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

第一篇: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

(一)

把这“千百种死刑”简化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死刑,这就确定了一种关于惩罚行为的全新道德。

断头机也是在几乎不触及人的肉体的情况下夺走人的。其目的就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我们必须指出,那么多的防范措施表明,时至今日死刑依然是一种景观,因而必须切实地禁止围观。

因此,在现代刑事司法体系中存留着“酷刑”的痕迹。这种痕迹从未完全抹掉,而是逐渐被非肉体刑法体系包裹起来。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带着面具登上舞台。一种悲剧结束了,一种喜剧开演了。这是一种影子表演,只有声音,没有面孔,各种。实体都是无形的因此,惩罚司法的机制必须刺透这种无形的现实。

这种机制是长期以来围绕着判决的实施及其因人而异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造成了司法决策权威的大量衍生,并把决策权扩展到判决以外的领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二)《规训与惩罚》是福柯重要的着作之一,它讨论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历史,通过分析惩罚方式,将刑法史与人文科学史联系起来。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将惩罚制度单纯的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没有带有任何道德观念。那些声称以掌握罪犯的灵魂秘密为目标的惩罚制度,实质上还是通过肉体对犯人施加影响,作者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在人文科学各方面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虽然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但他的好多理论都带有惊世骇俗的颠覆性。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以及《性经验史》,还有这部《规训与惩罚》,都称得上脍炙人口。也许《规训与惩罚》并不是福柯着作里最艰深的一本,但是它已经足够让我绞尽脑汁。《规训与惩罚》更像是一本刑罚史,但如果我真的这么给它下了定义,又未免忽视福柯的历史观:“如果这意味着我从现在的角度来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理性的历史批判观点,抛弃主观意识的探究态度,是这部解释“权力”的书的精髓。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即刑罚历史的三个阶段:“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古典时期即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展示”“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入的这四个时期,惩罚的文明程度不断加强,刑罚也似乎越来越人性化,然而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权力对人肉体的控制是否真的减轻,还需要读者思考。

一,酷刑。

酷刑肆虐的时期,西方大概还没有完全进入文明社会。

《规训与惩罚》开头,弑君者被处死的场面给读者带来很大刺激,几匹马拉扯着犯人的身体并且在伤口灌入松香,犯人在痛苦中四肢却没有断裂,刽子手只好硬着头皮帮忙。作者对这一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脊背发凉。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的《檀香刑》,那同样是一篇读来不寒而栗的文字,用一根削尖的大木棍沿着人的脊柱从下往上钉,刽子手甚至还煮了补汤来给犯人续命,为了延长犯人的痛苦,就是俗话说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似乎在权力集中的年代,或者说是王权鼎盛的年代,政治上层为了维护统治,巩固权力,总能想到一些极其残忍的方式,用来约束自己的同类。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处死,她会遭受很缓慢的死亡过程,忍受一刀刀的痛苦,直到整个人变成一滩血肉。鳌拜弄死政敌时也用了这招,据说有位大臣足足挨了一千多刀,受刑三天才死去。

传说中的满清十大酷刑,也是让人闻风丧胆。这时,这种刑罚已经不仅是一种折磨,更代表着权力对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古代中国的贵族大臣们犯了罪,统治者往往会网开一面,毒酒或三尺白绫代表着“留个全尸”和免于公开处死的仁慈。

公开处决犯人,甚至犯人死后还要暴尸示众,无非是带着一种“以儆效尤”的目的。这就是作者提到的肉体的意义。在特意公开的死刑,精确的计算肉体承受的痛苦甚至划分等级的情况下,犯人的肉体被当做一种工具,用来体现王权的强大不可侵犯。忤逆王权必然要承受非人的待遇,是王权通过仪式化的公开处死,想要传递给观众即被统治的民众的信息。而刽子手是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展示王权但自己只是王权的服从者,或者说只是权力的提线木偶。

