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

时间:2019-05-14 21:0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

第一篇: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

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日前,市经信委组织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分析总结2011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对下一步重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市经信委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各旗市区经信局分管领导和运行部门负责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领导以及是统计局相关科室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重点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产销衔接状况良好,生产要素保障到位,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39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完成1040.7亿元,同比增长4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了44.5%,可比价增速达到23.1%,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列全区增速第一位,超额完成全年责任目标。产销率达到99.78%。全市纳入统计的43类产品中,31类产品产量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13个旗市区全面完成了年初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责任目标。

针对2012年经济运行工作,会议要求:一要继续加强经济运行分析、预警和调节,正确把握和判断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及时掌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调度目标进度。要与统计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的上报工作,确保全年任务的顺利实现。二要着力挖潜闲置生产能力,要开展详实的调查摸底工作,找准影响企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三要进一步做好铁路运输协调工作,了解企业的运输需求,提出具体的运输调度建议,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上线联动,共同创造良好的铁路运输服务环境。四要突出抓好农畜产品业的原料、资金问题,积极搭建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切实缓解资金短缺困难。

会上市统计局工业科就国家即将实行的“一套表”统计改革对工业统计的影响为内容为与会人员进行讲解,并就工业统计的数据计算和“一套表”实行过程中面临的联网直报、数据衔接、制度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第二篇: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2013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2013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二)抓统筹谋划,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确立建设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大会,发布《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总体部署工业强市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x”政策,开展对各地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专项督查。二是积极帮扶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第一时间出台《XX市工业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应对“菲特”台风,安排3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淘汰更新机械设备、恢复生产贷款担保、提高重点产业技改专项补助比例等方面;依托8718平台宣传政策,动员行业协会和工业企业发起救灾自助,组织459名志愿技术维修人员帮助企业维修设备1157台(套),灾后半月内99%以上受灾企业全部或部分恢复生产。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有力推进国有投资项目招标(采购)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工作,编制《XX市自主创新产品与优质产品目录》,544家企业900余种产品入选,本市企业中标率、中标金额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四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下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审批权限。五是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开通企业政策查询平台;在《宁波日报》开辟专栏专版,开展连续报道,宣传推广“机器换人”、“节能降耗”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抓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化项目重点扶持提升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通过低价或免费软件推广开展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组织“普及工业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7个主题系列活动,共为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低价(或免费)信息化服务,培训各种层次信息化骨干人员1100多人。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升级指导和认定管理,去年我市有1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创历史新高;重点扶持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继续实施“百家中小企业管理诊断计划”,对开展管理创新提升效益明显的企业进行标杆认定;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论坛和讲座近200场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2万人,其中我委组织实施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近40期,培训中小企业管理者5000余人。四是加强产学研对接。加强与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5项,联合委托我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予以研究解决;加大“军转民、民参军”的工作力度,分别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签订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增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16家,取得四类资质19项。五是工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全市认定三批2109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其中,4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94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四)抓有效投入,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编制发布千万以上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表,2013年投资235亿元;围绕“四减两提高”重点行业,制定发布《2013XX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导向目录》。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各地初步建立工业投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3亿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列入国家专项项目各级领导联系责任制。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建立市、县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和跟踪机制,动态跟踪监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杭州湾大众汽车一期、南车宁波地铁列车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石墨烯产业化、吉利春晓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四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13年我市共有38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改专项资金补助计划,争取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7亿元。

(五)抓“三创”工程,推进企业梯队建设。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创一流”工程。制定发布《XX市“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和扶持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并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差别水价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展“810实力工程”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二是实施“高成长企业创新工程”。发布《XX市“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目标任务评价办法》和工作计划,新增认定42家企业列入第二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名单,审核认定93家企业达到高成长企业考核要求并兑现政策奖励。三是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工程”。制定《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入库培育的1600多家企业开展运行监测分析,超额完成省定660家“小升规”企业任务(实际完成719家);推荐国家工信部认定了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量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推进8718平台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新增1461亩的专项用地指标,新建扩建15个小微企业集聚区。

(六)抓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推进能源“双控”。严格对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目标责任管理,下达分解节能目标,定期通报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加强目标完成的预警监测。二是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采用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可比产值能耗等多种指标,实行“一企一指标”;研究制定新建项目节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新建项目能效监察的若干意见,强化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评后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节能目标未完成约谈制、项目限批制、行政问责制等工作机制创新。三是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修订完善《XX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达2013重点节能改造项目计划960项、总投资45.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78万吨标准煤;创建认定了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节能降耗标杆企业24家。

