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呢杂文随笔
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带着自己孩子,带着邻居孩子,也是自己的学生,孩子的老师和她家的孩子,她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放鞭炮,还带他们点火玩。她让孩子们到处找干树叶,她拿着打火机把干树叶点了,看着被烧着的小火堆,孩子真的很不解,这样到处点火,不污染环境吗?
孩子问老师:“老师,我们会不会把小草烧死呀?”
老师说:“不会,这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们继续去找枯树叶,我们把火堆烧得旺旺的。”
老师也是人,她也有自己的家,她也有自己的孩子,孩子要玩,她也会萌发出儿时的童心,老师也有一时迷茫的时候。
我不不知道篝火晚会适用范围,随便在外边点燃树叶确实不妥,孩子想的没有错,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名言都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讲的是为人师表。
既然是老师,她们是教育工作者,她们和普通劳动者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和工作性质决定她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她们又是一个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未成年的时候的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复制了父母的一切,就连说话的声调,口头语,都和父母的一模一样。
老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者,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他们的楷模,老师的言传身教可能会对她的学生是终身的影响。也许有人说我是教物理的,我是数学家,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政治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在家里连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不好,那么一定程度可以说她需要学习了,应该学习一下做人的道理了。
老师,孩子是最听老师的,老师是除了父母以外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
不是要老师给孩子们讲政治说道德,是要老师以自己言行去影响他们。学生跟老师学知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以后服务与社会,方向错了,你所学的知识可能会用到不应该用的地方。
人无完人,也不可能会有十全十美的人,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鞋湿了,不能继续湿下去,想一想为什么会湿呢,下一步能不能不再湿呢?或者尽量少湿一点。我们不能苛求老师什么都能够起表率作用,希望老师什么缺点都不会有,我们眼睛里的老师应该是不断进取,不断前行的先行者,是孩子的模仿崇拜的对象。
第二篇:好老师可以这样做
《好老师可以这样做》:教师的乐趣来自对学生的兴趣 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持续发展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会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取得优良的成绩才会水到渠成。
杨聪,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语文教师,他通过《好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温勒说:“行为是一个人特定人格和他所处情境的共同函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温馨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杨聪老师深谙此道。
语文课还剩一些时间,杨聪让孩子们做作业。没多久,有几个孩子做完了作业,开始闲聊。杨聪走过去问一个学生:“你现在有空吗?”孩子不好意思地用手摸了一下脑袋说:“作业做完了,没事了。老师,您要我做些什么吗?”杨聪说:“如果你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阅读课外书、练钢笔字、画画等,你就去做。要是很空闲,老师就要另外布置一些作业给你做,比如抄写字词、课文,等等。你愿意做哪种事呢?”
这位同学一听,向同桌伸了伸舌头,急忙说:“老师,我有事做,我还要看《安徒生童话》呢……”从那以后,在自学课上,每当学生听到杨聪老师说“你现在很空闲吗?那老师单独给你布置些作业!”他们就都会心地笑着,主动地忙自己该忙的事了。
智慧的老师总会用智慧的方式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让孩子们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成长
学生们在群体中生活,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情,今天因为话不投机吵起来了,明天又因为一件小事打起来了,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便像救火队员一样,为此忙个不停。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在教师眼里看上去很严重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而双方却已经和好如初,又在一起玩玩闹闹了。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进步成为社会人,能够熟悉并理解当今社会现实,以便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但是,引导孩子们学会成人社会的规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都是为了认识杠杆原理,幼儿园教师让孩子们玩跷跷板,小学教师让学生们画杠杆,初中教师开始给学生们讲解简单的杠杆原理,高中教师则进一步向学生解释转动的原因和力矩的概念,而进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已经可以用微积分来研究物体转动的问题了。公民社会的很多规则也是如此。教师在处理学生交往中的一些问题时,少一些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简单粗暴的压制,多一些见机行事的“闹着玩”,就会发现,教育其实并非那样吃力。请看:
放学之后,杨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有同学来报告说叶游和吴南要打起来了。杨老师出去看他们时,他们已经向办公室走来了,一个咬牙切齿,一个横眉竖目。“打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输赢?”杨老师一边问,一边在办公室里腾出了一块空地,“这样吧,你们再在这里打一次,老师当裁判,为你们定一个输赢!”