处死并不是目的,让观者胆战心惊,受刑者痛不欲生,权力在极端的方式中得到展示,才是酷刑的主要目的。然而这种灭绝人性的方法,容易让民众忽略罪犯的罪行,看到自己的同类承受如此强烈的肉体痛苦,被统治者会产生对王权的失望和逆反情绪。十九世纪初,这些酷刑逐渐淡出。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三)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追溯自16世纪以来法国刑罚方式的转变,司法观念及心理学、精神病学、法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发展如何影响到刑罚的执行:先是示众的宣示专制君主威权的残忍灭亡生命的处罚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为较为人道的对人身体监禁与苦役,对人灵魂的改造;接着转化为对人身的监禁与对精神的规训。在此书中福柯旨在通过剖解刑罚,以此做为角度来分析权力的存在方式及实现,从“消灭生命”到“规训”方式的转变及实现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知识发展带来的转变,与此同时增长的是控制社会的微观权力的无所不在,是控制个体的“层级管理、规训与检查”的密网无一人能逃脱,这沿袭了他自《疯癫与文明》以来的对“理性”的反思:即启蒙时代以来,专制王权被打倒,人是否获得更多的自由?理性的知识是否赋予人类以自由,或者是更多地为权力所用?现代的权力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每个人谈到福柯此书,多会谈及他主要应用的是的“谱系学分析方法”,望文生义,我对此最初的理解是认为福柯在追溯自16世纪以来的刑罚史的源流及发展,确实,福柯运用了这样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然而谱系学另有含义,只是尼采和福柯的谱系学有不同,(引文)“尼采所谓的“谱系学研究”的涵义在其《权力意志》一书中有所涉及,其意义盖是“从道德史、词源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病理学的角度剖析道德偏见的起源”,……据福柯的所谓“谱系学”理论,这种分析方式对真理进行了解构,认为真理的被发明往往具有偶然性,而其背后往往是权力在运作,甚至是一种利益计算。”(引文结束)这足以谱系学并非是要找出事物的起源,而是要找出事物的本源,即事物以何种形式呈现,在福柯的眼中,“权力”是社会运作的基石。因此我们能理解福柯在此书的开头即先举对达米安的肉体残暴处罚,再列举福歇“少年犯监管所”规章,在对肉体的残暴消灭到规训,再敞景式中心监狱这大型规训机构的产生之间,起引导作用的是政治与经济代价的计算——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实现权力控制,而权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石。在第三章“规训”中福柯分析权力的产生、权力实施的技术、策略,有令人不寒而战栗的论述。“一种新的权力‘微观物理学,自17世纪起它们就不断地向更广的领域扩展,似乎要涵盖整个社会。那些有很大扩散力的狡猾伎俩,那些表面上光明正大而实际上以居心叵测的微妙安排,那些羞于承认屈从于经济要求的机会或使用卑劣诉强制方式的机制——正是它们在现代历史的开端造成了惩罚体系的替嬗”;“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力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第四部分以大量篇幅叙述累犯如何产生,监狱对消除犯罪无功,反而造就更多累犯(书中翻译为过失犯),但为何社会还容忍监狱呢?是为了“分割”,是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要求对人群进行“有用”“无用”“有害”“无害”的分割。无须引用及谈论更多,我们已经可以知道此书在描述人如何被忽视、如何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益增长的知识的帮助下被权力——通过无所不在的“纪律”在学校、军队、工厂及所有社会组织控制,甚至于知识本身也是因应权力的需求进被创造,再被应用去强化规训。这权力远胜带有契约性质的法理上的政治权力,法理上的权力我们只需不去触犯即可,而将人进行位置的分割、行为的规训、检查的微观权力,却将主体消灭,变成社会控制网中的一点,在这类权力关系中,即无行使权力的主体,也无权力控制的主体,因整个社会即是权力运行的体制——人身空间的切割、固定,教育对思想的塑造、对行为甚至身体姿势进行规定的纪律,权力无所不在,整个社会通过“规训”成为“监狱”,主体在规定的空间、规定的时间、以规训的动作进行自我的驯服,无路可逃。然而权力的目的并不只是压制,而是“产生”——微观权力对主体驯服,是致力于以更少的经济及政治代价为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提供合适的工具,产生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因此在福柯的眼中,现代社会与17世纪的社会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统治方式不同,只是统治技术、权力机制的进步。

