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5篇

时间:2019-05-15 12:4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

第一篇: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1:换位体验,唤起内心的同情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上课铃声刚停,我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我的手中多了几条丝巾。自然,学生的眼中就多了几分疑惑:今天老师拿丝巾干什么?此时,我仍没有说话,而是叫了几名学生到了讲台上,没等学生反应过来,他们的眼睛便被我用丝巾蒙住了,“现在请你们走回自己的座位,装好自己的用具离开教室。”于是台上的几位同学行动了,然而,这样一个在平时看来很简单的活动,今天完成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虽然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在同座的帮助下,他们才走出教室。这时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由刚才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顿时,几十只手举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

生1:“老师,在我的眼睛被蒙住的一刹那,我明白了眼睛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眼睛。”

生2;“突然之间看不见了,我感到非常害怕。”

生3:“我在回到自己座位的过程中,感觉这段路特别的长。而且,我还很多次地撞了桌子和凳子,身上很疼。”

生4:“我在整理书包时,一点都不方便,把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眼睛看不见真是太不方便了!”

生5:“我看到他们蒙着眼睛回到座位时,感觉很好笑,看看到他们整理书包那么辛苦,我又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

生6:“我感到了失去光明的人,生活是多么的痛苦,生活会很不方便。”

生7:“我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

生8:“健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生9:“我们要帮助身边的盲人。”

……

点评:“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是令学生喜爱的,此活动可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从而唤起内心的同情。而且全体学生可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并从中得到教育。

教学片断2:流露真情,伸出温暖的双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有2000万盲人,像他们这种身体带有缺陷的残疾人有8000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这些残疾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们需要身边的人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小朋友们,当你在马路上、家门口、社区里遇到残疾人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1:“如果我身边有盲人要过马路的话,我会搀着他一起走。”

生2:“如果我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人要上坡的话,我会帮他推轮椅。”

生3:“如果我在医院里看到盲人独自一个人时,我会陪陪他,问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生4:“有一次,我看到有小朋友笑走路一拐一拐的人,还学他的样子走路。我马上就走过去对他说:‘他走路已经不方便了,你还笑他,这样是不对的。还有你学他走路,当心自己也变成瘸子。’那个小朋友听了,马上就不学他的样子走路了。”

……

师:“小朋友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表现。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火热的爱心,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点评:关爱残疾人,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让爱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反思: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品德与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这个案例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空洞的讲让学生如何关

爱弱势群体,而是通过创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了弱势群体为什么“弱”,“弱”在什么地方,进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这一情景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抓住了学生对真情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关爱、且怎样去关爱弱势群体。由于情景创设的好,环节设计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得以培养,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让他们自己体验、感受、认识、发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反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教师不顾实际而一味的“传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在活动中,教师要建立真正的师生平等、民主的氛围,努力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的交流,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拥有的位置,拥有的尊严与幸福感,才能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的能力,才能开放课堂,使课堂有活力,充满生机。道理是体验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因为“实践出真知”。

第二篇:《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产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能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第三篇:10他们需要关爱

10他们需要关爱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使学生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认识到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培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邀请儿童福利院的一个残疾儿童和一位职业妈妈参加活动。

2、让学生搜集残疾人的故事,调查了解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有关知识。

3、组织学生准备“爱心”小礼物。

4、制作多媒体课件。

5、一根拐杖、一副目镜、几枚爱心奖章。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引发话题

1、谈话导入

教师打两个哑语(你好;请坐)

猜一猜:老师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什么人常做这种手势?(聋哑人)

2、了解残疾人

引导:聋哑人的耳朵听不见任何声音,他们是残疾人,你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眼睛看不见的盲人、缺少膀子的、缺少腿的、智力有问题的„„)

总结:大家刚才说的一些人,她们有的眼睛看不见,有的耳朵听不见,有的智力不行,有的没有手,有的没有脚,他们都是残疾人。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我们盐城市就有40多万残疾人。

(二)故事回响,心语传递

过渡: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是他们的心灵和我们正常人是一样的。老师认识一个残疾人,他叫王小松,就在盐城读大学,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生看录像,内容:一个残疾青年,用膝盖走路,只有两个指头,但他和大家一样,酷爱学习,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生活着,但生活中他也有很多无奈。)交流: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是啊!这个大哥哥真了不起,他考大学考了好几次呢!第一次,考了很高的分,因为他是残疾人,没有学校肯收他,可是他不灰心,继续考,终于上了大学。

拓展: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的故事呢!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的,都收集到了吧!

