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赴武宁宁达中学学习有感
付垅中学欧阳波
身为老师,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或许是基于这些考虑,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谢校长和付中领导班子,这次不惜重金分两批把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都送到武宁宁达中学去学习取经,为学校酝酿已久的导学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我有幸成为第二批赴武宁学习班主任团队中的一员,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由于一些意外的客观原因,我们此次出行有点来去匆匆,但身负学校重托的我们岂能过宝山空手而回。所以从进校门开始,我就以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审视这所颇负盛名的民办学校是如何成功的管理学生的。下面我将从班主任管理的角度,谈谈我在宁达短短一天的感受。
首先,走进宁达,两条标语吸引了我。“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多么豪迈的话语,也许这就是宁达人能够乘风破浪,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传统教育中,教师、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学校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所谓的良好习惯,学校、老师“毅然”挑起育人的“重担”。于是学生就在老师家长式的教育模式下“健康”成长,老师也因此获得“桃李满天下”美誉,学校也成为人们心目中育人的“沃土”。可是,如今看看学校里的孩子,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下,多少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少人变得叛逆;多少人泯灭了个性,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并呼吁改革创新。也许宁达正是响应这一呼声,身体力行的进行教育改革。正如该校校长在一篇论文中说道:“我要把传统教育这堵墙轰然推到”,好一个气势磅礴的改革宣言,宁达人正是从教育理念入手,开始了他们教育改革的长征之路。“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并非一个新鲜的词,但要落到实处又谈何容易。学生一旦主宰了学校,老师是否会丧失存在的价值而身价暴跌,学校是否会疏于管理而教学质量下降,这是悬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可是宁达人用行动证明了学生主宰学校,只会让学校更祥和,更有朝气,这是我在宁达亲眼看到的。学生以校为家,师生亲如一家,到处是欢声笑语的海洋,到处是求知探索的热潮。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这里成了学生的天堂。
其次,走进教室,班级文化吸引了我。宁可涂鸦四壁,不留一堵白墙。宁达人的魄力再一次让我震撼。好好的雪白的墙壁,到处是宣传标语,学习箴言。更有甚者,教室里外的墙壁上挂满了黑板,白板,上面有学生演板的内容,也有学生信手涂鸦的大作。这哪里是老师心目中“圣洁”的教室,分明是广告牌林立的闹市。这地方能教书育人吗?我心中充满了疑问。
直到我走访了几个不同年级的教室,亲眼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活跃的表现,我才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明白了这一看似放纵的放手,实则是大智慧的表现。试想,传统教育中的教室,学生有几分发言权,除了老师点名发言外,学生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可是学生时代的孩子,充满了个性,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仅有的课堂被点名发言的机会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要。宁达人为了张扬个性,给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宁可不要传统教室的规矩,也要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角,把墙壁很好的利用起来。没有一堵白墙,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墙壁、墙壁,成为学习的天地;白板、黑板,见证学生的成长。墙壁上是师生共同精心设计的班级宣言、班训、班规以及各种学习活动展示专栏。虽然贴的到处都是,可是和整个班级氛围配合起来,又是那样的和谐。每个所贴的内容不尽相同,却彰显了他们不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个性风采。课堂、课外,他们在白板、黑板上每一次演板,每一次涂鸦,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从来都那样坦然,大方。纵然是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访,也不能引起他们丝毫的拘谨。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个个身影,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只有学生对班级,对学校,对老师有足够的感情时,才会有这样的表情,这样的表现。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拥有这样的学生,那么,我真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了,因为学校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天堂。
再次,走进师生,宁达精神吸引了我。一个没有个性精神的学校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缺乏生命力。宁达中学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与她的建校精神是分不开的。参观学习之余,我抽空与宁达的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些简短的交流。他们言语中对于学校的热爱让我这个平时颇具叛逆个性的外校老师着实汗颜。其中一位六年级的男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他的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就读,而他正是在姐姐的影响下放弃武宁一中,选择宁达这所民办中学的。是什么让这姐弟二人如此着迷这所学校呢?论资历,论设施,论师资,武宁一中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输给这个只有初中部的农村民办学校的。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那个小男孩,他的回答更让我吃惊。他说,姐姐带他来学校玩了几次,就让他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因为,这里的老师像亲人,学校就像自己的家。学生多数情况下能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太开心了。是呀,学生充满了个性,如果能找到一个能充分张扬他们个性的地方,那里自然就成为人人向往的天堂。
为了进一步了解宁达魅力的来源,我接着走访了几名班主任老师,由于当时学校的一些意外情况,班主任都行色匆匆,只能草草聊几句就匆忙的地走开了。其中皮雯静这位女班主任的一席话给我感触颇深,她郑重的告诉我,在这个学校,他们每天也很辛苦,但是他们很快乐的工作着,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孩子就没有他们的一切。在这个信念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为了孩子的成长,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是呀,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老师们正是秉承这个精神,努力把学校变成孩子们的天堂,让学生喜欢学校,依恋学校。与此同时,在天堂里工作的老师也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天使,受到孩子们的爱戴,拥护。只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师生关系呀。
