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虹》的象征主义及其生态意识
中美奢侈品消费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孔乙己》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金融英语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欲望与死亡——对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的家庭观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论《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形象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从《唐顿庄园》看一战对英国庄园经济文化的影响 Redefinition of Heroism in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 A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英文商标的汉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 中式菜名的英译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中西广告语中隐喻比较研究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从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看成人的心灵迷失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商务合同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The Impact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88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90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92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远大前程》中通过研究匹普对乔的态度转变来探讨他的成长经历 94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 95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 97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98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 99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00 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101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02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103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1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06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107 从功能对等的理论看英语歌词的翻译 108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 110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112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13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115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 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8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 119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1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23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 124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25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126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12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129 英汉基本颜色词研究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 133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34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136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137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13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39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4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 142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143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45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147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148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5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151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52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153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154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
155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156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157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58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59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
160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161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看女性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6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16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64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165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166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167 语境对词汇语义的语用制约 16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69 英语谐音双关的语义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170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 17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172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173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174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175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76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77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78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79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180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181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82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183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184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185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186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187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188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18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90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1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 192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9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19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195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196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97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98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 1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200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第二篇: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 本文阐明了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应学会宽容、赏识并尊重学生,有效利用情感资源达到师生间情感共鸣,同时学会反思与自我批评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情感 尊重 英语教学 批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有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与信任,以及教学中的密切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诱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Rogers,1983)。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与厚爱,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英语新课程标准》建议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可见,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课堂是师生关系得以体现的最佳舞台。这个舞台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的舞台。英语教师是很好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同时还担任着多重角色,她既是严师又是朋友。传授知识时英语教师应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走到学生中间与之平等对话,宽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便让学生感受尊重和平等的气氛。譬如,预习Reading这个环节,教师提几个问题,10分钟思考之后请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出现了错误,教师微笑着说: “Great!You’ve tried your best.”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敢于发表见解,勇于创新,拓展思维。对于违反纪律等不良现象,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就事论事,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人比成功更重要。英语测试会出现偷考现象,教师不能点名批评。要劝阻一件事,永远要躲开正面批评。教师应装作不知道,报成绩时对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中包括偷考的同学。课后找这位同学谈心,仍然不点破,希望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位同学很不好意思,但在以后的课堂上很认真,考试也不作弊了。通过这个事例,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讲究策略,对学生正面的批评会毁损了他的自重,剥夺了他的自尊,如果旁敲侧击,对方知道你用心良苦,就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会对你心存感激。称赞和真诚的欣赏是批评最好的开始。这样,学生更加喜欢你,喜欢你的棵,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而我们要摒弃一重见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零距离”接触,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与学生越是亲近,学生越是不怕你,课堂上越容易扰乱秩序。老师的出发点与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这就如同父母的溺爱,过分地纵容却害了自己。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需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把握好分寸,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很关心,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与帮助,纪律上违反给与严厉教育。这样有助于英语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赏识每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广阔的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雄伟的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浩瀚的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作为“园丁”的老师精心地培育着每支“花朵”,“园丁”不论“花朵”美丑,用爱呵护着,使每朵花散发出各自的芳香和魅力。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得到赏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可以令他们心情愉悦,积极进取;得到赏识,可以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动力。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英语教师每次接新班时应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讲课时叫 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这虽然是件小事,却是对学生的一份尊重、一份关注,学生从内心里会对老师刮目相看。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后进生,用慈爱这把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灵,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后进生之所以对英语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把更多的情感偏向优等生,而忽视了后进生的感受,课堂上没有他们的天地,他们是被遗忘的群体,老师有时还瞧不起他们,那这些后进生怎能有兴趣学习呢?
牛津英语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堂上经常进行会话表演。英语教应抓住时机,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后进生在表演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知识错误,但老师要赏识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也会尊重、相信教师;只要教师向学生投之以桃,学生就会对教师报之以李。
三、利用教学中的情感资源,达到师生间情感共鸣。
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教牛津英语8A Unit 5 Reading:Zhalong----A spacial place 这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Why are more and more birds in danger ?
2、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se endangered birds?
