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路向西诗歌
一路向西
穿越漫漫长夜
花 瓣花蕊
谢不了
一颗苍老的心
留一个影子
在岁月的深处
累了
拒绝你的回眸
一路向西
走进黑暗的风中
学会遗忘
昨日的痛
光和火
点燃生命
灼伤远逝的额头
月光下的头骨
刺穿天空
留下露
滴落梦的外衣
裸向黎明
一路向西
我知道日出于东
而沉落于西
是开始
也意味着结局
我知道水归于东
而源于西
是结局
也恰好是开始
所以我理解
人始于生
而终于死
相同的开始
一样的结局
一路向西
从花开到花谢
一个过程
精彩一生
纵然不可以美丽
也是传奇
致
我怎么可以把你遗忘
你是我风雨中最美丽的忧伤
曾经相逢的阳光
还照耀着我的流浪
温暖着我夜的孤单
灿烂着我徘徊的迷茫
花落去的季节
我学会了放逐黄昏
一杯斜阳
醉不过月的愁肠
露冷了眉
星残了眼
只有你的影子
还如五月的烟雨
朦胧 湿润
如网
罩住生命的远方
我怎么可能将你遗忘
你是我风雨中最华丽的乐章
轻轻的摇落
从前的烟花
今生
为你痴狂
第二篇:一路向西的诗歌
江南雨绵绵无期
梨花碎了一地
春风缱绻起柳絮
又是一季无根的流离
黄梅雨剥落一层又一层的笋衣
看惯了这年年岁岁潮湿的雨季
如果可以
一路向西
江南把她的忧郁
一点一滴渗入我的肋骨里
怎么举起
怎么逃离
心灵要经过怎样的洗礼
才可以拥有说走就走的勇气
或者是
邀你走遍草原的不羁
我肝脑涂地
站在江南的烟雨里
隔江静听酒阑灯灺后的一首曲
我要的不是桃红柳绿
是无边无际的戈壁
一个人的狼烟四起
一个人的一路向西
如果愿意
请你陪我一起。
第三篇:影评:一路向西
一路向西——记得香蕉“全熟”时
其实,《一路向西》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主旋律电影的宏达叙事——因为它所讲述的只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更谈不上人物的“高大全”——甚至没有帅哥美女,但如果说一部电影讲述了人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欲望,讲述了关于心存灵犀的友情、不离不弃的亲情、怦然心动的爱情,讲述了劝人为善、为诚,我实在找不出不让它“主旋律”的理由。当然,电影也谈不上有什么大制作、大明星,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吃喝嫖赌什么的实在也用不上大制作;演员的演技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这也不是一部剧情片,何况估计很多人是冲着那香艳火辣的海报去看的电影。
整部电影充满了香港电影中惯常的港式调侃,让人知道这只是一个讲述小人物的小故事;而最值得称道的恐怕就是男主角向西在少年时期、坐上大巴时等情节里面的心理描写,通过大量画外音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观众特别是男性观众恐怕有着普遍的共鸣。哪个男人在少年时期看到女老师的肩带没有想入非非过?哪个男人在青年时期看到莺歌燕舞环肥燕瘦心里没有朗格里格朗过?只不过,不那么好拿出来讲罢了。
作为以情色为卖点之一的电影,张建声没有以往单立文那样的淫贱下流、曹查理那样的猥琐无耻,也没有徐锦江那样的高大勇武,更谈不上影帝秋生哥那样的变态阴狠…他只是扮演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像中国大部分的乖乖仔一样,要表现得有点文弱却又不窝囊、有点呆板却又不蠢笨、有点闷骚却又不下流,他是被宏大叙事糊弄过、被正面说教清洗过的一类人,准确说是一大类人。准确地说,他比屌丝强一点,却又远不是高富帅和浪子,张建声毫无疑问将这个角色刻画到位了,虽然起初让他去扮演一个中学生实在有点恶搞。
电影有两处让人印象深刻,一处是向西在床上正high,突然想到一幕幕家人、同事、女友、社会等等等等对他的态度,进而抓狂。这一处把人的内心刻画得很传神。还有一处在即将剧终,向西的父亲跨越铁轨的情景,画外音是朱自清《背影》最经典片段的诵读,让人动容;随后,父亲神色凝重地交给向西一盒套套,此刻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父子,而成为了两个成年男人之间的对话,看似无厘头,却无法在此刻会无厘头地笑得出来。
所以,我才决定给它一句话介绍——记得香蕉“全熟”时。你们懂的。
第四篇:高考状元为何一路向西
高考状元为何一路向西
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日前,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关键词为两个,其一是“高考状元”,其二是“60%”。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出国率,多少令国人耿耿于怀:优秀学子为什么不留在国内,而是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
其实,以所谓高考状元为代表的高分考生在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也罢,一些学生放弃中国高考、出国留学也罢,越来越高涨的出国留学热早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普遍但却值得深思的现象。
不能否认,这是中国日渐强盛、开放、富裕的表现。百余年前,当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人被迫踏出国门,接受外部的世界,大部分中国人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不避河海之险,不惮跋涉之劳”远走他乡。但现在,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走出国门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不再遥不可及。
同时,这也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倒逼”人才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寻找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时,留洋便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