(学生讲述收集到的张海迪、江德明、海伦凯勒、桑兰等残疾人的故事,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

交流:听了这些残疾人的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三)感知艰辛,换位体验

1、引导想象:小朋友,让我们现在来想一想,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讲述生活中残疾人遇到的困难)

2、换位体验:是啊!小朋友们说得对,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①首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如果你就是一位盲人,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老师、同学,看不见我们这美丽的校园,也看不见你的爸爸、妈妈,走出家门都不知道路在哪儿。

(学生闭眼体验,老师描述。)

交流:小朋友们把眼睛睁开,你刚才有什么感觉?

过渡:是啊!盲人真痛苦啊!那其他残疾人,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②请小朋友们把右手背到后面去,我们来做一件平时最容易做的事,用左手打开文具盒!

(学生用一只手打开自己的文具盒。)

交流感受:你一只手打开文具盒和两只手打开文具盒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在短短的时间里,小朋友们就感到了许多的不方便,而残疾人却天天这样,年年这样,这真不容易啊!作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3、揭题:老师发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是啊!他们非常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板书:他们需要关爱)

(四)真情放送,爱心行动

过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残疾人献上一片爱,(板书:)那么他们就会少许多痛苦。

1、爱心助残知识小竞赛

我们国家为了给残疾人的生活提供方便,不仅制定了许多法规,还建设了许多公共设施。小朋友,像这方面的知识你们了解吗?课前,大家已经作了小调查。下面我们来搞个爱心助残知识小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①出示图片:盲道

抢答:这种路面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干什么用的?

②(出示图片:公共汽车上的“老幼残病孕”专座)

抢答:公共汽车上有两张椅子和别的椅子不一样,是干什么用的?

③(出示文字:我国的助残日是每年 月的 星期日。)

抢答:我国的助残日是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点拨:我们国家专门把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确定为助残日,就是希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

④除了老师提到的这些知识,你们还知道哪些?

(钱上面的盲点、书上的盲文、残疾人专用车道、聋哑人用的助听器等)

⑤小朋友们了解得真多,了解这些知识,也体现了你们对残疾人的关爱,生活中你们真的遇到了残疾人会怎么做呢?假如你遇到了一个盲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各个小组商量一下,然后推选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表演。

(每小组商量并推选出一个队员到讲台前来参加表演)

提示语:现在我们来到了一条马路边,你们在等公交车,老师扮演一位盲人阿姨。其他小朋友认真看,首先请大家听录音,了解一下情况。

情境创设:

话外音:有一位阿姨,她以前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的双眼不再明亮,她再也看不见那火红的太阳,那美丽的蓝天、白云,她成了盲人,有一天,她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爱在人

间》音乐起:我心中有一个太阳,我心中有一个月亮„„教师在《爱在人间》音乐起时间开始拄着拐杖表演,走着走着,“盲人”跌倒„„这时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奔过来扶起盲人。“盲人”随机和孩子们交流谈话)

(师卸下盲人妆。)

⑥总结:颁发“爱心”奖章,教师给表现好的小组颁发爱心奖章。

2、拓展延伸,爱心行动

①讲述一个真实的事情。

故事内容:有个小女孩,先天残疾,一生下来就遭父母抛弃,现在儿童福利院生活。在福利院阿姨照顾下,在市一小师生们的帮助下,她现在很健康,还会唱歌、弹琴,但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

(出示小女孩照片)你们看,她现在漂亮吗?

