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疑彩礼返规则的论文
质疑彩礼返规则的论文
(一)嫁妆也应当返还
彩礼是男女双方结婚之前,由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一份礼品或财产,它以结婚为目的。是我国古代传统婚礼中“纳征”的俗称。与此习俗相生相伴的另一习俗便是嫁妆,嫁妆是女方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凤姐提到“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别叫我恶心了.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小说的描述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嫁妆的分量。从经济学关系的角度而论,彩礼和嫁妆是亲家之间为了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而采取的交换关系中的一部分。这种交换可以联络亲家之间的关系。既如此,法律只规定给付彩礼的当事人有主张返还彩礼的请求权,而不同时规定给付嫁妆的当事人主张返还嫁妆的权利,这就造成了平等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上重男轻女。
(二)男方违反婚约,彩礼不应返还。
解释二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是: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笔者认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且不论客观上的原因,只议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分为:1女方收受了彩礼而故意解除婚约,应当予以返还;2女方收受了彩礼却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婚约,女方有证据能够证明的,可以不予返还;3男方在与女方订立婚约之后便开始了共同居住,或者在准备结婚的过程中已将彩礼消耗怠尽,应当不予返还;4男方在与女方订立婚约之后到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之前这段时间又与婚约以外的第三人发生性行为,或者因触犯刑法而被采取强制措施,以及作出其它足以阻碍婚姻关系成立的行为的,应当不予返还,法学论文《质疑彩礼返规则论文》。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违反婚约之诉规则,它所履行的功能为订婚钻戒的礼赠所取代,目的是为了防止男子破坏婚约。人们的理解是,如果男子违反婚约,这个妇女就可以留下这枚钻戒。
笔者认为当男方违反婚约,或者对未办理结婚登记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就不应判决女方返还其彩礼。
(三)婚姻生效之后,权利与义务同在。
解释二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情形是: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问题在于什么共同生活的标准是什么?洞房花烛之后就两地分居算不算共同生活,小鸳鸯天各一方只不定期的相聚算不算共同生活,两夫妇分别住在一幢房子的三楼和四楼每月一次性生活又算不算共同生活?如果按照夫妻在同一住所,持续有规律地共同居住生活的标准。以上列举就都不算。但妻子在这种“未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仍然有怀孕以及生育子女的风险(尽管避孕和人工流产技术能降低此风险,但却不能完全的消除)。其次我国婚姻法规定自婚生效时起,若无特别约定并且第三人知道此约定的,夫妻要对第三人的债权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丈夫自己在外面欠了钱,妻子便产生了对其债务进行偿付的义务。如此,男女双方自婚姻生效之日起就开始享受到了婚姻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享有不以“未共同生活”而改变。权利的另一面注定了是义务,凭什么他只享受婚姻的权利而不履行婚姻的义务呢?而彩礼此时作为妻子的婚前个人财产便更没有任何理由在离婚时主张其返还。
(四)交易岂能存乎于婚姻
解释二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情形是: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笔者认为这项规定有助长买卖婚姻之嫌。由于封建残余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我国人口严重的性比例失调,男性大大多于女性。
第二篇:控规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控制性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姓 名: 杨 桦 学 号:031510112 指导教师: 沈 妤 喆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浅识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摘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以“土地分区规划管理”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本文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概念和起源,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欧美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所处阶段、问题以及方法探索。关键词: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一. 公众参与的意义
公众参与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众多的城市成员能够参与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公众参与的目的并不在于让规划师能够说服公众,或是让公众藉此来指挥规划师,其最终目的是在于通过此项活动达到规划师与公众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二. 我国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1、由于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使得我国当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过程,大多数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由当地政府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审批,因而不能获得社会的最大认可,在实施中将会遇到各种阻力,影响其实施效果。虽然花很大力气制定规划,但在具体的建筑项目上又难以完全执行,与以往的那种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保障,以至于在规划管理中随意变更规划、越权审批,迁就开发商利益等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可归纳出以下国内公众参与的缺陷。(1)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法规没有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具体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只注重于对规划建设部门的行政行为的授权,而对规划行政控制的立法相当少。(2)参与的内容、方式与途径不明确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从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现状来看,普遍都流于形式,公众基本上是事后参与,被动地听听、看看,然后接受。公众作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对象,对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最有发言权,所以应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内容、方式与途径。因为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3)公众参与的意识淡泊
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作用,在公众心中,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的事,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都很少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划信息,规划好像是一件很“秘密”的事,公众已经习惯游离于之外了。加之,相关部门出于各种原因而忽略对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和热情都极端缺乏。