其实,何止学生在这里学习有天堂般的感觉,老师在这里工作同样如同天堂一般,除了孩子们的爱戴外,学校领导班子对老师的重视,也是老师工作幸福感的来源。正如该校校长所言,在我们学校,老师心目中,学生就是一切,而我们心中,老师就是一切呀。没有吃苦耐劳的老师,没有拼命肯干的老师,纵然校长有三头六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良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领导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学校的良好精神氛围。宁达正是在这种成功的为人的工作中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
最后,离开宁达,付中的明天振奋了我。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宁达确实有其独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付中也有自己的成功之处。付中从来不缺少关心老师的领导,从来都不缺乏关爱学生的老师,从来都不缺少吃苦肯干的老师,从来都不缺少爱校恋校的学生。宁达有的,我们都有,我们只是没有把这些变成一种学校的特色,变成学校的精神。让付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校,让付中成为孩子们的天堂,让付中的老师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天使,我们行动
起来吧。付中拥有湖口农村中学最多的生源,最优秀的师资,最团结的领导班子,最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每天清晨在全体班主任和值日行政的带领下迎着朝阳,孩子们开始最热烈的晨读;中午时分,在学生会的督促和班主任的监管下,孩子们安静的进入午休;傍晚的时候,在广播站的歌声中,全体同学自觉地开始了晚自习。就这样,付中的每天都那样祥和,那样充实。晨昏交替中,付中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每年的中考,在以谢校长为龙头的全体付中人的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然而,付中人,从来都不满足于现状。如今,付中人,在谢校长的亲自参与和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付中人相信只要勇于进取,敢于向他人学习,定能更好的激发付中的活力。推动付中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巅峰,走出湖口,走出九江,向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学校奋进。有了信念,有了梦想,有了行动,相信明天的付中会更加辉煌。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第二篇:让学校成为花园
让学校成为花园、乐园、家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提高育人环境的需要。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追求实效,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开创性的营建校园文化氛围,主要有以下典型事例:
一、精心设置校园环境,做到处处有景,处处育人,让学校成为蓓蕾绽放的花园。
其一,注重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在花草树木的选择上,保证了春季百花争艳、夏日绿树成荫、秋天紫藤满枝、隆冬腊梅飘香,师生们步入校园,犹如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大花坛。
其二,打造特色楼道文化。
楼梯间,划出了醒目的中线,墙壁上贴上了“轻上缓下靠右行”的醒目标语,提示同学们:“上下楼梯要小心,轻声慢步靠右行,不翻栏杆不跑跳,礼让师长讲文明”;
走廊上,各班教室门上张贴了醒目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教师寄语”“学生宣言”,让每个同学进教室就能看到,并在它的温馨提示下,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教室内,各班都有一块让学生展示才华、放飞童心的学习园地,每月按照学校德育的工作主题更换内容,不限形式、不限材料,不限色彩,只要求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千姿百态的“学习园地”是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三,以警校共育、校园生活、师生风采为主题,制作了几个宣传栏,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其四,我校组织创办了学校校报《香樟树》,将学校工作的重点,校园的动态,教师、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学生的优秀作文,家长的寄语以及学习的方法等内容展现在上面,每期学生拿到报纸,都会为学校的成果自豪,为自己有作品而骄傲。提升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校报建设的积极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构建孩子成长的乐园。
1、精心选择和制作校园音乐,让学生在校的 一日学习与生活都受到音乐的提示与陶冶
周一早上步入校园聆听温馨的迎接曲,集会、做操、放学下楼时各层楼会听到不同风格的优美乐曲,升旗仪式上听到管乐队现场演奏的出旗曲、国歌、颁奖曲,课间活动或解散上楼时听到经典的儿歌联唱,每天早上、下午到校会听到优美抒情的中西名曲„„
在优美乐曲的提示与感染下,全体师生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殿堂,每到统一集会、做操的上下楼时,每到上午或下午的放学时,校园内外都是井然有序,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路队均坚持到校外的三个街口,杜绝了很多安全隐患,为市民和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设立了“心心语”信箱,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倾诉、交流和展示的空间,迈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喜的一步。
学生有什么心理话要对同学说、对老师说、对校长说?有什么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要透露?对学校有什么建议?„„都可以随时不留名地投稿,每天我们都要收到数十张的纸条,字里行间承载着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和美好的愿望,融洽了师生
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沟通了师生情感,为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3、奖励优秀道德行为
打破传统德育工作中以“禁止”、“防堵”、“限制”为主的方法,通过正面鼓励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解放个性。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所表现的优秀道德行为公布在学校和各班的宣传栏上,并以优秀积分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给不同档次得分的同学以不同的奖励:如30分可获得电子阅览室的准入卡,50分可当回出旗(护)手,100分可参与大中队干部竞选,200分可参与“希望之星”评选。这样,通过正面鼓励的形式宣扬了优秀道德行为,帮助学生找到了身边鲜活的学习榜样,让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之处得到肯定,让抽象的德育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激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崇尚真、善、美。