(七)抓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委统一部署,党工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查摆整改问题10条,健全完善制度6项。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邀请专家辅导和心得体会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组织12次集中学习,举办4次报告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三是加强工业管理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县(市)区经信局局级领导、委机关处级干部参加清华大学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全市经信局、乡镇(街道)工业统计人员参加的业务能力培训班;全面调查全市基层工业管理队伍情况,谋划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严格按干部管理条例,选拔和使用好干部,严格执行换届纪律,确保干部任用工作风清气正。

总之,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全市新开工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数同比出现下降;产业布局规划亟待优化,缺乏工业布局规划和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机制。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并切实改进。今年,全球经济谨慎向好,国内经济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思路,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进一步释放,全市经济也将继续处在平稳增长轨道,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工业运行仍将保持“平开平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略超过去年,软件产业仍将实现快速发展。

三、2014年工业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制造”为途径,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着力增强有效投入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着力优化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宁波工业经济升级版,为全市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预期目标

——质量效益: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以上。——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以上;小微企业新上规模600家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0%,省级及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增加8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资源集约:单位gdp能耗力争下降4.3%;通过淘汰落后、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5万吨标煤以上,通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技改,再挖掘60万吨标煤的节能空间。

(二)重点任务

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将以“五个深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战略实施。具体包括:

1.深化有效投资,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领导联系制度,每月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健全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完善工业投资网上跟踪平台建设和5000万元以上项目季度数据报送制度,探索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和复核验收制度。二是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去年选定的三个自动化装备(流水线)重点扶持项目,今年必须尽早投用并召开现场观摩推广会;积极扶持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以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工作;继续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强现代集群中的产业链培育和提升,通过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上游新材料企业的推动、现有产业链的补链增链来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深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紧出台全面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各个推进专项;积极推广执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500家以上无信息化基础的小微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软件,促进500家以上企业信息化水平升段,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应用示范;探索建立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和培训计划。二是积极推进“电商换市”。编制出台《工业企业“电商换市”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规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延伸“微笑曲线”两端;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三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配合我市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搭建融咨询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百家企业管理创新辅导”活动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者境外培训活动,支持旨在宣传表彰和弘扬宁波新一代企业家的甬商评选活动。

3.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培育企业梯队,推动协同发展。制定发布《关于加快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的跟踪管理服务,选优汰劣,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全面贯彻落实“小升规”的实施意见,继续监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加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发展。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计划;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等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重点推进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园区管理,推动集群发展。研究拟定《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园区)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园区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工作体系及工作机制;完善《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四是全力支持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引导延伸区、联动区主动对接核心区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落户区域内的新材料项目,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扶持。

4.深化节能淘汰,不断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实施以铸造行业差别电价为特征的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探索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在调研基础上,对单位耗能贡献极低的能耗大户提出按耗能量差别化加价的政策建议。探索“单位要素产出论英雄”的评价模型,为下一步实施打好基础。二是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对100家企业实行能源监察(审计)、50家企业的能效对标;组织实施项目节能竣工验收和项目能效监察工作;配合做好“五水共治”中的工业节水工作。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投入。计划全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0家以上;建立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利用等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四是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应用。力争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规模达133mw;组织推进象山、宁海、北仑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服务业的应用。

5.深化综合协调,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工业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工业强市建设协调机制,启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编制市区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组建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所,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信息体系,统筹工业发展相关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和趋势分析。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服博会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积极推进“名牌”宣传,组织开展八大重点产业品牌宣传活动;举办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项目及重点工程招投标培训班。

第三篇:经信委工业经济工作总结

2018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强市”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罕见的高温和洪涝自然灾害,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且提质增效显现,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去年一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年初预测的“平开平走”态势,呈现“三快二稳一严峻”的特点:

(一)“三快”。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65亿元,同比增长25.0%(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8和9.8个百分点),石化、电力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同比下降11.2%。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5和14.4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均列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35.1%,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1.6%;“机器换人”取得显效,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10.1%,达到16.3万元/人·年(规上企业职工人数同比减少2.3%)。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4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2940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生产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3.0%,同比提高 3.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859件,同比增长24.1%,当年授权发明专利2049件,同比增长7.3%。

(二)“二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78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完成2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0%(全国分别为7.6%和9.7%;全省分别为8.7%和8.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5.6%(ppi为96.7)。内销市场平稳增长。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2381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内销额9557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出口交货值2824亿元,同比下降0.8%,出口交货值占全市销售总额的22.8%。

(三)“一严峻”。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全市工业用电量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其中制造业用电3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工业用电基本实现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受个别高能耗项目投产的负面影响,全年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6%,万元gdp能耗下降2.3%左右。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带来的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工业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全市多达3.1万余家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影响全市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损失100亿元以上,直接影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尽管遭到历史罕见高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工业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要求。但万元gdp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未完成省市政府的目标要求。

