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缤纷花布教学反思
《缤纷花布》教学反思:本堂课我尽量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进行归纳水彩颜料的方法和重点,本课原本采用欣赏和提问的形式进行导入,略显枯燥,后来则采用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形式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堂课大部分采用范画进行教学,通过步骤范画来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这节课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尝试油画棒水彩画,一切充满了好奇,所以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步也是重点,花布的设计和制作是简单和快乐的。当学生们满脸稚气的举着一张张设计完成的花布作业,你也会和他们一起快乐。课堂上,不管是设计漂亮的,还是有众多缺点的,他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何创作油画棒水彩画学生自学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示范,也许在课堂中总结过于简短并没有说明不能运用水彩笔的原因以至于学生完成作业时模棱两可。所以,在教学中得知,应该更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做到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篇:《美丽的花布》教学反思
《美丽的花布》的教学反思
星期三,老师听了我的一节美术课《美丽的花布》,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颜色的魅力和我们普通用纸也可以把它装饰的那么美丽。丰富的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
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及各位老师给我的课点评,我收获较大。在自己的这一节教学中。讲解示范这一环节我认为是很欠缺,我比较紧张也让自己弄的很着急,心里想:小朋友,你们千万可别出错,快点把今天要学的教给他们,就没有详细的去示范如何折叠餐巾纸,教他们什么是对角折,什么是对边折,就想赶着让他们自己来动手折纸我再来一一指导,但是又每一个都没有顾及到。活动结束后,我就觉得刚才讲课讲的太快了,难怪会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听明白也不知道怎么做。听了老师给我的点评,我知道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而在讲解过程中最需要改进。在大多数小朋友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讲解少一点;在多数小朋友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讲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有时要做到集体教学的同时,请个别小朋友说说看,看幼儿掌握的程度。
我在教学准备上也没有做足,没有考虑到幼儿弄脏手应该准备毛巾的我都考虑的不够周到,而就在最重要的讲解示范的不够清楚,及给幼儿准备了太多的染料,而杯子的杯口太小应该换用盘子,多数小朋友都没达到我所要的教学效果。而且开头的魔术本来是想介绍一下印染“花布”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染的“染纸”游戏,感受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也提及一下云南的蜡染和扎染,并用图片让幼儿感受印染产生的的奇妙的肌理效果,感受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对称式花纹图案,激发他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又考虑到他们太小所以不合适。就把介绍改为了小魔术。在最后的小结当中我也是草草结尾,没有深入的分析幼儿的画品并且做一个比较,让幼儿互相欣赏一下交流学习。把这个重要的环节忽略了,以后要做到每一个步骤都很仔细。
因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做出更多更好的课程内容,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幼儿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去参与教育和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缤纷的信息技术王国》教学反思
《缤纷的信息技术王国》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热情比较高涨,但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讲解,反复指导。
教材编写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内容采用叙述性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以“任务”驱动,以实例为导向,在分析问题、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巩固练习的内容是对知识技能掌握以后的实践应用。
通过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什么是“信息”,列举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信息”,信息技术就是专门研究“信息”的技术。接下来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起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第四篇:小花布教学案例
小班语言:小花布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小花布》是一首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儿歌。这首儿歌同时表达动物花纹的局部与整体关系,初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一问一答的游戏中感受儿歌的节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幼儿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花纹特征;又通过动物与花纹的对应帮助幼儿学念儿歌。我采用了:找一找、配一配,激发幼儿兴趣;看一看、猜一猜,学习问答儿歌;玩一玩,找一找,体验找朋友的乐趣,不但培养孩子们对语言活动的兴趣,也丰富了孩子们对动物的认知经验。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节奏美,在找找、看看、猜猜中学习问答式儿歌。
2.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环节设计:
一、找找、配配,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马老师捡到了一块小花布,是谁的花衣裳呢?我们来问问看。
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引导幼儿一起问,小动物没听见,我们再来问一次)。(出示小动物)这是蜜蜂的花衣裳。
教师:小朋友你们脚下也有许多丢失的小花布,我们捡起来看看。谁愿意来问问看?
(1、请一个小朋友示范问,并贴好。及时肯定表扬。
2、再请女孩子,最后请男孩子。)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又有没找对。
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这是斑马的花衣裳。
……
教师:小朋友你们真棒,都帮小花布找到了主人。(对幼儿表示肯定,可以拍拍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每位幼儿都能按照手拿的小花布进行游戏。其中有个别孩子没有找对小动物,这时我及时请其他小朋友帮助他改正了。这里用了同伴互助法,同时也是帮助其他小朋友巩固了知识点。
通过这个游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看看、猜猜,学习儿歌
(一)根据已配对的图案学念儿歌; 教师:老师把小花布找小动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
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这是斑马的花衣裳。
…….教师:现在马老师要考考我们小朋友了。
马老师来问,你们来告诉我这是谁的花衣裳,好吗?