经过讨论学生深深体会到保护鸟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拥有一颗爱护鸟的心,之后插播一首由甘萍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个女孩为了寻找失踪的丹顶鹤而献出年轻的生命的故事。学生听了非常感动,师生情绪高昂,情感相通,学生听得很认真,教师讲得很投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间情感达到了共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牛津英语8B 4、5、6三单元重点围绕Raising money for charities 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这个话题教育学生有一份爱心来帮助贫困的人们,英语教师结合丛飞以及陈晓旭等人慷慨捐款的事例来启发学生们: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弱势群体,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上课更加专注,教师讲课更加流畅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45分钟效率,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四、教师学会反思,敢于自我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冲突。如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不交作业,甚至做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教师就要对其批评、指责。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冲突,而解决师生关系冲突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冷静处理,学会扪心自问,进行“心灵盘点”。这样有益于及时知道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不妨问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我是否太冲动?采取的方法是否偏激、粗暴?找出师生冲突的症结和自己思想方法与工作上的不足,并敢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学生道歉。但是教师不能为了解决师生冲突而放弃原则,屈从于学生的压力。教师应该在检查自身问题的同时,取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如出现误差,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顾及面子而固执己见,那样会误人子弟,承认错误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就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学生回感到老师很真诚、很亲近,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地了解你,走近你,喜欢你,佩服你,从而喜欢你的课。
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很活跃、很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反之,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了厌倦和恐惧,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甚至因人废事,讨厌这门课。教师要始终注意和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关心热爱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师爱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只有学生真正爱老师,才能迸发出高涨的热情,进而进入快乐的学习,才能有成功的保证。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ogers,C.1983.“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2nd).Columbus:Charles Merrill.2、孟春国“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第7期。
3、《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
4、《教育心理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44年1月。
第三篇:认知不协调对我们的影响
认知不协调对我们的影响
认知不协调,是一个心理学上比较重要的理论,但却殊为普通人所了解。其实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实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及咨询上。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创始人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
如果我们的认知出现了不协调,例如我们自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是却做了一件违法乱纪的事情,这时我们心理就会很不舒服,要是这种不舒服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就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当出现这种不协调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去减少不协调,并达到认知一致的目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如认为我并不见得多么高尚,那么做了坏事也就无所谓了;或者是我们转而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就像有些杀人犯认为自己在为民除害一样。
当然,当不协调出现时,我们除了按照上述方法减少之外,也有可能选择逃避,既可能是避而不思,也有可能远离那些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当一个人在某一对象前违背了做人诚信的这一原则后,那或者会在以后的日子中减少与这人的接触,以免引发不协调感。有时候,如果生活中有人刻意与我们保持距离,那么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他与我们接触时会引发其认知的不协调。我们头脑中最容易出现认知不协调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是我们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这一点和贝克提出的认知疗法有相通之处。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这里有两个关于认知不协调的解决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说浪费水、电的居民,在先前签下承诺书保证自己节约用水用电后,其使用量会显著减少,因为他们原有行为和承诺保证二者出现矛盾,居民通过改变原有行为的方式,来协调认知;第二个例子是说班级选举,张三和李四均为候选人,当他们作完各自竞选发言之后,你要选择支持其中一个,并投他一票,当投完票后,你可能觉得你支持的候选人张三就是最佳候选人,最有可能赢得选举,因为你的行为即投票需要和你的认知保持一致,否则将产生不协调感,为了避免这种感受,在你行为后,认知也更加向行为的导向靠拢。
应用认知不协调的理论,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像在采用认知行为技术的心理辅导中,我们得出来访者的错误信念后,并不会直接告诉他,他的想法是错的,如他认为“人们会时刻关注我的行为”,而是让他在生活中去验证这一想法,看看是否其他人真的在时刻关注着他,当然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由此他就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就只能改变自己过去的不良认知,实现认知的协调了。当然,这个理论也可以用于教学等其它改变人的工作。
第四篇: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教学与学习。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
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比如英语中“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 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 ”和“aunt”,分别对应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称中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
“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的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Li。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却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上好像有了距离。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还有,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那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再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
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而在西方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泾渭分明。当年迈的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符合当今人才的需要。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五篇:浅谈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
浅谈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单位:黄旗寨中心小学 作者:张茹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探究和改善目前的师生关系状况,对于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培养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现今英语课时量相对较多,师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双方通过课堂内外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它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激发教师与学生高昂的教学情绪。是彼此的创造潜能得以尽情发挥;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互通有无,易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着理想的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发生着积极的转变,学生不仅对教师逐渐尊重和信任,并且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师生通过“教”与“学”完成共同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不符和师生关系和谐标准时,双方就会产生不良的情感体验和消极行为。
师生互相戒备,彼此怀疑,关系始终处于淡漠或紧张的对抗状态中,本该活跃的语言交流课堂却变得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教学应有的热情与激情,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由强变弱,迟到旷课现象普遍,考试作弊也屡见不鲜等等。而这一连串不良行为现象背后是,英语教学工作进展不畅,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英语教学中不和谐师生关系的成因
