业务培训,确保公开服务查询窗口年底开通。企业贯标工作持续开展。全年共有75家企业通过贯标验收,6家企业通过XX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验收,在此基础上,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信用贯标企业154家,XX市级示范企业19家,省级示范企业1家,数量均居泰州首位、全省前列。不断加强信用人才建设。组织多家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第八届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泰州班培训,并有9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全力营造诚信守法氛围。按照市委、市政法委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会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和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学习双桂坊,做诚信企业”等活动及“2013-2014诚信示范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为营造依法经营的良好社会风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兴顺电子、五得利面粉、华盛木业及锁龙消防等4家企业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王秋桂、陈徐红、陈爱红、吴志松等4名企业家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称号。

(八)深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全年组织大规模银企对接活动5次,帮助93家企业争取38亿元授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围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重点工作,落实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1.39亿元。稳步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工作。会同安监、环保等部门对全市51家化工企业进行了三次拉网式检查,对四家安全、环保等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实施关停。强化安全检查指导工作,全年共举办安全员、班组长、法人代表、工服中心负责人四期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管理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技术技能。对目前运转正常的35家造船企业进行了4次安全大检查,共查事故隐患665条,拍摄图片600多张,有效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强化铁路道口安全检查,保障铁路运输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获2014江苏省铁路监护道口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虽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及行业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一是企业效益下降。1-11月,全市工业入库税金仅增长8.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10.7个百分点。34家成长型企业中,有10家企业开票销售负增长,入库税金也有12家企业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二是要素矛盾突出。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办理手续时间较长,项目建设受到影响。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过高、社保基数提高及扩面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持续快速上升。企业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高级技工短缺。三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亟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部分企业发展意识不强,相应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四是项目质量有待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不多,特别是缺少超20亿元的重大项目。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观望情绪较重,项目建设推进速度明显放慢。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跟踪模仿为主,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专业技术的产品较少,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不足,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二、2015年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及对策措施

2015年我市工业经济主要调控目标初步安排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规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开票销售比上年增长15%;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0%。

(一)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优工业投资结构。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引领工业投资,积极引导企业招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重大项目招引和产业群、产业链项目的有效投入,全力打造不锈钢和食品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大技改有效投入优化存量。鼓励企业进行设备、工艺的提档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推进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产品向高端、终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改行动计划,三年内实施技改项目共计68项,计划投资30.93亿元,安井食品、双乐化工等12家企业三年技改投资规模超亿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做好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协调解决矛盾问题。推进国电燃机热电联产、伽力森主食、悦兴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大项目上争力度,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做大增量、做优存量。2015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26项。

(二)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创新支撑。加快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鼓励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各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从单一追求外部规模化,转向以内部管理求效益,从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放大兴达、双乐公司以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的效应,以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被认定为省级数字企业为契机,引导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强化企业家管理水平培训,积极实施好企业家培育“双百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活动,增强法治意识、安全环保意识及战略风险控制意识。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执行项目“环评、安评、能评”机制,控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监测、监察,切实淘汰落后产能,以刚性调控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5年开展能源审计企业3家,节能监测、监察企业40家,全面完成省、XX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目标。

(三)着力推进培优育强工程。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实施“兴达”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选择5-10家重点企业定向培植,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第二梯队企业,力争三年内培育产销过50亿元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企业15家。2015年全力支持兴达公司超百亿,力争产销过10亿元企业10家。启动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育工程”,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尽快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强化对拟上市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研究出台推进企业上市意见,切实加大新上市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产动作加快裂变进程。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有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家企业发行上市,其中2015年锁龙公司、渝鑫公司在“新三板”挂牌。继续强化企业家培育。积极实施好XX市企业家精英培育“双百工程”与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与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配合力度,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培训服务。引导企业自主开展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统筹发展,着力防范园区建设布局雷同、低水平重复。整合、调整三大经济板块周围现有产业资源,重新制定三大经济板块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城区板块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戴南张郭板块重点发展不锈钢、新材料、精密锻铸造、精细化工、医药包装等产业,安丰板块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提高项目承载能力。调整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政策,推进生产要素向开发区及重点园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园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切实提高园区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支持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提升开发区科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培育区域产业特色。研究制定特色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现有园区产业定位实施动态管理,结合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科学确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建立特色园区产业定位的进退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加快园区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步伐。重点支持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戴南科技园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安丰工业园争创江苏省中小企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五)着力推进发展环境优化。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打造技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功能健全的工业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江苏省兴化不锈钢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江苏兴化特种不锈钢产业研究院、XX市技术市场建设,建成XX市技术市场交易中心,积极筹建XX市食品加工产业研究院和XX市铸造精锻产业研究院。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委“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举措”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使我市成为行政审批少、服务效率高、经济环境优的创业投资热土。积极缓解要素矛盾。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壮大。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统贷平台的作用,优先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创新工作方法,着力破解用地、用工难题。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电网优化布局,提升服务工业经济能力。

