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 理解的关键。众所周知,学习语言而不了解文化,结果就只能是“光见树木不见森林”,很 难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语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干扰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每篇文章都包含着很深的文化烙印,大到文化、制度、宗教、习俗,小至某一单词 的背景和感情色彩。文化知识的欠缺会造成对整篇文章理解的误差。以下是影响阅读的几个 文化因素。
首先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大小以及对词汇理解的准确与否直 接影响对整个篇章的理解。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宗教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在同一理 性概念的词中,添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联想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表示吉庆、喜悦,而在英美文化中,红色表示气愤或罪行,因此有 see red(发怒)等用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因此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否则就学不会地道、准确的语言。
其次,句子的组成以至语篇的结构,是人的思维的逻辑组合和思想特征的反映,而思维 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他们对句子的组成和对语篇的处 理也有区别。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相 同的少,不同的多,特别是英汉的否定句,在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用汉语 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就很难得到真谛。另外,在句序上也有差异。例如,在表达因果关 系的复合句中,汉语习惯于使用先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则恰恰相反。此外,汉语很少将主 句分开,在中间插入多种成分,而英语却能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开,嵌入多种句子补充成分。因此,学习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才能在阅读中减少障碍。
再次,语言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与之相联系的,要达到正确地理 解一篇文章就应该首先弄清楚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和语言形式把他所要表达的意见有逻 辑地表达出来。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示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个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其顺序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这些都与英美人的观念、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们习惯于按照逻辑直线推理的方式思维,而中国人则往往比较含蓄,习惯于按照迂回、环绕式的思维习惯,所以段落或篇章的主题一 般是隐含于文章之中。通过分析英语段落的层次关系和比较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学习者将 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与教学的关系呢?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在阅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的教学,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的 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介绍外国的电影、电视、文学名著、圣经故事、历史 故事、报刊杂志以及西方人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方式等方面的材料,以便让学生有个系统 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查原版的英文词典和其他外语工具书,以便更好地了解外 语词汇的确切含义,还要让他们学会从文化、历史、宗教等角度去审视词语,学会根据不同 的语境猜测词汇的不同含义。但是,教师要切记,文化教学不应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更不 能取代语言教学。
第二篇: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_ 学 号
年 月 日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引言....................................................4
一、绪论................................................6(一)文化的概念.......................................6(二)翻译的概念.......................................6
二、分论................................................6(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8(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6(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0
三、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Abstract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Cultural Factor;Effects 3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引言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追溯其历史渊源,“文化” 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的含义是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冶和教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而言。现在所说的“文化”与古文中的“文化”涵义有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语的意译,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s,是由colere 演化而来,而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同由拉丁语的 cultus转化而来。文化一词拉丁文原义是“开发,开化”的意思。德语kultur本义指精神文化,实指宗教文化而言。英语culture的意义则与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现在,我们可以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文化定义有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播的传物质表达形式。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则通过语言展现出来。
翻译是指用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复制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Eugene Nida)翻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都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一、绪论
在论述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造成哪几方面的影响之前,先对文化以及翻译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表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文化。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二)、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二、分论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
1、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多有“圣经”“洗礼”“修女”“教堂”“上帝”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历史典故多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而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典故则源于如“盘古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
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他生性多疑,后来在英语中常使用doubting Thomas 来表示多疑的人。理解了文化内涵之后,这句话就可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2、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 而出现的翻译难题。只有对语义对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信、达、雅三方面都“天衣无缝”的翻译境界。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 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e-Kings代替, “Springwindsmovewillowwands,intensofmillions:Sixhundredmillionweshallallbe Sag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就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异则是绝对的、普遍的。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历史上,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谈谈两种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不同。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英语民族长期过着航海生活,因而英语中就有了大量关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说法――这些在以大陆文化为根基的汉语中就没有对应词语。以下举几个容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give(sb.or sth.)a wide 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show one‘s(true)colours(“亮出自己的真正旗帜”,即“显露真面目”,而不是“显示颜色”)„„诸如此类的用法用于比喻性的句子中,就更难吃准,如:
反之,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对应词;除非想创造某种“异国情调”,译为英语时往往要用意译的不办法。例如: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 hills and streams have no e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oad beyond;But dim with willows, bright with flowers, another village 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 9
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 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那么具体,实际上,英语中最常见
(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对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表现在两种语言中,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而对同辈不分长幼用brother和sister,甚至不分男女概称cousin,这在汉语中是不容许的,因为汉语中对此类关系分得十分详细。所以在英译汉中,要找准汉语对应的词语,必须先弄清辈分和亲属、社会关系。而在汉译英中,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词语就要适当简化。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例如: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10
(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 reckoning make long 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l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以谦虚为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中国人常说“no, 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 you!”。