从项茂英所做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调查来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师生间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关系依然有待广大高校英语教师付诸努力加以改善。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师道尊严”曾经是我国广大教师与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体现。尽管“师道尊严”已经成为历史,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仍然有一个代沟。广大教师与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该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与地位,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教学,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浅能,剥夺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产生矛盾,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局面。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与以往大有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在民主与法制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他们积极追求生活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对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需求在增强,学习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不满足与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组织管理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渴求在一种新型的学习氛围中,能有更多自由,更多机会,去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
1、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上好英语课的基础。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整合能力及运用教育智慧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地道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及扎实的语法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任何基本功都源自一定的时间的积累。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经常收看英语新闻,经常收听英语磁带,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学英语、练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做到“以学带教”,“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要积极参加课件及教案评比等活动,增强自己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2、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
“严师出高徒”,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光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不够,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一堂课效率的高低,关键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并认真听、记。教师要注意加强课堂管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上课时要直视学生,从容不迫;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课堂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教师的鼓励及恰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非常重要。
3、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
(1)教师要竖立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甚至服饰等都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教师无小事,事事是育人”。教师的语言得体、标准;举止优雅、大方;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板书认真、工整;善于质疑、勤学好问;甚至每天提前出现在教室中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之间关系的因素。
英语教师师德不佳,就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修养不高,会做出伤害学生情感的举动;业务知识能力欠缺,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态度不端正,不热爱教育事业,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对学生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缺乏责任心等等都只会是学生产生蔑视厌恶的消极情感。学不能为师,德不能为范。教师在学生中根本无法竖立威信,更不能说关系和谐、密切了。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仍有不少教师在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过多依赖母语,使学生没有充足的语言学习环境;继续沿用黑板、粉笔加教科书的单一模式,不去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无法将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学生的语言输入不足,造成语言输出困难,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使学生无法产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亲密感。
三、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语言综合素质训练。教学中出现不良情况,虽然师生都负有责任,但是师生双方在工作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人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就教师而言,必须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与学生交流逐步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杜绝产生不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源,使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关系逐渐融洽,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英语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课外教学活动情感化。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事实上,课堂教学时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班会,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成立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了解和研究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观原因
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分析,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对下降的教育对象深入研究和了解,比如同样背诵大量的英语材料,好学生受到鼓励和表扬,而忽略了稍差的同学导致对英语越来越没有兴趣。教师要通过种种课堂内外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兴趣、需要、学习动机、英语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等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研究,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不是被动的工具。他们在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巨大的创造性,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自我意识性,主体性的人,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与教师一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塑造的对象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种权利。因此,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惟我独尊”;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记得中学时老师做课前热身,与很多同学热情的握手进行简单的对话类似:“What's your name?”等等。却没有与我进行朋友似的对话,失望中有些怨恨老师最终放弃英语,反之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更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4、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
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理所当然地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为了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流一些策略与技巧。寻找共同话题,可以通过网络来延伸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探讨英语教学或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及时地根据情况修订教育教学方案,逐步加深师生之间的友谊。5,加强教师自身的最后素质
教师素质是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活泼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持续不断地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知识结果层次;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师要逐步学会自我调整,培养耐心、豁达、宽容、与人合作的优良品质。
结束语
《英语新课程标准》建议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感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就是说这个舞台在野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教师一个虚心的学者和真诚的朋友出场,上演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教教师、这样的一个课堂么!
教师通过自身思想行为的修正,肩负起与教学对象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关系的重任,将人性化注入到教学中,使情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积极的作用。然而师生互相影响,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和积极的行为,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达到以情促学,以学助情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推进英语素质教育,使其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
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
————浅谈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单位:黄旗寨中心小学 作者: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