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幼儿:这是长颈鹿的花衣裳。
(指导策略:
1、请个别幼儿示范,及时表扬,促进同伴间的模仿。
2、提醒幼儿用完整好听的话回答等等。
3、教师示范)教师:现在小朋友你们来考考马老师吧。幼儿: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1、教师需要轻轻地指导,让幼儿大声来问。
2、说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或者请他来示范一下。)教师:这是斑马的花衣裳。
(二)根据图案启发幼儿联想,学念儿歌 教师:这块小花布是谁的花衣裳呢?你们猜猜看。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一起来问问看。
师幼: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这是乌龟的花衣裳。
教师:这块小花布又是谁的花衣裳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问问看。
师幼: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这是蝴蝶的花衣裳。
教师:老师把这首儿歌变成了一本书,我们从头到尾再来欣赏一遍。(教师手指点图进行点读,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A(老师问)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引导幼儿一起答)这是蜜蜂的花衣裳;其中幼儿很难说出“这是”,于是强调幼儿用儿歌里好听的回答来说,学习用长句来回答。其实发现这个办法的效果不大,小朋友到了后面还是无法说起来。老师如果在示范的时候,加强“这是”两个字,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B(教师问)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让幼儿自己答)这是斑马的花衣裳; 当幼儿还是不能加上“这是”两个字的时候,发现两个小朋友已经学会了,于是及时表扬并让他们站起来说给大家听。起到了同伴示范的作用。
C(幼儿问)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老师答)这是长颈鹿的花衣裳;
通过转换角色,让幼儿在已学会问句的基础上学习答句。
三、玩玩、找找,体验乐趣
教师:哇,这里还有一些丢失的小花布呢,又是谁的花衣裳呢?
(出示新的小花布,介绍认识。)
教师:这里有两个家,一个是小花布的家,一个是小动物的家。
谁愿意帮小花布找小动物?(幼儿自由选择小花布)
谁愿意扮演小动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的家躲起来。)教师或幼儿示范:
教师1:我是小花布,我去找小动物,我拿着小花布问:小花布,小花布,这是谁的花衣裳?
教师2:这是小狗的花衣裳。
教师:他们玩的真好,我把奖品送给他们。(给找对的幼儿贴五角星。)
在设计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游戏环节一直想个很多个方案。比如让拿花布的小朋友站到上面,然后下面拿动物的小朋友上来找花衣裳。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只能是下面的动物来找,上面的小花布就没有了“找”。如果要互换动物和花布,担心这个场面会比较混乱。设计开火车这个游戏,是想动静交替。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巩固活动结束后,发现开火车的游戏,设计的太难了。老师一直在引导做车厢的小朋友,让他们学习怎么问。做小动物的小朋友没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怎么去答与玩这个游戏。在要求上也偏高了,如果先让个别的幼儿先示范下,然后从个别到整体让动物与小花布一一对应,可能会更好点吧。
四、活动延伸
幼儿互相交换图片,再次进行游戏。把大书、图片等放到语言区供幼儿翻阅。我的反思:
一、遵循年龄特点,快乐小花布
小班幼儿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朗朗上口的儿歌对增强幼儿节奏感,丰富幼儿语言都具有很大的作用。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小花布”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小花布”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环环相扣,动静交替
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以捡到一块小花布切入,在看看、找找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之后我又把幼儿找的过程做成了一本书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
在分角色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这首儿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说花衣裳的时候,幼儿有些不明白,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衣服和花衣裳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衣服”和“花衣裳”,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花衣裳”,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
在幼儿学儿歌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离开小椅子玩游戏。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三、发扬优点,反思不足
最后在的游戏中,预设本次活动的高潮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找朋友”游戏,幼儿只顾着找好朋友,而忘记了念儿歌!或许这对小班孩子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要边说边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本堂课值得深思的地方。
这些是我课后的一些反思,我想肯定还有更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能多给我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每节课都有进步。
第五篇:《印染“花布》
印染“花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尝试与探究 “辐射、平行、十字”折叠、印染出来各种色彩对比的图案。
2、过程与方法:观察与分析印染产生的效果,体验印染过程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教学重点】尝试“染纸”设计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穿着印染衣服,并提问学生如何才可以产生这种效果?
2、引出本节课用宣纸来代替布印染美丽的图案。
3、板书课题:印染“花布”。
二、初步尝试印染“花布”
1、学生初步尝试印染“花布”。
三、分析图案特点。
1、启发:教师出示“辐射、平行、十字折染”图案,提问学生运用哪些设计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不同染法图案的特点。
3、介绍辐射、平行、十字的大概含义
三、教师示范“辐射”染法。
四、引导学生探究折法。
1、探究“辐射”折法。由染法图案,来探究折法。学生尝试“辐射”折法,并请一位学生演示,教师引导设计思维。
2、探究“平行、十字”折法
3、拓展:折法和染法的巧妙运用。
4、总结在纸上印染图案的过程。
五、欣赏学习作品
1、欣赏学生作品,感受不同图案的特点。
六、创作比赛。
1、创作要求:尝试运用“辐射、平行、十字”,用一种或者两种折法、大胆构思,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衣服,印染一幅美丽的图案。
2、比赛规则:(1)分工与合作;
(2)比一比
七、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发现存在不足地方,进行指导,解决各组随时出现的问题,鼓励大胆设计。
八、作品展示与评价。
评价点:①色彩对比;
②块面对比
1、作品评述:展示每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2、教师小结:表扬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积极的表现,同时指出存在不足的地方。
九、课后拓展与延伸。
1、印染图案在生活中的运用。
2、感受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
3、感受蜡染图案不同的美感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
5、小结: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十、板书设计:
印染“花布”
辐射
平行
十字
浸染
折 →染
→ 透 →打开
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