在福柯分析微观权力的背后,反映了他对理性的不信任,因为以理性为基础的知识的发展被用来分割、规则、检查人,从而抹去人,他概叹“人之死”,主体不于有精神的自由,精神因规划而与肉体合一成为驯服的工具。这也是福柯的“小写的历史”的历史观的体现,他对历史的目的、规律这类宏大命题表现得不信任,注重人类的历史现在性,注重表现人的实际经验与实践,尤为注重于表现人与物,与他人,与自已的权力关系,并在这样的辐射中找到“人”。在这样的密网中,人何以获得自由?何以自我救赎?这谜底或许永远不能解开,或许可以,因为福柯已经为我们指出人的处境,接下来,群众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这被分割的、充满监视、检查的权力网中获得解放。()

福柯的这一分析方法,我们或可用以来分析当代社会弱势群体如何被多数、被强势的经济权力、被主流的价值观而“监禁”,如女性,如同性恋等,这或是福柯的用意之所在。然而谱系学强调无“目的性”,这样的实用主义的理解,或者误解了这位天才。

第二篇:《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规训与惩罚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

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

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

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第三篇:规训与惩罚(推荐)

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一、脉络

(一)监狱所代表的是一个权力的场所(工厂、学校、军队、教养院)

两个基本原则:最小代价---最大力;规训和惩罚无处不在、无人可逃

1、规训(discipline:规范性训练)

(1)分解—效率

A、纪律:封闭空间、建筑物划分、等级划分、步骤划分

B、时间:时间表控制、榨取和夺取时间

-----教师的时间和纪律控制:不断细化的纪律要求和严格、标准的时间安排

(2)手段

监视:建筑物监视(有台阶的讲台、靠走廊的窗户、课桌的摆放等);人的监视(层层等级监视)

检查: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完成权力展现;被检查者受检查者控制

(3)全景敞式主义(边沁)

全景敞式建筑,360度控制

被监视者由被监视恐惧到形成一种自我监控;同时监视者也接受监视,即绑定关系(监视者与全景敞式建筑的绑定)

-----教师的监视行为:利用班委进行监视;利用学校建筑监视;利用科技监视(录音录像等);监视遵循从普遍经常监视到个别不定期监视到学生自我监控的养成。监视是教师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2、惩罚(punish)

(1)断头台上的权利(肉体)

君主特权的战士

公众的仪式/节日

(2)隐匿的惩罚

惩罚的普遍性(社会的敌人)

普遍性惩罚(教化非犯罪者)

(3)惩罚权力经济学

惩罚中没有绝对的人道,只有永恒的利益和权力

惩罚的目的不针对罪行,而是教化和改造

计算惩罚的预防性分量

(4)惩罚方式

监禁/监狱;强制劳动;肉体和意识的剥夺;外在隔离;隐秘监视

第四篇: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

1972年至1974年间,米歇尔.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的写作。当时正值法国极左翼运动的衰退阶段,而此前的几年,福柯一直积极地参与到法国毛派运动中,他甚至组织了“监狱信息小组”,尝试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摧毁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意义形态,即关于善与恶的意识形态.《规训与惩罚》被称为是关于“现代道德谱系”的论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发展了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的观点与论辩方法。如果说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通过重审古希腊至中世纪道德传统的变迁,恶狠狠地批判了基督教将人“奴隶化”的伪道德;那么福柯则是通过回顾古典时期至现代以来惩罚方式的演化,揭露了现代道德的标杆——人道主义的伪善。尼采尚且呼唤人类回归酒神信仰以摆脱成为“病人”的困境,而福柯却拒绝建立任何单一的意义形态,他指引我们看见的是一张无可遁逃的权力罗网。