第四篇:经信委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趋紧的形势下,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贯彻全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动员大会部署,坚持抓规模、稳增长,抓转型、促升级,全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运行态势,在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升。相对全国、全省和同类城市工业下行态势,我市工业运行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937.9亿元,同比增长15.7%,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增速高出全国平均0.7个百分点,扭转了自去年以来我市工业增速低于全国、全省的被动局面。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初步测算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3%。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立足“7+6”产业格局,梳理打造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上半年,家电电子等七大重点产业完成工业产值5879.7亿元,增长14.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高端装备制造等六个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580亿元,增长1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2.7%,成为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出台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滚动推进348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累计开工264个,其中76个竣工投产。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先后赴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举办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专题招商,跟踪推进65个定向招商项目,宝石重工等36个签约落地。项目建设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再创新高,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43亿元,增长29.2%,高于去年同期11.1个百分点。

(四)产业布局加快集聚。制定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意见,出台我市首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的50个产业集聚区上半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3300亿元。制定地铁基金、交通基金“有时限先征后奖”扶持政策,加快推进老城区企业向产业集聚区搬迁。上半年,组织完成青钢等大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新启动搬迁企业12户,累计达到84户,其中26户新址项目竣工,完成投资81.7亿元。开展清洁生产园区创建试点活动,实施过千万元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0个,总投资16.5亿元,5户企业列入国家“两型”企业创建试点,数量居同类城市首位。成功创建莱西农副产品深加工、即墨纺织服装等两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中小企业平稳发展。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启动胶州市中小企业园、莱西空港中小企业集中区、城阳惜福镇小微企业孵化园等3个小企业园区建设试点。制定出台国内首个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7.4亿元,增长22.4%,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软件产业快速增长。创新实施“东园西谷北城”战略,制定我市首个软件业发展政策,出台软件“千万平米”工程建设方案,目前已开建33万平方米。新引进规划呼叫席位达2000个的山东首创电信服务中心项目,推动金溢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58.8亿元,增长59.6%,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我市被认定为国家首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第一批519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6个项目入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9家企业申报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项目;6家企业进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专家评审环节,入围数量为历年最多。出台加快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6家企业入选首批全国百家企业品牌培育试点,3家企业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数量均居同类城市首位。

(八)两化融合深度推进。出台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召开纺织服装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现场会,促进融合创新与规模发展。推进电子商务发展,“XX电子商务专区”企业交易额超过900亿元,3家企业认定为山东省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培育两化融合示范项目15个,指导崂山、黄岛等申报创建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继续推进“三网融合”试点,试点小区扩大到20个,覆盖居民1.2万户。城市一卡通工程成效显著,琴岛通卡累计发行225.5万张,与日照市实现互联互通,“琴岛

通隧道ETC收费系统”获得2012国家金卡工程优秀成果奖。

(九)中介服务健康发展。新引进北大纵横管理集团、科税人力资源等知名中介机构,北京连城知识产权、英天科技知识产权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指导崂山财富中心申报创建国家会计示范基地。优化实施小企业公共服务外包项目,企业可自主选择机构并接受免费服务,受惠企业达1200家。预计上半年,全市中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5%左右。

(十)平台建设保障有力。健全重点企业指标监测预警机制,做好电力迎峰度夏、成品油市场供应和油气管道安全各项工作。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平台解决重大经营事项256件(次)。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市144个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1.1万家(次)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等普惠服务。开发建立“融资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上半年完成130家企业信用评级,为1700多家(次)中小企业直接解决融资122亿元,其中担保贷款额91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双周两会”综合展(XX国际时装周、名牌展示周、产学研洽谈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85家名牌企业与18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参展,累计接待观众14万人次,吸引了36家大型跨国采购商和119家国内外中小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为企业增加订单8.8亿元,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4项,发挥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不足和宏观调控双重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增长放缓,制约经济运行的压力增加。一是工业稳增长的压力。受经济下行环境影响,新建项目开工不足,部分新投产项目未能达产,难以实现对工业增长的预期拉动。二是市场需求疲软的压力。欧美日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长面临诸多制约,部分行业产销受阻、库存增加。三是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原材料、用工、融资等成本刚性上涨,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出台加快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意见,建立调度推进机制,以投资千万元的技改项目为重点,确保存量最大产出;以产业链配套项目为抓手,确保增量优化提升,推动家电、石化等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上规模、上层次。