二、2018年工业经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8年,全市经信工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七个抓”。

(一)抓结构调整,聚焦转型升级重点。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布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控成套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依托工业设计网上市场推进设计与制造对接,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定《XX市软件产业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等政策,扩大软件园区规模,组织开展 “宁波软件·贴心服务”系列活动。二是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确定轴承生产装配、电热油汀行业和稀土成型装备作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流水线)培育及推广试点的三个特色细分行业,进行重点突破,已取得明显进展;以电子装配、家电制造、文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确定62个“机器换人”项目给予面上政策支持,减少用工7300人,平均提高工效50%以上。三是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全市392家企业完成淘汰任务,其中关停落后企业199家,淘汰s7变压器1323台,腾出用能空间34万吨标煤;征收不锈钢企业差别电价4152万元,新关停不锈钢企业10家;完成旧厂区改造216个,完成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配合科技局筹建新材料科技城。积极参与科技局开展新材料科技城的前期设想、区域规划、政策措施、产业界定、资金筹措等工作,为科技城顺利挂牌尽了力。

(二)抓统筹谋划,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确立建设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大会,发布《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总体部署工业强市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x”政策,开展对各地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专项督查。二是积极帮扶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第一时间出台《XX市工业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应对“菲特”台风,安排3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淘汰更新机械设备、恢复生产贷款担保、提高重点产业技改专项补助比例等方面;依托8718平台宣传政策,动员行业协会和工业企业发起救灾自助,组织459名志愿技术维修人员帮助企业维修设备1157台(套),灾后半月内99%以上受灾企业全部或部分恢复生产。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有力推进国有投资项目招标(采购)优先使用地产产品工作,编制《XX市自主创新产品与优质产品目录》,544家企业900余种产品入选,本市企业中标率、中标金额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四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开展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下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审批权限。五是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开通企业政策查询平台;在《宁波日报》开辟专栏专版,开展连续报道,宣传推广“机器换人”、“节能降耗”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抓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化项目重点扶持提升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通过低价或免费软件推广开展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组织“普及工业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7个主题系列活动,共为7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低价(或免费)信息化服务,培训各种层次信息化骨干人员1100多人。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升级指导和认定管理,去年我市有1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创历史新高;重点扶持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继续实施“百家中小企业管理诊断计划”,对开展管理创新提升效益明显的企业进行标杆认定;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论坛和讲座近200场次,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2万人,其中我委组织实施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近40期,培训中小企业管理者5000余人。四是加强产学研对接。加强与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105项,联合委托我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予以研究解决;加大“军转民、民参军”的工作力度,分别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签订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增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16家,取得四类资质19项。五是工业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全市认定三批2109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其中,4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94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四)抓有效投入,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编制发布千万以上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表,2013年投资235亿元;围绕“四减两提高”重点行业,制定发布《2013XX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导向目录》。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各地初步建立工业投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3亿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列入国家专项项目各级领导联系责任制。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建立市、县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和跟踪机制,动态跟踪监测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杭州湾大众汽车一期、南车宁波地铁列车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石墨烯产业化、吉利春晓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四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13年我市共有38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改专项资金补助计划,争取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1.7亿元。

(五)抓“三创”工程,推进企业梯队建设。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创一流”工程。制定发布《XX市“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和扶持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并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和差别水价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展“810实力工程”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二是实施“高成长企业创新工程”。发布《XX市“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目标任务评价办法》和工作计划,新增认定42家企业列入第二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名单,审核认定93家企业达到高成长企业考核要求并兑现政策奖励。三是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工程”。制定《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入库培育的1600多家企业开展运行监测分析,超额完成省定660家“小升规”企业任务(实际完成719家);推荐国家工信部认定了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量列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推进8718平台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新增1461亩的专项用地指标,新建扩建15个小微企业集聚区。

(六)抓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推进能源“双控”。严格对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目标责任管理,下达分解节能目标,定期通报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加强目标完成的预警监测。二是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采用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可比产值能耗等多种指标,实行“一企一指标”;研究制定新建项目节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新建项目能效监察的若干意见,强化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评后评估工作;积极探索节能目标未完成约谈制、项目限批制、行政问责制等工作机制创新。三是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修订完善《XX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达2013重点节能改造项目计划960项、总投资45.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78万吨标准煤;创建认定了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0家、节能降耗标杆企业24家。

