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视网膜效应故事[精选]
记得四年前我刚留学回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要买一部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我决定买一部绿色的中型轿车。当时我的印象是一般人的车都买白色或黑色,所以自己要选一个独特的,这才能显出个人的品位。正在我为自己买了一辆与众不同的车子而沾沾自喜时,却突然发现,不论是在高速路上,还是在小巷子里,甚至是我住的大楼的停车场中,都有许多与我车子同型同色的轿车。
我开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家突然之间都开始买墨绿色的车?我把自己这种突然发现和周围同事分享。有一位女同事正好怀孕,听我讲完后就抢着说:“我倒是没有看到很多墨绿的轿车,不过我发现,现在孕妇很多。上星期,我去逛百货大楼,短短两小时就看到6个孕妇。”而她说的这种现象,我和其他同事却都没有发现,心想,她这一发现大概是凑巧吧!
后来有一次听演讲,才了解到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视网膜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了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更加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卡耐基先生很久前就提出一个论点,即每个人的特质中有80%是长处,而20%左右是我们的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而不知发觉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会快乐。
一个人要人缘好、要受人欢迎,一定要有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因为在“视网膜效应”的运作下,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往往是人际关系好的必备条件。
第二篇:心理效应故事
走过鳄鱼桥
一天,几个学生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弗洛姆微微一笑,一句话也不说,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
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这盏灯暗淡昏黄,光线不足,在里面适应一阵子,才能看清房间里的东西。等同学们看清楚房间的布置后,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水池里不仅游动着几条张着血盆大口的大鳄鱼,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毒蛇,其中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咝咝”地吐着信子,进行挑衅呢。
“我们刚才是怎么过来的?”同学们更加惊异了。原来,在这座水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很窄的独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禁又是一阵后怕。
停了一会儿,弗洛姆问:“谁愿意再一次走过这座桥?”大家的心一下子都又缩紧了,有的人脸色都吓白了,竟然没有一个人作声。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3个学生畏畏缩缩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走上去,就像体操运动员踩平衡木一样,异常小心谨慎,大气都不敢出,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第二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一头鳄鱼追了过来,吓得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后来弗洛姆赶走了鳄鱼,他才勉强爬过了小桥。第三个学生刚跨上小桥腿就软了,他干脆趴到桥上,匍匐着慢慢地爬过了小桥。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地板,只是因为刚才光线暗淡,他们没有分辨出来。
“原来老师是在考验我们。”同学们不禁轻松地笑了。
弗洛姆又问:“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桥?" 同学们相视一笑,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通过了小桥。
“你们不是问什么叫心态吗,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了,”弗洛姆笑着说,“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鳄鱼、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由此可见,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面对同样的困难,心态好时,心静如水,如走平地;心态不好时,心乱如麻,如履薄冰——心态对行为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面带微笑,笑对人生;有的人则双眉紧锁,怨天尤人。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够脱去一位农夫的衣服。
北风自以为力气大,让人脱件衣服不是难事,于是先来。她使劲地向农夫吹着寒冷的风,直吹得农夫浑身瑟瑟发抖,直打哆嗦。可农夫不但不脱衣服,反而裹紧外衣,躲到背风的地方去了。北风只好无工而返。
