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而不贵是种痛的美文
什么叫做富贵?
富是拥有物质的钱财,而贵则是拥有精神上的财富,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都成不了贵族。
现在大部分的人认为:
拥有高档住宅、豪车,奢侈品加身等,就是富贵。
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贵族生活。
真正的富贵是具有贵族精神:
举手投足中间透露出的优雅品质,并且内心拥有文化教养和社会担当。
真正的贵族精神,永远尊敬每一个人。
二战期间英国王子爱德华视察贫民窟,他对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他们不会因为穷富美丑,来区别对待他人,更不会认为自己身份尊贵,而瞧不起任何人。
真正的贵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担当和责任。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他从1985年起,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现在很多人,仗着自己有钱,欺凌弱小,处处刁难,虽然物质上富有,但这永远不能弥补精神上的贫穷。
你要知道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
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富而不贵只能是土豪,并不能成为贵族。
它是永远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底蕴。
学着做一个富而贵的人吧,提高我们的素质和修养,丰富我们内心的世界,有责任,敢担当,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
第二篇:三十而立还是三十而富美文摘抄
网友朋友们:
所谓立,就是让自己准备得更好。
我觉得30岁在正常的社会里,基本上应该能确立自己今后的路,不管是成家还是立业,读书还是工作,应该对自己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了。三十而立是对的。我个人觉得,其实什么是立起来还有一个标准问题,每个人对是不是立起来了有他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标准,而且社会或者周围对你在舆论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我觉得30岁的人应该比较成熟了,每个人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确实它也是一种责任,当责任和你的追求、你的想法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或者你有没有机会做别的更想做的事情,完全不去顾及你的责任,每个人条件和环境是不一样的,很难一概而论。
立业现在已经很多元化了,是参加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还是创立自己的一份事业,或者从事文艺事业,经过很长时间得到社会确认,这都是不一样的。家对这个是支持还是反对?但是你有了就是有了,这个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究竟他对你的事业是一个促进还是一个促退,因人而异。
你要单纯把三十而立当成一个很重的包袱,没有太大必要。比如说成家了,有了孩子了,有了责任了,就像我说的,你从事的并不是你喜欢的工作,但是你为了家有可能去做了,你说对你是促进还是促退?从你追求心目中想做的事情来说可能是促退,但是对你家庭的成长是一个促进。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个家庭,从事他不得不选择的职业。后来才发现,我对这个工程、对这个技术一点兴趣没有,我喜欢的是文学,也有这样的。但是他完成了一个责任,给家里提供很好的条件,在生活后期追求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不能说是错。
应该拥有什么东西?这一辈子,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强的成就感,因为对生活的追求是不会停止。你只要有更高的愿望,就觉得我还没立住,因为你想的立、你立的标准是会不停地往上去的,绝对不是在一个地方停下来的,如果停下来生活就停滞了。我现在还没有觉得我真就怎么立了,我还要养老,我也发愁,你说立了吗?美满生活就是一个不停地挣、不停地花、不停地和不安全感作斗争的过程,你还会生病、还要换一辆好车呢,这是没有止境的。
我觉得所谓立就是不再不停地追逐新的、时髦的和更好的东西,你总得知道你有多大本事,有一个基本估计。至少30岁了,如果你已经尝试过了,不是当演员的料,也就这样了。如果你还可以继续追求,对自己要有一个必要的估计,就是你的爱好或者你的可能性,因为你和周围环境有关系,农村来到城市的变化是很大的。你能从社会上取得什么东西。不要用媒体规定的最特殊的成就标准来衡量自己,你对生活有一个切实的估计,你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每一代经历的变化和冲击都不会少!