(二)推动信息产业规模扩张。8月上旬举办首届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推动我市软件企业与国内外优强企业对接合作;贯彻落实软件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10家领军企业和30家高成长性企业,全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在副省级城市再前移一个位次。

(三)加大定向招商和项目推进。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新医药等系列新兴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加快348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年内150个竣工投产;实施第二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全年超过1000项,组织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名牌产品认定。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加快园区整合扩容提升,推动新上工业项目和老企业搬迁项目向规划集聚区集中,年内新增老城区搬迁改造竣工企业6户。推进软件“千万平米”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107万平米、竣工16万平米的目标,提升“东园西谷北城”的承载能力。

(五)加强经济运行调控保障。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辟网络融资新渠道,扩大企业融资规模。强化煤电油保障,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

第五篇:经信委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作总结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环境,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作为主要载体和抓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0.9亿元,完成总产值926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8.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7和1.0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9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9.8亿元,同比增长13.4%,投资实绩位居全省前茅;完成自营出口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484.7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着重体现在“八个抓”:

(一)重抓工业强市。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绍兴工业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并将“四推进、五倍增”相关指标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各区、县(市)、市直各开发区围绕“四推进”、“五倍增”分别开展试点,先后召开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装备制造业发展暨“个转企”“下升上”等系列现场会,进行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整合产业扶持政策,制订下发《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对“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等的奖励扶持力度。深化开展工业经济“比学赶超”主题活动,制订出台“工业强镇”竞赛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抓转型升级。调整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推进落实“5年100亿元”专项资金;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百推进计划”,调研制定《养生保健品开发计划》,加快培育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2013年,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63.3亿元,同比增长9%,占比从年初的25.6%提高到27.7%。制订《关于培育十大重点产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梳理明确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纺织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等十大产品领域及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分别与各地政府、相关企业签订创新发展责任书,组织参加中国义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举办浙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论坛,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绍兴纺织印染、嵊州纺织(真丝)、新昌装备制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绍兴纺织、嵊州领带(真丝)成为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区。

(三)重抓工业投资。围绕实施产业升级投资“1456”工程,先后编制下达“新三年建设计划”重大工业项目469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149只、“双百技改”项目计划124只及“机器换人”项目计划68只;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67只,完成投资512.8亿元;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94.3亿元,同比增长27.7%,占到工业投资的39.4%,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33.8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到工业投资的73.4%,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围绕推进“机器换人”,先后制定出台提升企业装备自动化工作考核办法和鼓励“机器换人”的专项扶持政策,会同银监部门落实通威机械等5只“机器换人”项目签订32.5亿元银团贷款协议,推荐申报27只项目获得2.88亿元中央资金扶持,15只项目获得3780万元省级贴息补助。成立重大工业项目服务办公室,通过强化考核督查、问题协调,以及举行市县联动重大项目开工仪式,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四)重抓创新驱动。深入开展柯桥区、新昌县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和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产业综合技术创新省级试点,重点推进1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结合开展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确定一批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进行重点培育;菲达环保的燃煤烟气治理装备等5家产业技术联盟成为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入选数量占到全省的近1/5。市本级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设计专项扶持资金,出台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示范机构、优秀企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举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培训班、推进会和成果展,与香港贸发局合作开展工业设计及品牌策划对接活动,重点推进柯桥省级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建设,目前该基地已集聚创意设计机构131家,各类创意设计及研发人才1500多名,今年以来已获得专利授权410个,成果转化产值47.6亿元。