目前,我校的“优秀道德行为公示栏”已成为每位学生跨入校园首先关注的焦点。
4、创新德育评价体系。
我校以实验四川省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为契机,大胆推行了每周“希望之星”、“红旗中队”,每年“新三好”、“十佳小公民”等评选制度,掀起了比学赶帮的新高潮,让更多的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扬起了自信的笑脸。
三、狠抓全校师生文明形象建设,营造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家园。
1、弘扬“放飞希望”的主题,赋予校训、校歌、校徽鲜明的时代内涵,引领全体师生团结向上,友爱互助,共同托起希望的明天。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重大活动的结束部分都合着音乐节拍,全场高唱校歌《放飞希望》,总能催人奋进,掀起高潮。
学校在会议室、操场上醒目的位置张帖“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的标语,时时处处激励全校师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2、塑造一流师表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校历来要求全体教师把修身养性作为“为人师生”的基础,大力倡导用“责任、爱心和学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方面是在办公室张贴《新世纪教师格言》、《教师十条禁忌语》,时刻提醒教师规范语言,走进孩子的心灵;
另一方面是在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以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要求随时保持办公用品、书本摆放整齐,用过的物品归回原位,不得乱扔乱吐乱倒,不得边走边吃东西,不得勾肩搭背、大声说笑,不得在校内骑车,不得在升旗等集会活动带挎包、交头接耳,见地上杂物主动拾起,见学生行礼主动还礼等等,随时随地为学生作表率。
其三引导教职工人人做到“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我校在教职工 考核细则中,实施了“优秀职业道德加分”制度,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关爱学生”、“爱校如家”的典型事迹进行加分,并及时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表扬,让身边典型的人物和事迹激励人人争当师德标兵。
3、创新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学生一日常规评比”活动,通过文明中队评选、达标争章、周末例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不定期开展“日常行为习惯实景检测”活动。学校经常在学生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有意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检测其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如设置这样一个情景: 主任到教室里随机点几名学生,说校长找他们谈话,然后领着学生经过走廊、楼梯、操场到校长办公室。在此过程中,已悄悄地从10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了考核。此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期开展“弯弯腰、伸伸手、动动脑”活动,号召同学们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看见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拾起,像吸尘器一样,使自已路过之处、停留之处、活动之处不留下任何垃圾。同时,主动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举手之劳的事情,为建设家乡、美化校园、方便他人做出一份贡献。
由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近年来我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兄弟学校前来学习参观的已上千人次,市、区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仅2005年就迎来了四川省关工委组织的校园文化调研会、四川省德育课题研讨及现场会、遂宁市“十个一”现场会、船山区“新三好”、“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现场会,凡到校的领导、同行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篇:让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让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辉县市文昌高中
付军华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可是在我们这些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却出现了令人忧思的现状:预备后学生唱歌的人数很少;平日里学生只会模仿一些歌星在瞎哼哼;很少有学生识谱,会唱歌曲;会演奏常见乐器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些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校的音乐教育只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饿专业音乐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丰富自己的专业只是以外,还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立志让每一个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一、让学生课堂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音乐来源与生活,因此,音乐课堂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另外,在教学内容上,课堂音乐教育是完全融入了社会,是真正走进时代。是切实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点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体会出乐曲的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兴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首句是一个简单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让学生在欣赏时,先调整身心,是全身处于一种有控制的状态,可以体现到档期回肠的感觉。
2、在音乐学习中,教给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方法,使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与丑。如在教读高中音乐欣赏课大的《伏尔加河船夫曲》时,可让学生先了解初中课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配上课本插图: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在如何吃力地拖船,这样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出乐曲中音量渐次加强,在持续的高音“3”上达到高点,然后力度逐渐下降,以极弱的声音结束,表现当时场景。