提问:如果你见到她,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要难过,你现在挺漂亮的。

生:我想请你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妹妹,我爸妈一定会对你好的。

生:你不要难过,我们大家都会关心你的。„„

②将小女孩请进课堂。

(福利院的职业妈妈和小女孩走进课堂。)

③师生和小女孩交流谈话。

④福利院的职业妈妈介绍福利院的其他小朋友。

⑤小女孩弹琴:《世上只有妈妈好》

点拨:福利院的阿姨都是她的妈妈,都是她最亲最好的妈妈。

⑥带领小女孩和同学们一起唱《找朋友》这首歌。

⑦老师课前让你们准备了爱心小礼物,现在你们知道该送给谁了吧?(《爱的奉献》音乐起,学生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赠送礼物„„)

⑧总结:小朋友,老师愿你们在生活中能够伸出温暖的小手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爱的阳光。

(二)自由发言

话题一:关于执教话题的选择

学生:

以前在街上看到残疾人,看他们走路的样子,真觉得好玩,现在我知道,他们其实很痛苦。

教师甲:

我也教过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我发现,在低年级要想上好这一课难度比较大,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来自于比较直接的可感的事物,“残疾人”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但了解不多,他们的认识尚处于一种好奇的状态。对于一些体验的环节,处理不好,学生非但无法体验,反而会发笑,教育效果很难保证。执教者:

之所以选择《他们需要关爱》一课进行研究,并公开教学,是缘于一种感动、一种责任,一种对人类美好情愫的向往。生活中当我看到一个个残疾人在痛苦中挣扎,在无奈中悲鸣,在拼搏中生存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也许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习惯,总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我的学生。于是我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了这一课。我带着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我做好了挑战的心理准备,抱着让

这堂公开课“危险”一次的心态,进行了对这堂课的教学。

教研员:

只有敢于挑战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这堂课教者独具匠心,以情动人,基点找得很准。“体验触及心灵,品德源自内化。”教者很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不仅学生被感动了,我们听者也被感动了。

话题二:让课堂回归生活

听课者:

听课的过程中,我听说教师要扮演盲人,真为你捏一把汗,一个窈窕淑女,扮演盲人?!搞不好,这堂课会砸锅,闹笑话!嘿,没想到,你情境创设很成功,《爱在人间》这首歌唱出了盲人的心声,我看到你带着目镜,拄着拐棍艰难行走时,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就伸手为你引路,我就知道你这一环节很成功,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教者:

我想,这与我在激发情感上的层层铺垫有关系,也许,是学生的情感已经酝酿好了吧?

教研员: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这堂课开始便从生活着眼,以聋哑人的手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残疾人。教者能够选择儿童生活的素材,挖掘出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身边残疾大学生的故事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爱心助残行动”这个环节,课前让学生去调查,去了解,去收集社会对残疾人的种种关爱,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创设盲人走路的生活情境,师生互动,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本课最后一个环节,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将大社会融入小课堂。在众多的残疾人中,遭受父母抛弃的福利院的残疾儿童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福利院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与健全儿童的交往,因为将来这些孩子都要走上社会,面对人生。将他们请到课堂上来,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话题三:情感的动态生成学生:

我觉得残疾人真是不幸啊!我家附近有个康复中心,那里有许多残疾小朋友,我以后不会笑话他们了,要和他们做好朋友。

教者:

要想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就我执教的这堂课而言,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想使每个孩子的情感达到理想状态,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教研员: 教育本身就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根据这个特点,围绕目标,我们可以做的事有很多。道德教育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让学生在课前的对残疾人的事迹了解,在对社会关爱残疾人的知识的搜集、调查中蒙生,在课堂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沟通中不断扩大、改造,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建构。在走出课堂,生活中遇到残疾人时的同情关爱中形成并完成。这样动态生成的情感才是最真、最纯、最美的。通过这堂课,这些学生逐渐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将影响他们的终生。

教者:

