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摘 要:对于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主要是在学习、学会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新一轮课程的探索中主要是进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不是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自我求知精神和探索过程,尤其主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成员的作用,培养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校正、补充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理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合作能力 培养 数学素养 提升
一、打破旧的学习模式,改革以往学生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模式
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前老师会留给学生大批的练习作业,上课时让学生学会书中例题的内容,学一题会一题,再加上相关类型题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度过。课堂上,学生调动不起半点热情,只会听从老师的命令;黑板上是长长的板书,老师唾沫横飞地向学生传授一套自己的思想,而学生除了一味地记笔记之外,也只是学会几个解题步骤罢了,并不能举一反
三、真正地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这可谓是小学教育的一大缺憾。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小学的数学教育重在学生大脑的开发,对以后对物理、数理的认识十分重要,所以传统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使用在重视素质培养的今天,打破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学习,增加合作意识
培养实践教学理念,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践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小组同学集体的合作。小学生处于一个天真活泼的年纪,任何有意思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数学教育,应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认为学习生活是枯燥的。而教育又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所以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探究上,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计算过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都是不重视公式的推导,直接给出公式,进行计算。而在新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老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做几个小正方体,然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小正方体的体积。学生在经过测量之后给出测试的结果: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都为1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拼凑成一个6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学生就会运用乘法原则将单位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凑起来,然后让学生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让学生都摆几次体积不同的长方体,将数据写到一张纸上,先自己探索规律,结果学生发现: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便是“底×宽×高”。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努力探究的结果,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印象深刻,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问题上,这便是教学工作研究的成功。小组学习还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会就行,至于其他都是在次要方面,过于追求学生在理论上的能力,而不去考虑其在举一反三上思维的开发运用。数学是一门理性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可能在一道题上能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在相关题型上有所变动,这样的学生就会一片茫然。当然对知识点灵活掌握的学生自然不会面临这种窘状,他们能够流利地把知识点表达出来,说明这套知识体系已经在他们心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对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结构有很大帮助。小组互相表达交流,有助于学习体系的形成。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这种观念。小组配合、小组研讨、小组结论正好为合作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思想有限,但是如果多个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那么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工程当中,更是离不开小组的合作。这种群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在合作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数学是一种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小组交流可以互相促进这种能力。例如,在一道计算题的解答上,一个同学可能只想出一种做法,但是另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其他方法是正确的,两个人争论,纷纷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两人看着对方的解题步骤,请小组同学做评判,结果大家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于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学会了两种方法。而这种以争论为开端的形式则会让在场的每个人印象深刻,以后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模式中,我们要摒弃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良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发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把学生打造成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形成一套独立思想的优秀学习者,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09)。
[3]黄娟小学教师教科书研究的策略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教学中要如何来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各有各的见解,我汲取众人之观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于教学中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环节,低段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乐趣;中高段可采用激烈机制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则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读画画、读读演演、读读编编、指导学生开展摘抄活动、于阅读中穿插游戏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感到单调,而且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读法,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去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读到一定的程度,很自然的就会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效果。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听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表达的情景,多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口语交际课上,不断引导学生练习表达。课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呢?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太注重教学生如何去写,给学生讲太多的写作方法,灌输太多的写作技巧,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写、批改、讲评的套路使得学生怕写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忽略了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关键这个因素。如若我们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书籍,当学生涉猎了群书,扩宽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领悟了各种表达方法后,再加以引导学生坚持练写,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作文难”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语言干巴不具体。由此种种都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原因。老师怕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有言不由衷的心虚之感;更怕改作文,错别字、语病、选材、谋篇,一项一项都要精批细改,犹如蚂蚁搬山,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作文水平不见长进,是师生心中越来越重的无奈和烦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对这个问题,语文教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则是众说纷纭了,莫衷一是了。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兴趣的产生可能源于偶然,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但要真正使这兴趣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对写作文乐此不彼,还必须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兴趣,将听说读写有机的联系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上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能力。关于语文的解题能力,我们要在平时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分析,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各个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解题的综合能力培养。
第三篇:强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现代科技日益变化,进入新时代以后,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过程当中,多媒体慢慢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时期下对教育起关键作用的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新时期的人才要学会运用新技术,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当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中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后,课堂教学就不能仅仅只靠黑板和粉笔来完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软件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人机交互引导学生进行各项训练和作业,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人机交互,创造自主学习环境。所谓人机交互就是人工和机器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设备,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人机交互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选择,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作为主要角色的,学生只是简单的服从和配合,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不会主动学习,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老师提前安排好的,没有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配合和参与,没有自主性,教学效果甚微。在信息技术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通过新型的多媒体课件,创造一个交互性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基础,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选择自己的练习作业和课题。因为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是完全有能力来制作这种类型的教学课件的,再加上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也是适合人机交互的,从课前的知识预习到课中的例题讲解到课后的习题练习都是根据不同层次设置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和练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老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老师,要懂得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协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以及课后联系方面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指导,让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现实出来的一些问题,老师也要不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寻找答案。例如找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和例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进行解读,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也可以让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共同探讨,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然后再与老师的想法相结合,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会知识,促进自己思维的形成,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对“幂的运算”这一章知识点进行总结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基本的总结和概括,标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和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然后老师再做一个较全面的总结,进行相互结合,让学生提出老师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并且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且加以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增强自主性,学会自己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多样化探索学习,提高主动性
