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时间:2019-05-14 19:4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第一篇: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摘要:组织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作用环境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群对组织承诺作用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组织承诺的论文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组织行为 组织承诺 影响因素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所依照的思想基础应当是以人为本。换言之,处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十年之内有关组织承诺的文献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什么是组织承诺及其构成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贝克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他认为组织承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单方面投入过多而产生的,员工对工作倾注的心血越多,对工作的热情就越高。到了80年代,Porter等人对于组织承诺又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卷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国外有关组织承诺的各类研究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的热情,方俐落、凌文辁和张治灿在千禧年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现有组织在情感上的认可,以及乐于承担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组织承诺这一概念和现象的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目前对于组织承诺并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综合各时期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承诺包含态度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态度主要指员工对工作的忠诚、依赖和热情;行为主要指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对工作稳定的、相应的反应。

组织承诺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梅尔和艾伦将组织承诺分解为三维结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与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的程度,包括参与组织建设运行的程度、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程度等方面,它是个体对组织的情感,是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持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保有多年来在组织当中通过劳动努力获得的经济回报和福利待遇而不愿意离开组织的一种承诺,持续承诺带有强烈的利益交易色彩,体现个体对组织所提供的经济等方面支持的依赖。规范承诺则更多体现着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它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受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是一种顺从规范,是个体作为生活在集体社会当中的一员长期内化的结果。组织承诺的三因素模型是近年来影响最广泛的模型,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模型具有比较良好的普适性。但是这一模型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这三种成分在内涵上有一些重叠部分,再比如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在研究结果上呈现高度相关等。

二、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国内外学者对于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很多相关模型来研究组织承诺是怎样作用于组织与组织内个体的。Strees在1977年提出的因素影响模型认为,组织承诺 影响因素有:个人特质(年龄、受教育水平、成就动机)、工作特质(工作挑战性、工作回馈性、工作完整性)与工作经验(群体态度、组织可靠性、对个人的重视程度)。Mowday等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征、角色特征、结构性特征、工作经验。陈霞、段兴民在一篇组织承诺的综述性文章内将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分为组织特征(组织支持、组织依赖性、组织公平性、集体工作精神、管理层对新观点、新思想的接纳程度等)、工作特征(工作挑战性、职位的明确度、目标的明确度、目标的明确度、目标难度)、员工特征(员工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

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以总结出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因素与个体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自身特点有关。外部因素主要指个体工作环境,比如工作特点,所在组织的特点。本文将根据这两个方面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作简单阐述。

(一)、个人因素

纵观前人的研究,个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十分明显。Mowday、Strees等人将个人因素视为影响组织承诺的一个前因变量,很多研究也表明个人特质与组织承诺,尤其是情感承诺相关度非常高。综合以往的研究报告,本文将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投入度三个因素作为个人因素。

1、年龄 一般来说,年龄与组织承诺呈正相关。因为年龄越大,对工作的投入越大,就业环境能提供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少。年老的员工一般通过很长时间的劳动在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获得了较高的地位,此时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也有学者有不同看法,如Lawler(1973)、Salancik(1977)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组织承诺会有较大差异。

2、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与组织承诺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就业选择相对较多,工作机会多,对组织的依赖感不会那么强。而且学历越高对工作的要求就越高,不容易满足。

3、工作投入度

工作投入度越高,员工对组织的依恋感越强。这是因为员工一旦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认真的学习、艰难的适应、努力的劳动等多方面投入,当面临离开岗位的时候,巨大的心理成本将成为其离开的负担。研究已经证明工作投入度与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都呈显著正相关。

(二)、环境因素

除个人因素外,环境对组织承诺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因素十分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因素有:工作的职位和领域是否具有挑战性,个人在工作环境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工作任务的难度等;从小方面来说影响因素有:组织的公平性,组织的文化氛围,组织的支持措施等。本文综合有关研究,依据作用的环境规模将环境因素分为大环境因素和小环境因素。大环境因素探讨工作挑战性、角色明确度和工作自主程度三个方面,小环境因素探讨组织支持、组织公平性和提升空间三个因素。

1、大环境因素(1)、工作挑战性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新奇有刺激感,这样的环境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学识见识的平台,个体在工作当中有余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工作挑战性与组织承诺为正相关关系。