当然,留学热的出现,也是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服务”和“产品”,供受众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内地高校、洋大学还是港校,选择多了,择优而从就再自然不过了。
但是,这种趋势不容忽视。想想看,优秀学子选择“一路向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教育的失望;选择“一路向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留下的人无动于衷,无所作为,麻木不仁。
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深刻反思:如果不从整体实力上提升,不从教学理念、育人手段上真正加以完善,不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必将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用脚投票”。
从这个角度上说,尽管我们并不提倡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但如能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引起整个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以及对如何吸引人才回流的反思,那就不失为一桩幸事。
第五篇:一路向西——《西决》读后感
一路向西——《西决》
花了一个上午读了这本早已在我周围传阅过了的笛安的新书——《西决》。然后就觉得终于读到一本书不再是讲富家子弟与灰姑娘的故事了——这是一本和一个家族有关的穿插着爱情和成长的主题并不入时的小说。我很难用好看或不好看来形容这本写给不问好看不好看的人看的小说。因为既然我花了钱买了着本书,总不能不看完吧。
郑东霓、郑南音、郑西决、郑北北,郑家的四个最小孩。小说就以郑家第二个儿子的小孩,应该不能称作小孩,因为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作为第一人称自述。
于是,东霓嫁到美国去了,于是南音有男友了,于是“我”相恋多年的女友陈嫣原来是小叔十年前在他和西决日后成为同事的学校里闹出的师生恋的那个千夫所指的女主角——女学生唐若琳,于是极品的,崇尚非暴力不合作的东霓父母演了一出出血腥闹剧后,以丈夫去世三天后仍被妻子说成两小时前还和她说过话躺在床上腐烂告终,于是东霓生了一个只有21对染色体的智障婴儿——郑成功,于是她的阔佬丈夫抛弃了她,于是“我”的女友终于在怀了“我”的孩
子——郑北北后嫁给了我的小叔,戏剧般地成了我小婶,于是“我”在最无助时希望与其结婚的新的不能说是女友的女人已经结婚了,于是原来“我”与东霓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原来那个任性的一直希望别人叫她兔子的痴情小女孩去广东追回了已抛弃她的高中本说好要和她报同一所大学高中男友并在刚可以结婚的日子——男友22岁生日那天拿了结婚证书。于是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然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快餐文学,什么叫做柯艾成立三周年的纪念作品的水平,然后我知道原来读书也可以是虚度光阴,然后我了解到郭敬明公司旗下的所谓受万千少男少女追捧的80后90后作家果然除了我目前所知的七堇年外都差不多是半斤八两啊。(特指郭敬明旗下的80后90后作家。至少不是他旗下的写的还可以的80、90后作家还不是少到只有凤毛麟角。)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唯一还记忆犹新的只有其中关于铁水的描写:
铁全部融化成了水,火光映得金灿灿的。还以为是池塘呢。我爸爸说,若是不小心,掉到这锅铁水里面,人就完完全全变成灰了。什么痕迹都找不到。但是我想那该是多美的一件事情啊。多暖和。我这个人熔化了,变成了这么烫这么红的血液。你随便捞起一
把来,那都是我。……又黑又暗的车间里,一大锅液体的太阳,那才是真正的火树银花。
这样一个背景,多适合上演狂暴的爱情。性情暴戾的男人,妖娆多情的女人,一个用来衬托他们伟大激情的情敌。钢铁,高温,晚霞一般的火焰,劳动的男人健壮性感的赤膊,全齐了。还有什么能比一锅铁水更适合做情敌的葬身之地呢?没有了(会想到我们的倪国静吗?),化为乌有,无影无踪是浪漫的戏码里对反面角色来说最仁慈的墓志铭。他没掉进去是上天可怜他。……
这是能狠心用力掐自己孩子并把淤青说成是胎记的12岁就会冷眼看着自己父母疯狂打骂对方的现已28的女人郑东霓说的和想过的话。我只能说,这种场景是在我再怎么恨一个人想要将其碎尸万段的时候都永远想不出来的。我不知该感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还是钦佩她极富表现力的用平淡语调将事情描述得荡气回肠的能力,或许我只能想到的一点是,这个“新锐女作家绝不是一个仅是略有一点极容易被人看破的心机的小女人,要娶她是需要勇气的。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唯一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画面。其余的都在看书是随着不断往下滴的冰淇淋流到爪哇岛去了。还有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从《告别天堂》
这本她的处女作开始到《西决》,笛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他把赤裸裸的写进行性行为换成那个了较委婉的怀孕,至少看上去不会刺眼了。我也一直奇怪的是不过也让我还愿意相信笛安还是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的,从这她独特的不大肆滥用华丽辞藻也能将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描写得如此扣人心弦的文笔看,至少还是能给人在后悔买书的同时又庆幸自己买了它并获得如何淡定的技巧——用淡定的语言来述说本来不淡定的一件事——(装B时还是有用的。)写作说不定也能吸引一下腐朽的out的阅卷老师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