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教版《张海迪和她的妹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读懂短文,理解内容,会概括段意,能正确回答课文问题。
教学重点:
同目标
2教学难点:
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指导练习
(一)第5题
1、独立做题。
2、指名答。读句子。说说你为什么用这个词语?
3、用这四组关联词语造句。评议。
(二)第6题
1、背诵《张海迪和她的妹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各自做好填空。
3、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三)第7题
1、读文后第三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默读短文。
3、指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
4、评议并指点:先用“李旋同学帮助双腿残疾的钟奶奶做了许多好事”开头,接着举出她做的好事,最后说所以同学们称她为钟奶奶的活拐杖。
5、同桌互相说。指名答。
第二篇:张海迪和她妹妹
[张海迪和她妹妹]
1、张海迪和她的妹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张海迪和她妹妹。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初步明白事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字音较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审题引入
1、读题。说说读题后你有什么问题?
2、简介张海迪的事迹。
二、预习课文。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思考课后题。
三、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述、冠、萎、摩、纯、芬、偎
2、提出不懂的词语(不假思索、讲述)
3、课后题1: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张海迪时时关心着妹妹海燕的确健康成长?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2、本段的中心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的两个部分分别可以概括课文的哪些段落?
3、前半句为什么用上“顽强”这个词语?(联系上文有关词句回答)
4、感情朗读。
五、课堂练习
作业本(1)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单元提示,初步学会用一句或几句话简要、明白地说
出段落大意。
2、理解几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懂得热心帮助残疾人,要做一
个心灵美的好人,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提示
1、阅读单元提示
2、什么叫做“段落大意”?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联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划分层次。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哪几层意思?
2、把三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根据“准确、简洁”的要求概括大意,评议哪个同学说得既简洁又准确。(要与课文中心相联系)
4、用“.”点出表示张海迪姐妹俩神态变化的词语。
[板:活灵活现 笑容吹跑
不假思索 严厉责问
惊呆 ]
从这些词语推测当时姐妹俩各自的心情与想法,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张海迪和她妹妹》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第三段
1、默读,分层,说说各层的意思。
[板:刚要摘花 制止
深情地说
音乐勉励 ]
2、概括段落大意。(根据课文中心进行取舍)
3、讨论课后题3,三种说法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4、课后题4。(读句子,体会它的意思)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不是一家人,也该热心帮助。
(2)比喻句。说明人的心灵也应该像花一样纯洁、美丽。
(3)讲人的志向,意思是:做人要做好人、善良的人,要
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说说具体表现。
5、讨论: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课文里有没有显得多余?说说自己的想法与理由?
6、感情朗读。
怎样读姐姐的话?(情深意长)
四、总结: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不仅„„还„„、情深意长、勉励”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让学生懂得要热心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要做一个心
灵美的孩子,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词句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词句训练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二、指导感情朗读,复习阅读重点
1、分段读课文,读出感情。
2、说说段落大意,评议。(不看书)
3、说说学了这一课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词句训练
1、不仅„„还„„(递进关系)
2、情深意长(结合作业题4)
用下列句式说话
a、在什么情况下 谁 情深意长地说 说什么
b、谁的话 情深意长 谁 觉得怎么样
3、勉励
(1)换一个近义词(鼓励)(2)造句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海迪时时关心着妹妹的健康成长。课文通过()两件事来说明这一点。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真入括号内。
()地责问()的手风琴声
()的花丛旁()地回答
()地讲述着
[板书设计:
张海迪和她的妹妹
一、不仅„„还„„
二、活灵活现 笑容吹跑
不假思索 严厉责问 时时关心
惊呆
三、刚要摘花 制止 健康成长
深情地说
音乐勉励
第三篇:《浙江潮》 教学设计
浙江潮
主备人:秦亮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潮涌的录像,教师配乐读《浙江潮》
2、学生自由谈观看后的感受,引入周密的《浙江潮》
齐读课题。
3、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4、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
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 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 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齐读:《浙江潮》《观潮》
二、小组竞争:向大家介绍自己组的文章与另一组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梳理引导学生的发言: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4、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小结: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再读感悟
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六、自选作业:
练笔:
1、谈谈对祖国美丽山水的感受
2、写一首赞美祖国景色的诗
第四篇:《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浙江潮》
二、初读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体会严谨的结构特点。
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文4—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后反思: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第五篇:《浙江潮》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浙江潮》教学设计
酒泉市康盛小学
殷玉芹
教学目标:
1、朗读《浙江之潮》,积累“雷霆、震撼、吞天沃日”等词语。
2、理解古文的意思,试与《观潮》对比阅读。
3、尝试背诵《浙江之潮》。教学重点: 背诵《浙江潮》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
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其实,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2.阅读指导:朗读文后金钥匙,学习大声的朗读课文,检查自己发音的准确性。3.朗读评价,全班大声的齐读《浙江之潮》。
三、浏览课文。
1.出示问题: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学生汇报,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指导学生眉头批注。3.组间赛读,感受伟观。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研读: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作批注。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汇报交流,依据汇报课件展示并且板书。理解作者从“声、色、形、势”四个方面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浙江潮,并且应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五、体会结尾,指导写作。
1.读结尾杨诚斋的诗句,想想为什么?
2.课件出示教师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写作方法。3.展示背诵《浙江之潮》。
六、对比阅读,感受“伟观”。
1.浏览《观潮》 找出文章中与《浙江之潮》 内容相对应的句子。2.汇报交流、朗读。
3.课件展示潮水图片,让学生从图画中感受伟观。
七、拓展延伸,升华激励。
1.质疑:每年所有的潮水都会受到月亮的召唤,为什么只有浙江潮成为天下伟观? 2.出示钱塘江地理位置平面图,找出几个关键位置。
3.从地形图上分析理解浙江潮的成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机会去浙江亲历感受。
八、作业设置。
抄写并熟练背诵《浙江之潮》,继续对比阅读《观潮》。
九、板书设计:
浙江潮
浙江之潮 观潮
声、形、色、势
顺序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