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有个香格里拉优美散文
那是一个让人常常想起的老人,时不时有人这么对我说。
是啊,在这静谧的午后,望着相片中的老人——她神态优雅雍容,嘴角边挂着一抹浅笑,从容淡定犹如一池幽潭。唯有那满脸的沟沟壑壑在诉说着这波澜不惊底下曾经的波涛汹涌……
她是一大户女子。在学堂读书时恋上了她的先生,于是一出才子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戏上演了,结局不外是遭受捧打。爹娘亲泪水涟涟终挽不回她的心,她随着他辗转千里回到他的家乡。他家徒四壁,高堂年迈一双弟妹待哺,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她,唯一切从头学起,起早摸黑屋里屋外洗涮缝补喂鸡养鸭下地干农活,破败的家在她的收掇下鲜活起来,日子虽贫苦倒也有滋有味。适逢丈夫执教的学校招聘女教员,她报了名,一路斩将闯关登上心仪已久的讲台。两口子的薪金微薄,凭着她的操持倒也让弟妹体面地嫁娶,给公婆送了终。解放后,他们的孩子接续出世,她也完成了大学本科函授学习,业绩突出当上了教研组组长。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地好起来,文革**来了,他因所谓的“历史问题交待不清楚”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下放农场接受改造,受株连她离开了讲台,带着四个孩子回乡下务农。出队工,因手脚生疏她没少挨队长骂,挣的工分最少,家里常窘得揭不开锅,孩子们吵着要吃饱,吵着要念书……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打击,她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倒下去,总是安之若素言笑晏晏。邻里妯娌与她唠嗑,不时掀起衣角揩眼泪唏嘘一片时,她总是温声细语:没关系,一切会过去的。盼穿秋水,丈夫回来了,骨瘦如柴形容枯槁,说是为消愁喝多了劣酒患了肝癌。在丈夫最后的几个月里,她东家借西家赊弄来米面鸡蛋什么的,变着花样给他弄好吃的。每天她仔细地给他刮胡子、揩身子,闲暇时陪着他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执手无语。丈夫去世的那个晚上,她的眼泪决了堤似的滂沱,静静地泼了一个晚上。待得天亮时,人们呆若木鸡;她的一头青丝几近花白了。不久后,她恢复原职。但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要还债、孩子们要吃饭穿衣要上学、丈夫的冤案要平反……但她还是捱过来了。孩子们挨个成家后,她的身体急遽地垮下来一一失眠、心悸、偏头痛、高血压。她不得不从心爱的讲台上退下来。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可还是有那么让她揪心的事:大儿子儿媳工厂效益不好双双下了岗,二儿家的闺女不争气辍学了,三儿小俩口在闹离婚,四儿商海沉浮昨儿还开着大奔今儿就一文不名了……
心中不住地叹息着,愈发仔细地端详着相片中的她。我突然间发现,她的站立是微微地踮起脚跟——那是一种有意地将已弯曲得厉害的身躯努力往上挺的姿势。霎时,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似被什么东西给重重地撞了一下,羞愧的泪水不可遏制地往外流——也就是在上午的电话里,我还恣意地与她倾诉着诸般的不遂意,而全然忘记了她已是八十好几的风烛老人。可她静静地聆听着,末了,才说了这么一句:孩子,记住,心中有个香格里拉,一切会好起来。当时,我被震撼住了——心有香格里拉,这是一种怎样旖旎的意境,又是一种怎样乐观豁朗的信念啊!可她也正是用这种柔韧挺拔的人生姿态扛起了苦难,撑起头顶一片天。泪眼朦胧中她那瘦小孱弱的身影,却又是那般的顶天立地……
就在这个午后,静静地,我想起了她——我的奶奶,这种想起让人温暖,让人振奋。
第二篇:香格里拉经典优美散文
我曾多次去过云南。从万仞高空的舷窗俯视高高的玉龙雪山,皑皑耀眼的冰雪,奔腾逶迤的山岭,但是它有些沉寂;壮着胆子在金沙江上漂流,望两岸白云凌绝壁,看汹涌江水滔滔下,那样的狂涛巨响,给人以震撼,但是它太过冷漠;在怒江大峡谷虔诚走进教堂,轻轻摩挲那老旧的脚踏风琴,幽灵似地荡来荡去令人压抑……当我走进迪庆高原的崇山峻岭奔向香格里拉时,当汽车绕过几个山头和一片丘陵地带后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轰轰烈烈开放着的杜鹃花花海!数不尽的杜鹃花树生长在草原和湖泊的每一个角落,浩浩荡荡。在温暖的春风中,全部绽放!黄的似金,白的似玉,而红的则似熊熊燃烧的火焰,像一片片彩色的海子,在草原上铺张着,燃烧着,缤纷着,灿烂着……让我在那一刻只想在花海中醉倒,想高声歌唱,心里面洋溢着一种近乎孩子般的冲动!
