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晶的形成诗歌
椰子树
排队 举手
托住夜空
让月光的天鹅绒
盖在我身上
秋深之后
使我感到躯体上的温暖
是比月光更无孔不入的他的爱
自由的渴望
夜暮尽头
我看不到回家的路
在月光怀抱里
我看不到自己的位置
原来
我已化成水晶
全身透明
在黑暗中映照月光
第二篇:星河水晶诗歌
多余的告白 停在黑夜
打开内心的雪
我是穿心的光芒
掉落的宁静撕碎心跳
与回声处 千万年行走
打碎玻璃心
扬手抛远的微笑
钉在想念的天幕
挥别的前生 打开画屏
水晶是等待的斑驳
而你是画在梦里的纱窗
红烛只影 盈满锦书
绣在塞北 踏破长城的垛口
胡马阴山 来我额头驻足
在那年那月
沙场的月明
捻动一粒沙的乡音
埋在心中的名字
风暴平息 旋转萧声
第三篇:水晶作文
水晶花耀东海城
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李欣冉 我们都知道,每个城市都有她自己的故事,也许是名扬的风景,也许是鼎盛的经济。于东海港城而言,我们的故事,是围绕土地下的水晶花而徐徐道来的一桩盛世韶华。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房山挖出的“水晶大王”打开了东海水晶市场的一扇袖珍小门。随着东海人民的辛勤开发和政府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水晶开采和买卖渐渐成为东海的支柱产业。我们心情是澎湃的,因为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期待着看到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颗冉冉升起的东海明珠。
“以水晶为媒介,让世界了解东海;以水晶为桥梁,让东海走向世界;以水晶为纽带,连接五湖四海。”这一理念贴切地传达了水晶节的宗旨,也昭示着水晶已经成为东海人民的骄傲。
在我很小时候,就从家里长辈那里听说了水晶的故事。知道了她沉睡于土地柔软的腹地里,撩拨起历史的烽烟,在地质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怀着骄傲的心情再次翻阅了她的通志。在参观过水晶博物馆之后,我有个更为迫切的心愿:希望东海的水晶事业可以更繁荣地发展。而我在以后异地出行或者求学的时候,也会更为积极地向遇到的朋友们介绍家乡盛产的水晶。她是我们的文化结晶,是港城熊熊燃烧的火焰,是夜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我徜徉于水晶历史中,领略远古时代就存在的遗迹。近到清朝康熙至宣统年间,水晶一直活跃于人们视野当中,成为工艺品的前沿。
水,水润无声;晶,晶结璀璨。
水晶中有美,美若婵娟落月华;水晶中有趣,趣比童子追蝴蝶;水晶中有雅,雅如箜篌弹清音。水晶中有奇,惊为鬼斧却天成。水晶雕刻大千世界的包罗万象,生趣勃然。她自然成型,一经开采就汇聚自然的神奇奥妙。从开始的自然观赏到后期的设计打磨,水晶内里开始呈现另一派天理人情的风景。越来越多的观赏晶都凝结着水晶工艺制作者智慧的结晶。那些丝丝缕缕埋藏于矿物内部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一幅多彩的画卷。
我们坚信,东海水晶的发展之旅从未停歇。以小镇为起点,水晶璀璨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连接五湖四海。她是另一种意义的丝绸之路,她代表着审美、艺术和美工的三重结合,她俨然成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播撒润物细无声的甘霖,留下永恒的醉人芳馨!
一朵清丽怒放的水晶花,照耀这座东海小城,我们与水晶的故事还在延续,我们与水晶的相约还会更加精彩!
