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影响机制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英语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在了解英语语言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内容的作用,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让学生了解到英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加强学生文化意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 分析
一、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有历史文化,如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等;有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还有学术文化,如各学科知识、音乐、美术等。文化可以概括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语言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文化体现着语言、影响着语言,两者相互作用。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分为语用文化、语义文化、语构文化三个主要内容,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语言文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内容,还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交际文化,显示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英语语言中,语言文化主要体现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法律道德等内容上,英语语言的学科文化构成了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英语语言学科从根本上来看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具有语言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在学科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漫长的学习之路中一直开设着英语的学习课程。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教学,没有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学科的文化内涵,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了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了学好英语,许多学生从小就不遗余力地学,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班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都用上,但尽管从小到大学习英语十几年,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习起来费时较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下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在逐渐减退,只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英语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发展,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运用自如,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际意义,以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导致交际失误,影响了交际的效果。如“Thank you”这句话是中、英文常用的话语,用来表示感谢。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中英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内敛深沉,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盛意难却,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流露出喜欢或厌恶的情绪,就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素质。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礼物,并且称赞一番,欣然地向对方道谢。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有利于人们相互之间表达思想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生的词汇出现在英语语言中,面对新文化的融入,英语语言教学要突破原有的英语语言教学对于词语的束缚,从新生的英语词汇中透视出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学好英语,以英语语言为依托,能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从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发挥其实用价值,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差异,并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上还是在英语学习上,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社会文化因素,掌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1.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文化内涵。目前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缺乏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高,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简单、陈旧、程式化,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新课时,先教单词,再学重点常用的句型,然后在课文中逐句逐段进行讲解翻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教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文化知识来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也就不能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运用自如的语言交际能力。此外,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重分数和做题,没有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英语文化因素的学习,首先在英语教学上就要做出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
(1)以教材为本,开展对话交际形式。英语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也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出现的对话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知识点,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图片、录音或者影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化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自己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呈现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讲述有关的文化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各种情景对话,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英 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练习活动。
(2)以阅读为途径,深入了解英语文化。阅读是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补充辅助性的阅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读物,给学生提供一些英语书刊的名称,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馆去,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英语读物。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童话故事、戏剧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以指导。如有些英语读物会以注解的形式介绍人物的背景,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人物、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等内容,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强化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仅依靠讲述,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多留意一下电影画面中出现的细节,就好像在很多西方电影中为什么会有人戴着假发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假发对于西方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认识到假发是英语国家中地位与权力的象征,继而加深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新闻和英文歌曲等形式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使到表达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深刻,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使得如同置身于英语国家当中。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无论教师如何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关键还得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吸收、消化,因此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外,学生也要适当转变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方式单调,学习任务重,只关注考点知识,而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淡薄,课后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会采用较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问题设置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由讨论,充分发散自主思维。这时学生应尽量开动脑筋,避免机械应付式地回答老师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积极讨论、合作来寻找答案,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就各种英语文化现象发表意见,相互评价,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
(2)重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从根本上转变文化态度。很多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常常忽略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或者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抵触英语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发掘英语文化的有趣之处,增强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在课后,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方式扩展英语文化,把英语学习向更深更广处延伸,既能做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转变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英语和文化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因此,学习英语,就必须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必须将语言教学体现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深入了解、感受和思考,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英语文化的学习,要从教学目标质量上认识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从英语与文化关系上揭示文化因素的主要内涵,注意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英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常晨光.文化因素与英语强化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3).[2]林小峰.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素质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05).[3]马龙辉.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3).[4]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1).[5]何淑梅.深入把握语言文化内涵 切实提高应用外语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房朝建,付余民.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2).[7]马晓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8(08)
[8]刘文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9]徐爱芳.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J].科技信息.2011(07).