香格里拉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13种少数民族,它有着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雄奇地貌,它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独特而又多姿多彩!响声隆隆的虎跳峡,广袤无垠的丰美草甸;纳西族的“阿卡巴拉”,藏家庄重豪迈的锅庄舞蹈;县城里,卡拉OK房内摇滚音乐轰响,转经路上,转经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他们摇转着经筒,把古老的歌谣却轻轻地念着……
迪庆的精品景点是梅里雪山和碧塔海。高差近5000米的巨大山体绵延数百里,覆盖着皑皑白雪。呈金字塔形的是神圣的梅里雪山,它北连西藏的冬格尼山,南接碧罗雪山。宽阔无垠的草原,风吹草低,放眼望去,一片碧绿,其间夹着各色小花,在风中摇曳着。
“碧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栎树或毡的地方。除了栎林,四周长着浓密的杜鹃林。湖边的植物都原始般地生长着,古树参差,各呈姿态。湖中鱼类资源非常丰富,被生物学家称为“碧塔重唇鱼“的鱼种属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的古生物。每年端午节前后,杜鹃吐艳,湖中重唇鱼常游戏中湖边浅滩之中,吞食杜鹃花落英,因其含有微毒,鱼食后如醉一般飘浮在湖面,似鱼非鱼,似花非花,成了碧塔海景观一绝:杜鹃醉鱼。
我们沉醉在导游拉姆娓娓的描述里。冬末春初,小草钻出来了。草原上泛起了薄薄的绿色光泽,毛茸茸的长遍了草原,各种颜色,各种香味,各种形态的小花便形影不离地跟着小草,小草长到哪里,小花就开到哪里,牧民们叫它“邦锦花”。它们以群体的优势,在草甸上铺就了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世界。当“邦锦花”开遍草原的时候,藏家少男少女便挥舞着牧鞭,赶着牛群,唤着羊儿,草原上开始热闹起来。草原上还有美丽的狼毒花和格桑花,春天,它们曾为草原铺就过翠绿,夏天,它们曾经把草原渲染成金黄。秋天,它们成熟了,全身变成明艳炫目的朱红。它们为草原迸发出火一样的色彩!那些火一样的花儿连绵不断,数十里,数百里,给渐渐少了绿色的草原铺盖了巨大的红地毯!到了深秋,香格里拉的树叶经霜早,中秋之后被秋阳和霜风点染上各式各样的色彩。高高低低的山上,叶子大都改变了颜色:柿红、朱红、赫红、淡红、古铜色、金黄、鹅黄、褐色、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山满坡都变成望不尽的艳艳红叶,胜似鲜花!都是那种“千山万壑层林尽染,千树万树姹紫嫣红”的灿烂!
短短的几天里,我们流连于圣湖碧塔海,为它深深浅浅的绿色和幽幽暗暗的蓝色组成的梦幻之美而喝彩;徜徉在具有凝重之美的归化寺,虔诚地领略藏传佛教的神秘吉祥;奔赴清泉盈盈的白水台,看它积淀千年的东巴文化;瞻仰茨中歌德式建筑的天主教堂,聆听了藏民天籁般的歌唱;忘情于灵秀的纳帕海遥望享誉中外的卡格博峰……香格里拉,处处有最蓝的天,最纯净的空气,最巍峨的雪山,最淳朴的民风,最虔诚的宗教,它是一片宁静、安谧、祥和的净土!