3、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的音乐知识去欣赏课外音乐。如: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影视音乐《红楼梦》中的《杞凝眉》一段,让学生体会借爱情反应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体会歌词古朴,典雅的旋律。可让学生课外找《红楼梦》中的所有乐曲,逐个欣赏,体会其中的韵味。
二、让课外空间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当今社会,音乐信息飞速发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课外音乐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利用校园广播站课外播放一些体现趣味性、时代感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让世界充满爱》。利用校园橱窗展示民族乐器图片,如:常见的月琴、三弦、扬琴、等,利用教师内电视媒体课外活动时间展示一些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会等,如:维也纳音乐会,甚至有个别学生自发组织乐团,如我校的“冰队乐团”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既丰富了枯燥的高中校园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的艺术修养,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课外活动的音乐天堂中增强美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
三、让“节假日”活动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节假日是愉快的,更需要音乐的点缀,高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如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教师节文艺演出等活动,我们便组织学生从制作节目到汇演结束,整天的排练、预演,无论节目指导,还是形象设计,都从美学、音乐学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汇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年的庆“五一”月末晚会,我们更是投入经理和人力排练,我们制作的“相约九八”、“筷子舞”、以及在今年的建国六十年中我们的“红歌联唱”教师节中排练的“那就是我”更是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音乐、舞蹈中的快乐和对学生的身心教育,让我们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的音乐兴趣,更重要的是想让学生在音乐的天堂中塑造他们的人格。高中学生的情感日趋丰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为提高他们的中和素质适应社会,更需要音乐教育的培养,通过这些的努力,力求让学生走进音乐的天堂,成为有用的人。
第四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你看到别的同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发言、争论,达到共识。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断。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例如,当我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断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断、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
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认识入手,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
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体会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
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特地购置了大批军大衣免费发放给贫困学生,但几乎没有贫困学生去领、穿这种军大衣,原因是穿上了军大衣就等于你时时刻刻向其他同学暗示你是贫困生,这就是当今学生个性的体现。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
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遇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点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另一方面,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意志、锤炼性格,实行在教育者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出版社1994/7
[2]李方,叶瑞祥.《教学与班主任技能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3]华南师大教育系.《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胡华国 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素养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创新思维意识。在课堂上我们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自主学习
拓展思维
体验成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论述似一盏启航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并预示着我们教学理念将要发生质的改变。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学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索天地。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地学习。”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念头,那么,此课堂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石榴笑了》教学时,我是以实物引入的。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伙伴。”然后拿出一个石榴实物,让孩子说出它的名字,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都较感兴趣。课堂一下就活跃起来,争着举手回答。为了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我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以上问题,然后再点名读出“石榴”一词,并适时地强调“榴”应读轻声,在学生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我再以贴近儿童心灵的语言交代本节课任务:与石榴宝宝交朋友,让孩子仔细观察石榴的外形,记住它的长相。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在后面的生字教学中,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态,告诉他们“石榴宝宝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只是脱掉了外套。”这一导语,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生字学习一下就兴趣盎然了,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课堂有了轻松、愉悦的气氛。使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处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教师的展示。