指导教师 许春萍
第四篇:水晶市场调查
你好,第1题:您对水晶饰品的感觉是?[单选]
第2题: 您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水晶的知识? [多选]
第3题:以下知名水晶品牌,您知道哪些?[多选]
第4题:您所能接受的水晶品种(颜色)是?[多选]
第5题:您是否相信水晶的文化寓意? [单选]
第6题:您是否会采用水晶(办公、典礼等)的工艺用品?[单选] 第7题:近一个月来,您是否购买过水晶饰品?[单选] 第8题:一般来说,您购买水晶饰品的原因有?[多选] 第9题:水晶饰品中,您更喜欢佩戴?[单选]
第10题:您喜爱的水晶饰品风格是?[多选]
第11题:您是否关注水晶饰品的流行趋势?[单选]
第12题: 您一般在哪些地方购买水晶制品? [多选]
第13题:您是否愿意尝试网上购买水晶?[单选]
你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一名大三在校生,由于学习的需要,我们要完成一份市场调查作业。在此耽误你几分钟的时间,协助我们完成这项作业:
1.你的性别
第五篇:海子诗歌形成与特点
海子的诗歌形成与特点
摘要: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著、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他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就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的诗歌中意象美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为诗歌,诗歌承载了海子的理想和信念,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海子;情怀;孤独;精神;融合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有人将海子的诗和汪峰的歌分别称为“睡着的歌”和“活跃的诗”。对于这些高度的评价并不是海子想要的。他的诗歌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他的诗歌又有什么特点呢?
一、海子精神世界和诗歌内涵的形成
虽然在人们心目中,海子是中国当代最具有神话色彩的诗人但他却是一位孤独的王者。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海子居住在北京城边的小城昌平,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顶峰期。海子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在为他而写的《怀恋》里提到他在那儿的生活:“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对于海子而言,选择诗歌就是选择孤独。海子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来自农村,对大地、村庄、土地上的生
命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①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可能是一个在都市生长的人所具有的,它只能出自一位自幼赤脚走在田埂和青草地上的农家之子之手,它混杂着诗人对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鲜活而美好的回忆。海子生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夕的1964年,这时的农村生活贫苦,母亲能识一些字,趁空闲时间捡一些破旧的报纸,凭着天生的聪慧和自身独有的一份求知欲望,她很快把这些读过的文章内容编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讲给儿子听。②虽然刚会爬走的海子不能听懂母亲的故事,但这种耳濡目染却使海子受到了最初的文化启蒙。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言传身教对海子后来非凡的文字感悟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岁时,海子就获得了当地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冠军而被人们称为“神童”。③安庆的农村没有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高粱和麦地,这里尽是连绵的高山、河流,没有城市里的滑梯、秋千和玩具,放眼皆是水田,菜地和树林。小时侯的海子就在这片土地上玩着钓鱼、“打仗”的游戏。在这些游戏里,海子率领玩伴们上山下河,他是他们那一群孩子里的“头”。海子后来在他的诗歌里多次出现或者说迷恋“王”这个字眼,那种胸怀天下的王者霸气和宽容的心态与他这个时期形成的精神气质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农村成长的经历赋予了海子那种只有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独有的淳朴、憨实和对土地、农村、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大山、河流、青草、天空等粘有乡土气息的大自然元素都在海子的记忆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它们是海子一辈子留恋不已的乡土情结。生活在这样美丽而多情的环境里的海子感染了生养他的土地、亲人的质朴善良的品性和率真宽厚的爱,初步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的性格和情怀。
十五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海子的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才得以最终形成。海子凭借他的聪慧和勤奋学习还读了除他本专业外的很多其他的书籍,这其中有关于美术的、文学的、哲学的,尤其是文学和哲学的。这时期的知识积累为海子日后的诗歌创作积淀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文学方面,自西方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古希伯莱民族的《圣经》到歌德的《浮士德》、海崖达尔的《孤筏重洋》,海子的阅读是对中西方文化由今及古的总体统摄。在他的长诗里,“我们会看到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人以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等悲剧所呈示的诗剧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这种“大诗”