紧接着南风上马。她向农夫轻抚慢拂,给农夫送去温暖的和风,农夫本来就在田野里劳动,身上出了热汗,经南风这么一吹,更是倍感燥热,于是他放下手里的活计,到田边脱去衣服,才又继续劳作。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了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为特征的方式做带来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有时也被称为“温暖法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温和的方法处理问题往往比用强制的手段更有效果。用泰戈尔的话说“神的巨大权威就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这个效应如果用在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更有着神奇的力量。
教育学生时,如果老是用强硬的手段,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采取温和的方法反而容易使学生心悦诚服。因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尊重信任放在第一位,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以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效果。古语有云“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面对犯错多的孩子,我们应把学生从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让他们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他们一个愉快的心境,用和风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再耐心的进行说服教育。如此,多给他们一分宽容和尊重,让其自发自省。也许,那个孩子也不至于对我难启心扉,隐瞒真相了。了然教育心理效应,可以洞察孩子的内心,如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篇:《故事效应》读书笔记
生活化教学,故事的效应
——读《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
面对聋生,我们倡导生活化教学,选用贴近聋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来开展课堂互动,以取得课堂实效。这其实与新课改中情境教学模式流行有点不谋而合。面对变化瞬息的社会,我们也乐于使用这种新的教学互动手段,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我们所选用的生活内容要如何加工成科学的教学材料。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来看了杨照的《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突发奇想:如果把生活的内容看成是一个故事,不也可以吗?如何编制一个科学、适用于课堂的故事?边读边思,摘取片段数章,以飨共悟。
一、故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故事,本雅明说的最透彻、明白,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
2、故事是联络已知与未知的奇妙桥梁,或者该说,故事是讲未知引进到已知中最奇妙的窗口。孩童没有办法真的走到未知的国度里,听未知的人们说话,没关系,他们听故事,甚至编故事,用自己已知的各种知识重组,来拼凑想象中的未知国度和人们。
3、故事经常提示我们人间的多元多样性。事实上,好的故事几乎都拥有某种异质生命的对照效果。故事不擅现实普遍。大家都一样,或者希望大家都一样,用标语用命令或用条文表示比较有效。相反地,想要展现特色与区别,才用到故事。
4、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甚至能够被我们拥抱,于是,面对巨大的事件与巨大的数字,我们才能哭能笑,不只是张大嘴巴不知所措。
故事源于生活,经过对未知的想象,变得魅力无限。选择多元、典型的生活内容,引发学生的想象,带学生进入未知的知识殿堂。
二、面对如此多的素材,要如何说故事?
1、故事会变形转型,因为改编改写一个旧故事,比新创一个故事架构,容易快速获得认同。
2、好的故事、精彩的故事,甚至可以含纳自身的否定对反。
3、对的观点,好的叙述策略,会缩短听故事的人与故事间的距离。
4、好的故事,除了让人相信让人深刻感受、也要考虑带给信了、感受了的听故事的人,什么样的生命效应。
生活的素材很多,以上寥寥数语可是在提醒我们制作的原则。正如美味的食材,要有相应的作料和烹饪方法才能将食材的美味真正的发挥出来。
三、如何选取故事?
1、要有特色才能被记得,而故事正是找出特色、突显特色最有效的工具。
2、好奇先于故事存在,是一种准备要相信和生活经验很不一样的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人接近故事,接受故事。
3、要减少压缩简化资讯所产生的决策错误,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拾故事好奇,养成对故事的兴趣习惯,别轻易接受别人准备好的简单结论。随时多问一句:“这,该有个来龙去脉吧?这,后面的故事是什
么?”
选用的生活片段要有特色,有代表性,并且要真实、科学。细细都品味这些话语,参透其中的寓意,对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有着莫大的启示。
第四篇:对于视网膜脱落的法医学鉴定
对于视网膜脱落的鉴定一例
关键词:鉴定 视网膜脱离 法医学
视网膜的特殊结构是临床上视网膜剥离的解剖学基础,当眼球遇到外力的打击和眼压过高时,易发生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在法医学鉴定中较多见,然而,在法医学界有一种被称为“临界型因果关系”特殊的视网膜脱离,在鉴定过程中并不多见,易于引起争议,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在鉴定过程中遇到1例,现就视网膜脱离成因进行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汉族。于2006年2月28日被他人徒手致伤右眼,受伤当时感右眼疼痛、畏光、流泪,眼前漂浮物,视物不清,并逐渐加重。于2006年3月2日入住某医院,经检查,该患者右眼睑皮下瘀血、水肿,睑球结膜出血,角膜擦挫伤,右眼视力为数指~10 cm,左眼视力0.09,右眼玻璃体混浊(++),眼底大量出血,未能窥见视网膜,经治疗后,见10点钟处距齿缘裂孔视网膜水肿,视乳头边界清楚,颞侧及下方视网膜波及黄斑区血管迂曲其上,黄斑病变。诊断为:(1)右眼外伤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双眼高度近视;