(七)抓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委统一部署,党工委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查摆整改问题10条,健全完善制度6项。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邀请专家辅导和心得体会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组织12次集中学习,举办4次报告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三是加强工业管理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县(市)区经信局局级领导、委机关处级干部参加清华大学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全市经信局、乡镇(街道)工业统计人员参加的业务能力培训班;全面调查全市基层工业管理队伍情况,谋划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思路和举措;严格按干部管理条例,选拔和使用好干部,严格执行换届纪律,确保干部任用工作风清气正。

总之,2013年,全市经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全市新开工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数同比出现下降;产业布局规划亟待优化,缺乏工业布局规划和推进集聚集约发展机制。这些方面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并切实改进。

今年,全球经济谨慎向好,国内经济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思路,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进一步释放,全市经济也将继续处在平稳增长轨道,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工业运行仍将保持“平开平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略超过去年,软件产业仍将实现快速发展。

三、2018年工业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制造”为途径,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着力增强有效投入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着力优化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宁波工业经济升级版,为全市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预期目标

——质量效益: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左右,其中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以上。

——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以上;小微企业新上规模600家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0%,省级及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增加8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以上。

——资源集约:单位gdp能耗力争下降4.3%;通过淘汰落后、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5万吨标煤以上,通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节能技改,再挖掘60万吨标煤的节能空间。

(二)重点任务

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将以“五个深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战略实施。具体包括:

1.深化有效投资,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推进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领导联系制度,每月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健全分级管理工业投资项目储备库制度,完善工业投资网上跟踪平台建设和5000万元以上项目季度数据报送制度,探索建立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和复核验收制度。二是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去年选定的三个自动化装备(流水线)重点扶持项目,今年必须尽早投用并召开现场观摩推广会;积极扶持专用装备制造企业以提高产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工作;继续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强现代集群中的产业链培育和提升,通过终端龙头企业带动、上游新材料企业的推动、现有产业链的补链增链来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深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紧出台全面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各个推进专项;积极推广执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帮助500家以上无信息化基础的小微工业企业应用信息化软件,促进500家以上企业信息化水平升段,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应用示范;探索建立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和培训计划。二是积极推进“电商换市”。编制出台《工业企业“电商换市”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规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延伸“微笑曲线”两端;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三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配合我市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搭建融咨询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百家企业管理创新辅导”活动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者境外培训活动,支持旨在宣传表彰和弘扬宁波新一代企业家的甬商评选活动。

3.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培育企业梯队,推动协同发展。制定发布《关于加快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的跟踪管理服务,选优汰劣,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全面贯彻落实“小升规”的实施意见,继续监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加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力度。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发展。制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计划;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等装备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重点推进余姚“千人计划”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南车超级电容汽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园区管理,推动集群发展。研究拟定《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园区)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园区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工作体系及工作机制;完善《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四是全力支持新材料科技城的建设,引导延伸区、联动区主动对接核心区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落户区域内的新材料项目,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扶持。

4.深化节能淘汰,不断提升低碳发展水平。一是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实施以铸造行业差别电价为特征的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探索印染、造纸、电镀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在调研基础上,对单位耗能贡献极低的能耗大户提出按耗能量差别化加价的政策建议。探索“单位要素产出论英雄”的评价模型,为下一步实施打好基础。二是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机制。对100家企业实行能源监察(审计)、50家企业的能效对标;组织实施项目节能竣工验收和项目能效监察工作;配合做好“五水共治”中的工业节水工作。三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投入。计划全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0家以上;建立重点行业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利用等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创建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四是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应用。力争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规模达133mw;组织推进象山、宁海、北仑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服务业的应用。

5.深化综合协调,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工业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工业强市建设协调机制,启动“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编制市区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组建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所,逐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健全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信息体系,统筹工业发展相关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和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和趋势分析。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服博会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积极推进“名牌”宣传,组织开展八大重点产业品牌宣传活动;举办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项目及重点工程招投标培训班。

第四篇:2014年经信委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结

2014年经信委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1-11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6.1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开票销售411.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入库税金17.7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0.5亿元,增长21.2%;工业投资完成176.2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技改投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净增民营企业1139家、个体工商户2602户,新增“个转企”350家。工业用电量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