1把无形的知识有形化。初中的数学知识逻辑性是相对比较强的,理性知识比较多,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是比较片面的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缺乏充分的图像支持,学生没有可以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有的人对许多概念都不理解,无法熟练运用,在正式解题的时候非常吃力,而且正确度也不高,学生的主动性缺少,长期下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主动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把无形的知识变得有形化,让学生在有形中学会学习,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时,通过师的讲解学生最后可能知道平移后的图形是不变的,但是对于这个过程可能难以想象,所以,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运用一些多媒体的软件和技术来展示这一过程,比如运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将三角形平移的过程一点点的展示出来,从第一部第一条边到最后一步都能显现出来,非常的清晰和明显。用这样的方法显然要比老师光用语言叙述要直观和有效得多。
2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初中数学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接受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只有强化记忆来背熟公式和概念,以此来掌握数学概念的特性和用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他们不能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无法主动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和概念,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老师要把抽象的公式和概念,通过信息技术媒体的转化和解读,形成比较具体的图像和可感知的物体,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对于刚开始接触二元一次方程的学生来说,有时候不太容易理解,比如a=b+3这个方程式,只要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b的每一个值,a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解析这个方程式,用动画、图像等来表示,如假设b是一堆苹果,3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不能变,我们可以用3个橘子来代替,在一个篮子里放3个橘子,要不断地往篮子里放苹果,那么a就是苹果和橘子的总数,当往篮子里放3个苹果的时候,篮子里一共有六个水果,那么a就是6;当往进放5个苹果的时候就是8个水果,那a就是8,以此类推,不管b是几,a都会随着它变化,并且变化的值只有一个。这样用具体的物体把这样的方程式表现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记忆和认识,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自己去探索学习,学习效果更好。
3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人类对于动态的物体感知能力显然要比静态的物体感知效果要好,运动的物体能更好地刺激人的大脑,对现象做出反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只是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光看书本或是黑板,很难想象或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新媒体课件或是电脑技术,静态的课本知识用动态的图像或现象表达出来,让学生对看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图形的对称需要发生许多的位置变化,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不变的,所以老师可以运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变化。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将图形的每一条边,每一个
角的运动轨迹都展露无疑,更加立体和动态,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变化掌握大体的技巧,然后让学生也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动手,更加清楚明白的揭示图形的变化和对称,对于许多的类似问题,如旋转、翻折等的一些图形的运动都可以用这类软件来进行教学,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己去研究探索,从而逐渐养成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由于互联网的无限制性,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包括大量的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还能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模拟不同的情景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大脑,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学会思考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资源和信息,创设不同的方法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主动学习和创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意识和探究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章时,就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首先老师利用投影,像学生展示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以及在生活我们见过的类似于中心对称的图形,把学生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查一些相关的资料,多搜集一些中心对称图案,从基本的到复杂的,并展开探究和讨论,得出答案,总结规律。最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图形设计一个拼图,再加上不同的颜色,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样课堂气氛就能活跃起来,同学们各发其想,有时候还能出乎老师的想象,最后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相互借鉴。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展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当前新时代下教育新课程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将传统优势和新技术设备相结合,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篇:论文: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利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牟静
数学抽象是指舍弃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是数学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从《课标》2011版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抽象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一、亲化生活,初步感知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们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来认识现实世界的”。一切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源于感知。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真知。数学教学亦无例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感知的作用,必须用感性形象来支持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的学习。而我校所提出的“亲化生活”就是对课程作生活化处理,使之与孩子生活世界贴近、亲近,给孩子提供爱学习、能学习和会学习的感性材料。
《三角形的认识》对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尝试教学法”所提出的,“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的原则,出示了“金字塔”,“自行车”,“桥梁”,“空调室外机”这四张学生熟悉的图片,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找相同”。学生能轻松地找到每张图片中都有三角形,同时让学生用手,指出其中哪里有三角形。这四张图片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知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给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初步感知的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为进一步高水平的抽象概括提供了基础。
二、亲究探知,形成表象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我们可以看出尝试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去探究知识。而我校“亲究探知”的学习策略也是让学生亲自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崭新的认知,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后,我便出示要求:(1、先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再用直尺将你摆的三角形画在纸上。
2、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感知的三角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然后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摆的三角形画出来,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三角形表象,并为建立三角形概念完成过渡。
三、亲省明知,抽象概括
“亲省明知”就是通过开展自我反思来达成认知的精准化、深刻化和体系化。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抽象概括的最高层次。刚才学生将初步感知后形成的三角形的表象画在了纸上。接着我便组织学生反思自己刚才的画法,通过交流不同的画法把握时机,及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接着我又追问学生:现在谁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用语言抽象出来的,因此,我让学生思考片刻,再自学书上80页的内容,(出示图片)。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反思,书上所说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能概括出三角形的这3个特征吗?在学生表述有困难时,我及时出示课件,由三条独立的线段,一步一步演变到首尾相连,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也能清晰地理解“围成”的含义。在这里使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将“围成”和三角形的3个特征联系起来。这样的设计也正是利用了尝试教学法中提出的“诱使学生自学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习三角形画高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看书学习怎样画高,再组织学生来交流画法的方式,而从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为起点,先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然后独立尝试在作业纸上画三角形的高。这样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反思旧知,联系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交流时,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中画高的方法,来判断刚才这些同学画的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样通过猜测——尝试——反思——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尝试教学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心理经历了一些变化,突破了本课的一大难点,还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与底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深刻的认识,使画高的操作活动价值最大化,也轻松地将“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过亲化生活,初步感知;亲究探知,形成表象;亲省明知,抽象概括这三步最终实现将生活中的图形抽象成数学中的图形。
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前 言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方法上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交给了教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所谓的“议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用心 爱心 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