“注意了,开打时要遵守以下规则:脑袋不能打,不然脑震荡了;眼睛不能戳,不然成瞎子了;面部不能抓,不然破相了;脖子不能掐,不然断气了……”杨老师的规则还没有说完,两个人就都扑哧一声笑起来了。
老师越是要求他们动手,他们越是觉得可笑,于是向老师坦白他们因为相互比体型,不服气而动了手,现在意识到错了。最后两人相互抱了抱,眉开眼笑地离开了办公室。学生不良行为的症结所在学生有时难免做出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成因,对症下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聪老师分析、归纳出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四个因素:
一、寻求关注。同一个班里的学生,受到老师关注的程度通常是不一样的。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常常会被教师忽视,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失落、烦躁、压抑的心理。以消极的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是他们惯用的一种手段。
二、争夺“权利”。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控制表示不满,会以争夺“权利”的方式来反抗教师,常常与教师发生争执,偏激地反驳教师的言论,消极抵抗教师布置的任务等。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实施“报复”。当师生感情淡漠甚至没有感情可言的时候,学生最易冲动、极具攻击性。受“报复”心理驱使的学生最喜欢采取的不良行为包括对教师撒谎、偷盗、欺骗、咒骂,摔桌椅、敲玻璃等。
四、假装无能。假使学生的不良行为被教师强大的权威震慑和压迫了,达不到“报复”的目的时,就会采取消极行为抗争:不关心学校、班级的任何事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以上四个因素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学生之所以做出不良行为,一般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注。
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真心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掌握他们的情感状态,那么学生的不良行为便会大大减少。
可能有人会说,每天忙着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他们沟通?其实,对学生来说,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取得优良的成绩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好老师可以这样做》 杨聪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2日第11版
第三篇: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
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有感
王华
2013年10月20日上午,我们聆听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书院院长赵国忠院长的《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的报告会,他以丰富生动甚为感动震撼的案例为我们诠释今天可以怎样做教师。我会尝试从名师们昨天怎样做老师的经历中提取一些名师的特质,并以此自勉。
一、学习
爱读书,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读有字之书,提高自己的理念,读无字之书用心领会运用别人的长处。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结合自己的优势,组合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河北的李金池老师能把一个民办的学校办成十大名校之一,就是运用了“高效课堂6+1模式”这种模式全部借用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测试、探究高效等方法);魏书生老师则提出学习的时候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一点一滴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想:正是他们运用了学习,借用别人的优势,结合自己的长处,才能做得这样优秀,我应该借鉴和学习他们。
二、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但是创新其中包含了一个整合的过程。王崧舟老师90年至95年之间观摩优秀课例200多节,听一般教师的课300多节,研究小学语文的历史、研究小学语文的诗意,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想:自己不正是缺少创新的整合吗?
三、教学
报告中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孙维刚老师注重了思维的训练;余映潮老师注重了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李成良把教科书全部背完,能得心应手。我想:自己应该在当中学点什么,受到点启发,要学会提升自己,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
俞玉萍老师的开学前一天、第一天、最后一天做的事情和别的班主任做的事情截然不同;丁榕老师被称为“母亲教师”;桂贤娣老师的“三问”充分体现了名师们的“爱”的教育,他们在用心做教育。我想: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爱”的教育还远远做得不够,有时
还会对学生发脾气,甚至还埋怨自己所教的班级总是那么差呢。今后我应该多学习优秀教师,用心做好教育。
五、成长
自己总在设想什么时候自己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自己什么时候能成为一个好教师?今天听了报告,感悟颇深:“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关键不在学校,不在社会,不在外部的环境,关键在于自己。”我想:自己应该定一个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自己做好老师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报告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学习名师们“这样做老师”,明天我将努力践行“这样做老师”,并努力成为他们这样的老师。
第四篇:老师杂文随笔
我挺喜欢翼众的,这里的老师都特别负责任,起码带我的老师是这样,……猛然起笔,不想措辞了,用最朴实的文风来形容一下,我的三科老师对于我的意义。
翼众有一点特别暖,所有的老师领导,我们都以名字加哥/姐相称,………哥哥姐姐们特别爱我们,我们也要给以回报好的成绩,和更多的爱,从而不辜负。
素描老师,锴哥,馨怡姐。锴哥给我们讲画的时候特别逗,语气啊形容词啊,都各种天马行空,把你的缺点指出来的同时,还不会显得特别严肃伤人自尊心,一副“慈父”的状态面对我们,我们班素描相比三科来说是弱项,锴哥总是说“咱班儿小孩都特别听话,特别乖,你们就拿画面来气人,气人的方式很特别嘛!”又或者“你这几笔让我儿子来画都能画出来!”锴哥儿子大概五六岁~。馨怡姐大学刚毕业一两年,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所以特别亲切,最近大家总开玩笑的叫她“馨怡阿姨”我们上课偷吃零食的时候,她路过到我们的座位,也会给她递一块糖,她总说“我就是被你们一人一块小零食给喂胖的!”