2014年全年预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361亿元,增长18%;开票销售完成450亿元,增长2%;入库税金完成19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74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171亿元,增长20%;净增民营企业1550家、个体工商户2612户,新增“个转企”358家。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工作主线,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兴达钢帘线多晶硅切割线、兴海高铁焊丝、渝鑫公司钒氮合金规模生产,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李中、沙沟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西北片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江苏渴望光电、新兴电子等项目加速推进,兴顺电子微芯片投入生产,城区电子产业集聚发展;悦兴药业、朗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制造业破题发展。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组织编制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推进主导产业从“传统低端”向“高新高端”转型升级;戴南城市矿产环保产业园项目在不断推进,不锈钢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伽力森主食、瑞德机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顺利举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1-11月份,不锈钢、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98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量的80%,同比增长16.5%。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戴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全国最大的废旧不锈钢清洁化回收、生产、销售集散地;戴窑粮食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加销产业开发体系不断完善;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市委“重大项目推进年”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伽力森主食、国电燃机热电联产、江鑫机械、瑞德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服务项目能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列入XX市跟踪服务的40个亿元以上项目做到每月现场走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列入XX市“双百”工程的17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进行季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项目实施进展计划进行施工。其中,40个亿元以上项目,当年新开工25项,预计全年有16个项目竣工投产;17个“双百”工程升级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开展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活动,已有26家成长型企业制定三年技改方案,计划投资30.93亿元,其中累计投资将超亿元的企业有双乐化工、安井食品、申源特钢和泰富恒通等12家。积极开展项目上争。组织江苏金扬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6个项目申报2014年江苏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组织五得利面粉、兴澳机械、星火特钢等企业申报2014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组织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戴南镇“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兴达钢帘线、合众不锈钢、热点公司等3家企业获省节能专项资金230万元;星火特钢获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资金奖励。

(三)着力强化培优育强。坚持把培优育强重点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拓展销售市场。组织不锈钢、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杭州展、昆明展、深圳展活动;组织了申源特钢、新华合金、宏利达锂业等企业赴哈尔滨参加2014中国新材料博览会,提升我市企业知名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强化企业上市辅导,组织我市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上市培训,召开两次由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制定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强化管理。以兴达钢帘线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为典型,大力营造企业管理创新良好氛围。金扬子包装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申源特钢等3家企业获评XX市管理创新先进企业,兴达钢帘线获第二十一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举办第四期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组织80余家企业参加由省、XX市组织的各类主题培训5次,提升企业主经营水平。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以狠抓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内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6项,总投资1.9亿元、年节能2.1万吨标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全年共淘汰落后设备325台套。加大对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工作,完成了正阳麦芽等10家企业节能监测。1-11月份,兴达公司实现开票销售71.7亿元,入库税金4.5亿元,同比增长4.5%和3.5%,分别占全市开票与入库总额的17.4%和25.4%。全市34家成长型企业实现开票销售93.5亿元,入库税金2.7亿元,同比增长21%和13.3%,分别占全市的22.7%和15.5%。

(四)致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新增申源特钢等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绿禾食品等8家XX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级认定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重点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提升。兴达钢帘线的高性能新结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11个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申报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XX市(第二批)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全年新增兴野食品、海宇机械等2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顶能食品、绿禾食品等16家XX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强化企业质量意识。组织了24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XX市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活动周,兴达钢帘线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

(五)不断优化园区建设。以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园区为牵引,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提高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XX市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二星级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戴南科技园、精密铸造产业园、台商工业园等4家园区被认定为XX市第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评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园区共建取得进展,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成为省政府30号文件下发后的首批共建园区,安丰镇与上海松江仓桥富民经济城共建园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11月,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4.7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58家,累计达2234家,新增标准厂房39.81万平方米,完成营业收入1174.7亿元。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8.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六)不断推进两化融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申报工作。组织10家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亚盛金属已被XX市经信委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源同昌、安井食品、德创制管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化自评估率近90%。组织企业开展“数字企业”培训。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四星级数字企业,威鹰机械、安井食品、苏美特机械等18家企业被认定为三星级数字企业。引导农村信息化应用创新。组织沈伦镇安唐村开展2014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组织戴南董北村、陈堡蒋庄村、开发区开拓村、安丰三庄村做好2014XX市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积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以江苏百喜为引领,引领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以突出企业主体为特色,多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月考核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前三季度在XX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设测评中,我市均列第一。加强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人员赴省、XX市参加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和平台建设培训,定期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员数据报送业务培训,确保公开服务查询窗口年底开通。企业贯标工作持续开展。全年共有75家企业通过贯标验收,6家企业通过XX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验收,在此基础上,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信用贯标企业154家,XX市级示范企业19家,省级示范企业1家,数量均居泰州首位、全省前列。不断加强信用人才建设。组织多家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第八届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泰州班培训,并有9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全力营造诚信守法氛围。按照市委、市政法委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会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和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学习双桂坊,做诚信企业”等活动及“2013-2014诚信示范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为营造依法经营的良好社会风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兴顺电子、五得利面粉、华盛木业及锁龙消防等4家企业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王秋桂、陈徐红、陈爱红、吴志松等4名企业家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称号。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与信息化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1-11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6.1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开票销售411.8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入库税金17.7亿元,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0.5亿元,增长21.2%;工业投资完成176.2亿元,同比增长24.8%;工业技改投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净增民营企业1139家、个体工商户2602户,新增“个转企”350家。工业用电量4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