(3)双眼屈光不正。右眼经行巩膜外环扎+冷凝+垫压+放液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于2006年4月25日进行法医学鉴定,伤者自诉,自幼双眼视远物不清楚,经矫正后,能看清事物,但伤后至今,右眼已盲。临床法医学检查见:伤者右眼裂稍窄,睑球结膜充血,角膜透明,瞳孔较左眼稍大,对光反射迟钝,前房深浅可见,玻璃体混浊(++),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轻度萎缩,视网膜下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弧形斑,黄斑病变,眼球活动自如,视力指数~80 cm,左眼视力0.09,矫正视力0.1,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见轻度萎缩,双眼其他视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其余检查未见损伤异常。
讨论:
从伤者的自诉资料、伤后的眼科病历资料及临床法医学检验资料可证明:他的高度近视是一种恶性的遗传眼病,存在着严重的眼底视网膜病变,双眼底视网膜呈高度近视改变,玻璃体混浊、液化。事实证明[1],伤者双眼的病理性高度近视本身就是网脱的危险因素,即使没有发生外伤,他的视网膜也极易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致盲。
视网膜又称眼球内膜,为眼球壁的最内层,可分为外层的色素上皮层和内层的神经细胞层,两层间有潜在的间隙,这一结构是临床上视网膜剥离的解剖学基础,遇有外力和眼内压过高时,易于剥离,即视网膜脱离;同时眼底结构复杂,供血较为特殊[2],当眼部血管受到损伤时易出现视网膜变性。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感觉层(RPE)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形成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眼和眼外伤后。眼底病理性病变、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LOL)眼,1眼有视网膜脱离(RD)或有家族史也是高危因素。
病理高度近视眼系指近视眼-6D以上(俗称600度),多数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除屈光不正外多伴有其他组织病理性改变,眼底和眼轴改变较为明显。在我国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约为1%[3]。病理性高度近视眼易于发生视网膜脱离,在外力打击下,视网膜脱
离是正常人的7~8倍[4]。病理性高度近视眼由于眼轴先天性加长,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延长,眼轴高度变形,视网膜被牵拉而变薄、萎缩;同时,眼内血管在牵拉的作用下,不断增生、变脆、坏死,而导致眼内供血不足,玻璃体混浊、液化,视网膜变性、坏死,而出现细小裂孔,间隙增宽,弹性降低。在上述基础之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流入视网膜间隙而发生自发性视网膜脱离。病理高度近视眼主要表现为学龄前视力进行性下降,眼轴延长(眼轴的加长与视力下降成正比),玻璃体混浊、液化,眼底改变(黄斑出血,黄斑病变,视网膜稍有萎缩,视网膜下新生毛细血管视网膜稍有萎缩,豹纹状眼底,弧形斑,视神经萎缩等);也影响其他视功能(视野、暗适应、光敏感对比度)及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等。
由于视网膜本身特殊的结构,在一定强度的外力打击下极易导致视网膜脱离。该例患者的右眼因遭拳击这一钝性外力作用后,右眼睑淤血,右眼球钝性挫伤,眼底大量出血等,可见伤者眼部所受到的打击力相对较大,这一暴力即使打到正常人眼上也极易导致视网膜脱离。该患者在受伤时就自感右眼疼痛、畏光、流泪,眼前漂浮物,视物不清,闪光等症状,事实证明[5],他在受暴力打击时,就有可能发生了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
伤者同时在外力与原有眼病(病理性高度近视并视网膜变性)共同作用下,导致伤后发生右眼视网膜孔源视网膜穿孔并致肓,是右眼盲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当时的情况,外力和眼病导致伤后发生的视网膜穿孔具有同等重要的原因,二者单独存在都不能导致当时即有如此严重后果的发生,也就是法医学上所说的“临界型因果关系”[6],疾病或多种损伤同时存在,且它们之间导致的最终结果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根据损伤与疾病的参与度的关系[1],外伤较轻为12.5%~25%,外伤与疾病共存为50%,外伤较重而疾病较轻是大于50%~75%,伤者的视网膜脱离可考虑共存关系即损伤与疾病各为50%。
眼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侧重于损伤的后果,即是否造成视力改变及改变的程度。根据《人体重鉴伤签标准》第十九条第一款之规定,单眼盲,即单眼最好矫正视力在0.05以下为重伤,可见伤者的损伤构成重伤,但本标准所指的应为健康、正常的器官和组织,本身存在病变时,应考虑损伤与疾病的关系。综合分析,当外伤与损伤后果存在“临界型因果关系”时,伤情要降低一个等级,此伤者的损伤就属于此类关系,所以伤者的损伤构成轻伤。参考文献:曲振武.实用眼损伤法医学鉴定.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80-81.孙为荣.眼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王幼生,廖瑞瑞,刘泉.现代眼科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施殿雄.实用眼科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2.朱振山.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分析.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1998,4:196.吴军.损伤与疾病.法医学杂志,1995,11:40.