第二篇:浅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4]DavidW.Carrell.PsychologyofLanguage[M].Beijing:BFLTRP,1999
[6][7]GuyCook,BarbaraSeidlhofer.Principlesand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C].MerrillSwain,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z].Shanghai:SFLEP,1997
第三篇:高校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督导效果是教学督导质量的体现。通过检索文献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分析后发现,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影响教学督导效果难度的至要维度包括教学督导环境、关系和内容等方面;教学督导投入主要包括科研、资源、时间、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教学督导态度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督导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判断的反映。通过难度、投入与态度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督导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提升学术管理水平。
关键词:教学督导;高校;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科学、有效地协调速度、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事关高等教育深层次发展的艰深命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决策,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以教学督导为契机,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渐成为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纵观教学督导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教学督导尚处于自发、自律、各行其是的阶段,从而造成了教学督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学督导效果有限的局面,形成了教学督导重形式、轻实效,重外在、轻内涵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督导的发展,致使其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改革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因此,反观教学督导工作,衡量教学督导质量,深层次挖掘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内在因素,及时开展教学督导的自我评价,已成为突破当前发展困境、推进教学督导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教学督导”概念介说
教学督导是高校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已初步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学督导是高等学校领导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直接面对校内的教与学双方和教学过程,以专家身份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及时、客观地向学校领导、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与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此概念既指明了教学督导的本质与目的,也指明了教学督导的特点与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教学督导的内涵,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因素的分析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效果”概念介说
“效果”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是动机的行动体现和检验根据。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但两者的统一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客观效果不能完全反映动机,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对教学督导效果的理论分析的切入点也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这是探索与分析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逻辑起点。那么,教学督导效果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
目前学界明确以“教学督导效果”为提法的研究较为鲜见。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效果是实践行为所形成的客观事实或后果,而这种事实或后果大都可以通过“影响”或“作用”表现。“教学督导效果”,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行为事实(行为影响或行为作用)。所以,教学督导效果就是教学督导行为实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或作用,具体包括: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培养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有利于纠正不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三)研究方法
考虑到期刊具有较高的研究现实性,本文以近10年(2002—2011年)教学督导文献为依据,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硕博数据库的文献,以“教学督导”分别作为“篇名”和“关键词”检索项的检索词,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学术共256篇,硕士13篇。首先,从篇名上看,将主题明显与高校教学督导无关的、检索到的重复等删除;其次,通过阅读摘要,剔除具体学科领域、具体高校等微观层面的。经过处理得到的研究67篇,硕士8篇。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
二、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基于上述思想与方法,本文认为,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投入与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核心因素,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在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积极的行为影响与作用。四个维度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系统。
(一)教学督导难度
难度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参数,其本质就是对自身性质的一种考量与检验。教学督导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客观的、现实性因素,与其生存环境及“天然”的一些特性紧密相关,是区别于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的行为特征标志。根据现有文献中的表述,将不同形式的对教学督导难度现状的描述进行归类,可以发现教学督导的环境因素、关系因素及内容因素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难度的主要维度。
1.教学督导环境。由于我国教学督导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不充分,理论体系不完善,因此,无论是教学督导机制还是督导权威、机构设置、督导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端。比如,虽然教学督导被规定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保障等有督导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是重叠的,教学督导对督导对象没有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奖惩的权力,只有建议权。可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教学督导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却无实质权力,自然很难落到实处,由此造成督导无位、无威、无所作为的现状。又如,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是督导工作的科学依据。因此,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考试考核、教师评价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并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以及在教学督导与检查过程中反馈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目前教学督导评价指标存在体系不完整、指标陈旧、缺乏发展性等问题,因此,难以有效评价和引导教师的发展。
诸如上述此类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改革。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已经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变化,与国际高等教育实施的教学督导策略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教学督导由于自身“先天不足”在发展环境中所形成的困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督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实效性大打折扣。