《规训与惩罚》采取的是谱系学研究方法,通过援引史料,追溯17世纪以来欧洲尤其是法国刑罚方式的演变,打破线性的刑罚史,从细枝末节中呈现出历史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同时,又借助分析具体的规训机制(学校、工厂)与惩罚机制(如断头台、监狱),使权力运作方式具象化,从而检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机制。

书的开头分别引用了一次公开处决的报道和一份少管所的作息表,并置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罚方式。这两份史料相隔八十年,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内,西方的“惩罚体制在重新配置”,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相较于古代直接施加于肉体的惩罚,现代刑法体系的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肉体—灵魂。伴随着科学话语对司法体系的渗入,犯罪行为被解释、定义、区分,导致“新的事实真理体系”的建立。福柯质疑的正是将刑罚方式的变化归功为“人道主义胜利”的这一看似无可非议的解释。在书中第一部分,福柯提出了“肉体的政治技术学”,他通过将肉体视为一种受权力(惩罚权)干预的物质因素和技术,从微观物理学的角度去揭示微观权力的运作。而各种具体惩罚方式如断头台、监狱等则为之提供物质性的研究基础。

福柯认为早期作为酷刑的公共处决,是一种司法—政治仪式。一方面,从司法拷问到处决执行,肉体受多次折磨以重建真相和伸张正义;另一方面,公开处决成为君主对冒犯君权者的报复,具有震慑百姓的作用。但这种惩罚并不一定必然造成以儆效尤的效果。因为“民众的角色是多义的”,恐怖的处罚可能会成为喜庆的狂欢。在公开处决场上,罪犯的肉体被赋予能与君权对抗的力量,“权威受嘲弄,荣辱颠倒,罪犯变英雄”,君权受到挑战。

18世纪后半期,人们意识到了公开处决的暴虐:公开处决的残忍被暴露了,这意味着支撑其运作的权力失效了。刑罚改革者们转为关注罪犯的人性,“这标志着君主报复的终结”.然而,福柯认为这种声称主张“尺度”和“人道”的仁慈的刑法制度有着更为复杂的起源。首先是社会生产机制发生变化。犯罪案件从主要针对人身伤害转为财物损失,资产阶级的兴起,也使非法活动的传统结构发生了剧变。其次,与其说改革者们批判的是惩罚的过分残暴,不如说他们实际不满的是惩罚权的无序与司法的混乱。因此,面对如此种种转变,需要建立惩罚权力的新结构和技术以相适应。关于“人道”的说法,福柯则提出,在声称“尊重犯罪者的人性”这一解释的背后,隐匿的是对那些有权实施惩罚的人的服从。按照改革者所设想变革,罪犯将从被置于君权(显示君威)的对立面,变为置于集体权力(保卫社会)的对立面,惩罚不再是让罪犯偿还罪过,而是为了防范未来潜在的犯罪。

这也是福柯在第二部分提到的惩罚的符号技术。这种技术追求更为精细的刑罚,通过制造犯罪(能指)与惩罚(所指)间一一对应的关系,造成意图犯罪这一心理的障碍。障碍—符号体系一旦建立,实施惩罚的权力则隐蔽起来。吊诡的是,刑罚改革最终非但没有走向使刑罚更精确的发展方向,反而采纳单一的监禁为最一般的惩罚方式。惩罚的符号技术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一对应的罪与罚;符号得到广泛传播,具象征意义,以启教化之防范作用。而监禁的强制技术,将刑罚一律化约为拘禁形式(死刑除外);另外,也不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反而是对惩罚讳莫如深。在第二部分的末尾,福柯描绘了这样一个三岔口——三种惩罚机制:君主制的、符号技术的、强制制度的。而历史最终走向了第三个。

在书中的第三部分,福柯转而讨论更广义上的惩罚——规训。规训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此部分第一章,福柯首先呈现的是受纪律规训的肉体形象,也就是驯顺的肉体。福柯倾向于将肉体视为含有能量的经济实体。而纪律作用于肉体,使肉体变得有用且顺从。他考察了一些机构如军队、收容所、医院、学校,勾画出一些对人体进行具体的政治干预的模式,从而描述纪律如何铭刻于肉体,并使肉体变得具有单元性、有机性、创生性这四种特点。其后,他总结了三种使那些技术得以如此有效且广泛运作的规训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检查恰恰是结合了前两者,是维系权力—知识关系的核心。