(2)、角色明确度

Rizzo将角色清晰解释为员工对角色的期望与角色理解的容易程度。他的研究表明,角色明确度与组织承诺呈正相关,较高的角色明确度将产生较高的组织承诺。角色越明确,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就越有根据,员工能明确的感知到自己对于团队的贡献和自己的价值,因此可能会产生较高的情感承诺。

(3)、工作自主程度

工作自主程度是指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可依照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的程度。Agarwal&Ramaswami的研究证实了高程度的组织承诺归因于高程度的工作自主程度。Strees的研究也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程度的相关。

2、小环境因素(1)、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会让员工产生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关心组织利益的义务感和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满足,而情感满足会使员工对组织更加认同,更加忠诚。刘小平与王重鸣通过模拟实验实验研究发现,组织承诺与组织支持之间有密切线性关系,两者相关高达0.63-0.7.(2)、组织公平

组织公平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证明。员工对于组织公平分配的感知对员工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有重要的影响。组织的环境越公平,员工对于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信心越强,对组织的认可和依赖感越强。

(3)、提升空间

提升空间主要是指员工职位上升的空间。升职是组织对员工个体的肯定,不仅为其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更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组织更加依赖。员工通过晋升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提高组织承诺。我国研究人员张勉、张德、王颖等人在对西安地区15家高科技企业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晋升机会对员工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都有显著的影响。

三、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关组织承诺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专著,本文总结了影响组织承诺的几个因素以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各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因素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个体。企业或者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人员应当在管理中利用这些因素,比如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及时进行工作反馈等,加强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企业不能只依靠提高薪酬,或者举办集体活动等团结组织。应当建立长久有效的机制,培养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员工,员工就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回报企业。

参考文献:

[1] 刘小平.组织承诺研究综述[ J].心理学动态,1999,(7): 31-38.[2] 李昌林.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9, [3] 王文俊.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4] 刘小平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管理学报

[5] 张明珠 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变量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 [6] 方俐落 凌文辁 张治灿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探讨 心理学报 2001 [7]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2006

组织行为学作业

__教育科学学院 _ 年级专业 _ 11级心理学 学生姓名 __ 郜祺玥 学 号 _ 20111101660

完 成 日 期 2013年 11 月

第二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管理研究方法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授课水平较高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及对策试论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

试论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对策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的探索、发展,我们积累了一些如何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的经验,使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阻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仍有不少,使人民代表大会的有些职权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本文通过对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提出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应对措施,以抛砖引玉,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有利因素

(一)宪法、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使人大代表能较充分地行使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伊始,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权力,明确了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性质。“文革”结束后,在总结人大代表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又制定、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组织等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则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产生、性质、作用发挥,权利和义务、开会及闭会期间的活动、行使职权的保障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涉及人大代表的法规,从而初步形成了规范和保障代表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法律框架,使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各种活动有法可依,为代表工作走上法制化奠定了基础。

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基本方式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使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提议案、讨论、选举、询问、质询、罢免、表决等权力;在闭会期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代表履行职责的方式,如代表联系制度,代表接待日制度,代表活动月制度,还组织代表调查特定问题,评议人大任免的干部,专题座谈,邀请列席旁听等等。