我觉得只要拥有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富有个性的审美准则,在新课程的大海中,我们便不会迷失方向。

第四篇:他们更需要关爱

他们更需要关爱——-关爱留守儿童真实案例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好多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使得他们的学习,心里,以及生活习惯都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些现象,我身有体会,并从中逐渐找出了一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经验。

上学期我们班有为同学叫孟浩宇,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我观察发现,该同学有轻微的暴力倾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打架,我决定对他进行一次家访。

那是个星期六的下无,我到了他的家中,家里只有他的姥姥在家,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孟浩宇的爸爸因为偷盗进了监狱,他的妈妈就外出打工去了,孟浩宇成了一名留守儿童。找到原因后,我才知道小小的孟浩宇要承受多么大的心里压力,于是我先从谈心开始,经常与他聊天,慢慢的,他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我开导他,一个人的出身是改变不了的,但是那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人,我还经常在班级里有意识的表扬他,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慢慢地我发现孟浩宇变了,不仅不与别人打架了,而且学习也进步了。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在意,被别人尊重,被别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心里更加脆弱,更需要我们关心爱护,更需要我们对他们付出真心,我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第五篇:《他们需要关爱》教案

《他们需要关爱》教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关爱》程,第三单元《他们需要关爱》第一时。

一、说教材

本是有xx新学校研究中心开发,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题组编写的中小学德育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实验程,三年级用书《关爱》程的第三单元《他们需要关爱》,第一部分“故事与思考”。这个故事是关于长大与担当的故事,特别需要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和体会。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当身边出现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教师要启发学生建立起长大与责任,行动与爱心之间的联系。

说教学目标

能说出老人和病弱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方便,通过观察,总结他们在不同场合需要哪些帮助,得出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结论,培养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回想自己乘坐公交车的体验,说出车上需要关爱的人以及为什么需要关爱。

教学难点:由于地区原因,大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公交车,没有体验过给别人让座,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体验。

三、说教法

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是要让学生在与社会中的他人相处过程中去感受世间的温馨与关爱,这一单元主要以小学生会频繁接触的公交车厢为社会缩影,通过让孩子观察公交车上各式各色的人物和交流与他们相处的经验将关爱他人延伸至整个社会大范围。

四、说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2、学生大声说出看到的图片内容。

3、师生交流乘坐公交车的经历及趣事。

4、读故事,回答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奇奇长大了?

(2)和奇奇一起上车的老人为什么没有做到座位?

(3)在公交车上需要给哪些人让座?为什么?

(4)你乘坐公交车时给别人让过座吗?、总结我们在乘坐公交时要给哪些人让座,因为他们需要关爱。

6、我是关爱小天使,帮助他人我能行

(1)小组交流。

(2)完成表格填写。

(3)小组展示。

7、小结。

下载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他们需要关爱教案

    【活动目标】⒈了解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⒉产生尊敬关爱残疾人的情感。【活动准备】⒈《千手观音》舞蹈录象。⒉有关报道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录象。⒊课前收集一些残疾......

    《他们需要关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帮助老人的态度。2.行为与习惯:尊重残疾人和老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热......

    《他们需要关爱》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来自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爱的行动”中的第二课《他们需要关爱》。爱心的培养,是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儿童的......

    他们需要关爱(大全五篇)

    他们需要关爱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舞蹈节目,轻松一下,好吗?(播放《千手观音》的录象)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节目叫什么名字吗?那有谁......

    教学片断反思

    片段一、一位教师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利用实物的图片引出平面的概念,教师在用PPT展示了海平面、桌面等图片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体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进而再......

    教学片断反思

    刚开始学习《24字教学模式》时看到这样两句话:“教师由台前走向台后,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一改传统‘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者,成为‘我要......

    孩子都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适应能力差的哭的哭、闹的闹。老师为了尽快的引导这些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往往会无意的忽视那些能力强的、不哭、不闹的孩子。记得我班有个叫李新航的小男......

    教学片断与反思

    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我看来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