第五篇:眼科视网膜脱离的健康教育
眼科视网膜脱离的健康教育
摘要 关键字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例6眼,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岁。时间10~15天。脱离范围及裂孔:1个象限者4眼,裂孔1个,位于颞下方;2个象限者1眼,裂孔2个,位于后极部;3个象限者,裂孔1个位于颞上方。术前视力均<0.04,其中光感1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2例。
1.2方法
手术方法。用直接检眼镜,联合巩膜压迫法,检查视网膜裂孔,裂孔定位后,经巩膜电凝(或冷凝)裂孔,放出视网膜下液,然后做巩膜外垫压术4眼,巩膜外垫压加环扎术2眼。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均较满意,视力为0.2者3例,为0.4者2例,为0.5者1例,治疗期间未发生并发症。3讨论
3.1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卫生部关于《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中,要求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在优质护理服务方面,健康教育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住院病人及其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具有眼科特点的健康教育,宣传有关眼病的科普知识,增强人们的爱眼、护眼意识。
视网膜脱离为眼科常见而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其治疗手术复杂,要求精度高,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反应较重,并且易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治疗的关键是封闭裂孔手术及手术前后的周密护理,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提高治愈率十分重要。
3.2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普及化、灵活化、实用化等
3.3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
(1)门诊病员 开办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眼科常见病的科普知识,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增强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2)住院病员 定期开展公开讲课,讲解主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程及预后,增强病员对恢复疾病的信心。3.4对策与成效
(1)入院心理教育 本病发病突然、发展快,由于视力突然下降,活动受到限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患者常表现为悲哀、恐惧等不稳定情绪。责任护士应针对这些特点,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做到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主动关心体贴、安慰和鼓励患者。并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社会背景,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知识,了解疾病预后,让他们了解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2)术前体位指导 患者卧床休息,除必要检查外应避免活动,特别是眼球的活动,必要时可遮盖双眼,防止视网膜脱离进一步扩大而加重病情。根据裂孔位置,采取不同的体位,原则是使视网膜裂孔处于最低位。如裂孔位于上方者,取头低仰卧位;位于颞侧者取患侧卧位;位于下方者取头高半卧位;鼻侧者取健侧卧位。
(3)术前眼部检查 所有病人均应散瞳检查眼底,使用直接检眼镜,或用三面镜联合裂隙灯及眼球B超检查,进行裂孔定位,了解眼内情况是手术成功的必要前提。手术前1天做好个人的全身清洁卫生,如床上洗头、擦浴、更换干净衣裤等。手术当天做好手术眼的常规消毒,冲洗泪道、剪睫毛等,然后用无菌纱布遮盖术眼。术前用药:手术”
(4)术后体位指导 术后体位以裂孔处于最高位为原则。术后绝对卧床7~10天。双眼加压包扎,除保持头部固定外,四肢可适当活动,以不使头部受震动为原则,尽量照顾患者身体舒适,绝对禁止有震动性的突发动作,如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注意术后起床时间,如下方裂孔7天可下床进行轻微活动;上方裂孔10~14天方可下床活动;裂孔较大的上方裂孔或多个裂孔位于不同象限,或玻璃体条索牵引明显以及独眼的病人,卧床时间可适当延长。最初起床的动作和下床活动要轻,先坐起后下地在床周围活动。大小便需陪人协助,以防晕倒。术后不要做剧烈动作,不提重物,防止已经复位的视网膜再度脱离。