第三篇:心中有个“太阳系”
一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
心中有个“太阳系”
---我能告别“小太阳”
活动参与目标:
1、了解与理解
(1)懂得在家里,父母才是家庭的顶梁柱,自己只是家里的“小不点”。
(2)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集体和国家才是“太阳”,自己只是一颗“小
星星”。
2、尝试与学会
(1)逐步学会在家庭里如何在行为表现上不做“小太阳”;
(2)逐步学会在学校里如何在行为表现上不做“小太阳”;
(3)逐步学会在公共场合下如何在行为表现上不做“小太阳”。
3、体验与感悟
(1)在为“长辈献孝心,为同学献爱心,为公众献礼让“的行动中,体验
想到别人带来的快乐。
(2)在亲自为他人做一点事情的过程中,感受父母长辈为关爱自己,照顾
自己所付出的心血。
活动理念:
现在的一年级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帮助别人,不能谅解别人,不会尊重别人,缺少集体意识。本节心育活动课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和行为,在家中不当“小皇帝”,在班里服从集体的需要。
活动准备:
图纸、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游戏“抓手指”
请学生每六个人围成一个圆圈,伸出左手的食指,让旁边的同学去抓,当老师喊“抓”的时候,自己的右手去抓旁边同学的左手。(老师喊5次抓)教师总结:相信大家都感觉良好,因为在这高兴的笑声中,我们感受到了
每一个人的快乐,感受到了一种爱的鼓励。
二、团体转换阶段:我家的“太阳系”
1、出示太阳图片
(1)说说你对太阳的了解。
(2)教师点拨: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它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它无私地
把自己的能力传播给大家。
2、出示太阳系图片
(1)介绍太阳系。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2)点评: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其他行星都围着它转。
3、画一画。
请你模仿太阳系的图片,画出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你究竟是“太阳”还是“行星”呢?
4、说说我在家里的位置
5、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以为自己是“小太阳”?
6、故事——《我是“小太阳”》
妈妈下班回来,很累了,叫小红帮忙倒杯茶。小红说:“我不去,你
想喝就自己倒吧。”妈妈看叫小红不听,只好自己去倒了。晚饭后,小红让妈妈帮她检查作业,妈妈说:“我太累了,你自己检查吧!”小红说:“不行,我叫你做什么,我是“小皇帝”,你必须听我的,你一定要帮我检查作业。”
小组讨论:你觉得小红是个怎样的孩子?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三、团体工作阶段:“太阳系”变了
1、新环境,新位置。
在学校里和在家里,你觉得自己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
2、游戏:瞎子背瘸子
在集体中,我们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瞎子背 瘸子。
(1)游戏规则:当场选六名学生,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瞎子”,用
纱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为“瞎子”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置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
(2)全班讨论:在这个游戏中,怎样才能更快到达?
(3)进行游戏。
(4)采访成功者。你们是怎样做的?
(5)归纳成功经验,再玩一次。
(6)点评: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而
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3、班级“太阳系”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太阳系”中的哪颗星?