三、结语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Lyons ,J.1981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Cam2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River ,W.and Temperley ,M ,1987 ,A Practi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 :Oxford U2 niversity press.[3]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 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6]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7]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第三篇: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教学与学习。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
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比如英语中“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 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 ”和“aunt”,分别对应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称中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
“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的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Li。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却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上好像有了距离。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还有,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那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再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
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而在西方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泾渭分明。当年迈的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符合当今人才的需要。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四篇:论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班级:09贸二 学号:09060222 姓名:谈慧琳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为在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第五篇: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的影响.doc(精选)
题目: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
影响的研究教 学 系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11服装设计班 学号*** 学生姓名薛智敏
完成日期2011年10 月 20日
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深刻的因素。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其通过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本文将对文化因素对服装市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营销分析。
【关键词】:文化因素、消费行为、营销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不仅只停留在生存必须的吃上,而是将更多目光停留在了外表的装饰上。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的消费者,无一例外的关注起自己的形象。更有甚者将吃饭的钱省下只为一套喜欢的服装,所以不管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何艰难,服装市场却一直活跃着。它们没有所谓的旺季和萧条期,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衣服都必不可少。
一、影响服装市场消费行为的因素
二、文化因素影响服装消费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阶层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阶层就是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他们是按等级排列的。同一个阶层的人们,其社会地位大致相同,从事的职业相近,并凭借相似的财富和收入水品而倾向于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在服装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在服装产品的选择和使用、信息获取、购物方式、休闲活动以及信用卡储蓄的使用上都存在差异。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的是在同一文化下被大多数人倡导和信奉的信念。这种信念反映了人们对某一类事物总体的看法和评价,并通过某种特定的规范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人在成长的途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不同价值观念的消费者,对服装有着不同的偏好。
(三)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单位,于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大约有80%的消费行为是由家庭控制和实施的,家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单身未婚阶段、新婚阶段、育儿阶段、子女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成员对服装产品的数量、需求以及家庭的消费结构和购买模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年轻的单身男女,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大部分已独立生活,几乎没有经济负担,他们追求新颖时尚,对新潮服装有很大的购买力,购买行为中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新婚夫妇,尚无子女。双方的收入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好,对高档服装
有很强的购买力。年轻或中年夫妇,抚养未成年子女,这一时期是儿童服装的采购高峰。中年或老年夫妇,这一阶段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教育和婚姻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家庭储蓄倾向明显,消费频率放慢。他们理性购买多于冲动购买,计划性购买多于盲目性购买。老年夫妇或丧偶独居老年人,大部分已退休,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费支出减少,大部分由子女承担。老年消费者对服装有特殊的需求,他们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
(四)审美情趣
“生活审美化”“审美消费”等新名词频繁在媒体和公众话语中出现,使与审美有关的消费行为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在服装消费中,消费者以服装为审美对象,服装带来的美感成为引起消费行为的一大诱因。这种美感不仅包括服装外观款式上给人的直觉美感,还包括想象、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的美感。服装外观的美感能够最直接的引起消费者的审美愉悦,因此,外观美感最能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审美感知的深化和升华会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心理能力。当消费者把情感投入到服装上并与之达到情感共鸣时,就会产生情感宣泄和情感满足,同时也能产生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美感。消费者不仅注重服装本身的美感,消费环境的美感对消费行为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优美的环境可以渲染气氛,调节情绪,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心境,还可以突出服装的特点,增强刺激程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服装市场上,审美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对服装企业的营销建议
营销的本质功能就是将同样的产品卖出不同来!这是营销的核心任务,是营销存在的本质意义所在。下面是对服装企业提出的几点营销建议。
(一)市场细分
做好细分市场不只是为了利润,1.性别细分
(1)女装市场: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因此,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
(2)男装市场:2008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中国的男性数量一直多于女性,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
3.产品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1)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是指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
(2)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又被人称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在各类时尚晚
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3)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运动休闲、时尚休闲、户外休闲等。
(4)“新正装”系列
“新正装”系列跳出来传统正装和休闲装的领域,却继承了正装和休闲装的双重元素,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衣着文化,“新正装”的主导消费群体都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包括技术型、知识型艺术型等知识精英族群,而且这个消费群体正在迅速的扩大。
(二)渠道建设与维护
现有销售渠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商家批发
2.形象专卖店
3.大型超市、商场代理
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引厂入店、厂商联营”,在经营的过程中要防止产品的脱销和库存的积压,指导再生产的速度。减少商品的上市流程,不要错过商品的最佳销售时机。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业务。
(三)品牌提升
一个品牌的建设与企业形象的塑造,是由企业的各个方面共同完成的。
1.产品质量
服装行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就是产品质量,而质量的最集中体现为:款式、面料和色彩。必须严把质量关,防止出现生产漏洞,保质保量。
2.品格与品位
一个厂家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厂家的风格与款式,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生产理念与款式格调,不能随波逐流。
3.吸纳中西文化,做世界品牌
我国服饰特有的凝重、古朴、华丽及清雅之美已被世界文化和服饰文化所共识,要从我国民族服饰的宝库中去挖掘艺术瑰宝,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时装发展潮流的名牌模式,汲取西方服饰的精华,弘扬民族服饰的传统。
4.在渠道建设和维护过程有效进行品牌文化价值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5.在销售终端建设中要有效推广品牌,维护品牌,提升品牌整体运营形象。
(四)终端管理
1.终端的外部形象要符合品牌的文化价值和风格理念,店址要选在目标市场人群聚集地。
2.终端内部在陈列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品牌形象的展示、产品风格宣传,在装潢设上也要别出心裁,营造和谐优雅的环境氛围。
3.导购人员要时常进行的培训,让其在服务细节中体现品牌价值和理念;完善企业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体系,在整个销售环节中贯穿品牌价值。
4.在形象专卖店定制VIP卡,VIP卡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折扣和便利,赢得回头客。
5.在终端店可以适时举行促销活动,如折扣和其他形式的特价优惠。
6.为有特别要求的商务精英和名流定制服装,展示大品牌的特殊服务。
四、小结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作为服装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成为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世界主流品牌。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汉姆,如何做好市场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叶敏,张波,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4]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