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一步回到心灵美文摘抄
在生活中,因为生性愚钝、老实木讷、反应迟缓,所以我干什么事都慢半拍或者几拍,实在是与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步伐相悖。因为这样,我总以为前面最好最美的花朵一定是别人的,最大最甜的果实一定是别人的,如果天上会掉馅饼,那也一定是别人先吃到嘴里。因此我常常不与人争上下、比高低。我的人生态度,说得好听一点,是淡泊宁静,说得不好听一些,是不思进取。
如果用自然界中的植物打比方,我想,我不是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也不是鲜艳夺目的美丽花朵,甚至连一片葱郁的叶子都不是,我只是墙角的一棵小小草,在自己的位置和坐标上,听树叶在风中恢弘的交响,嗅花朵弥漫过来的芬芳,给脚下某只蚂蚁当暂时栖息的驿站。
马可·奥勒留说,隐居乡村茅屋、山林海滨,只是凡夫俗子的标记,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看来,我曾经以为的回归大自然就是人间仙境的想法只是停留在凡夫俗子的阶段,所谓退隐的初级阶段吧。是啊,闹市有红尘喧嚣,山林亦有鸟雀啁啾,唯有自己的心灵,只要自己愿意,应该是一处宁静的退隐之地,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最后一方净土吧。
我喜欢的女诗人狄金森,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写下1700多首诗。她对世俗繁华、名利、宗教甚至爱情都是超脱的,她生前只公开发表了10首诗,退出基督教会,独身终老。她说,灵魂只选择自己为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她说,饮食珍贵的文字,精神会变得强壮;她说,活着,使人感到羞耻,代价高昂,我们付出了庄严,但我们是否配有这样一种必须堆积生命像堆积货币那样才可能换取的东西?我也常常如此反省,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如何活着才不是行尸走肉,如何才能真的回到心灵,渐入生命的佳境?
曾经,也年轻气盛,壮志虽未凌云但也过了头顶的树梢;曾经,胸襟虽不甚宽广,装不下江河却也容得下一条奔流的小溪;曾经,画不出一幅美丽的画,却准备好了五彩的笔和洁白的纸。对我们这样普通平凡的芸芸众生来说,人生旅途,有一两朵鼓励的小小鲜花,一两杯祝福的淡淡清酒,或者有被汹涌人潮淹没的一阵短暂而轻微的掌声,这样也许已足矣。就算什么也没有,我们也要这样寂寞而从容地演完自己的戏,然后从容谢幕。
既然今生注定跑不过甚至走不过别人,那么,就让我安于自己的宿命,在世间某个安静的角落停下来,回到心灵的宁静吧。退一步,未必就是海阔天空,但躲开茫茫人海,慢一步,退一步,拥有一段宁静的路,有一个小小而自由的空间,属于身体的也属于心灵的,总是好的吧。退一步,再退一步,退到无人打扰的静谧里,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我不捡拾远方的珠贝,不采摘前方的玫瑰;不要钻石、黄金,不要桂冠、花环,不要潮水一样奔涌而来的五颜六色的泡沫。我要放下那些纠缠在生命里的繁复欲念,像曾读过的一句诗那样,做一颗单纯的露珠,做大地上最小、最干净的孩子。我要退到这世间安静的一隅,守一盏枯灯、一颗星辰、一丝微风、一片月光、一缕书香,安然自享生命的宁静与洁净。
我还要默念庄子的话,顺其自然,你就会开花。是的,顺其自然,退至心灵,我甚至不奢求开花,只要一抹生命的绿芽,在大地上绿过,也就无憾了。
第二篇:心灵捕手美文摘抄
尊重,是最好的行善
曾经有一位大善人,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设粥棚,布施乡里,并且经常出钱为当地百姓修建公共设施。但是乡民们对他的善举并不心存感激,当他亲自将过冬的衣服发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对他说“谢谢”,却对施舍衣服的管家礼遇有加。他回家后质问管家为何会如此,管家直率地说,那是因为我把他们当做跟我一样的人,互相热情问候,彼此关怀;您却高高在上,令他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您想让他们真心道谢,那么就请您先对他们微笑吧。
听了管家的话,善人决定试试,他开始在上街时跟迎面而来的乡民打招呼并微笑,几个月后,乡民们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像见到亲人一样对他。在过节的时候,乡民甚至竭尽所能地将家里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善人的美名开始被大家接受和传播。
正像物理学上牛顿提出的反作用力定律一样,人格上也存在一种平等互动的反作用律,你给别人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若是施舍金钱财物而缺乏尊重,将来虽然能收获同等的财物和金钱,却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唯有以真诚、平等、谦恭、尊重、仁爱的心去热情关怀和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敬爱
18年前的“萌”侠马云
刚从阿里巴巴集团CEO职位卸任的马云,在1995年刚刚开始创业时,一天晚上8点多,他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五六个大汉在撬井盖,马云判断他们是要偷井盖去卖。他心想,前几天报纸上登过有个小孩掉到没盖子的窨井里面淹死了,但如果去阻止,这五六个大汉我又怎么打得过?马云就骑自行车跑到前面去找人,绕了两圈没看到警察。他实在忍不住,就骑过去指着偷井盖的几个人大喊:“你给我抬回去!”这时突然有几个人冲过来,还有摄影机对着他……原来这是杭州一家电视台在做节目,测试路过市民对偷井盖行为的反应,马云因此第一次上了电视。这段视频最近被上传到了网上,立即成为关注的热点,视频里的马云三十出头,一身侠气……不少网友纷纷赞其身上的正能量:有的说他“蠢萌”可爱;有的说他很有社会责任感,有勇有谋;还有的表示终于知道马云为什么能够成为顶级企业家了。