2.教学督导关系。教学督导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处理与外部关系协调问题,如何有效地平衡、利用这些关系,是决定教学督导能否运行、教学督导效果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学督导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督导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所以,教学督导是对教与学两个互动过程的检查、评价与指导,涉及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而彼此又有不同特质。因此,在对两类群体实施教学督导时既要照顾教师群体的意志与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群体的心理与需求。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与冲突交织的活动,而教学督导以其独立的第三方“涉于”教学过程,毋庸置疑地更加增添了教学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反过来,也为教学督导工作增加了难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循环互动的系统结构。
其次,督与导的关系。督导,顾名思义即监督、指导。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监督、督促、检查和评估的职能;“导”具有指导、帮助、服务和咨询的职能。目前,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大多存在着重“督”轻“导”的现象,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监督、检查和评估方面,很少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更谈不上加以具体指导和帮助,这种重“督”轻“导”现象拉大了督导与教师、学生的距离,削弱了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督导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这是涉及教学督导机构性质定位的问题。从其主体性质来看,教学督导属于教学管理范畴,但又兼具多重性质。既有一定的管理监督机构性质,又兼具专门性评价指导机构性质。但它既不是纯粹的管理机构或监督部门,又不是专门的评估机构。它超然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专门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的身份,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三方,扮演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软组织”的角色。于是,教学督导机构不能独立完成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重要使命,必须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然而,由于教学督导是高校的新生事物,其发展的规律与学校自身实际尚未能有效契合,加之自身定位较为复杂,所以,教学督导机构与其他质量监控机构尚未能建立起良性的协调、合作的关系。因此,对督导效果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3.教学督导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督导难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督导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学督导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不外乎教师、学生与管理。因此,“应然”状态下的教学督导既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查与指导,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进行监控,实现教学督导客体多元化,内容全程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常常是过于单纯地重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与管理执行、管理规范的监控,使二者游离于教学督导之外。从而导致教学督导效果有限。
(二)教学督导投入
无论从教学督导发展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还是从教学督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看,都必须对其进行投入。投入是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教学督导效果的有力保障。结合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理论与现实环境,本文拟从科研、资源、人力等几方面的投入情况进行分析。
1.科研投入。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是教学督导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监控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教学督导的发展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折射出教学督导理论研究投入的不到位,以至于教学督导囿于目前的境况而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尽管近年来,致力于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还存有一定的局限,即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出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加以回答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丰富的成果指导教学督导的实践,切实有效地发挥教学督导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与优化教学督导工作。2.精力、时间投入。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承担我国高校教学督导任务的专家一般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种是全部由离退休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二种是由在职的部分党政负责人与在职的或已离退休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第三种是由在职的领导干部组成,主要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和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现实中,这三类人员的精力与时间投入都会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无论是精力上还是时间上都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在职教师,由于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下,教学督导工作容易受到冲击;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岗位的管理人员,精力和时间更是受制于本职的事务,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督导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学督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制度投入。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高校教学督导毕竟是新生事物,督导工作目前还只是初步的摸索实践,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注重形式、疏忽效果、在实践上有一定随意性等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与保证,造成工作效果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只有使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高校教学督导及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一个关键前提与核心保障。
4.人力投入。教学督导员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执行者,是教学督导理念的践行者。他们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个性品质、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督导工作的实施情况。因此,这就对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品德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学者专门对教学督导队伍进行了研究。无论是从督导员的选聘条件还是建设投入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然而,由于没有成熟的督导理论指导,当前我国教学督导人力投入的现状存在着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缺乏对教学督导员进行再提高与再完善的机制,致使教学督导员无法及时完成自身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补充与更新,从根本上无益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改善与教学督导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督导态度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绩效。本文将教学督导态度理解为各相关群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督导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判断的反映。
