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23:5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

第一篇: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

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贫乏,表达思想就会辞不达意。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让学生去积累语言呢?毋庸置疑:那就是教他们多阅读,多背诵,多摘录。

一、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内外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现在每班的图书角都有不少优秀书籍,要求学生自觉借阅并认真阅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无论在班上还是阅览室,多看适合自己阅读的各种书刊。利用课余时间要大量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惟有如此,学生的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如果学生做到在中学阶段真正读懂一些文学和史哲著作,寻么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肯定有一个飞跃。可以说现在的中学生应感谢这个知识多元化的时代,因为他们有书读,有时间读,只要他们‘闭门如深山’真正沉浸于读书中一定可以自得其乐。这样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既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又丰富了写作思维。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名著则是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选的篇目。但学生不愿读名著。主要原因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被很多作业压着,没有时间来阅读长篇名著。作为语文教师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一些名著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名著的片断,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对于这些片断的美妙之处,教师要充分的给予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片断的好处,然后会想到找到这些书来阅读,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比较集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2)、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课文联系紧密的内容。

鲁迅作品多,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顺便介绍《朝花夕拾》,里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借来看一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前了解鲁迅的其它作品,了解九年级将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自一举两得。

(3)、长篇故事,不妨演绎一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达出走后又如何,他怎么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只要选择其中一个片段绘声绘色地讲,相信学生兴趣是会被调动起来的。那么他们去阅读《水浒传》原著的兴趣就会大大的提升,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4)、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都在课堂完成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我的做法是,写读后感,每一位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不规定必须读多少,写在自己的周记本上,填写自己阅读了几页,然后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效果较好。

(5)、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名著阅读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第6册《出师表》课文时,要有意识地介绍《三国演义》中相关故事,让学生渐渐感到文中讲的故事很精彩,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趁热打铁,向学生提供整本书,让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达到阅读整部名著的目的。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受益无穷。以上几种做法,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中的几点体会。

二、背诵。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优美的课文,要多品读精彩的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本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欣赏”中列出的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要安排时间练习背诵默写。这样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让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妙笔生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

三、摘录。平时要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养成,培养自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制作一本文摘卡,把阅读时遇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文摘卡来诵读品味,天长日久,自己不断受到语言熏陶。习作时,所需词句就会随着思绪自然流淌出来,奇妙组合,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妙语连珠。



总之,要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会不断的亮丽起来。

第二篇: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主人(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小学

饶朝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放心不下”,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学校让我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圆的周长》,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一条长线把圆绕一周后,捏紧这两个正好连接的端点,剪去多余的部分,把线拉直,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组2: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首先在圆上取一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然后把圆沿直尺滚动,直到这一点又对准了直尺另一刻度线,这时候圆正好滚动了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组3: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它绕赤道一周的长,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难怪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也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同时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第三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的教学反思

以前,我一直认为循环小数的教学比较枯燥,还比较繁锁。正确把握循环小数的概念以及循环小数在整个数系中的位置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先让学生做题,得出答案为循环小数,接着直接说明这一类数是循环小数,再观察循环小数的特点以及表示方法,最后教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将知识清晰展示给学生,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地知识接受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数学改革的焦点。在教改实践中,我努力进行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进行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看哪位同学先完成,并说说做题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332÷41.7÷1.632÷62.7÷1

1学生发现32÷62.7÷11两题的商除不尽,不太会表示结果。

我启发学生试试用“……”号来表示计算结果行不行。

用上“……”再看这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它们的商都除不尽,而且数字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然后我有引导学生给这类小数起名字。……这样表示循环小数你觉得怎么样?能否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直到引出循环小数简单的表示方法及循环节的概念。……

我的反思:

与传统的简单知识传授相比,我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话语不多,有的只是能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提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结果,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于者;而学生他们始终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像一位数学科学探索者一样去实践数学问题。

一、激发兴趣,鼓励为主,适时诱导。开始我便通过一组做题比赛,而从中孕伏新知,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触动了自身求知的一种内趋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说得真好!”“真不错”“动脑筋吧!”等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已经总结出循环小数的很多名字时,为了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严密性和最合理性。我提出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现象,顿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空间,于是学生主动的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联系,想到了一年四季、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等。使数学问题更巨有了现实色彩,用现实问题来理解数学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留出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上就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以自我方式去实践,并能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集体的意识,教学到要归纳循环小数的名称时我留出时间,自由发挥,以至学生能写出4种不同的名称;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循环小数的时候,我设置悬念:“太麻烦了,有简单的方法吗?”这一问,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思维开始碰撞,最后,学生得出了6种不同的表示方法,都能表示循环小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自主建构,整合知识,实现重组。在学习了循环小数之后,将循环小数与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来比较,我通过三道判题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重组上的障碍,再要求学生用大圆小圆来表示,实际上是让学生将今天的新知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地将新知与原有知识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为新知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构建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构建牵线搭桥。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兑现教案的过程,我认为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自然流露的过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应成为我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共识。

第四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你看到别的同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发言、争论,达到共识。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断。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例如,当我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断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断、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

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认识入手,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

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体会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

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特地购置了大批军大衣免费发放给贫困学生,但几乎没有贫困学生去领、穿这种军大衣,原因是穿上了军大衣就等于你时时刻刻向其他同学暗示你是贫困生,这就是当今学生个性的体现。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

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遇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另一方面,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意志、锤炼性格,实行在教育者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出版社1994/7

[2]李方,叶瑞祥.《教学与班主任技能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3]华南师大教育系.《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让数学教学成为

让数学教学成为“授之于渔”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下载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错题成为教学

    让错题成为教学“亮点 一、缘起 学生数学错题天天有,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打上红红的叉,再附上"订......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 2010-3-10 12:55:00 | By: 天马行空 ]推荐 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大学生应邀参加某公司职员应聘,公司老总把前来应聘的人员分三天三次用相同考......

    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成长记录表

    让教学反思表成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记录表我在此发言的内容,仅仅是代表个人的观点,对与不对,我也只是提出来供各位同行探讨,想做个抛砖引玉,仅供与会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参考。 6点大建......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胡华国 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素养上......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固兰小学吕瑞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临河四小史冬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低、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问题。要切......

    让评价成为学生发展[最终版]

    让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里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