速写老师,旭哥,德民哥。旭哥今天小小的训了我们一顿,快联考了,看得出他比谁都为我们着急,他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讲知识点讲的细致也是出了名的,自信也是出了名的。大部分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严格的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会总训学生,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缺点,必须要改,严师出高徒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要愿意配合老师,我不是别人,我不懂那些不满旭哥太严厉的人是怎么想的,虽然每天画面被卡的很严格身心都很累,也有过殆倦,但是我宁愿这样累一点,有时候也挺心疼旭哥,有一丝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没关系,别人我不知道,起码我是理解旭哥的,旭哥不是一味的严格,有时候也会和我们开开玩笑,领我们出去打打沙包啥的,每天晚上下班他会和我们说“大伙加油,我要回家陪媳妇了!”。
而德民哥,脾气好,有时候怕旭哥生气,帮我们打打掩护啥的,和我们年纪相差也不多,所以和德民哥亲近一点的同学比较多吧,高高瘦瘦,如果颜值再像样一点就完美了,而且他手特别好看,看他画画简直是手控福利!!
色彩老师,袁儿哥。
压轴出场便能看出不同,袁儿哥对于我的意义挺重大的,从小到大他是第一个夸我优秀的人,也是让我重拾自信的人,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灯塔,或者是指路牌,昨天学校组织“翼画会友”的活动,几个班级分别派出学生代表去东区画画,剩下的学生都在旁边看着,说是做范画也不为过,袁儿哥色彩这一科派我去的,到我之前我紧张的不行,他微信给我发来几大段语音,让我就按平时那么画就没问题,告诉我别紧张,拖长并带着安慰的尾音,真是有一种哄妹妹的感觉,心里暖融融的,开始之后,我画了一半,他过来指点了我几句,顺手帮我快掉下的帽子重新扣在了我头上,告诉我,就这么画没问题。
我特别喜欢他家娃,几个月大小小的一坨,有一次他给我们发了他家儿子睡觉的照片,在他言语间又看到了父亲的温柔,又总说,他家儿砸比我们小班长还闹人。
可能艺考结束,和老师们的联系就会变少,两条线短暂又漫长的相交,之后渐行渐远,很多人只会陪伴我走一段路,但我会记住这一段宝贵的时光,好好感受,好好珍惜所有宝贵的回忆,很庆幸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遇到了他们,永远,铭心,刻骨。
第五篇:像我这样的人杂文随笔
最近总是单曲循环的播放着这首《像我这样的人》,听很久都不会觉得腻,或许这首歌最大的魅力就是共鸣。
比如: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
本该灿烂过一生
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
还在人海里浮沉”
学生时代成绩名列前茅,总有那么一门成绩骄傲到炉火纯青,无论怎样的方程式,或者怎样的考点总会被一眼看穿。我们被其他同学艳羡着,同时,自己又在一边窃喜着。在别人眼里,就是优秀。
说点不自谦的话,高中的时候写作文,运气好,将自己的情绪挥洒在字里行间,总能被语文老师选中当做范文,然后我站在讲台上跟同学分享,课后之余,还被同学借走传阅。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特别羡慕饮酒作诗的李白,所有的情仇爱恨都可以在诗歌里表达的隐晦而自由,洒脱而豪迈。于是,在我的文字里,也有另一种故事,只是他人看不穿,也看不懂,所以会觉得那是一幅画,抽象的画。我想,那时候,或许也是优秀吧。
曾经也会有许多种想法,想要学习李白,想要成为张小娴,想着也许会阳光明媚的过这一生,可惜,那时候年轻到连想法都天马行空,这一辈子太久了,久到80集的电视连续剧都播放不完,又怎么做到像李白一样满腹经纶,又怎么成为张小娴一样看透所有的爱情。所以,这20多年以来,还是依然在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城市里浮沉。
过年回家的时候,跟几个初中同学聚会,大家在谈论起现在的职业时,其中一位男生满脸的自豪和看透一切的表情让我对他印象深刻。无论侃侃而谈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辛酸和付出,但至少在谈天说地的时候他带给我们的是正能量,这种能量无关于年薪是几十万还是十几万甚至是几万,这种心境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也许是活的比较老成,我在一边露出了阿姨般的笑容,生活不就是如此的吗?你不对它笑的时候,它不对你笑。你对它笑的时候,也许它对你还是不会笑。但,那又怎样?所谓的灿烂的过一生不就是自己的心安吗?