开会闭会期间活动的开展,使人大代表有效地履行了职责,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声望,激发了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积极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逐渐增强,使代表作用的发挥有较好的社会氛围。早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1953年5月至1954年6月,翻身得解放的全国各族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当家作主的权力,积极参加全国范围的普选活动,认真选举县、乡两级的人大代表,并间接选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代表当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爱戴。后来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和破坏,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以及人大代表的活动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重视。人民群众已逐渐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逐渐自觉地通过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表达主张,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通过职权的行使,初步构建了全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制度;通过人大代表活动的组织,做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督促解决了一些具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国各地创办了许多宣传、报道和研究人大工作的报刊,各新闻媒体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活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宣传报道,社会上初步形成了关注、支持、配合人大工作及人大代表活动的氛围。这些都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三)人大代表的结构逐步合理,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作用的发挥有了基本的前提。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级人大代表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少数民族、妇女等代表比重有所增加;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取得了合法地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得了合法的政治地位,当选为人大代表,开始为自己的利益群体争取权益;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大代表中行政、公检法部门领导干部的比例有所下降,各行业优秀骨干和劳动模范的比例相对减少,人民代表大会正改变以前“表彰大会”的形象,逐渐真正发挥“代表”大会的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大代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首先表现在各级人大代表的政治责任感、职权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他们逐渐认识到,当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其次是人大代表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级人大代表都基本具备了执行代表职务所需的文化素质,有较浓厚的民主法制观念,高学历代表不断增加,掌握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代表比重逐步上升。各地还制定了人大代表的培训制度,对人大代表进行系统培训,保证代表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不利因素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与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人大制度的完善、代表素质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仍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许多职权落实不到位,人大代表的威信及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代表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我国的封建人治和官本位传统,以及对党的领导的误解,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带来负面影响。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人治思想、忠君思想和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民主法制观念,许多人仍不能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主动找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诉说,加上客观存在的体制问题和官僚主义(许多地方的行政和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民主法制观念淡漠,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侵害人大代表的权益,抵制、阻挠、干扰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使许多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掺入了人治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但我们对“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理解。党的领导并不是党管一切。邓小平曾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不能将党的主要精力沉溺于一些具体事务中,越俎代庖。但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党委包办一切,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使人们大事小事都找党委。表面上,这是提高了党的威信,巩固了党的领导。但实际上,这是削弱了党的整体战略决策能力,淡化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削弱了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同时弱化了

人大代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不利于党的领导的真正落实,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工作的开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

(二)人大代表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健全。如果说解放初没有实行直接选举,是由于人民缺乏选举经验和文盲较多的话,那么,经过近20多年的选举实践以及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目前我国的直接选举仍处于摸索试验阶段,运作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县、乡两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民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但在许多地方的实际操作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产生,基本上是先由“上面”圈定人员,再由选民进行差额选举,由于没有给选民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由选民联名推选的人大代表极少,致使不少选民对自己所选的代表人不认识、面没见过,更无从谈起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代表对选民负责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不能主动地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民服务。

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代表大会,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期短,议题及议案多,工作量大,加上绝大多数是兼职代表,不少是各行业的业务骨干和地方、部门的领导,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执行代表职务上来;闭会期间的人大代表活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致人大代表的工作与活动成了代表们的副业。再者,人大代表与其所在单位或地区在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的联系,使他们受制于其所在单位,不能充分发挥选民代言人的作用。

(三)人大代表自身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代表的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不少地方行政领导、公检法干部,各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当选为人大代表。并不是说这些人当选为人大代表在现有的体制下没有一点益处,但他们的当选,产生了一些体制上的弊端,如影响对“一府两院”的有效监督,更使人们甚至人大代表自己产生了对“代表”意义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当人大代表就是典型,就是荣誉,而不能真正将人大代表理解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肩负着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

人大代表的文化素质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客观上对人

大代表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的人大代表中,有些目前仍然只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真正懂得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代表仍然较少,这势必影响人民代表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充分发挥地方人大代表作用的对策

(一)必须正确领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涵,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对“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深刻领会邓小平提出的党“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的科学内涵。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既要使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坚强地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又要避免把党的主要精力沉溺于具体事务中。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把党的各项政治意图贯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去,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党可以通过党员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和人大职权的行使,将党的政治意图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而具体的微观事务,则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引导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党政分开,又有利于提高党和人大的威信,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推进直接民主的进程,完善人大代表产生和履行职责的机制,加强对人大履职情况的宣传。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选中,试行差额选举的竞选制,让选民认识候选人、了解候选人,通过比较,选出自己的代言人。这样,有利于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选民对代表的监督,从而使人大代表更积极地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

人大代表要通过广泛地联系人民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把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炼成为议题、议案,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闭会期间的活动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也可以通过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问题的重点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报道人大代表为选民所做的一切,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当家作主的真正实质和实现形式,以增强人大代表的影响力,提高人大代表的威信。

(三)探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人大代表的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素质。试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制度,即人大代表的职业化,扩大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中专职委员的比例,为专职代表和专职委员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适当延长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同时加快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压缩行政、公检法部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同级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理顺人大与行政、公检法部门的关系。