古人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像其德。阿里巴巴能够在业界大获成功,自然蕴含着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伦理因子,其中一个重要因子就是社会责任感,马云18年前的侠义之举表明了这一点。
手机之父的动力
马丁·库帕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于是决定去从小崇拜的无线电专家乔治的公司试试。当库帕敲开房门时,乔治正在专心研究无线电话。库帕恭敬地说:“尊敬的乔治先生,我很想成为您公司的一员,如果能够当您的助手那就更好了……”没等库帕说完,乔治便粗暴地打断他的话,问道:“你干无线电多长时间了?”“我今年刚毕业,还从没干过无线电工作。”“年轻人,我看还是请你出去吧……”乔治还是觉得他太年轻,不足以为己所用,于是下了逐客令。库帕临走时说:“终有一天,您会正眼看我的。”
1973年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此人正是库帕。乔治怎么也想不到,当年被自己拒之门外的年轻人,竟然比自己先一步研制出了无线移动电话——手机。手机的问世,让马丁·库帕闻名世界。记者采访库帕时问道:“如果当时您留在乔治的公司,您肯定会协助乔治完成手机的研制。”库帕回答:“不,如果当时乔治留下了我,我也许永远也研制不出现在的手机来。正因为他拒绝了我,掐断了我想向他学习的念头,所以我才重新开辟出了一条研制手机的道路。”
遭受不信任、嘲笑、歧视,这是古今中外的英才俊杰都难免遇到的。但能将难忍的屈辱化为刻骨铭心的动力,最终使其变成通向成功和光荣的阶石,则是历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忍受不了屈辱,并因此而灰心、颓废,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和碌碌无为。
德鲁克的“反省课”
1927年,18岁的彼得·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20岁时,他被汉堡最大的一家报社录用,成为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22岁时被提拔为总编助理。当时的总编在每年伊始和当年过半的两个时间段里,都会让报社员工花费一天半时间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总结成绩、找到不足,并构思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等等。一周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这一“反省课”给德鲁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战后,德鲁克在美国研究通用汽车,这时他想到了过去的“反省课”,决定效仿。此后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哪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然后再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德鲁克保持这个习惯长达60年。
有人认为世间优秀者只是犯错较少、成功较多而已,其实不然,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有一个重要环节——善于反省。对于职场人来说,反省像每天吃饭那样必不可少,不容轻视。反省做得好,就会不断地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发现隐患、防范未然,进而奔向成功的目标。
大师的为人之道
一位表演大师准备上场,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但等到弟子转身走开后,大师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旁边有个人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先生,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表演时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我将来会慢慢教给他。”
对他人的热情和善意保持尊重、爱护的态度,即便他的建议自己不认同也要如此,这是真正文明礼貌的表现,不仅反映着道德文明,而且体现着一种深入细节的仁爱艺术。正如台湾作家刘墉所说:“施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
为乞丐举行的隆重葬礼
2009年11月的一个周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莫克小镇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自发而来的人们排成了一个长长的送葬队伍。送葬的对象是一个因心肌梗死而亡的残疾乞丐——杰弗森,他平生并没有任何英雄壮举,但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个好人。
他曾向消防部门报告了三处火险隐患;他曾为一位截肢青年无偿献血500CC;他曾向遭受飓风的佛罗里达州灾民捐献了2000美元——他全部积蓄的三分之二;他曾花费一年多时间四处奔走,帮助两个走失儿童找到了亲人;他从不乱扔垃圾,他会背着废品走上5里多的山路,送到镇上的垃圾回收站;不管收获多少,他总是微笑,从未听他叹息过、抱怨过什么……葬礼上,牧师阅读了杰弗森放在衣兜里的遗言:“我很感激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我一生都在接受人们善意的关注和帮助,都在感受着爱的温暖,我也十分愿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关切和温暖,只是我做得太少了,少得可能连上帝都看不到,但我还是衷心祝愿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