2014年全年预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361亿元,增长18%;开票销售完成450亿元,增长2%;入库税金完成19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完成74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增长20%;全年完成171亿元,增长20%;净增民营企业1550家、个体工商户2612户,新增“个转企”358家。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工作主线,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方向,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兴达钢帘线多晶硅切割线、兴海高铁焊丝、渝鑫公司钒氮合金规模生产,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李中、沙沟渔光互补发电项目相继并网发电投入运营,西北片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江苏渴望光电、新兴电子等项目加速推进,兴顺电子微芯片投入生产,城区电子产业集聚发展;悦兴药业、朗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加速推进,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制造业破题发展。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组织编制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推进主导产业从“传统低端”向“高新高端”转型升级;戴南城市矿产环保产业园项目在不断推进,不锈钢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伽力森主食、瑞德机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顺利举办,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1-11月份,不锈钢、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98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量的80%,同比增长16.5%。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戴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定位为全国最大的废旧不锈钢清洁化回收、生产、销售集散地;戴窑粮食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加销产业开发体系不断完善;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市委“重大项目推进年”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伽力森主食、国电燃机热电联产、江鑫机械、瑞德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强化服务项目能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对列入XX市跟踪服务的40个亿元以上项目做到每月现场走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列入XX市“双百”工程的17项传统产业升级项目进行季度跟踪,督促企业按照项目实施进展计划进行施工。其中,40个亿元以上项目,当年新开工25项,预计全年有16个项目竣工投产;17个“双百”工程升级项目已基本完成预定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开展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活动,已有26家成长型企业制定三年技改方案,计划投资30.93亿元,其中累计投资将超亿元的企业有双乐化工、安井食品、申源特钢和泰富恒通等12家。积极开展项目上争。组织江苏金扬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威鹰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6个项目申报2014年江苏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组织五得利面粉、兴澳机械、星火特钢等企业申报2014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组织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戴南镇“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兴达钢帘线、合众不锈钢、热点公司等3家企业获省节能专项资金230万元;星火特钢获省电商平台普及项目资金奖励。

(三)着力强化培优育强。坚持把培优育强重点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强化企业梯队建设,突出成长型企业培育。拓展销售市场。组织不锈钢、食品加工行业相关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杭州展、昆明展、深圳展活动;组织了申源特钢、新华合金、宏利达锂业等企业赴哈尔滨参加2014中国新材料博览会,提升我市企业知名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步伐。强化企业上市辅导,组织我市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上市培训,召开两次由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制定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强化管理。以兴达钢帘线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为典型,大力营造企业管理创新良好氛围。金扬子包装被认定为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申源特钢等3家企业获评XX市管理创新先进企业,兴达钢帘线获第二十一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举办第四期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组织80余家企业参加由省、XX市组织的各类主题培训5次,提升企业主经营水平。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以狠抓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内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6项,总投资1.9亿元、年节能2.1万吨标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全年共淘汰落后设备325台套。加大对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工作,完成了正阳麦芽等10家企业节能监测。1-11月份,兴达公司实现开票销售71.7亿元,入库税金4.5亿元,同比增长4.5%和3.5%,分别占全市开票与入库总额的17.4%和25.4%。全市34家成长型企业实现开票销售93.5亿元,入库税金2.7亿元,同比增长21%和13.3%,分别占全市的22.7%和15.5%。

(四)致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发展动力。技术中心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全年新增申源特钢等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绿禾食品等8家XX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级认定数均创历史新高。企业重点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提升。兴达钢帘线的高性能新结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等11个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申报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XX市(第二批)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全年新增兴野食品、海宇机械等2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顶能食品、绿禾食品等16家XX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强化企业质量意识。组织了24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XX市2014年工业质量品牌创新活动周,兴达钢帘线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