对当选的人大代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的素质。一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民主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其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代表的民主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二要加强对人大代表有关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人大代表的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四)认真落实各项保障人大代表权益的法律和制度,试行人大代表经费的财政预算单列制。保障代表的合法权益,在现有的体制下,首先要增强行政、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他们自觉尊重和维护人大代表的合法权益,主动配合代表履行职责;从制度上对人大代表的权益进行“刚性”保护,对侵害代表权益的行为和人员进行严惩;加大对宪法、代表法等有关人大代表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民主法制的大氛围,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促进对人大代表合法权益的保护;适当提高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试行代表经费的财政预算单列制度,逐步减少人大代表对所在单位和地区的依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放下包袱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第四篇: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

大信任危机”这样让人触目掠心的词条气该词条列举了发生在某大学的“汉芯”造假事件、某高校的引进海外人才造假事件、某民办高校编造虚高就业率、用人单位“学

历查三代”现象与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等现象和事件,以此为例说明教育中的信任问,杨中芳,彭泅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丸1999,2:1-219都爱红.擂家诚信伦理的现代淦释与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5,申自力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表现、本质及其影响.求实,2004, 7: 55-571o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中国企业信任危机指数调查报告.httpJ/1:

2以刀.1名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引言 题。在“2006年百姓十大信任危机”的报道中’』,“教师道德信任危机”和“大学生品行诚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信危机”竟赫然在列。尽管这样的报道其权威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这至少 反映出教育中的信任问题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由此可见,中国人及中国组织的信任问题已成为中国各类组织急需解决的实际问 题。

1.2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前文述及,教育领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问题。作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是社会的特殊组织之一,肩负着传承知识和真理的伟大使命.在学校的运行和

管理中,校长与教师的信任关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还有学者指出’弓:从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其工作是提高学校效率,争取教育卓越的强大动力之一1s。校长处于

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和决策地位,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导者,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校运转的组织者气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行为对于教师和学校产生巨大的影响。

校长的领导行为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发现片,校长的建立结构行为与n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及其受信任程度” 为研究主题,从教师评价和描述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探索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与自身受信任程度的关系,探讨校长获取信任的理论机制。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1、探讨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如何影响校长受信任度,并具体探讨校长领导行为 的十个维度对校长受信任度的影响的相对大小,即探讨校长领导行为的保密、胜任、一贯、支持、开放、承诺、公平、诚信、忠诚和接纳十个维度对校长受信任度的的影

响的相对大小。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教师与校长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认 识。

2、为中小学校长在实践中获得教师的信任提供方法和策略的参考。

3、丰富关于信任的研究资料,为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的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空白提供实证资料。

期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教育管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19胡晓燕.关于中学教师队校长领导行为满意度的研究.教育探索.2005,11 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 2文献综述

2.1信任研究概述 2.1.1国外的研究概况

近代西方较早论及信任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1759年在《关于公正、鳌察、税收和军队的演讲》中就提到过信任问题。其后西方社会科学家一直没有对信任给予其

应有关注。直到20世纪初,社会学家齐美尔才开启了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随后对信任的研究又陷入了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信任问题又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社 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都对信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以西美尔、卢曼、韦伯和巴n俗、伦 理道德、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也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融合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信任来自道德传统的伦理习惯,是本社会共享的伦理道德的产物,信任由文化决定,它产生于宗教、伦理、习俗等文化资源.福山开辟了即信任的经济文化研究的先河,推动了信任研究的发展。

3、心理学的研究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心理学中对信任的研究以多伊奇和罗特等人为代表.Deutsch(1958)通过对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实验的考察,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是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 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信任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Deutsch在后来将信任行为等同于合作行为。Deutsch从行为层

面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即信任被视为对情境的刺激反应行为,个体对他人采取信任关系的行为与否依赖于环境刺 激做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行为。影响中小学教师信任校长的因素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Rotter(1967)侧重于对他人言行方面的信任,认为信任是个体承认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比较可靠的一种概括性期望。罗特将信任理解为个体的

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信任常常被表达为诚实、预期、信心和信念等。

西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信任,反映了信任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信任隐含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心理现象,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交往的逻辑起点。信任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价值性,它是一种社会美德,一