1.学校态度。学校对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督导工作的成败。教学督导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管理形式,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职能,如果对此项工作理解不透、定位不准,就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影响教学督导的效果,还会滋生一些矛盾,影响教学管理的协调运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实施教学督导制度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但由于教学督导工作无法产生短期的工作绩效,而只是处于监督、指导教学工作的地位,所以常常遭到忽视,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学督导能否从当前的“普及”走向“深化”,将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入,各高校应当把教学督导作为学校内部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工作,全面支持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
2.教师态度。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与任课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既是教学督导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然而,追根溯源发现,教学督导最初是行政监督力量的延伸与转化。虽然其根本意义是服务而非监督,是专业力量主导而非行政力量主导,但是由于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与优化的阶段,因此,教师对教学督导性质的解读与认识,并未超越现在的发展阶段。教师面对这种“传统观念”上的“行政”第三方力量对其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影响与干预”的态度如何,是决定教学督导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
(四)教学督导成效
我国大多数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了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工作逐步开展,不少学校在检查教学质量,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挖掘优秀教师典型,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等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各校有不同的做法,但教学督导的工作特征和所发挥的作用基本相似,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教与学活动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督导最关注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务实的教学督导工作通过督导帮助被督导者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促使教学活动在教育规律、法规的框架下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2.塑造良好教学氛围与环境。教学督导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等途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全面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执行规范、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情况,其过程对教师和学生乃至教学管理人员及部门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适度压力,增强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工作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教师认真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尤为突出,起到了教师成长的“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学术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学督导是一种权威性的教学管理活动,而这种权威并非源自行政权力本身,而是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力。在重塑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愈发高涨的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中,学术力量的回归与强化势不可挡,而高校教学督导的诞生与施行是对其有力的回应。通过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执行式的管理将被质疑并受到严重冲击。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没有独立的督导机制,行政色彩浓,指令性强,学术管理力度不够,许多信息反馈滞后,甚至失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必须构建和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由此可见,教学督导对于学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学督导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检测和评价,是保证合格人才的质量保证机制。有教学的过程就有督导的存在。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必须优化工作路径,而优化工作路径的前提则是必须把握教学督导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难度、投入与态度。其中,难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前提;投入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保障;态度是影响教学督导效果实现的关键;而教学督导效果则是对教学督导的难度、投入与态度的集中体现与反映。本文从这4个维度入手,有针对性地诠释了教学督导在我国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督导现状,深化教学督导的改革与发展,推进教学督导效果的落实提供了决策性的依据与参考。然而,难度、投入、态度与效果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个因素对效果的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对这些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因此,本文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督导作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其督导理论还在不断探索中。督导工作不能只是维持现状,而是要力图改革。
第四篇:中学体育教学受多方因素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个人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体育文化和在职培训因素。
论文关键词:中学休育 个人因素 学校环境 社会体育文化 在职培训
新课标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更加莫定了教育的基础地位。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在话下。那么,中学体育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体育教师个人因素
(一)体育教师的人口学因素
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等体育教师己有的知识、经验等对其教学知识水平可能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体育教师的教龄越长、学历越高,其教学知识结构可能也越好。体育教师任教学校所属地区在农村或是城市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都较丰富,其教学知识可能也优于农村。
(二)体育教师的个人心理因素
1、体育教师教学动机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体育教师要千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动机量表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外在内化动机3个维度。所谓内在动机定向是指体育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是由其内在需要引起的,如有些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原因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教书;外在动机定向是指体育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是由外在的诱因引起的,如从事教学工作收入比较稳定、或者亲人比较喜欢等;外在内化动机定向是指国家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在体育教师心理上的内化。体育教师教学动机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形成的速度、质量与效果。
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体育教师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则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因为效能感较高的体育教师对个人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其教学行为表现较为积极,而效能感受低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往往较易感到挫折,教学行为也较消极。据此推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影响,至于程度如何,有待进一步论证。
3、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