(2)点评:老师是太阳,大家是行星,大家要听老师的指挥。
四、团体结束阶段,告别“小太阳“
1、小组内,说说自己在家里的表现?互帮互助,告别“小太阳“。
2、教师小结。
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帮互助,宽容别
人,为别人着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第四篇:心中有个桃花源
心中有个桃花源 本学期担任高一语文和高级工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第二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而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就是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
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教材对建安文学介绍较为详细,而对后者介绍很是简单,只有一些概述和两人各一首诗歌。但陶渊明和谢灵运开创了诗歌的两个重要流派: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本人认为不应轻视,何况这两个诗歌流派总是被混为一谈,实际上他们的融合要到唐代,在当时两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在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和生存状况对两人的作品做了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对两人作品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山水田园诗的区别有了较为清晰透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教育,在心中也建立起一个精神王国——桃花源。
第一,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王国。谢灵运将山水作为他追求功名利禄失意时寻求解脱的手段。
陶渊明(352年—427年),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八岁时陶渊明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杂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时,为谋生路,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而且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都是低级官吏,由于不堪吏职,他动荡于仕与耕之间有十余年,几起几落使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的他已将功名富贵排除心外,而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理想王国,因而能平心静气,少做作、少夸饰地展示真实的自己,融于自然,悟出自然之理,浑然天成。如《饮酒》其五。诗的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如何能做到这样?诗人用一个设问句自然地归结了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如若做到了这点,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的是自然地运动,因其无意志、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完全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而乐在其中。而真正享受这种快乐的人除他之外,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农家乐”很是红火,但这只是一种雾里看花的体验。有谁能真正像陶渊明那样,长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躬耕南亩还能自得其乐并陶醉呢?倒是很多人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自我。
谢灵运(385年—433年),出身东晋时显赫的谢家,名将谢玄之孙,王羲之之曾外孙,十八岁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406年,谢灵运出仕,自此官运亨通。直至420年,刘
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公降为侯,任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文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后又被取用,但他依然荒废政事,遨游山水。司徒刘义康谴使收录,谢灵运兴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爱其才,降死一等,流放广州。他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纵观其一生可以说是一条下坡路,而这样的路恰恰是诗人无法适应而耿耿于怀的,因此虽然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有很多充满着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但谢灵运执着于功名利禄,纵情山水自然只是他寻求解脱的手段,艺术上更多地体现贵族文人的富贵之气,因而他无法做到平心静气地融入山水。他总是在官场和隐居中矛盾着。如《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一方面欣赏沉潜的龙姿态优美,一方面羡慕高飞的鸿鸟声音响亮,患得患失,犹豫不定。实际不是“力不任”,而是不甘心。所以才会有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带有没落贵族的特征。因此他和山水也就无法相亲,是有隔膜的,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山水只是排遣苦闷的工具,接纳不快和郁闷、牢骚的地方,得鱼忘筌,用过之后山水也就被忘却了。而现代的“山水游人”则是不可同日而语,还要留下不该留的。试想一个真爱山水的人怎么可能向他倾泻这些“负能量”。
第二,陶诗重写意,像水墨画,追求神似;谢诗重写实,像油画,追求形似。
陶渊明的诗歌注重写意。他注重言外之意,充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诗歌语言虽然极其普通平淡,但却经过了高度艺术提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看似不经心地水墨画般地随意点染,却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意蕴,清新、自然。
