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第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在“学习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第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习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第二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漕泾小学 陆佩丽
《苏武牧羊》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仍毫不动摇的事迹,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所以在备课时,就把“旌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先让同学看图片了解旌节,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到旌节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这堂课上下来感觉问题很多,很不成熟,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不理想。细细反思,不足之处:
一、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在导入部分,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苏武,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我设计的用意其实只是让他们说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员大臣,可是因为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苏武是不爱国的人,有气节的人等。在品读词语,感悟品质部分,第二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也是欠考虑的,教学反思《《苏武牧羊》教学反思》。让学生读出示的两段描写,并完成句式填空,当________时(面临的情况)虽然已经给了提示,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会联系上下文去思考填写这个空格,只是看我给出的那两段描写。所以应该改成自由读第2、3节完成学习任务单二,而不是把学生框在那两段描写中,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写,设计改为:当匈奴王_____时(面临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也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在这个问题上。
二、设计内容过多、过难,没有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问题过难,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不高。比如:从苏武宁死抗辱和痛斥卫律两段描写中你能看出苏武身上有哪些高贵品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而这些思想性的东西在这里出现也是不合适的。又如:在学习“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这段描写时,挖得过深,设计时想让学生把握三个层次。首先我让同学通过朗读感受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认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三种苏武遭受的折磨,最后让学生想象苏武还会遭受哪些折磨。这个想象说话其实很有难度,我没有给予他们任何辅助性的东西,学生答不上来也情有可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在教案设计时要学会取舍,不能什么多要,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第三篇:《苏武牧羊》课后反思
《苏武牧羊》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张云蕾
《苏武牧羊》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本篇课文分别从苏武以死抗辱、怒斥叛臣卫律和荒漠牧羊三个生动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充分体现了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句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文学积累和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
这一课的课程安排是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从匈奴王与苏武发生了几次交锋为切入点,理清思路,让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依次逐段阅读,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苏武的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尚品格。
本文重点是第4、5节,在第二课时中,我先以苏武以死抗辱、怒斥叛臣卫律和荒漠牧羊三个故事为切入点,复习引入。接着,我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第4节。本单元的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含义。在第4节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然后,我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关键词并结合具体语境中理解关键词,如: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心坚如铁”。让学生对难懂的字词有了更深理解,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从几个方面把句子写具体。在学习第5节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划,找出“各种折磨”指哪些折磨?苏武又是怎样顽强地忍受这些折磨的?找出重点句,抓住关键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从而逐步体会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结合到实际练习中去。我先分析例句,而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分工合作,每个人说一个方面,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思考、讨论和交流。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学习的文字在新词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尊重,尊重,设定程度等字词意思。2,初步掌握关键词通过字符来理解学习方法的质量。3,有感觉阅读文字的关键词。
4,情绪苏吴在极其困难的困境中,始终以国家利益,名人进入第一爱国情怀。[教学难] 1,初步掌握关键词通过字符理解学习方法的质量。
2,情绪苏吴在极其困难的困境中,总是以国家利益,名人第一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人物,揭示主题。1,学生,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历史故事,了解一个民族英雄苏吴牧羊人。(阅读主题)3,引导理解主题:畜牧业是否放牧,谁说主体的意义? 4,让我们了解基础 再次阅读主题
二,以景洁为主线,整体看法
1,看到,在广阔的北海,苏武独自在牧羊人,但他的手臂,总是Chuaizhuo a(不同的)尊敬地接管。5,引导朗读
(B)学习苏联面对匈王框架,建议下降,但坚不可摧的图片。
过渡:我们掌握关键词,了解静布的状况,以下学生请阅读自己描述的两段,完成学习二的任务。
产生句1:苏武手景节,愤怒地说:我代表国家,相当死不能侮ed!说刀自己。突然血液DC,但幸运地被救出。
产生句子2:苏武服务员没有完成,愤怒的眼睛大开,手提电话大声喊:你的法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代部长,现在不守情,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法院,也有任何面子跟我说话!1,研究任务一单 :
1)在软音中读两个句子,圈出关键词。2)按照下面的句子说。
当时,苏武说:。
(情况)(行动)(风俗)(语言)
与交流。
2,分裂:面对两种不同的情况,苏武的态度是相似的,动作是握,谁手静静读了(命名),其他学生想苏武手感Jing是告诉自己什么? 3,交流
老师:是啊,为了防止国家受到耻辱,苏武抓紧靖布,坚持死亡的决心,让我们佩服苏武的感觉,看这句话。3,男女学生阅读。
4,分割:第二段描述的动词是用来提升,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抓握呢?加动作,阅读自己的阅读。
5,命名说。
面对苏联建议的苏联,苏武充满了愤怒,所以高架景bu,他不仅引用了国旗,还引用了整个西汉,他代表国家骂了叛军。6,指导朗读
7,分:从这两段的描述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是苏吴的贵族商品 质量? 8,交流
老师:我们都很好,卢老师读这两个字,想起大教育家孟子两个字,他说真正的英雄,应该做这些点(边说边(学生们读到:有一天,他召唤苏武,指着一群羊嘲笑,说:这只羊去放牧。返回国家说,人把苏武送到数千英里远的北海去了羊,苏吴检查羊群,看整个公羊,了解一切。
①分:苏吴明白什么?(按名字)
②分引:但苏武(学生们读:他挖野,捉野兔吃;)口渴他和羊偎依在一起温暖。5,分:这句话的特点是什么?