三. 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要使一项技术工作成为一种公共决策并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就必须要实现公开决策、民主决策。只有公众充分参与,才能体现社会公平。对此,必须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促进规划师直接了解民意,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使城市规划具有双向信息系统,为开展城市详细性规划打好基础。(2)为控制性详细规划起到“集思广益“之效,尤其是某些引导性指标的确定。(3)有利于群策群力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四. 国外公众参与的实践
目前,在西方城市规划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公众参与早已成为规划行政体系中的一个法定环节,作为重要力量影响着对规划和建设行为的决策。
美国:公众参与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步骤,联邦政府将公众参与的程度作为确定政府对地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美国在城市区划执行中,注重公众参与,以及民主化决定的程序要求,每个城市设立规划委员会,设立规划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市民的意见,对规划机构进行监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规划方案制定后要通过公众会议和公众听证会展示,其中意见分歧很大的问题,将责成规划编制部门修改并留交下次听证会继续讨论。最终的规划方案须获得城市议会规划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才能通过。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德国:在德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和建设规划法是城市建设中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通过一个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公众参与审核、法律审查程序后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它,即使是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也不能改变,如果要改变或补充,必须再一次经过上述程序。这个城市规划程序,在德国城市建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制定城市规划,都必须按照上述程序进行。特别是规划设计前后的两次公众参与,必须得到绝对保证。
加拿大:从编制规划开始,与市民交流,将市民意见归纳整理后形成比较集中的意见,编制成为规划草案,然后通过报纸增页或邮寄将规划草案送到每个家庭,再收集市民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报市议会审议,批准前必须经过公众听证程序。
英国:向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呈报结构规划时,须附上公众评议的详细内容,中央主管部门如果对其公众参与工作满意就批准,反之则退回要求重新进行公众参与。地方规划的编制包括磋商、质询和修改三个阶段,也有严格的公众参与约束。
五.
拥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法治化不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无法可依。
调查显示约有50%的规划师认为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将公众参与列入法律范畴,但缺乏可供操作的程序性规范,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权利、义务等尚无明文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就很难保障。而相比国外,公众参与已作为一项法定的制度被确定和执行下来。
②有法不依。
我国对公众参与规划已有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曲解法律条文或钻法律漏洞等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为了地方或个人利益而至法律于不顾。这一点在厦门PX事件中就有所体现,海沧区的土地招拍挂存在严重的违规问题,在先有化工区规划以后,又引进了许多房地产项目和几所学校。
③违法不究。
要实现法律面人人平等就必须对权力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对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2)参与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规划师、广大公众。首先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其次,规划师未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忽视了规划的公众参与,虽然大多数规划师认为应该将公众参与纳入法定程序,但是对实际操作上并不抱有太大信心。最后,公众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对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还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3)参与的技术方法落后。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规划方案形成的前期和后期反馈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发放问卷及走访调查的方式来搜集信息,这样首先会造成收集的信息不全面,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问结果的处理分析工作又极为繁杂,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进入规划方案,且所获得信息仅限于选项答案,难以作进一步的分析挖掘。再者,调查问卷要经过设计、印制、发放、回收,系统分析等阶段,会造成调查成本的加大和调查效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众参与的障碍。
(4)规划各阶段中的参与程度不足。
一个规划项目从立案到最终实施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规划立项准备、初步草案准备、规划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规划成果审查、规划成果完成、规划实施。在每一个阶段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如规划师一般会在前期进行一些调研,在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才向公众进行展示,让公众提意见,在方案的规划过程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内容,这就构成了事后参与。六. 结束语: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制定,并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实施。公众参与规划实质上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和追求社会民主的永恒精神。诚然,我们不可能奢望公众参与规划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的灵丹妙药,但城市规划应是一种政府综合性很强的。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法制行为。并且其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众参与规划将是城市规划工作中一个永恒的、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耿毓秀,黄均德.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 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06 【3】 陈锦富.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城市规划.2000.07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第三篇:合规论文
让合规与你我同行