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会学易懂,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如何让学生动,学生如何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只发挥一种导的作用。同时,应多多给同学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过程中,当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大部分学生都在替乌鸦的机智喝彩。有位同学却紧锁眉头。于是,我适时地点名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来说:”水真能升高吗?“我带着问题,组成小组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得出问题的答案。经过实际操作后,学生都积极地反映结果:能升高。但有一组的小朋友水瓶里的水并没有升高。这是事先没有料到的,但是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最后,学生们又进行了反复实验,思考后,终于发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水瓶里的水太少,少得把石子放进后,就把水“淹没”了,水只能填满石头间的空隙而没能升上来。这些发现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实践是无法发现的。师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道题:“你能另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乌鸦吗?”此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计策。最后,我以乌鸦的身份谢谢孩子们,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故事性极强,还记得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我指导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了第三幕剧,他们兴致高昂,意犹未尽。第二天要学习剧本《半截蜡烛》了,那天早读时,我发现平时都循规蹈矩读书的那几个同学却凑在一起“密谋”些什么。我悄悄走近一听,原来他们在分配角色,准备预演剧本了。于是,我也参与进去,提醒他们在表演时要注意括号里人物说话的神态、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后来,在那节课上,同学们津津有味地欣赏了一幕课本剧。“演员”们的投入表演让课堂中笑声连连,掌声不断。戏落幕后,我又让“观众”们对“演员”们的表演进行评点,特别针对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角色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进行一番热评,并说说为什么杰奎琳最终获得了成功。一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我们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三、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学习
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而应是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觉得,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活力。如:《司马光》的教学,有一道课后练习题“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办法好不好?”本课要传授的思想是:赞扬小司马光的冷静和智慧。一般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都会说好。但在教学时,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他觉得此方法不好。跟着,就有一些“拥护者”也赞同此观点。教学思路一下被打断,愣了一下后,我微笑着让学生就两种观点展开讨论。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再总结性地告诉他们:能开动脑筋想出更多的办法的值得表扬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光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最后,课堂以和谐的气氛结束。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体验成功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新课程教材以全新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已完全改变了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独裁地位。以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出现。这是教学史的一次飞跃。我觉得只有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人翁的感觉,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据调查表明,几乎80%的人都希望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上获取成就感,有了成功的体验,才更有前进的动力。小孩更是如此。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成功感却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使命感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呢?其实,非常简单。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一句鼓励的话:“你回答的真好!”“你的想法很好,证明你开动脑筋想问题了,以后继续努力!”等等,一句简单的话或许会成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动作,简单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从中获取快乐,得到成就感。所以,我呼吁,作为一名教师,请多肯定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多些微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放飞心灵,畅所欲言,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角”,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2000年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浅论合作学习的不足及其改进》(《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