(五)不断优化园区建设。以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园区为牵引,加大园区载体建设水平,提高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平台建设不断完善。“XX市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安丰招商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二星级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戴南科技园、精密铸造产业园、台商工业园等4家园区被认定为XX市第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评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脱水果蔬分会成功挂牌;成功召开首届全国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博览会暨兴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园区共建取得进展,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成为省政府30号文件下发后的首批共建园区,安丰镇与上海松江仓桥富民经济城共建园区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11月,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4.7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58家,累计达2234家,新增标准厂房39.81万平方米,完成营业收入1174.7亿元。开发区及14家特色园区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8.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六)不断推进两化融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申报工作。组织10家企业申报“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亚盛金属已被XX市经信委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源同昌、安井食品、德创制管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XX市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化自评估率近90%。组织企业开展“数字企业”培训。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四星级数字企业,威鹰机械、安井食品、苏美特机械等18家企业被认定为三星级数字企业。引导农村信息化应用创新。组织沈伦镇安唐村开展2014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组织戴南董北村、陈堡蒋庄村、开发区开拓村、安丰三庄村做好2014XX市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申报组织和上争工作。积极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以江苏百喜为引领,引领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星火特钢、大地蓝绢纺等多家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以突出企业主体为特色,多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月考核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前三季度在XX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设测评中,我市均列第一。加强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和服务平台建设。组织人员赴省、XX市参加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和平台建设培训,定期召开全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员数据报送业务培训,确保公开服务查询窗口年底开通。企业贯标工作持续开展。全年共有75家企业通过贯标验收,6家企业通过XX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验收,在此基础上,组织1家企业申报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信用贯标企业154家,XX市级示范企业19家,省级示范企业1家,数量均居泰州首位、全省前列。不断加强信用人才建设。组织多家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第八届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泰州班培训,并有9人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全力营造诚信守法氛围。按照市委、市政法委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会同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和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学习双桂坊,做诚信企业”等活动及“2013-2014诚信示范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为营造依法经营的良好社会风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兴顺电子、五得利面粉、华盛木业及锁龙消防等4家企业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称号,王秋桂、陈徐红、陈爱红、吴志松等4名企业家获“做精工产品、做诚信企业2013-2014XX市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称号。

(八)深入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全年组织大规模银企对接活动5次,帮助93家企业争取38亿元授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围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重点工作,落实工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1.39亿元。稳步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工作。会同安监、环保等部门对全市51家化工企业进行了三次拉网式检查,对四家安全、环保等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实施关停。强化安全检查指导工作,全年共举办安全员、班组长、法人代表、工服中心负责人四期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管理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技术技能。对目前运转正常的35家造船企业进行了4次安全大检查,共查事故隐患665条,拍摄图片600多张,有效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强化铁路道口安全检查,保障铁路运输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获2014江苏省铁路监护道口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虽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及行业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一是企业效益下降。1-11月,全市工业入库税金仅增长8.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幅10.7个百分点。34家成长型企业中,有10家企业开票销售负增长,入库税金也有12家企业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二是要素矛盾突出。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办理手续时间较长,项目建设受到影响。受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过高、社保基数提高及扩面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持续快速上升。企业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高级技工短缺。三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亟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部分企业发展意识不强,相应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四是项目质量有待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不多,特别是缺少超20亿元的重大项目。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观望情绪较重,项目建设推进速度明显放慢。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跟踪模仿为主,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专业技术的产品较少,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不足,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二、2015年工业经济工作目标及对策措施

2015年我市工业经济主要调控目标初步安排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规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开票销售比上年增长15%;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0%。

(一)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优工业投资结构。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引领工业投资,积极引导企业招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重大项目招引和产业群、产业链项目的有效投入,全力打造不锈钢和食品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大技改有效投入优化存量。鼓励企业进行设备、工艺的提档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推进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产品向高端、终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成长型企业三年技改行动计划,三年内实施技改项目共计68项,计划投资30.93亿元,安井食品、双乐化工等12家企业三年技改投资规模超亿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做好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协调解决矛盾问题。推进国电燃机热电联产、伽力森主食、悦兴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大项目上争力度,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做大增量、做优存量。2015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26项。

(二)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创新支撑。加快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鼓励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各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从单一追求外部规模化,转向以内部管理求效益,从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放大兴达、双乐公司以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的效应,以申隆锌业、春海电热合金被认定为省级数字企业为契机,引导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强化企业家管理水平培训,积极实施好企业家培育“双百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活动,增强法治意识、安全环保意识及战略风险控制意识。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鼓励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执行项目“环评、安评、能评”机制,控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监测、监察,切实淘汰落后产能,以刚性调控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5年开展能源审计企业3家,节能监测、监察企业40家,全面完成省、XX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目标。