工作满意感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对共工作的一种特殊态度,即他们对工作的一种情感反映.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体育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卞削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关,而且也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4、体育教师自我指导学习准各度
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人在没有或是有他人的协助下梦主动地诊断学习需求,规划学习月标,寻求对于在学习上所需的人力或是物质资源,准择并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鉴学习成果的过程。他认为学习是内在的历程,个体的自我导向可以创造出最棒的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并非指学习者完全孤立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若有必要,学习者也会寻求协助,像是同事、专家、朋友、家人等人力资源,以及图书馆、书面资、网络、影音资料等实体资源。教师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可分为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创造探新性三个维度。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一)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件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孙人文精冲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在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学校成员能够深深感受到,并体现在其行为中。同样,体育教师肯定会受到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对他们教学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二)学校客观条件
体育课主要在室外如场、馆专门的场所进行,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要使用各种器材设备,比一般教学要占据更为复杂的空间环境。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载体。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完备的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肯定比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的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大很多。
三、社会体育文化
(一)社会体育文化氛围
有些文化对体育特别重视,如美国许多人崇尚体育,家长往往以自己孩子体育成绩好而倍感光荣,从事体育的人不但有较高的工资,而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澳大利亚,一个人运动能力如何,不仅影响到他的健康问题,而且影响到他的交往,体育成为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对体育的热衷程度要低很多,这从最近几次的学生体质测试就可以反映出来。教育部对全国u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监测中,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学生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最让相关官员感到不解的是,这一切还都是在学校对体育课非常重视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育部一位官员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社区和家庭二重视程度还不统一”。这样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然有影响,对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社区体育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社区的体育环境在很大程度_L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施加影响: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如社会体育工作者和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及对学校的开放状况二社区体育文化传统对学校的影响:社区领导和居民对学校体育的支持程度:社区教育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
四、在职培训因素
近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效果基本持否定态度,在职培训的内容设计不当,多数体育教师出于为完成证书或学位要求的需要,大学体育教师授课方式也存在问题,课程大多是以讲座和“传习式’伪主的方法讲授的,教师们经常说大学教师的教学最不讲教学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将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因而形成了一种自己不必也不太可能从教育理论与研究中获益的观念。这些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因素是非常多而且复杂的,研究这些因素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因素,使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并且,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要受到休育教师个人、社会、学校、家庭、体育教师教育机构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所以在对待体育教学时,必须以谦虚、诚恳的态度来实行,抓住有利因素,以求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影响语言传播的几个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一门语言传播范围的广与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该文化影响力的大小。那么,影响一门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兹分别论述之。
首先是历史因素。当今世界语言分布的格局是由于历史上的斗争和融合形成的,它记录了一些重大的事件,见证着一个国家(或王朝)的荣辱兴衰。通过语言这个窗口,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毫无疑问,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强势的语言。这跟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加速向海外扩张,建立起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有关。这个帝国太过强大,以至于其他民族在面对她的进攻时,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文化入侵是帝国扩张不可缺少的一环,英国讲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待到了广大的殖民地,并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这一点从美国的好莱坞生产的大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因此,即便今天“大英帝国”的雄风已经不再,但我们依稀可以从南非、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将英语定为官方用语中去追述她昔日的荣耀。
西班牙在美国南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巴西除外)的殖民征服也将西班牙语带到了这些地区。她在国力最强盛时,曾经以经度为界,和葡萄牙一起,将世界对半瓜分。所以,虽然如今西班牙只是比利牛斯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并且深陷金融危机而难以自拔,但这并不妨碍西班牙语成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仅次于英语的语言。据说,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英语和西班牙语,他就可以在整个美洲畅通无阻。
俄语曾伴随着苏联的崛起而迅速普及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但是随着二十年前苏联解体,该语言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不过,随着俄罗斯这几年的再度崛起,这门语言或许可以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活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以来唯一没有收到西方列强侵略的东方国家。不仅如此,她还侵略别国。日本曾占领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东南半壁江山,以及东南亚大片土地。在对这些地区进行通知期间,日本当局强制推广日语教育,妄图以此使广大亚洲人民丧失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忆。这一“釜底抽薪”的招数相当歹毒,幸好日本法西斯像兔子的尾巴那样,否则中华文明的存续的确令人担忧。尽管如此,日语在这些地区还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举例说来,东北地区有些学校在中学阶段教授的就是日语,高考的时候也是考日语,更不用说台湾很多人都懂日本语了。