从前,我们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努力到没有日夜,那时候会获得掌声,会获得证书来证明自己优秀过。
现在,在人海里浮浮沉沉之后再去拥有灿烂的人生不是更踏实么。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
早就告别了单纯
怎么还是用了一段情
去换一身伤痕”
单纯,似乎只属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比如路上遇见的穿着校服手牵手的高中生,无论是脸庞还是他们所面对的事情,都简单到没有任何的修饰。
总听过来人说:还是上学好啊,无忧无虑的,你们千万要好好学习。听到这话的时候,我们拼命想要从学校这座“牢笼”里挣脱出来,我们想要像大人一样自由支配的时间,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多晚睡都没人念叨,不写作业也不会挨批评。可是,我们现在却变成了说这句话的人,我们却变成了羡慕学生这个职业的他们了。
当你再去面对身边的一切的时候,一段用心对待却无果而终的爱情也许会让你一夜长大。一份一人要面对许多人的协调工作也许就会让你看穿每个善良面孔背后不为人知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潜移默化的宣布着主权,会让你懊恼为什么自己已经很聪明了却依然走进了别人的圈套。这种表现力风平浪静的侵蚀着你的成果,会让你懊恼为什么有的时候选择会大于努力,而鲜花和掌声于别人而言,为什么来的那么容易。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了单纯,因为单纯换来的是一身伤痕。别去否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遗忘单纯。
“像我这样庸俗的人
从不喜欢装深沉
怎么偶尔听到老歌时
忽然也晃了神”
我们本就是这世界上的凡夫俗子,会吃喝拉撒,会犯错,会动感情,会难过。所以,不管我们赢得了多少掌声,受到了多少尊重,夜晚褪去光环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嘴巴两只眼睛的凡人。
我喜欢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听悲伤的旋律,然后不言不语的坐在公交车上看风景,因为是一闪而过,就像是所有不愉快一样全部一闪而过,然后在下个路口重新开始。迷茫的时候,我听《远方》,我写多愁善感的文字。难过的时候,我喜欢独处,一言不发的感受空气里心跳的声音,偶尔也会黯然神伤。放空的时候,我听老歌,老情歌,每一次听都会感叹岁月带给我们的获得和失去,会让人陷入一种虚无的境地,会怀念当时听那首歌时的情景,只不过时过境迁,再也没有当年的时光了。
怀念曾经没有什么不好,你会笑话曾经懵懂傻傻的自己,也会学着和过去不美好的事情和解。回头看,总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那是因为现在,已经越来越好。
“像我这样懦弱的人
凡事都要留几分
怎么曾经也会为了谁
想过奋不顾身”
提到懦弱,总会想起一个没有精神的男人,一个没有主见的男人,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好像就是这种形象的男人,我们称之为“懦弱”。其实,不只是男人,女人也会。
我有个朋友兢兢业业,碌碌无为。有次她和她的一个朋友共同去参加一个比赛,她的朋友看上了她的一幅画,于是带走拿去参加比赛了,说好的署名写两个人,可是后来,这幅画真的获奖了,署名没有我的这个朋友。她朋友说会去给组委会解释,于是后来有个饭局,她们一起去参加了,我的这个朋友全程没插上几句话,因为所有的功劳全部被她的这个朋友独领风骚了,我的这个朋友不想解释,也似乎解释不清。后来,她们疏远了。我们知道隐情的朋友都明白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可是不知道的人永远都会觉得这幅画就是署名上的那个人。
生活有时候就是你百口莫辩的懦弱,它的存在会让你学习善良的背后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生活有时候也是你欲言又止的解释,它的存在会让你明白不说不问不念的背后是被误解之后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悱恻。于是,你失去了奋不顾身的力气,于是你继续迷茫,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活着,只是活着。
正如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像我这样孤单的人,像我这样傻的人,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后来,我们会觉得自己是那个迷茫的人,是那个寻找的人,是那个碌碌无为的人,是那个孤单的,傻的,又不甘平凡的人。
那你又是哪一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