(三)着力推进培优育强工程。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实施“兴达”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选择5-10家重点企业定向培植,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第二梯队企业,力争三年内培育产销过50亿元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企业15家。2015年全力支持兴达公司超百亿,力争产销过10亿元企业10家。启动实施“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育工程”,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尽快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强化对拟上市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研究出台推进企业上市意见,切实加大新上市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产动作加快裂变进程。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有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家企业发行上市,其中2015年锁龙公司、渝鑫公司在“新三板”挂牌。继续强化企业家培育。积极实施好XX市企业家精英培育“双百工程”与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强化与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配合力度,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培训服务。引导企业自主开展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统筹发展,着力防范园区建设布局雷同、低水平重复。整合、调整三大经济板块周围现有产业资源,重新制定三大经济板块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城区板块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戴南张郭板块重点发展不锈钢、新材料、精密锻铸造、精细化工、医药包装等产业,安丰板块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提高项目承载能力。调整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政策,推进生产要素向开发区及重点园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园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切实提高园区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支持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提升开发区科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培育区域产业特色。研究制定特色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现有园区产业定位实施动态管理,结合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科学确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建立特色园区产业定位的进退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加快园区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步伐。重点支持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戴南科技园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安丰工业园争创江苏省中小企业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五)着力推进发展环境优化。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打造技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功能健全的工业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江苏省兴化不锈钢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江苏兴化特种不锈钢产业研究院、XX市技术市场建设,建成XX市技术市场交易中心,积极筹建XX市食品加工产业研究院和XX市铸造精锻产业研究院。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委“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举措”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转变,使我市成为行政审批少、服务效率高、经济环境优的创业投资热土。积极缓解要素矛盾。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壮大。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统贷平台的作用,优先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创新工作方法,着力破解用地、用工难题。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电网优化布局,提升服务工业经济能力。

第五篇:烟台市召开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

烟台市召开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

2010-4-29 16:1 中国烟台政府门户网站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4月23日,烟台市中小企业局召开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就各县市区贯彻落实全市大会精神、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下一步重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中小企业局局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一季度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抢抓经济回暖向好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转方式,积极主动调结构,凝心聚力抓发展,推动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1-3月份,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498户,新登记私营企业1822户,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48.8亿元。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20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2个百分点;上缴税金63.4亿元,同比增长28.2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3.1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525亿元,利润总额169亿元,出口交货值3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5%、14.5%、29.67%,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8.8个、26.21个百分点,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开门好”,为全年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认为,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总体上看,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好于去年,但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依然不足,用工短缺、资金不足、能源紧张、外需不稳、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保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非常艰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要以深入贯彻全市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动员大会精神为契机,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以抓落实、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为重点,迅速掀起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的高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抓好全市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继续搞好全市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专题督查活动,督促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深度贯彻落实全市动员大会精神,努力营造民营经济热火朝天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全市大会精神、扶持政策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有利于新一轮发展的舆论氛围。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运行、重点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好上半年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开展好“转型升级年”活动,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继续抓好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三项计划,培育一批示范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特色镇和专业村,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有效投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100个50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0个投资10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全市民营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万名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民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队伍素质。深入开展“3.10”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中博会、烟台国际果蔬会和葡萄酒节等重要展会的参展招商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三)开展好“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提高、巩固提升上,发挥好各类担保机构尤其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有效放大担保资金担保倍数,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比重。召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会议、市担保行业协会年会和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工作会议,落实2010中小企业信贷计划,务实推进银企保合作,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的工作目标,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认真贯彻国家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两个重点,完善扶持政策,强化调度考核,突破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争取年内各县市区都建立起一处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孵化)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整合金融、财税、司法和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四是抓好政策落实,认真梳理各级已经出台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活动,切实抓好各项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兑现落实,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五是进一步深化“行风监督民企行”、“千名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牵手千家民营企业”、“领导与部门联系民营企业”等活动,不断深化内容,丰富形式,巩固效果,让民营企业家放心、放手、放胆干事业,对政府营造的环境真心满意。

(四)加强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构,完善工作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养成,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机关工作的执行力。围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担保、人才需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落实等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应对措施,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为新一轮发展搞好服务。

下载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信委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

    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进入2010年以来,我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全镇企业1—5月份进出口总值为8450.4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8%;其中出口总值5352万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总值30......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市经......

    关于市级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贯彻情况的通报

    关于市级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贯彻情况的通报 6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半年市级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市......

    县区经信情况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模版大全

    XX县XX月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今年以来,全县各级按照“三三四”总体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县域经济“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为奋斗目标,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全县工业经济......

    经信委新年贺词

    铜陵经济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1期 2011年1月1日 [新年贺词] 在新起点上推动铜陵工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 确保“十二五”实现“开门红”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世宝 一......

    经信委(5篇材料)

    经信委审批范围: 1、 技术改造项目核准 2、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含电厂)认定审批 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条件:1、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2、资......

    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经信委年度工作总结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环境,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