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的教学反思
以前,我一直认为循环小数的教学比较枯燥,还比较繁锁。正确把握循环小数的概念以及循环小数在整个数系中的位置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先让学生做题,得出答案为循环小数,接着直接说明这一类数是循环小数,再观察循环小数的特点以及表示方法,最后教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将知识清晰展示给学生,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地知识接受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数学改革的焦点。在教改实践中,我努力进行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进行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看哪位同学先完成,并说说做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332÷41.7÷1.632÷62.7÷1
1学生发现32÷62.7÷11两题的商除不尽,不太会表示结果。
我启发学生试试用“……”号来表示计算结果行不行。
用上“……”再看这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它们的商都除不尽,而且数字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然后我有引导学生给这类小数起名字。……这样表示循环小数你觉得怎么样?能否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直到引出循环小数简单的表示方法及循环节的概念。……
我的反思:
与传统的简单知识传授相比,我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话语不多,有的只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结果,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于者;而学生他们始终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像一位数学科学探索者一样去实践数学问题。
一、激发兴趣,鼓励为主,适时诱导。开始我便通过一组做题比赛,而从中孕伏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触动了自身求知的一种内趋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说得真好!”“真不错”“动脑筋吧!”等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已经总结出循环小数的很多名字时,为了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严密性和最合理性。我提出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现象,顿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空间,于是学生主动的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联系,想到了一年四季、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等。使数学问题更巨有了现实色彩,用现实问题来理解数学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留出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上就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以自我方式去实践,并能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集体的意识,教学到要归纳循环小数的名称时我留出时间,自由发挥,以至学生能写出4种不同的名称;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循环小数的时候,我设置悬念:“太麻烦了,有简单的方法吗?”这一问,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思维开始碰撞,最后,学生得出了6种不同的表示方法,都能表示循环小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自主建构,整合知识,实现重组。在学习了循环小数之后,将循环小数与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来比较,我通过三道判题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重组上的障碍,再要求学生用大圆小圆来表示,实际上是让学生将今天的新知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地将新知与原有知识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为新知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构建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构建牵线搭桥。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兑现教案的过程,我认为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自然流露的过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应成为我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共识。
第二篇: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
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第三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桂林山水》是人教实验版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有物,内容简单,理解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地位,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才能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这一点。我的一段教学设计也就从这出发。导入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作如下安排: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其次,设问——“你喜欢做学习的主人吗”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堂教学实际看,效果颇为良好。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不懂的问题又是什么。考虑到学生从未接受这样的训练,设计时事先又做了相应准备——预备了师生应共同完成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事开头难。新事物一出来就要想被人们接受,并得到推广,肯定有一定难度。它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达到。课堂上,尽管学生仅能回答部分,可我仍感欣慰,首次尝试毕竟有学生懂,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希望的,主体教学思想是能够逐步贯彻的,主体教学是能够实现的。
但本节课已不可能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之后,我改变了原订方案,因为“教学设计”不等于“教学实际”。于是,利用预备的本节课应共同完成的学习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其后,仍注意落实主体教学思想。
第四篇: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主人(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小学
饶朝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放心不下”,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学校让我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圆的周长》,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一条长线把圆绕一周后,捏紧这两个正好连接的端点,剪去多余的部分,把线拉直,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组2: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首先在圆上取一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然后把圆沿直尺滚动,直到这一点又对准了直尺另一刻度线,这时候圆正好滚动了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组3: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它绕赤道一周的长,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难怪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也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同时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对主动学习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课前安排这样的情境:
电脑演示“小鸡吃食”的动画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了左盘4只,右盘6只),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画面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想象和猜测的欲望。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鸡吃食?(6十4=10)
(2)左盘吃食的小鸡比右盘少几只?(6-4=2)(3)一共有10只小鸡吃食,左盘4只,右盘有几只?(10-4=6)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在课中或课尾进行。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情境中。“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发现谜底:食指宽大约为1厘米,两臂伸开是自己的身高等。学生在动手量一量的过程中,了解了身子上的尺子在哪里,从而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形成了更清晰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2、构建探索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谁的分法多,谁的分法好,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分法这么多,谁有办法既能把这些分法都找出来,又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最佳途径、方法,得出按一定顺序分的好办法,得出这样几组:
第一组:10(1,9)
10(2,8)
10(3 ,7)
10(4,6)10(5,5)第二组:10(9,1)10(8,2)10(7 ,3)10(6,4)10(5,5)再引导学生讨论最佳记忆方法,即寻找规律,提问“你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观察、比较之中,最后归纳、概括得出了其中的规律:
(1)前4组上下两行两数相同,只是变换了位置,因此只记其中一组就可以了。
(2)还有一个规律是,第一个数9、8、7、6、5……依次减1,第二个数是1、2、3、4、5……依次加1,也就是渗透了“数列”的知识。
同学们经历了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得了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分一分、写一写、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一系列活动,自觉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健康的竞争,激发雄心壮志,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
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我是小小神算手”、“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开展竞争。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3、树立学习的榜样。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堂教学中,常选择时机给同学们讲述优秀少先队员的故事;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讲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奋斗事迹;有了竞争意识,同学们在学习上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学习效率也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