在第三章中,福柯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的权力观。他借用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设计图象征现代社会权力的运作方式。边沁的监狱设计由两部分组成:外围是环形的建筑,中心是一座监视塔。福柯认为这一设计结合了历史上对麻风病人与瘟疫病人的治理方式:在封闭的空间进行分类、排除、隔离,进而达到一个隔离的个性集合。除此之外,这一设计还打破了二元的观看模式:“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看到”.由此,权力得以实现“自动化”.这样的规训机构,将产生最省力的权力效应,这种权力是具有生产性/增益作用的,它也导致了自我技术的形成: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监视者,我已形成对自我的监视。福柯提醒我们,随着规训社会的形成,全面的规训正值普及趋势。从学校到监狱,表面上纪律塑造了文明的人,实际上纪律作为一种反法律维护的是不平等的权力强制关系,权力生产了知识话语以扩大自身效应,并为自己正名。而肉体则在其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规范与约束,且被最大限度地榨取时间和力量。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福柯展开对监狱的细致分析,对监狱被认为是“文明社会的刑罚方式”进行反诘。福柯指出,监狱体制的建立并没有使犯罪减少,反而诱发更多的犯罪。它的失败却丝毫无损人们对这一刑罚方式的期待。事实上,监狱不仅仅是执行刑罚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将刑事司法引入知识关系中,实现罪犯的个人化。看守人员对犯人进行持续地观察并记录其行为。犯人成为需要被认识的对象。监狱中生产出的知识成为科学的话语,维持着监狱的有效运作。监狱式惩罚并不在于消灭违法行为,而是在于更好地区分、利用这些行为。然而,这一征服策略并不仅仅在监狱中才出现,从救济院、收容所到工人集体宿舍,在这相似的征服策略下,“禁闭、司法惩罚与各种规训机构……趋向于构成一个宏大的‘监狱连续统一体’”.福柯称之为“监狱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有一种连续的、不易察觉的等级,并且使惩罚权力变得自然与正当,它确保“肉体得到实际捕获与持续观察” ,从而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

从讨论公开处决的式微到监禁处罚的普遍推行,福柯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部刑罚史。他引入肉体进行微观权力的分析,将惩罚制度置于权力对肉体的支配技术中来考察,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隐匿的权力—知识关系的运作。他阐释了一种全新的权力观,单用压迫、排斥等语词都不足以描述其特质。这种现代社会的权力是具生产性的,它无处不在,却又无明确的施力与受力者,肉体在其中无处不受控。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有没有可能去摆脱受规训的命运?抑或是规训本身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根基?福柯没有也许也不会给出答案,但他对一切致力于规范化的权力作出的质疑,无疑给予我们理解自我和我们身处的社会以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

作者:14警二 谢凝

第五篇: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 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 名:夏守信

学 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 福柯 权力 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酷刑”。该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在18世纪及之前所拥有的残酷的刑罚制度,其典型代表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这是一种极富视觉冲击效果的公开表演,它想要彰显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但是这种做法却越来越显示出弊端,尤其是不公正的处罚容易激起民变。酷刑当然属于惩罚的一种,该部分还详细地勾勒出了惩罚的性质和特征,概括而言,“惩罚”是统治者基于自己的认识,为了达到揭示“事实”、彰显权力、镇压异己等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的、代表“真理”的权力技术学手段。

第二部分是“惩罚”。进入18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酷刑被视为是暴虐、野蛮的君主专制的象征,以惩罚为中心的整个司法制度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惩罚开始具有“普遍性”,即为了顺应社会的普遍思想和要求,君主的“至上权力”下放到代表公共权力的司法官员手中、一些“科学”领域的专家也开始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惩罚的目的变为保卫社会。同时,惩罚开始具有“温和性”,即刑罚不再任意、直接、残暴,而变成一种利用符号、利益、时间来发挥功能的机制,但是仍然应该被视为作用于肉体的权力技术学。