三十而立没有个统一的年龄和标准,人有快有慢。我属于比较慢的,而且在我那个年代青春给耽误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技术不断发展,而且变化越来越快,你们觉得要学习的时间更长了。我倒是觉得。就以“90后”为例,他们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得到的知识恐怕要比我们那时候多得多,也可以说是学习的过程短了。我当时总想,我父亲那一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和解放战争,甚至以前的辛亥革命,看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经历的一点也不比他少。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每一代人经历都不会少,一生的变化和冲击一定会一代比一代更多。不会一代比一代更少。我父亲1914年生,他临死的时候都看到电脑了,这个变化很大了。所以我不知道等我去世时,我还要看到多少变化?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将来变化成什么样,就能轻易说你已经立起来了吗?不是那么容易的!
社会上有个理论,说如今的年轻人不能吃苦。我算是吃过苦的了,我也经常说你们没有吃过苦,要吃过苦的会怎么样。我觉得,时代永远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所以用不着非得拿吃苦来适应这个时代,你也不可能提前三四十年去吃我那个年代的苦,吃了那个苦到这个时代也未必管用。因为到下一代,等你老了以后,你也会说下一代的人没有吃过你这个时代的苦,我们每一代都吃着当代的苦,都活在当代这个现实,只有成功了以后才有资格回来批评别人。
以“富”代“立”,是社会的悲哀。
三十而富,这个很可悲。富成了立的代用词了,说明这个社会不正常。我去过很多国家,比中国先进的,比中国落后的,很少有中国这么功利的,像现在这样,完全用富来衡量你的立,这个太可悲了。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让富不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这个实在太可悲了。我曾经听外国人说,德国人没有人有远大理想,没有人想挣钱,出来以后就想找一个工作,挣够了房租然后就享受生活。他就觉得那样很好。他说:你们中国人了不得,进了一个咖啡馆、餐馆,年轻人谈的都是挣钱。我听了以后反思这个是好还是不好?只有这种环境才会把富和不富变成你能不能立起来的标准,首先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富的社会,如果把三十而富变成一个目标和动力的话,现在告诉大家,绝大多数的人立不起来。因为很少有人能真正成为富人,或者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富人。
30岁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至少30岁的人要明白这个社会不会给大部分人变成富人的机会,这个没有什么疑问。剩下的小部分的,就是成了被社会吹捧的富人以后,该考虑怎么过这一辈子,这才是比较现实的。至少30多岁的时候,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朗的看法,不要再追求那些虚无的东西了。说老实话,这个富的标准,对中国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弄到绝大多数人都实现不了的程度了。
恐怕再过20年,等你们都成熟了,那一代年轻人不会像你们追求那么理想的东西了。那时,可能这个社会就成熟起来了,这个社会就安定起来了,媒体也就自然忽悠不起来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和追求了,一定会有这么一天。
谢谢!
第三篇:回忆是种幸福的痛[范文模版]
回忆是种幸福的痛
独倚窗前,思绪如流云般,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忆便在此时展开,如画一般。
一、草地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地,正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片草地印象如此深刻。自然而然的对那片草地便成了我们这群小鬼头的战场。它至今仍保留着战争过的痕迹,瞧,那枯草上的斑斑黑点,仿佛在香路人哭诉它的悲惨遭遇。每有空闲,我们总召集在一起商议行动,或是拔掉枯草做成草弹相互掷来掷去;或是赛一场别开生面的野蛮足球;或是就地取材挖陷阱做恶作剧。每每此时,我们总是没头没脑,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傻笑,只为这种纯粹地快乐,纯粹地单纯,纯粹地心情。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心酸,有点想笑,但再也笑不出原来的味道。战争过后,我们意犹未尽却不得不回家补充能量,一个个像印第安小野人一样一路狂欢。踩着这片承载着我们天蓝时代回忆的草地,犹如审视着一幅岁月的地图,载上面追寻时间的印证,又如同踏着平川,给人宽广与舒畅。
二、电视
童年的我载外面的世界活得很精彩,可一旦回到家里便是我的落寞的时刻。孤独的我躲载孤独的角落孤独的看动画片。常常一个人一看一通宵,于是酿成了今天加入眼镜族的大祸。我仿佛已融入到动画片中,和卡通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看就沉迷于其中,忘乎所以,仿佛进入无人之境,直到上眼皮和下眼皮打的不可开交时,还不肯罢休。边看边喝可乐,嚼薯片,无忧无虑的样子。就像《漂流者》(《castaway》)中喝排球结下友谊的查克一样,电视也成了我的小伙伴。
三、水库