形式中,对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等多种文学样式的丰富包容;还可以看到古希伯莱民族的《圣经》中包含的近千年的犹太文献及其他民族具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古代历史传说、宗教法典、编年史家和诗人的作品、民间传说、故事谚语乃至爱情诗。由此,我们看到了海子在他的长诗中进行这种文化集成的依据,也同样从这种构成中看到他为自己这类诗歌创作所设置的诗歌理想,直追上古时代大书性的史诗”。[1]在哲学方面,海子阅读和思考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一系列西方哲学家系统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尼采、雅斯贝斯、海德格尔三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海子世界观和诗歌理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2]海德格尔曾说过“贫穷时代的真正诗人本质就在于在贫困时代中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诗的追问,他必须把自己诗化为诗的本质,只有诗性才适合于这个年迈已衰的世界的命运。”[3]海子对于哲学著作的阅读和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自己生命和使命的思考是指引海子走向诗歌道路的根本原因。海子从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感受到了与自己精神气质相通的地方,也意识到在这个不能让人满意的时代诗人的使命是何等的重大。
二、诗歌特点
海子的死和他的性格有着巨大的联系。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喜欢嘉宝那样的女人,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自然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是农民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海子在近乎疯狂的诗歌创作之中,不断创新,一方面继承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不断吸取西方文化的有利因素,使他的诗歌达到很高的境界。近来“海子热”升温不止,对于海子诗歌的价值,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两点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一是海子诗诗歌中的意象美,再一个就是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最后是生命与艺术的融合。
(一)海子诗歌中的意象美
意象,是新诗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海子的诗歌意象具有独特、成熟、贴切、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特点,值得人们关注。
许多读者津津乐道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中的意象明显具有亲
切、温暖的特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这在海子的诗歌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作品,诗歌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马,劈柴,春暖花开,闪电,河流等等,仅是些普通的意象。而在海子的许多诗歌中,却随处闪烁着他所独创的诗歌意象:大地,自然,麦地,麦子,月亮„„这些活跃在他心灵深处的普通词汇,被他随手拿来,赋予其鲜活的意义。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为什么诗人会被麦子所灼伤?一定是因为爱到了极致。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四姐妹》)只因爱得太切,只因对其抱有太多的期望,所以就极易被其伤害。
海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养育了他,因此,诗人对农村怀着深厚的不可言说的感情。长久的农村生活及特殊的农村情感,使“麦子(麦地)”这一农村特有的事物深深地根植于诗人的内心。诗人笔下的麦子,并不等同于普通的麦子,它没有地点、没有具体时间的限定,好像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一片空灵,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形象单纯而又高度概括,它甚至超越了单调和贫乏,具有了母题的性质。麦子(麦地)在海子的笔下,时常转换角色,使诗歌具有了灵动和宏大的特性,并有意识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西川曾说:“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是的,真正的诗人海子,一直就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与生存的意义,以自己才华横溢的诗歌诠释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在其长诗《传说》的题记中诗人写到:“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磨难中,句子变得简洁而短促。那些平静淡泊的山林在绢纸上闪烁出灯火与古道。”无疑,海子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诗歌意象创造性的使用,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着非凡的启示。
(二)海子诗歌的精神美
海子曾打过着这样的比喻,“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衣,在飞。”“山楂树是高大女神的自行车”。海子用先知的口吻来写诗,他常常走到风景的背后,对生命进行描摩和
畅想。在其诗中,生命用火来象征,“就像火走在柴中”。与火相对应的意象群有太阳、灯、黎明、黑暗、月亮、马、水、风等,这是能穿透一切,达到一切的神秘的生命大磁场。海子在他的诗歌中传递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说,这种视角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透视。这种创作视角,使他的诗歌意象很容易摆脱生活中一般形象的束缚,走向纯粹的诗。
在学术界,海子诗歌的哲学意义和美学贡献被不断发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不小的超越。这正是他的诗作常被大声朗诵,而且不给人消极沉溺之感,反而对生命产生无限憧憬与向往的深刻原因。因此,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学术界也在为挖掘这位年轻诗人的精神财富做着极大努力。从九十年代至今,关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和评论不断出现于各种书刊杂志,研究人员从能大量背诵其诗的青年学生到耄耋老学者,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大。
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他对人类生命以及文明发展怀着深深的不满和焦虑,在日益物质化、欲望化的今天,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精神失落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他的深刻反思和执著关注才具有了无上的价值和尊严。
(三)生命与艺术的融合
