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下面是关于浅谈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对策研究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从学前班升入小学要面临的困难很多,要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很多,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学生开展教育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与积极的心理品质。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与琐碎性,需要班主任具备耐心与爱心,要培养小学班主任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阶段,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也不佳,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班主任要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本文主要对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究。
一、细心引导,感受孩子们的温暖可爱
1.前提是耐心
在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中能够培养起安主任良好的品质。小学班主任工作比较琐碎,工作任务重。班主任对待学生时,尤其是对患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学,对于学校的环境非常陌生,所以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而学生若情绪不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所以,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接触的时候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引导学生。尤其是面对集体意识差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切记不要急躁,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学生[1]。老师要亲近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不要急于求成,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变得更好。
2.关键是细心
小学生的内心情感是比较丰富的,学生喜欢通过言行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绪。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要能够做到细心。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细微动作和情绪老师都要观察到,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难题[2]。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说谎的问题,学生通过说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就需要做好调查工作,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为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班级中,若看见地上有垃圾,班主任要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若看见玻璃或者是黑板没有擦干净,班主任要自觉去擦。而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自觉去模仿老师。班主任的细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关爱,从而和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亲其师而信其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动力为爱心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具有爱心,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班主任只有拥有一颗爱心,给学生全部的爱,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小学生经常犯错误,对此老师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还要用自己的爱心来包容学生的错,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走。用爱心之水来浇灌学生,你会发现学生变得阳光而积极。
二、平等聊天,走进学生的世界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引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影响,当前很多老师都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老师要转变思想,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说话比较幼稚,思维也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学生对待学习是认真的,有时候学生提出的见解很有价值,学生的想法新奇,思维灵活,有些老师想不到的方面学生却能想到,所以,老师要与学生平等的聊天,老师要试着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的世界,这样可能会发现一片更广泛的天地,使师生共同进步。
班主任要学会放下“架子”,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他们的朋友,与所有的人平等。班级大事不可倡导班主任的“独裁主义”,要和学生一起商量,尊重学生的观点,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以爱为支撑,关爱学生也是老师的重要职责所在,这样,学生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班主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老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科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此外,老师要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老师要懂得,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自己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并且班主任还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新时期的教学不是仅仅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要细致入微地进行工作,虽然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重、工作繁琐,但是老师们一定要不懈努力,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影响下,要求班主任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老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积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老师要耐心、细心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具备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教学取得更有效成果。
参考文献:
[1]牛洁琼,王美娟.刍议小学班主任要注意“留白”[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05.[2]田梅花.试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11-13.
第二篇: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工作学习笔记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全屏
发表时间:2012-4-7 20:22:43
浏览:20
评论:0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品质] [自我意识]
摘 要: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我们调研得出的我国高中生积极心理晶质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8项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我们调研得出的我国高中生积极心理晶质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8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思维与洞察力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高中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目的性更强、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由于洞察力是以观察力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判断,所以应该重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要做到:提高批判性思维水平,能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能独立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各种问题。
二、谦虚
高中生非常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高中生的自我评价日益成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不仅是高中生个性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有目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因此,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高中生谦虚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悦纳自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或缺点,不贪慕虚荣,不骄傲自大,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勇于自我批评和接受他人的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信念希望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对高中生信念希望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挫折和失败,豁达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精神。
四、持重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择业等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价值取向等谨慎决策,慎重选择。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生持重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理智思考,仔细推敲,谨慎稳重,认真抉择,不轻易冒险。
第三篇: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我们调研得出的我国高中生积极心理晶质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8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思维与洞察力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高中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目的性更强、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由于洞察力是以观察力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判断,所以应该重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要做到:提高批判性思维水平,能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能独立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各种问题。
二、谦虚
高中生非常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高中生的自我评价日益成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不仅是高中生个性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有目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因此,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高中生谦虚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悦纳自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或缺点,不贪慕虚荣,不骄傲自大,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勇于自我批评和接受他人的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信念希望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
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对高中生信念希望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挫折和失败,豁达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精神。
四、持重
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面临着升学、择业等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价值取向等谨慎决策,慎重选择。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生持重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理智思考,仔细推敲,谨慎稳重,认真抉择,不轻易冒险。
五、执着
高中生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采取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行为发生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它是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高中生的意志行为的结构特点概括起来有下面两点:(1)采取决定的主动性、计划性不断提高;(2)执行决定的毅力不断增强。执行决定要求更大的意志努力,高中生比初中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使意志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制性、坚持性。因而,我们应该加强高中生执着品质的培养,教育他们做事应该有始有终,即使遇到困难也应敢于面对,勇于坚持,想方设法克服,而不能退缩。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高中生应该满怀热情,有活力,有能量,有毅力。
六、真诚
高中生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是自己在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所期望的未来自我形象;即“我理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是通过个人实践反映到头脑中的、现在的真实自我的形象,即“我是什么样的人”。由于高中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经常地考虑自己的未来,致使高中生的理想自我相对发展较快,其发展水平超过现实自我,从而容易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矛盾。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真诚的品质,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真实诚恳、表里一致地做真实的自己;学生要根据现实条件和自己的能力,努力改善现实自我的状况,必要时能调整理想自我,促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协调一致。
七、创造力与领导力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我们发现高中生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得分较低,说明高中生创造力和领导力发展较差,因而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也应该注意加强高中生这两项品质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能对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产生强烈兴趣,能够产生新想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提高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高中生的领导能力,引导他们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跳出狭隘的自我的圈子,用整体化的、均衡的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事物,关心、重视他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上述8项积极心理品质是高中生应着重培养的心理品质,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其它7项心理品质(求知力、爱、友善、合作力、宽容、心灵触动、幽默风趣)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更不是说其它7项心理品质高中生不需要培养,而只是强调高中阶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而已。
第四篇: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开题报告
《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影响
因素研究》实验方案
前进小学 李迪迪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 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去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01-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2006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三、研究意义价值 1.选题意义
针对现今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对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退化和异化的现实,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生命个体富有活力。创建一套全方位、开放式,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营造培养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2.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通过构建心理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学校“和谐”“生态”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心理教育转型,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并梯次发展。
(2)理论价值: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评估体系和生成机制,寻求现代网络技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和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四、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五、理论依据 1.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灵活性,我们以普通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总体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六、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如果学校能够以“构建学校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学生和归宿点,通过创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新型高效的阳光心理活动,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能,就能使高中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的生存压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
我们拟创新之处有: 1.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
在时代的今天,学生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点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确定了学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四心四力”。
2.新型心理课程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如何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七、研究预期目标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2.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3.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八、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技术
思路:深入调查,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借鉴其教育方法。同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积极心理培养的生成点和推动力。整合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快乐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宏观理念与微观操作的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以“积极心理创造人生”为起点和归宿。
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九、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 论证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初步展开阶段
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
深入攻坚阶段
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研究环境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结题完善阶段 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家长、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家长、老师在教育中面临的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当竭尽所能。我也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018.5
第五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素质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美国心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人的重要素质,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小学生中,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那么,在班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着手抓了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记得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队热情加油,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我既高兴,又为他们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对策,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了,今后继续努力。这时,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辅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一是观察法。在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两个女孩因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谁也不理谁。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对两个孩子讲一番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体谅的道理,而是先让一个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两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表情也越来越不好意思。最后两个孩子都对我说:“老师,我们俩都有错,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的班会课。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我首先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活动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表,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