谢灵运的诗歌则重写实。其山水诗多记录其亲身游历的经过,且注重对山水景物的精雕细刻。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些诗句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触剪取的,从而将山水、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再现了出来,收到了油画般巧妙逼真的效果。
第三,陶诗用平凡常见的意象,创造出宁静、平和、纯美的意境,情景交融;谢诗多记录亲身游历的经过,将山水景物置于性情之外,是描摹的客体,情景分离。
陶渊明的诗歌喜欢用山川、飞鸟、村庄、草庐、炊烟、菊花、鸡狗这些极其平凡常见之物,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纯美安闲的诗意的精神境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外在的事与景、内在的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意味深远的意境。诗人突破事物外在表现形态的局限,不着重于事物外形的摹写,而是提炼形象,使之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记录其亲身游历的经过,他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但这些山水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是诗人描摹的客体。在他的诗里,山姿水态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了主要的艺术追求。“阳谷跃升。虞渊引落。景曜东隅。晼晚西薄。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凉来温谢。寒往暑却。”陶诗里相互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被割裂了。他没有进入陶诗的浑然一体的境界,而是把这些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显示给读者,因此其山水诗很难达到那种浑融无间的境界。
然而,无论如何,陶谢两人都为中国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使“山水”和“田园”从此登上了诗坛,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篇:阳光香格里拉的优美散文
天空也渐渐变得灰淡,明明车窗外是铺天盖地的阳光,我却看不到了。恍惚的时候,不经意的又想起片子里藏区的天空。
这是许久以来的第一天,可以安静的坐在这里,没有任何焦躁挂念地写下一些字。
在悄然间变得忙碌。
已不记得上一次蜷在沙发里看电视是什么时间,已不记得卧在床上细细看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仿佛那些都是天尚未转凉的事了。
家仿佛是一间旅馆。只是供我疲惫得支持不住的时候让我休息。
闭眼,便睡去,睁眼便离开。除了整理床铺的时间,一切都是匆忙的。
日子却变得简单,不用思虑那些到现在也尚未解决掉的事情。
只是在那去南部山区的路上,忽然想起他来,便被记忆的一支冷箭击中,颓然地靠在车窗上,眼睛便湿了。
不至有泪。心酸的怅然。
去外界的路,与初见时已不可比较。离别了这么些年,样子大变了,不再是荒无空旷。一成不变的仿佛只有自己,却不包括自己的心态与模样。
特别时间里的特别愁怀,是任何表情和任何姿态也稀释不了的、慰藉不了的。
阳光过时,玻璃上映出自己的面容,那是在时间流逝里已老的容颜。
记得,几年前曾在央视看过寻找香格里拉的纪录片。那时,父亲还在,我尚是轻狂意气初成长的少年,处于年少无愁强说愁的阶段。现在想来,当初的那些感悟与如今的历练简直是两重天。
我仍不能够完全明白藏民族的信仰,即使有感触,也是全当人文纪录片一看而过。
前几天,重又看到,感触却大不同了。重温那些片断,记忆里闪过一些熟悉的,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激荡。
藏区的物质相对于内地来说还是显得十分贫乏。那种广阔的地方,部分以游牧为生的藏民生活,艰苦不能以语言来表述。电视与图册上看到的,算起来已经是富足的了。给S看这些片断,她竟表示不能接受。
路上,常见朝拜的人。一身单衣,未有什么行装。朝圣的路途,几百里、几千里,半年、一年,对于他们没有具体的概念。太多的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愿望。如果能够,至少,一生中要这样做一次。
他们手中常转经轮。我们平时入寺烧香,大都是祈福自己与家人。而藏民转经筒、点油灯却是祈愿所有的人都平安健康。他们大都怀着这样的心:你可以上天入地,钻山跨海,我都不羡慕。你若能使天下的孤儿都有父母、天下不再发生战乱、苍生不再有疾苦,那么,我就会羡慕你。
看见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如此艰苦,总以为他们应该没有开心可言。只是他们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纵横的沟壑里面,满含着快乐。他们唱着歌盖着房屋,一边跳舞一边夯实新建的屋顶,快乐而自信地构筑着家园。
而我们看似富有、衣着光鲜,其实每天都有烦恼不断地产生出来。我们忽视了太多东西,比如阳光,比如亲情。应该常见的东西,却总是被我们忽视。被我们忽视的这些东西藏民族却一直很珍惜,感恩的心、感激万物的心常伴随他们,因而他们感到很快乐。
在藏区寺院里的僧人、**,他们每天醒来,首要做的是念诵经文,为的是净化心灵,心存善念。
依照上述讲述人说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如果每个人早晨起来,心里都能够心存善念,那么,这一天不会产生害人的念头,也就不会去做坏事。
大约是那么纯净的地方,才会生出那样纯净的心来。
回首看自己的这些年,不知道自己都确实做了些什么。心性修养谈不上,悲天悯人,珍爱万物的心更是望尘莫及。在俗世里沉得久了,“信仰”一词早在自己的字典里淡去,更多的是在“得”与“失”之间苦苦挣扎,内心的真正欢乐却越来越少。
就这样想着,忽然间,仿佛一切便释然了。
阳光重又灿烂,天空也在眼前展现纯净的蓝色。
其实,我知道,它们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在沉迷的时候蒙蔽了双眼。
恍然间,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萌动、一种冲动。关于与他的结局,也变得不再重要。所有的一切,与那纯真相比,已经不算什么。
我也在那一时,忽然明白:寻找香格里拉,那人间的天堂,又何止是一个地名?其实,它缘自所有人心中最宁净圣洁的那片思想,如同阳光一样一直存在,只是平时被太多的人忽视,被尘世里的喧嚣、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