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为诗歌,诗歌承载了海子的理想和信念。他的诗歌内涵是其生命和诗歌艺术的互融。海子的诗歌分为短诗和长诗。海子的短诗主要是抒情诗,是建立在他赤子情怀上的青春歌吟和对生命哲思的高度浓缩。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具有“刀劈斧砍的力量”。鉴于篇幅和海子1985年后的短诗,尤其是1987年后的短诗实质上都是伴随着《太阳七部书》的行进而产生的,是“七部书”这一粗硕的太阳火轴辐射出的火星星群。[4]就像一滴海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海子的短诗同样折射着他的诗歌理想,所以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海子抒情诗的内涵的分析上,而对他的长诗只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
海子抒情诗的意象分为三大类:1.大地上和天空中带有元素性质的景象;2.他所热爱的人们;3.永恒的时空和生命的死亡。他的诗歌形成的过程便是其诗歌生命
化的过程。我们在前文说过,海子对于大地有着永远割不断的“情结”,正是基于这一情结,海子的抒情诗里出现了以大地为基盘的那些带有大自然元素性质的意象。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说“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5]在海子的抒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象征黄土地文化的《亚洲铜》开始到麦地、麦子、房屋、白杨树,到草原、祁连山、远方的村庄、树林,再到西藏、喜玛拉雅,情感率真,语言奇谲而优美,它们承载着海子对终极价值的思索与追寻、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深沉感悟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眷恋的悲剧情怀所产生的迷惑与痛苦。[6]在《麦地与诗人》中,海子写道,"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面对乡村的土地,诗人感受到一种有若鞭子抽打般的拷问。海子笔下的乡村和大地,不是浪漫主义者或遁世者为着逃避现实而牧歌化了的田园山水,乡村和大地是他的血肉和生命。正是这些曾经留给过海子深刻印记、培养了他赤子般情怀的大地给予了海子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承载了他的精神拷问。海子找到了大地上生命存在的元素感,把景色中的元素变成诗的呼吸和语言,并对这些元素怀有不可置疑的感恩之情,这样海子的诗歌便成为了一个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海子在实现对大地的生命诗歌化后,遂开始了大地上空的精神漂泊。他以人类文化为心灵之境,折射大宇宙投射于生命的花纹。[7]
三、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精神境况的意义
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当代人类走出人文精神失落、物质化、欲望化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努力和尝试,他选择原始主义的风格,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出发,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是一位人文主义诗人对这个不能让他满意的时代的既恨又爱的深沉反思与执著关注。首先,从海子献身艺术的精神来看海子是一位把自己生命艺术化了的诗人。诗歌在他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体现生命意识和本质的生命载体,写作和生活对于海子来说没有任何距离。这样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位真正诗人的必备素质。海子对待诗歌的精神抹去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学的物质性功利目的,他的这种纯粹献身艺术的精神和对待艺术犹如生命的虔诚信仰,是我们当下从事和激活艺术事业所必需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在艺术中感受自己身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才可能
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行进,从而发挥她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其次,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比如淳朴的乡土情怀、挚热而纯洁的爱情观、青春期执著于远方和未知的探求精神、“救世”精神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人们主要的时间都在从事机器化、秩序化工作,为了追求最高的物质利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关系不和谐。人的精神家园荒芜,时代出现了人文关怀失落,人文精神萎缩的现象。人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感觉到内心世界寂寞、荒凉。海子在他的诗歌里回到人类远古时期,在那片神话世界里试图寻找拯救这个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的方法,让人们回归到生存的精神家园,回归到人性之美。这些闪耀着人的智慧之光的诗句和我们由此感悟到的美好生存和人性之美为我们这个心灵干燥如沙漠的时代浇灌了精神的甘露。如果说后工业时代是物质对人的异化,是精神凋萎的冬天;那么,海子的诗歌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复归,是万物苏萌的春天。
海子的一生过于短暂。他的才华来不及充分地展示便宣告结束是他的不幸。但他以让人惊心动魄的短暂而赢得人们久远的怀念,而且,愈是久远这种怀念便愈是殷切,却非所有的诗人都能拥有的幸运。这不能说与他的猝然消失无关,但却与这位诗人对于诗歌的贡献绝对有关。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
注释:
①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914、917页。
② 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版,第16页。③ 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版,19页。参考文献: [1]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119页。[2]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3] 吕鸿钧,孙燕冰.《试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4]《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燎原,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318页。[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09页。[6] 阎怡秋.《自焚的火焰--试论海子的短诗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 汉文版),2000
年5月第2期。[7] 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骆一禾、海子及其麦地诗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