第三部分是“规训”。伴随着惩罚变化的是权力技术学中另一手段——规训手段的普遍运用。规训指“训诫„„以符合规则”。1这里的规则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各种场合的规章制度。训诫的方法包括制定图表、规定活动、实施操练、为了达到力量的组合而安排“战术”等。为了保证训诫效果还会采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等手段。随着规训手段的深入运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场合乃至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种全景敞视机器,肉体的每一个细微的活动都会受到无处不在的权力效应的干预。这种情况的好处是社会成员的力量得到了整合、编排,提高了运作效率,更易达到权力所预期的具体目标,缺点是权力技术学并非它们看起来或所标榜的那样合情、合理,尤其是对细节的压迫和掌控让人褪变成为一台盲目运行的机器上渺小的零部件,随时会被碾碎、更换。

第四部分是“监狱”。监狱对犯人进行禁锢、监视、认识、治疗,它是惩罚和规训两种权力技术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极致,被视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但是监狱的效果值得怀疑:监狱并没有降低犯罪率;从拘留到获释的处境造成了累犯;监狱导致了一种“过失犯”环境的形成。所以从根本上说,监狱并不是简单地遏制非法活动,而是为了区分出它们,某种程度上造就它们,并给它们提供一种普遍的“经济机制”。监狱代表的所谓“正义”其实是阶级统治的借口和工具。通过契约理论,通过社会各层面的运作,通过矫正艺术与惩罚权力的混合,监狱的 1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普遍性”使惩罚变得自然、可接受。社会也获得了监狱的结构,社会中的个人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

二、写作特点

福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一书中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这些策略也包括新的刑罚机制。因此,他在此书中的研究遵循了以下4个基本规则:

1.对惩罚机制的研究并不单纯限于其“镇压”效应和“惩罚”方面,而是将它们置于惩罚机制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积极效应中,即使这些积极效应乍一看似乎是边缘性的。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

2.在分析惩罚方式时不只是将它们视为立法的后果或社会结构的表征,而是视为在其他行使权力方式的更普遍领域里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政治策略。

3.不是把刑法史与人文科学史看作两个独立的系列——它们的相互重合似乎对某一方或对双方有干扰作用或有益效应,而是考察是否存在着共同母体,它们是否都出自同一个“认识一司法”结构过程。简言之,把权力技术学变成刑罚体系人道化和对人的认识这二者的共同原则。

4.试图发现灵魂进入刑事司法舞台以及一套“科学”知识进入法律实践是不是权力关系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总之,他试着基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权力技术学来研究惩罚方式的变化,从中读解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这样,通过把刑罚的宽松当做一种权力技术来分析,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人类、灵魂、正常或不正常的人是如何逐渐复制出作为刑罚干预对象的犯罪,一种特殊的征服方式是如何能够造就出一种作为具有某种“科学”地位的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

三、规训手段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2。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 2 张景兰.《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 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四、权力的特征

(一)权力无所不在,且具体而微

这是福柯对权力的基本判断。他认为在整个现代社会,弥散性的权力已经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在最细小的地方被捕捉到,它把一切都整合到自己万能的统一体中。而这种弥散性的权力不一定是靠统一的国家机器来实现的,“权力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它拥有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它又是具体的。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效应沿着一个渐进的细微渠道流通,它抵达个人,抵达了他们的身体、姿态和全部日常行为。我们看到,在人们的性经验中,细微的权力关系弥漫于身体、性、家庭、亲属关系、话语等之中,“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而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展现了权力技术的复制性:在17和18世纪,规训机制逐渐扩展,遍布了整个社会机体。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当代的工厂、学校、军队、兵营、医院一定程度上都与监狱彼此相像,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二)权力是一种关系和网络