歌德曾说:“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定一败涂地。”这就是告诉我们,万事都要有节制,而节制这些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规矩”,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家庭的规矩,一个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一个信合员工,也就必须要遵守信合的规矩。遵守规矩这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我们个人得以成长的必要条件。
合规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意识,它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只有时刻做到自觉执行和主动维护制度,才能保护你的职业生命,如果执行总是打折扣,再健全再完美的制度也只是墙上画虎,成为摆设。制度不是“紧箍咒”,而是“安全带”。逆制度而行,越规范而动,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这种无视制度、无视规范的行为,不仅摧毁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还连累到他人。同事因受牵连而被降级停职;家人无言面对亲戚邻里;朋友则渐行渐远;曾给予他美好前程的工作单位从此也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信合作为金融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而各项法规与规章制度则是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各项制度,信用社的管理经营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记得刚刚加入咱农信社这个大家庭时,我满怀激情的投
入到工作中,积极学习业务知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地发觉,业务知识在工作中固然重要,但熟悉业务知识不一定代表能办理好业务,知道业务流程也并不一定就能规范的操作好它,说到底,一切都要合规。
合规,是一种工作态度,它不是呆板的印刷物,不是贴在横幅上的装饰品,它需要的是身体力行。业务流程不像爬楼梯,可以一步迈两个台阶甚至三个台阶,它必须一环扣一环的紧紧相依,否则,一个定期存单,一个活期存折,很可能仅仅因为落下一个业务公章而让顾客大费周“章”了。
风险防范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有责任心的人就能把风险拒之千里,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害已又害人,我们不能凭感情办事,违规操作,最终自食其果。
让我们大家一起想一想,你有没有用过了期的身份证给客户挂失呢?你有没有因为客户是你的熟人或朋友而打开方便之门呢?你有没有为营销业务而走捷径、逆程序呢?这些看似小小的疏忽或失误,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的隐患却是不堪设想的。
有人似乎觉得违规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熟不知那些最终被绳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抱有侥幸心理,当正义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留下了多少警示后人的教
训?在金融业受到处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有的背着处分受到社会的谴责、人们的唾弃,有的由一名银行员工成为社会上的盲流,有的在高墙下,铁窗内默默度日。是什么给了他们敢于挑战规则的魔咒?有什么比平安重要?有什么比生命重要?有什么比幸福的家庭重要?任何深渊都不是一下子滑落的。如果当初他们多一点合规意识,少一点违规行为,多一点违规的耻辱感,少一点违规的侥幸心,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惊天大案的产生,发于人情,发于习惯,发于把合规意识抛到九霄云外;一个环节,一个流程,一件小事,一点诱惑,哪怕是一枚小小的印章,都会引起违规与合规,欲望与理智的较量。为此,我要大声疾呼:合规不能有半点马虎,违规没有任何借口!
一次检查中的“高抬贵手”看似是“小恩”,实则是隐患。违规必究看似很无情,实则杜绝了风险隐患,保护着员工和单位的利益,承载起了社会的信任和嘱托。
近年来,信合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农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当然,制度和规定有时和客户需求会产生矛盾,客户需
求往往受到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作为员工的我们要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绝对不能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以信任代替管理,不搞违规操作,坚持以诚相待,以高效率和高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
当日历一页一页撕落,最初的彷徨不知所措已经不复存在,守着一份愉悦,一份执着,一份收获,虽然没有赫赫显目的业绩,但我尽心尽力的接待每一个客户,每一笔业务,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做人,有才有德是正品,这里的才,是业务能力,那么德,便是合规。在工作中,我们每一名员工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代表着信合的形象,只有德才兼备,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不断壮大。
朋友们,让我们将合规从文字变成意识,从意识变成行为,从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一起加入到合规的队伍中吧,让合规之盾时刻守护你我心灵,让我们在信合这片沃土之上挥洒汗水,播种激情。
第四篇: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王 军 政
2010年12月22日
一、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记得在教学
《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聪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觉得曹聪并不聪明!曹聪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我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聪还聪明!”然后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议论开了。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质疑答疑的训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
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 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第五篇:结婚三天新娘查出绝症新郎称被骗要求返彩礼情感美文
导语:一对年轻男女在相识1个月之后闪婚,没有领取证,但是举办了仪式,仅酒席就花掉4万。但婚后3天,新娘 被查出患上绝症。新郎感觉受骗,将新娘告上法庭要求返还彩礼。最终因为照顾弱者的心态,放弃诉讼,并拿出1.5万给新娘看病。
河南商报9月8日报道 小张家住汤阴一农村,20出头,人高马大,一表人才。2008年11月,经人介绍,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儿走进了小张的视野。小丽住在邻村,长相清秀,身高1.67米,活泼大方,与小张同岁。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双方家长也很满意。
当年12月,按照农村习俗,两人举办了仪式,但没领取证。小张家道殷实,那天,宾朋满座,仅酒席钱,就足足花掉了4万多块。
谁知,两个新人并未像亲友祝福的那样开始美好的人生,一场“意外”不期而至。
后第3天中午,小丽捂着肚子喊疼,当天下午,小丽住进了汤阴县医院。当天,住进医院的小丽执意要出院,之前,她也曾犯过“肚子疼”的毛病,但过不久就会恢复。这次,她仍没在意。
一些善意的亲友甚至猜测,“是不是怀孕了?”但两人仅仅认识1个月,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县医院医生初步诊断认为小丽是“急性阑尾炎”,然而,在县医院治疗十多天后,小丽的“肚子疼”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不得已,小丽转到了新乡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在这里,诊断后的医生严肃地告诉小张,小丽得的不是“阑尾炎”,而是淋巴癌晚期。
听到这个结果,小张一下子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前还生龙活虎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就患上了绝症!