(五)重抓集约发展。全面深化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工作,完成市区1434家工业企业和96家商贸服务企业的核算排序工作并在《绍兴日报》公布,全市累计1126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综合效益排序,开展了有序用电、印染企业排污指标“二档四类”管理、袍江经济开发区土地使用税征收改革试点等排序应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行能源总量和用能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出台考核评价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用能核准、节能量交易等制度,完成全省首个用能项目的节能量交易;组织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之星”创建活动,编制实施103只重点节能项目计划,推进落实2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5%左右。全面强化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业转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腾笼换鸟”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全市累计淘汰26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节约标准煤55.64万吨,盘活存量土地10195亩,9家列入国家和省级淘汰计划的印染、化纤、织造、蓄电池等企业生产设备全部拆除,23座落后粘土砖瓦窑全面关停,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六)重抓两化融合。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调研制定“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期完成诸暨枫桥“智慧安居”试点建设,诸暨市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航天长峰智慧城市大型软件研究院落户袍江并被列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创建,编制完成《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价体系》,新柴股份等7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绍兴纺织等3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轻纺城网络公司成为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试点。结合开展“两化融合”服务年活动,举办系列辅导和培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驻地网共建共享并实现突破,全市完成光纤入户能力覆盖达到91万户。

(七)重抓优化服务。深入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全市经信系统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缩减到22项,审批权限基本做到“应放尽放”;全面推行模拟审批和审批代理制,牵头开展技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扎实“百企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出台企业综合优胜考评办法和范蠡奖考评办法,着力打造“五型”企业;制定出台小微企业规范升级的政策意见和行动方案,全年完成“小升规”616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和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建市区工业企业风险监控平台,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开展机关干部“一对一”联系走访工业企业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进镇入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健全小微企业互助资金池,探索年审制转贷试点,全年发放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34.6亿元,惠及企业1512家。先后在新闻媒体开辟深化“双服务”助推“开门红”、打造绍兴经济“升级版”、“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系列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各地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经验做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经济运行情况

1—12月份实现总经营收入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农资销售535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财务经营收入91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实现利润138万元,同比增加98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849万元,同比增长18%。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创新载体,呈现亮点,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新品牌。

1、举办“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抓住第七届大佛龙井茶文化节这一契机,通过举办“大佛龙井”文化推介系列活动,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品牌,将农特产品博览中心打造成文化示范点。一是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题“清敬和美”开笔,邀请省、县内外书画名家围绕唐朝新昌茶诗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二是全国首创“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在茶博馆、杭州同香茶楼等地多次开展茶道之源文艺表演和曲艺表演。三是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在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展出,结合休闲茶道发展理念,挖掘新昌茶文化历史发展内涵。

2、重点推介新昌名特优农产品。一是赴杭州举办“大佛龙井·新昌名品品尝展示活动”。通过品茗大佛龙井,欣赏“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调腔折子戏、越剧清唱等活动,推介我县名特优农产品,为我县茶叶、小京生花生、有机米等名优农产品扩销5000斤左右,产值达50万元以上。二是积极组织群星茶业有限公司、林栖谷隐、雪溪茶场参加省社开展的中国茶业博览会和“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新昌大佛龙井·天姥红”展位大放异彩,全国供销总社、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省有关领导纷纷前来参观,高度评价新昌茶叶品质。三是扶持我社省级供销龙头企业群星实业、天然食品等企业在萧山机场设立专柜,在10家5星级酒店开设销售渠道。四是开发推出了茶与丝绸、茶与小吃、茶与书法、茶与奇石、茶与宗教五大组合产品,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

3、积极调研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为充分挖掘新昌历久弥新的历史名茶、自然纯朴的古老茶礼、丰富多彩的民间茶俗等文化要素,与茶业相关企业对接合作,以中国茶市为中心,重点围绕南瑞茶业有限公司270亩角寺岩休闲观光优质茶叶示范基地和十里潜溪大佛龙井村规划,整合周边茶叶生产加工中心、老茶园、稀有茶树种等现有资源优势,发挥十里潜溪拥有山水风景、溪谷野趣、天然氧吧等区位优势,积极规划建设茶文化产业园。

(二)规范运作,深化互助,巩固兔业资金互助老品牌。

1、规范兔业资金互助工作。截止2013年12月,兔业资金互助会拥有会员235人,其中基础会员16人,已交纳互助金715万元,向新昌县农村合作银行融资2600万元,发放互助资金余额2585万元,累计发放互助资金3.5亿元,受益农户221户,互助率达97.2%。针对审计局提出的几点意见进行积极整改,同时我社和县农办共同出台《新昌县兔业资金互助会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兔业资金互助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组织和行为,保障资金互助会依法、稳健运行。