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一种社会蒯仑理道德等等。因此,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对不同领 域的信任闷题加以研究。2.1.2国内的研究概况

//****************************************************************************// 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学习网”字样即可。

//****************************************************************************//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第五篇: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工程水文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其它难以预料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影响最多也最严重,从产生的根源来看,有来源于开发商及上级主管机构的;有来源于设计单位的;有来源于承包商(分包商)及上级主管机构的;有来源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的;有来源于监理单位的;有来源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也有来源于社会和各种自然条件的: 一.开发商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开发商对项目工期的要求与决策。开发商往往对工期压缩比较大,造成设计或施工等难以完成。

措施;合理确定合同工期

2、开发商的资金筹措及充盈程度对工期和进度影响较大;

措施:加强资金筹措与储备,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相关款项

3、开发商对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选择对工期影响较大。

措施:选择信誉好、素质较高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运用进度控制的四种措施(合同、组织、技术和经济)加强对相关方的约束。

4.临时供水、供电工程相关手续办理和实施不及时,供应量不足。

措施:建设方应根据工程规模、面积和工期确定所需用水、用电量,提前安排专人跟踪、协调相关单位,确保工程用电和用水。

5.临时道路修筑及通行,临时道路、施工占地手续不及时。

措施:规避无路、及附近无相关配套的地块介入;提前做好预案,专人跟踪、协调政府及相关单位,做好临时配套建设。

6.提供的图纸不及时、不配套。

措施: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并做好相关配合工作,按合同做好设计进度的跟踪、分析、核查,追究设计单位及专业工程师的责任,强调:应配备有设计经验的工程师负责技术与设计的相关协调工作。

7.开发商依据市场变化及经营需要修改、调整设计。例如:调整产品定位、调整使用功能、调整使用标准、甚至改变使用要求。

措施:前期调研要细致且要有前瞻性,慎重设计变更,前期设计时尽可能将相关要求考虑全面,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走洽商)

8.为了满足购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修改设计;因市政配套、公共设施配套条件的变化而修改设计。

措施:进行设计变更,监控设计变更的质量和进度,不得影响现场施工; 开发商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供货不及时,数量、型号、技术参数与实际所需不符。

措施:制定材料、设备(含数量、型号、技术参数)采购供应计划,并与供应商在合同中约定,对违约责任应明确;专业工程师、监理和总包专业人员甚至设计人员进行到场验收工作。

10.开发商的主要管理者和工程管理人员流动或工作岗位调整使有关工作出现无人管或无人知道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措施: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调整,工作交接内容要详细,关注员工思想动态。

11.开发商对监理管理授权不明确,致使监理人员不能发挥其应起的管理职能。

措施:在合同中开发商对监理管理授权明确,支持和发挥监理人员应起的管理职能。12.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各种申请审批、审核手续的延误。措施:安排专人跟踪、协调,领导支持。13分包与分供商不能及时确定

14、项目领导的处理过程事件的决策、能力、推诿、执行力。二.设计单位的因素应对措施:

1.不能按设计合同的约定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图纸。

措施;相关专业人员加强是各个节点检查与审核,按设计合同的约定,对设计方给予处罚。2.为项目设计配置的设计人员不合理,各专业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致使各专业之间出现设计矛盾。

措施:设计单位技术负责人加强各专业设计的协调、配合、交流工作,避免专业设计的冲突与矛盾,开发单位应有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跟踪。

3.设计内容不足、设计深度不够。

措施:调配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优质地完成设计资料,避免资料的原则性错误及遗漏,开发单位应有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跟踪。并在合同中对设计内容设计深度予以约定。

4.无健全的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图纸的“缺、漏、碰、错”现象严重,导致设计变更大量增加。

措施:因设计单位审核人员及审图单位工作不认真导致的,在合同中对此类引起的变更对设计单位追究)

5.与各专业设计院协调配合工作不及时、不到位,致使出现图纸不配套的情况,造成施工中出现边施工、边修改的局面。

措施:甲方应在设计合同内对图纸质量和赔偿的条约明细,施工单位按设计变更进行 三.来源于承包商(分包商)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项目经理部配置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管理水平低、经验不足,致使工程组织混乱不能按预定进度计划完成。施工人员资质、资格、经验、水平及人数不能满足施工需要。