城市里找不到天然的水库,于是我喜欢回到乡下。尽管那里的风光不一定旖旎,但那里有属于我的自由空间。清清的水,蓝蓝的天,欢快的竹筏,溅起的每一滴水都让我兴奋不已。整个水库仿佛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水汽中,我为这种朦胧的感觉沉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水库,而是天上的明镜,镶嵌在绿野间,倒映着年少的梦。一提起水库,我就想起乡下的伙伴,就像鲁迅和闰土的感情一样,他们都拥有水一般澄澈的心,那是自然真实的流露,不加任何修饰,一点也不像参加假面舞会的城里人。我经常把脚丫伸进冰凉的水中,趟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当水的俩意从脚底的每一丝神经传到大脑,我就像接到某种未知的讯号一样。每当我回想童年时,那水库便没有理由,如同西欧电影的经典象征性镜头一样,一次又一次地闪现。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以至于最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是因为回忆童年而想起那水库,还是因为水库而想起童年。
四、同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亏遒。每每抚摸着昔日的毕业照,这几句词便在我耳畔回响。的确,那段日子在过去的生命中显得如此珍贵,全因为有你们得存在。现在身处新的环境中仍试图在新同学身上捉老同学的影子,但是一个生命是不可能轻易被替代的,更何况是曾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窗。我真想试着回到过去,但人总试要跳出回忆面对现实,所以我们只有流泪喜悦的翻过这一页。不紧想起刘若英《后来》中的一句话: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错过了就不在。最后套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我的心总何你们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
第四篇:精致生活,一点都不贵美文
总是听到一些酸溜溜的话:“别满嘴精致生活,有钱谁不想?追求高品质,还不得有好家底撑腰?没钱,还穷讲究什么小情趣?”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精致”被錯认为是用最奢侈、顶级的东西,过高高在上、疏离人间烟火的日子吧。
反倒是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更接近“精致生活”的本意。他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精致”从来和钱无关,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铺一块干净的桌布,摆一枝待放的鲜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同样在“富养”着自己。哪怕吃一碗简单的面、一碟朴素的菜,也要留意碗盘的搭配。看过很多人,费力做出来的饭菜,就随便盛在冰冷的不锈钢碗里。
人这一辈子,除了最基本的活着,还要去学会感受美。没有昂贵的香水,但家里可以有植物的香气;没有进口红酒,就在梅子泛青的时候,自酿一点青梅酒,再在某个小雨淅沥的夜晚打开,慢慢喝干,红着脸安静地睡去。
不一定所有的物品都要花钱去买,家里有几件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才更有滋味。
用简单的工具做一个可爱的玩具。捡一块木板回来,做一个工艺品;或者钉出一个花瓶的样子,插几支脆弱的干花,角落里若有若无地散发着香气。学着做一盏小暖灯,在宁静的夜守着这一束温柔的光,慢慢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或者买一串小彩灯,把旅途中的风景都挂上去。
你看,精致的生活从来都不贵,却总有人哭穷。这样的人,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生活态度。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精致的生活,这是一个人的体面,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多一点自律,按时作息,认真护肤。做一些可以提高自己气质的事,跳舞、读书、旅行、学一门乐器。缓慢而认真地生活,体会身边的花开、雨落和每一次安静的黄昏。
其实,人生中美好的事大多是免费的。精致生活,真的一点都不贵。
第五篇:“往而不复”是迷途美文
“往而不复”是迷途
《笑傲江湖》里,写了一对好琴的知音朋友——刘正风与曲洋,这两人在弥留之际仍然不忘评点莫大的琴艺。
曲洋说:“他剑法如此之高,但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泪,未免也太俗气,脱不了市井的味儿。”
刘正风道:“是啊,师兄奏琴往而不复,曲调又尽量往哀伤的路上走。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好曲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一听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远之。”
这两个琴痴临终之际给莫大的琴艺,间接也给莫大的人生境界定了位——“往而不复”。
这个词出自《资治通鉴》,是僧人道安劝苻坚不要南征时说的:东南“卑湿,气易构”,不是人去的地方——“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复。”
道安有句潜台词没好意思说出口:虞、舜前去游猎也没能返回,大禹去了一趟就再也没有第二趟,你苻坚难道比这三位圣人还牛?