相比于以上列举的强国,中国的遭遇就不是那么好了。由于中国近代不断地遭受侵略,被列强瓜分和内战困扰,这些屈辱的经历让汉语也跟着“遭殃”。周围一些曾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纷纷将自己的文字朝拼音化或半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恨不得尽快和中文脱离干系。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我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于是“取消汉语”的口号虽然荒谬,却甚嚣尘上,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她的文化就会越受人青睐;反之,则只有受冷落的份,甚至被束之高阁,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其次是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力量更是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原则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其他各种原则,成为唯一的主导。虽然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写作《资本论》,对资本原则的滥用提出了批评,但是,我们发现这一原则支配世界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变,反而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了。中国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不管怎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有解释力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以资本原则为主导的时代,我们就不能对经济的作用熟视无睹。
放眼世界,当今引导经济潮流的,依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欧洲虽然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区域,但由于英语和她们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亲缘性,(例如,它们都是拼音文字,都是形式化的语言等等)所以掌握英语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欧洲,一个人懂两门以上外语是很自然且平常的事情。这些国家和地区,如果按照地域面积和人口来算,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最近几年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让一些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统治地位产生了担忧。他们看到了其中暗含的危险,大声疾呼“抗击外来语的入侵,保持英语的纯洁”,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有些过度忧虑了。因为这类情况的出现,必须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英语国家的衰落速度,第二是外来语国家的实力跟英语国家对比的情况,即她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英语国家的影响力。目前,英语世界的确呈现出一些衰败的迹象,但这是相对于他们往昔的强盛而言的,并不能证明其他经济体因此就必然能赶超,甚至取而代之。把这个作为鼓舞人心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若回到现实中,面临实际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脚踏实地,须知前方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深入。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样,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二战以后,但凡迅速崛起的国家,无不重视这些方面。其中,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英语国家的研究者们做出的。为了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需要大量地引进英语文献,消化并吸收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学术界,英语都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
再次是语言的难易程度。一门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它的普及和应用起着影响。古希腊语很严密,适合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但是由于这门语言本身非常复杂,把握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必然不可能太大。但是英语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它没有复杂的性、数、格的要求,曲折变化也比较少,再加上它对外来语强大的吸纳和改造功能,使得它可以比较容易地普及。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绝不仅仅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跟它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世界上各门语言的复杂程度大致上呈现出以下特点:自西向东,语言逐渐变得复杂,因此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举汉语和俄语为例。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俄罗斯的疆域辽阔,使得这两门语言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但它们很难,不容易学会。它们本身的复杂决定了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经济和政治的力量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仍是十分有限的。
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在第三点谈到的那样,我们每每谈及文化的问题时,总是喜欢找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诚然,这些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只是外部原因。我们思考问题时,还须注意到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因素,或者说内部原因。出了语言自身的难易程度外,它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
德语和法语也算得上是比较难学的两门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普及。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我们似乎更有理由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战败投降结束,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占到任何优势。法国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北非部分国家和加拿大魁北克还讲法语,但法国在二战后也同样一蹶不振。如今两个国家虽然是欧盟国家中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点,但领头羊的带头作用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仍旧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即便如此,这两门语言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只要看看他们为人类贡献了多少伟大人物便知道了。自近代以来,德国为世界贡献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叔本华、冯特、荷尔德林、席勒、歌德、托马斯·曼、爱因斯坦、贝多芬、巴赫、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狄尔泰、H·李凯尔特、H·赖欣巴哈、卡西尔、马克思·舍勒、文德尔班、莫里茨·石里克、瓦格纳、莱布尼茨、沃尔夫……。法国为世界贡献了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迪亚克、卢梭、狄德罗、柏格森、萨特、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彭加勒、霍尔巴赫、列维·布留尔、帕斯卡尔、克洛德·贝尔纳、拿破仑、德尼·维拉斯、罗伯斯庇尔、巴尔扎克、让·梅叶、摩莱里、泰·德萨米……这些伟大的灵魂犹如天上璀璨的群星,照亮着人类前进的方向。直到今天,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从这些思想里受益匪浅。
中国同样如此。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称其伟大,在于它能超越时空,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永恒美感,并且对时代的思想状况起到一种标尺的作用。当代人绝不应该盲目自大,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古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烦恼不已?实际上,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割裂传统谈发展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从传统中去汲取养分灵感,一个国家如此,整个世界也是这样。我们都是历史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了任何一环,历史就将不完整,而这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如此一来,文化便获得了它的独立性,不仅可以超越经济和政治,其自身获得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反过来影响它们。因此,只要还能对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承载着文明的语言就不会死。当然,至于它的传播,可能就要更多地依赖于学者们的努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作用方式的确不如经济政治等来得迅速持久,尤其是广泛。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我们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且深刻的把握。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