是命运捉弄自己?还是新娘婚前刻意隐瞒病史,欺骗自己的?向医院交纳4000元医疗费后,小张听从家人的劝告回家了,自此,他不愿再面对新婚的。
感觉受了骗,新郎把新娘告上法庭
小张的家人知道详情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一个月来,为小张的婚事,张家已经花费巨资。他们认为,小丽一定知道自己的病情在刻意隐瞒,意图使张家承担巨大的医疗费用。
商量后,小张一纸诉状将新婚告上了法庭,要求返回彩礼钱2万元。诉状中,小张说,小丽毁了他的青春。
庭审中,小丽的家人提出,小丽已嫁到张家来,还谈什么彩礼钱;相反,小丽已是张家人,张家应当为小丽出钱看病。况且,此前,谁也不知道小丽得了绝症,根本没人隐瞒什么。
主审法官审理后认为,小丽在婚礼前也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主观上并无过错。两人还未领取证,不产生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但因目前小丽已身患癌症无钱治疗,小张要求小丽返还彩礼款的诉讼请求目前根本无法实现。
打官司过程中,小丽的病情愈加恶化,医生甚至建议小丽家人放弃治疗。
双方意见分歧巨大,主审法官承受了巨大压力。若一判了之,双方矛盾必将加剧,甚至可能会引发激烈冲突。
2万元彩礼钱,他能要回来吗
主审法官说,在这起案件中,他采信了小丽一方的说法,此前,小丽及家人根本不知道病情。主要原因和依据是,两人的介绍人是小张的姑姑,小张的姑姑与小丽是邻居,几乎是看着小丽长大的。
试问,如果小丽之前有绝症,姑姑怎么会给侄子介绍呢?
其二,小丽“肚子疼”病发后,开始住院治疗,一直按“阑尾炎”来治。同时,按我们的习惯,如果知道小丽有绝症,她的家人也不会再为其张罗。
那么2万元彩礼钱该还吗?婚前送彩礼的现象在我国相当盛行。彩礼一般在订婚时由男方送给女方,标志着正式缔约,一般包括男方给女方的金钱、首饰、衣服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以下三种情况应退还彩礼:
一、双方未办理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其中,适用第二项和第三项的,应当以双方为条件。
刘方晓说,如果依据法律规定来看,那么无疑,小丽应返回相应彩礼钱。
河南言东方律师事务所刘方晓律师说,上述案例中,虽然小张举行婚礼花了一笔钱,但这笔费用不全属于彩礼。
放弃诉讼,拿出1.5万元给新娘治病
基于人道主义、照顾弱者及案结事了的角度考虑,经法官多次调解后,小张动了恻隐之心,毕竟他的“新娘”可能不久离开人世,他放弃了诉讼请求,还拿出1.5万元帮助小丽治疗。双方和平分手。
“如果这起案件是一场悲剧的话,小张和小丽两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刘方晓说,这与二人及其家人婚检意识淡漠有关,也与国家的婚检制度有关。
事实上,自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政策出台、取消强制婚检后,社会普遍出现一种误区,认为可以不婚检了。刘方晓说,其实不强制不等于不需要。
有数据显示,2004年,郑州市约有4.9万对新人,但婚检量急剧下降,2004年比2002年婚检率下降了73.4%,疾病检出率却高达12.28%。
参加婚检人数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取消了“强制”,不少人出现“有病的不愿检,没病的不想检,缺钱的不敢检,没有文化的不会去检”的现象。
刘方晓说,这个本该由医学科学地做出结论的过程,却为了表面上的简化婚姻手续而逐渐消失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