伟大的小说家,都是伟大的伦理学家。金庸这个老江湖,他把道理的丝织在故事的锦缎里,一一展开后,悄然闪人,让看客们自看。
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金庸的态度来的,他并不待见“往而不复”。乾隆赠陈家洛的佩玉上刻的十六字,才是金庸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如此操持的,努力做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随心所欲,不逾矩。
与金庸同样写武侠小说的古龙,对“往而不复”却情有独钟。他这一生,总把疏狂图一醉,一时一刻也离不了美人醇酒。
他不仅有愤世嫉俗的狂狷之态,还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恃才傲物的做派。
一个,恣意妄为的死磕;一个,适可而止的中和。结果呢,温柔乡做英雄冢,太白楼成不归路,古龙英年早逝,金庸至今还在幸福的池中游泳。
这种事在另一对名人身上也相映成趣,歌德与贝多芬这对朋友,因歌德向皇族行礼而交恶。
不少人认为贝多芬是个大义凛然的斗士,而歌德在人格上只是一个苟且之人。
其实并非如此。在处理现实的问题时,歌德常有一种特别的明智,他知道自己的一切来之不易,不想因一时的冲动毁了它。
从那以后,他对贝多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一生都不曾对贝多芬反对过,也不曾拥护过。对贝多芬的作品,甚至于他的名字,都抱绝对缄默的态度。
在歌德的内心深处同样也蕴藏着“骚乱而热烈的灵魂”,他与贝多芬一样,同样看不起那些达官贵人,也不想参与那些无聊的官场应酬、生活俗务。
不过,他从不在表面上流露出来,他靠的是克制和冷静,而不是贝多芬式的愤怒和冲动,他不想因此毁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艺术王国的秩序与和谐。
歌德这种应对有致的中和处世之道,极类似国人的“外圆内方”,它力求在对立的两极中把握那有原则的中正,剑不走偏锋,努力摒弃贝多芬那自以为是的“往而不复”。
“往而不复”的狂狷,让贝多芬一生都过得很坎坷,他临终时留下的遗嘱是“孤独,孤独,孤独”;“往而能复”的平和,让歌德一生过得顺畅得多。
金庸借曲洋与刘正风之口,说莫大的琴艺“往而不复”,意在表明:一味率性不求中正平和的人生,缺少的是博大的心灵承受与升华生命的力度,只能“往”不能“复”。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与鬼才李贺那些有“鬼、泣、死、血”字的诗句,佳则佳矣,奈何因了心劲的“卑湿,气易构”,其人,也免不了“往而不复”的命运。
往而不复——能去不能回,等于把人生之舟搁浅在命运的河床上。把自己运至大海中、悬崖边,却没了“能复”的回头路,陷入这种境地,等于买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车票。
一位征服过无数高峰的登山家如是说:“登上珠穆朗玛峰,不能算成功,能撤下来才算成功!”是的,飞机飞上蓝天不算成功,平安降落才算成功;飞船进入太空不算成功,安全返航才算成功。
往而不复“卑湿,气易构”,是人生的“中道崩殂”。面对人生这座山峰,除了学会攀登,懂得如何撤下来,才算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