措施:在合同等相关文件中约定项目主要管理人员,施工方不得随意更换或调整;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开发商有权通知施工单位在期限内完成调整,施工方无条件执行;并在当期计价付款作为审查考核条件。监理对施工单位进场资质报审的审查要严格,检查或抽查现场人员

在岗及数量情况,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并对项目进行评判并有权作出处罚。施工的单位选择高素质的劳务队,并保证数量。

2.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采用施工方案不得当。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不能解决工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搭接问题,以达到保证质量,充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实现合理安排工期的目的。

措施:施工总设计应经施工单位主管部门及领导审核后,报监理和开发商审批,监理和开发商提出修改意见或合理化建议;制定科学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利用进度控制的六大原理、四种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加强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跟踪、分析、调控;总包和分包单位负责人应该每周将施工进度上报,定期及时开展监理例会、施工协调配合会,赶工期后期建议每天一次,及时解决各专业配合、穿插施工问题,强调:总包单位应配备综合能力强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及项目经理在现场。

3.不能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时调配劳动力和施工机具。

措施:提前制定和审核劳动力、工器具使用计划,按工期、进度及时准备物资,合理调配。4.总承包商协调各分包商能力不足,相互配合工作不及时、不到位。

措施:组建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择高素质的劳务队(劳动力能满足施工需要);加强对各参建单位的组织协调管理,保证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5、.承包商(分包商)自有资金不足或资金安排不合理,无法支付相关应付费用。

6、.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隐患或通病较多,造成大量维修及整改需要占用工期。

措施: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技术交底及施工自检工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消除因质量缺陷对施工进度所带来的影响;注重过程管控,发挥监理的对质量、安全的管理优势,施工单位落实整改;做好现场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因安全因素给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 四.来源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原材料、配套零部件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2.生产设备维护、使用不当出现故障无法正常生产。3.运输方式及运力不能满足需要。

4.生产产品的型号、参数、数量错误或与样品不符、与合同不符。5.生产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6.包装、存储、运输及二次搬运不当造成货物破损和丢失。

措施:对供应商的问题,应在供货合同里约定,按合同执行,施工单位管理的问题,应从预算到提料到采购加强职业技能和管理,避免再次发生。五.来源于监理单位的因素应对措施:

1.监理项目部配置的监理工程师的学历、专业、资质、资格、经验、水平、数量、年龄、健康状况不能满足工程监理需要。

2.责任心不强、管理协调能力薄弱,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

工程按计划实施。

措施:

(1)组建高素质较高的项目监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工。

(2)加强技术管理搞好质量、安全的预控,消除因质量、安全因素给施工进度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根据合同约定及现场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进度控制工作细则。

(4)利用进度控制的六大原理、四种措施加强对进度计划的跟踪、控制和检查工作。(5)督促并协助施工单位搞好施工组织工作。(6)加强施工进度的组织协调工作。

六.来源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因素

1.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调整。2.各种手续办理程序改变。

3.政府管理部门机构调整、管理职责调整、人员调整。措施:专人跟踪上述事态的发生,及时调整对策并适应。

以上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从上述诸多因素影响工程进度的程度看开发商和承包商(分包商)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设计单位和材料供应商次之。开发商作为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者要有效地进行进度控制,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这一方面可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妥善预防及克服,使进度目标制定得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既积极进取又稳妥;另一方面也便于事先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控制,事后进行妥善补救,达到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进度主动控制和动态控制的目的。

下载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是职业倦......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相应模式,由此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企业也有据可依,且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也有较多影响因素。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 目标队李涛 我认为,导致执行力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态度问题。在执行落实中应付了事,“不作为”,“混日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明确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企业文化主要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

    铁路信号系统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cn铁路信号系统影响因素作者:魏毅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7期摘 要 铁路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铁路运输的安全、经济、效率高、成本低......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环境: 1、 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

    影响员工满意度因素

    影响员工满意度因素 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对其工作中所包含的各项因素进行评估的一种态度的反映,据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5个百分......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谭玉清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元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基础、学校管理等,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离不开教育,教育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