6,交换。(枚举三种苏吴遭受酷刑)。7,了解酷刑。
老师:在北海牧羊人十九年,苏吴只遭受了三次的折磨?你认为他会遇到的困难吗?
与交流。(孤独,祖国和他们的亲人的想法等)是的,他遭受了各种折磨,文字只写了这三个,充满温暖是必要的维持生活的条件,苏武面临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但是困难的困难没有让他产量,更不用说其他的折磨。
老师:苏吴为什么会顽固忍受这么多的折磨?
交换,随机理解搁置手段。
设置:度:考虑设置均匀度 这是什么意思?
8,师:那么京节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精神支持)
老师总结说:苏武可以忍受,因为他一生都有生命和死亡荆节,他相信他的国家,所以苏联会抬头计算的一天,希望有一天双负句,双负句可以加重句子的语调和情绪,这里用来表达什么样的感觉。
(表示苏武的敬佩)。3,哪个字让你佩服苏吴?
(默认 :泪强调景洁;隐藏在衣服里,作为一个婴儿;剥离的头发(指板书,强者不能弯曲,财富不能卖淫),高贵的品质,了解他的火热爱国主义。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者。后代是如此评价他的。牧羊人十九年,离开胡洁侮辱仁海一块石头像烂石一样烂。
第五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旄节、社稷、节、拱服”的意思,会写“社稷、旄、拱服”等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了解苏武形象,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苏武牧羊》本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根据诗歌教学的三原则: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二、通过充分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三、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创作意图。这首诗歌重点是通过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所以从想象入手,通过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具体化。
3.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本节教学采用的主要手段,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计划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奉命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终不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苏武牧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相传是北京的高中教师蒋荫棠所作,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是以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旄”、“笳”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
节:国家派出的使者以所持旄节为凭信。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上面有牦牛尾装饰。旄节意思为旗帜,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节不辱”是不使旄节受辱的意思,也就是维护国家尊严,不使国家受辱。节也可以引申为气节、节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苏武虽然滞留在匈奴,却不辱气节。
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年中有五个月封冻,冰层有90厘米,冬季气温平均-38℃
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长谷物的土地之神。在古代农业社会,社稷指国家。汉社稷指汉朝,那时以朝廷作为国家的代表。
还:回来,回国
笳:北方独有的一种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其音凄怆。红妆:指女人,这里指苏武的妻子。帏:做遮挡用的布,床有床帏。大节:民族大节、气节。亏:缺失。
拱服汉德威:拱、两手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服,服从。德,指恩惠,威,指威力。德威从两方面显示国家的统治力量。
2、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考一: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歌词,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指名回答)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思考二: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把歌词读一遍,看看这首歌词从结构上分析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完成)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3、研读课文,体会情感,理解第一节。
思考一:刚才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把歌词自由读一遍,体会一下,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并能够边读边做批注。
(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思考二:请一位同学饱含着你对歌词感情的理解读一下第一小节?(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师指名平时朗读课文较好同学读,起到示范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提问: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那么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哪位同学用流利的语言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思考三:苏武生活的环境确实艰苦,那么“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中的两个“难”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四: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难”呢?(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强调人物所处环境,结合历史背景做点拨。)
思考五:现在谁来给我说一下你看到的苏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概括总结:高大、威武、临危不惧、浩然正气等)
教师小节:同学们的概括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那我们就带着对英雄的崇敬高声读第一节,体会一下苏武的英雄气概
4、理解课文,深化情感,理解第二小节。
思考一:指名读第二小节(要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请你们用心默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几句,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提示:情景一——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情景二——梦回故乡,倾诉衷肠。情景三——梦中惊醒,痴心不改。)
(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苏武坚定的信念。幻灯片显示苏武牧羊图,及三个情景画面)
思考二:下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重点描述一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是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你你的想法。
(强调情景,加深理解)
思考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句表明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及其坚定的信念,是全文的中心。
5、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分小组讨论:通过诗歌的学习,作者是怎样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教师总结
1、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2、对比手法的应用。(“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三、小结。
本文主要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由于某种原因被匈奴扣留,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坚决不从。高度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探究。(幻灯展示)
1、走进文天祥。
教师:同学们,时势造英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苏武这样的民族英雄有很多很多,他们像璀璨的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有着怎样的表现。(幻灯演示文天祥资料)
讨论: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说说苏武和文天祥在民族气节方面的异同。(指名学生发言,教师指正。)
2、学唱民歌《苏武牧羊》。
最后我们用歌声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放《苏武牧羊》歌曲,学生学唱)
五、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说说苏武牧羊故事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