(5)术后病情和生命体征的观察(1)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出血及疼痛情况。若短时间内(1h内)包扎术眼的敷料全部被鲜血染湿(估计出血量在20ml以上),应立即报告医生,详细询问病人有无震动头部的动作,再进行相应的处理。若病人诉伤口疼痛,应估计疼痛的程度,酌情给予安慰,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给予止痛剂,若伤口持续剧烈疼痛,超过术后24h,应考虑有无并发青光眼或眼内炎,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2)术后预防呕吐。出现呕吐时,要查明原因,按医嘱给予止吐剂,以防增高眼压,影响术眼康复。每4h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3)术后饮食。术后进食易消化、纤维素丰富、高营养、少渣、半流质食物,满足机体能量需要。(4)预防便秘。患者卧床时间长,肠蠕动相应减慢,容易引起便秘。指导患者多进食水果及含纤维素高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天顺时针按摩腹部。以减少卧床期间的排便次数,保持大便通畅。(5)做好术后换药。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滴眼药水时,注意查对,为避免患者眼球转动,先滴健眼,后滴患眼。且不要离眼球太高滴下,眼药水最好滴在内眼球结膜囊内。术后24h,一般可做第一次简单检查,以不过多干扰眼球为原则。术后7~14天,除去眼垫,先戴上小孔眼镜,使视野缩小,限制眼球活动,使脱离的视网膜贴附更牢固,防止再脱离。
(6)预防术后并发症(1)保持术眼敷料清洁干燥。开放滴眼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术眼感染。必要时可戴防护眼罩,以防术眼碰撞受伤导致再次视网膜脱离。(2)观察术眼疼痛的时间、性质。如出现持续性眼痛及夜间加重者,要考虑硅胶环扎得是否过紧,并及时处理。疼痛时可按医嘱给予止痛剂,如伴有恶心、呕吐,可加用降压处理,并向病人解释,消除其紧张心理,有条件者可让病人听轻音乐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烦躁,防止再次出现网膜脱离[2]。(3)积极防止呼吸道感染,防止咳嗽、打喷嚏。若出现打喷嚏,教病人用舌尖顶腭部抑制打喷嚏。(4)长时间俯卧位面向下可使患者眼部充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眼睑水肿,甚至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定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使患者躯体得以休息,情绪得以放松。但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以免震动头部,再次出现视网膜脱离。(5)如发现角膜水肿、玻璃体积血,应嘱患者取半卧位,以使血液沉积于下方视网膜表面,减少对视力的影响。
(7)指导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等方式,从出院前2~3天开始,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积极争取家属配合,并在患者离开病区前对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必要时重复进行。
(8)教育内容 指导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尤其不能忽视对家属的指导。因其在出院后能代替医护人员对病人起协助和监督作用。1.饮食指导。宜食营养丰富、松软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油炸食物,禁饮酒。2.用药指导。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如有两种以上滴眼剂则要交替使用,每次间隔15~20min以上,滴眼剂应放于阴凉避光处。3.清洁卫生。应从日常生活着手,指导病人不用不洁的手或手帕擦眼,避免烟熏、风沙及强光刺激。勿用手揉搓眼,保护眼睛,避免碰撞。洗头、洗澡勿长时间低头、用力抓挠,以免造成视网膜再次脱离。4.活动与休息。出院后1个月内应多卧床休息,避免头部震动,避免激烈活动;出院后3个月内,不要过多看书和看电视,以减少视疲劳,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和激烈运动,以防止眼部受伤,注意珍惜和保护已恢复的视力,确保手术疗效。另外,须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咳嗽。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
(9)定期复查 出院1周回院复查,以后可以1~2个月复查1次。如果出现下列症状: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一只眼手术后,如果另一只眼出现闪辉、黑影、视物变形及视力下降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该眼是否发生视网膜脱离。
3.5体会
要做好健康教育,使病员真正享受到人性化护理,首先应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护理职业形象,其次应充分调动病员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指导病员的生活和治疗,最大限度的使病员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我莫大的启发和感染。本文无论从文章的构思到提纲制作,乃至论文写作、修改及完稿审定过程,老师都倾注大量的心血。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他们给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最后,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给我鼓励和支持的朋友。在这四年中,是你们让我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在这里,我只想说:衷心的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参考文献 张燕,黄建美,郭伟如,等.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健康教育.广东医学,2004,25(10):1233-1234.]
张承芳.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