传统的权力理论视权力为一种能力或者资源,是可以被所有、争夺、转让的财产。而福柯主张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以看作是处于流动而循环的过程中,“它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者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而且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又不是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构成一个循环相连、错综交织的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时运用着权力”。事实上,也正是权力的这种关系和网络特性使权力能无所不在,能够在每一时刻、一切地点的不同关系中生产出来。

福柯在对规训权力的展示中提到的“层级监视”就体现了权力的关系和网络属性。“虽然监督要依赖人实现,但是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网络的作用,这个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下而上的与横向的”。在整个机构中,没有谁绝对地拥有权力,权力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不断地一层层地被生产出来,负有监督任务的人员又无时不受到监督而成为被监督者,分层监督的纪律形式使这种关系权力得以真实地运作起来。

(三)权力是匿名的、无主体的

福柯一再强调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一直淡化权力的实施主体。事实上,我们从权力的关系和网络特性中就能够推导出,在福柯那里,权力主体是匿名的、不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只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点,他既可能是权力的实施者,也可能是权力的实施对象。“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关系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主体身上了。

从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了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在这里,监视权力的实施者就是匿名的,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报以任何动机出现在中心了望塔里操作这个权力机器。在《性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性话语的煽动和坦白机制的建立的背后都找不到确定的实施主体,它不是主导权力合理性的某个领导部门,也不是统治阶层或手握经济大权的人。事实上,福柯认为,匿名的和临时性的权力实施者越多,那么权力效应将体现得越充分。

(四)权力具有生产性,而不仅仅是压抑的

德勒兹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这一点视为福柯权力分析的首要特点。权力的生产性使福柯看到了现代权力机制中的一些积极性的因素,即权力不是被动的禁令,而是产生许多效果的技术;虽然福柯并不认为权力是好的。福柯认为,19世纪政治权利的重大变更之一就是,君主“使人死或让人活”的权利转变为“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权力的这种生产性就体现在对生命(或生活)的管理,即“使人活”,这是一种改造的积极性。

惩戒权力在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对个人肉体的治理和规训,而不是致死。权力成了一种治理术,这种治理术在今天的社会中无处不在,但又形态各异,它存在于被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和网络中,但在这样的关系和网络中权力的主体却无处可寻,个体自身就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力的主人。最后,这种治理术不在于压抑,而在于生产出各种效果。

当下社会,权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但他又也存在于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中,我们每个人一方面能感受到权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感觉偏离于主流的话语权力体系。规训作为一种手段是权力的武器,这种权力合理使用,可以让社会稳定于权力秩序中,如果过分使用,将会造成滥权与社会的压抑和混乱。规训必不可少,权力无所不在,如何合理的运用权力则成为当下社会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3.潘可礼.《社会空间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版 4.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张景兰.《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

下载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训与惩罚高中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惩罚读后感

    惩罚读后感 什么力量对学生影响最大?毋庸置疑——老师的人格魅力!我们为人师,也曾为学生。我们心知肚明,幽默风趣的老师让学生爱,有绝活的老师更让学生服!读了张之路的儿童文学《......

    班 规 班 训

    班 规 班 训 进校说声老师好,相互问候有礼貌;勤奋好学争分秒,各门功课同重要; 出操做到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 铃声一响教室静,专心听讲勤思考;眼耳手口心齐到,尊敬师长听教导; 课......

    家 规 家 训

    家 规 家 训 宗规家训是要求族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凡我后代子孙,必宗族众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生活原则,规范,训语和禁戒,是传统伦理道德,加之于子孙族众之上的各类约束,由家庭子侄......

    《自然的惩罚》读后感

    《毁灭启示录——自然的惩罚》读后感《毁灭启示录——自然的惩罚》选取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深远的十大重大自然灾难案例,客观记录了灾难的过程,分析了灾难产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 高中生读后感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XX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

    高中生读后感名著

    高中生读后感名著 高中生读后感名著1 我读过的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我的最爱。因为这本书字句流畅、通俗易懂,作者将里面的人物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其中的人物有孙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生 1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题记在另一个时空中,有一个小女孩儿,自幼丧母,她的外祖母很疼她,便把外孙女接到自己眼前抚养。这......

    高中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