2、举办首届兔肉美食节。目前我县供销系统共有规模养殖户100多户,省级良种场3个,存栏量18.5万只,其中长毛兔9万只、獭兔9.5万只,年产值2965万。通过兔肉美食展示、免费品尝兔肉等系列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兔文化与美食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打造兔美食文化品牌、繁荣传统文化艺术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多措并举,深化服务,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1、培育壮大农资服务体系。开展送化肥下乡系列活动。入春以来,县供销社下属恒丰农资配送中心送农资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巧英香榧基地、种粮大户及花木种植大户达30车次,共计206吨。发放一百多份宣传资料,力保优质农资供应。

2、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年初和农转办一起在镜岭举办了96人参加的第十六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90名通过考试获得了农产品经纪人证书。7月与市社联合举办了高级评茶员培训班,我县62名茶界人士通过接受理论和实践考试,获得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

3、成立10家庄稼医院。由县农资流通协会和恒丰农资有限公司开展的“庄稼医院”创建活动,通过为期6个月的摸底调研,严格按照庄稼医院创建标准,顺利成立官元庙、后岱山等10家庄稼医院,已累计创建30家。

4、完成烟叶收购。为减轻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给种烟农户带来的损失,今年烟叶收购挂牌价比去年上涨10%,2013年全县香料烟种植面积6200亩,同比减少1.58%;共收购烟叶11620担(每担100斤),同比增加110担;实现收购额2280万元,同比增加30万元。

(四)规划项目,盘活资产,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1、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县社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为保证社有资产保值增值,4月我社对单位出租房租赁权公开拍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部进入县公管办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最终实现租赁收入217万元,比2010同期增长了31%。完成我社在儒岙供销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下属单位商贸总公司通过公寓房改造租赁形式,有效盘活资产。

2、调研再生资源市场建设选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见指示,我社积极与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衔接,多次开展选址调研工作,实地踏勘葫芦岙、上下山泊、丽都花园后侧、岙元、拔茅砖瓦厂边等地块,并对其优劣进行商讨,积极落实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选址具体地块。

(五)多方调研,强化落实,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

1、基层社建设。新建1家基层社—新昌县南岩茶叶供销有限公司,开展农资、生活资料,农副展品购销,由县社和林栖谷隐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资金50万元,由县社控股51%。

2、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新办鑫盛农产品、为农果品等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苗木等诸多领域,累计创办专业合作社22家;成立东山村等6家以两店两室为基础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3、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创建2家以基层社为主体,包含生产、生活资料经营及为农服务载体的东茗经营服务综合体和商贸经营综合服务体。

(六)团结创新、大气高效,牢固树立供销社新形象。

1、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一是极力做好钦寸水库移民责任户工作,在钦寸水库工程第三、第四批移民安置集中、分散抽号择地期间,实行“白加黑,五加二”工作制度,切实做好移民责任户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开展联户帮扶活动,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巧英乡溪竹村和唐家村,了解帮扶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深入联系企业开展项目进展困难帮扶。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发挥县社纪检监察小组作用,强化机关效能建设。

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系统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综治、信访工作责任书,对下属基层单位、出租营业房、农批市场、农工商超市开展消防、安全生产检查,做好台账记录;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3人次,回复处理信访件13件,落实系统60年代精减职工困难补助,全部纳入社保;继续做好系统技术辅导员累人员的申报工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和谐稳定。

下载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经信委在*****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加速推进优势......

    县经信委工作总结

    县经信委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经信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XX县,工业强县”战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改进作风,积极......

    经信委党委

    2017年市经信委党委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2017年11月 20 日) 市评议办: 根据市评议办《关于开展2017年度党风政风行风正风肃纪民主评议工作的意见》(济厅字[2017......

    经信委新年贺词

    铜陵经济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1期 2011年1月1日 [新年贺词] 在新起点上推动铜陵工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 确保“十二五”实现“开门红”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世宝 一......

    区经信委2018年工作总结

    区经信委2018年工作总结 区经信委2018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

    16年区经信委工作总结

    2016年区经信委工作总结范文 2016年区经信委工作总结范文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区经信委工作总结范文,请大家参考并借鉴! 今年以来,我委按照......

    乡镇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乡镇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一、2015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工作举措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年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5亿元,超年度目标任务......

    市经信委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经信委上半年工作总结一、上半年工作总结(一)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新增长点、小微企业的监测分析,准确研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