古人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寿不定,或长或短,长亦不过百年。在这短暂如一秋的人生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在死后为世人所敬重和悼念呢?一个流浪、残疾的乞丐,却以自己善良慈爱的心和持续的善举做到了这一点,这足以令我等四肢健全、衣食无缺的健康人汗颜。很多人对此,并非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第三篇:心灵絮语美文摘抄
锁上昨天的大门
我们回不去了,这是肯定的。
——达芙妮·杜·莫里埃
昨日已经逝去,但是昨日的光景会在今天留下印记。不管昨日的境况是好是坏,我们都从中收获了经验和教训。同样,今日的旅程也将影响明日的方向。已经变换了的场景不能重演,但是如果我们把过去留下的宝贵碎片收集起来,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每一次经历都帮助我们解开生活的重重谜团。今天的故事慢慢展开,我们在一场场冒险中向着生活的纵深处前进。经历是属于自己的,一次经历就是一把打开命运的钥匙。我们向前进,只能向前,因为身后的大门已经关闭。
生命道路上埋藏着三份宝贵的礼物,等着我们去发掘。带着勇气与信念,直面生活的各种机遇,是我们收获的第一份礼物。放手昨天,放手去年,是第二份礼物。我们放手的、抓紧的一切加起来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这个信念则是最重要的终极大礼。我从不需要回到过去。我的命运赢在未来。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想要的一切,甚至更多。
接受平凡的自己
进步的道路既缓慢又艰难,从小大人就是这么教我的。
——玛丽·居里
我们寻求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但我们有时会感到迷惘,将二者混淆。当我们还是一个学徒的时候,我们就苛求完美,这往往给我们带来很多苦恼。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我们就能理解,错误仅仅是生活和学习道路上的必经阶段,而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们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完美的执著将逐渐淡去。我们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完美才能带来自我认同是一种错觉,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这种错觉让我们倍感委屈。要想打破旧有的思维,需要承诺和行动。首先,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源自平凡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礼物。这样的自己,本身就是完美的。对自己不断重复这一点,是良好的开始。但即便如此,进步依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完美,是用来追寻的,而不是用来成就的。
我织就的生活纷繁复杂。我需要从容细致,一次只织一针。将来回望,我会发现,不管这是怎样的进步,生活的大图景都是完美无缺的。
第四篇:退一步的雅致美文
朋友去德国出差,进了一间公厕,发现洗手池中居然落了好多苍蝇,感到非常恶心。他大惊,这与严谨的德国人一向使公共环境一尘不染的作风实在是格格不入。他再仔细看的时候,发现那是一片高仿真的印花瓷砖,上面印了一些仿真的苍蝇。据说,在德国只有极其干净的洗手间才会用这样的瓷砖。这里面洋溢着一种欧式幽默,令人不禁失笑。
看过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一本随笔集,在其中这种现象被命名为“雅致原则”,即当你追求某个目标接近极致,你可能费尽力气很难再进一步时,不妨留下一个破绽,稍微缓行一步,稍微退让一点,却往往可以获得比拼尽力气再往前一步更好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当洗手间极其干净的时候,你如果想做到事实上的“更干净”,明显已经很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用上了印着苍蝇的高仿瓷砖,仿佛在告诉你,我足够干净,我已经干净到了很奢侈地用仿真的脏东西来和你开个小玩笑。
想到这里我有些明白了,难怪欧洲做工最为精良的裁缝,往往也会外露手缝手绣的针脚,以彰显作品完全出自手工的卓然品质;难怪时尚达人们打上领带的时候,结头处并非标准的正三角形,总是稍稍歪一点,有的甚至有意松垮一点,露出一点里头的衣领——因为过于标准的三角形,会被人怀疑是内藏拉链的“易拉得”便宜货。而用料上乘的名贵领带,在经人手打上去的时候,有点不规则的歪斜是正常的。
这真是一个极妙的主意,有些时候,稍退一步,事半功倍,却也不用撑得很累。
第五篇:给心灵归零美文摘抄
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天生的经商奇才,当年还不到40岁,事业就已经做得很大了。在一方小城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常人眼里,这应该很幸福了吧。物质的丰厚,别人的尊崇,一般人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还不到40岁,就已经拥有了。可是他却并不觉得快乐,长期的经营盘算,尽管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失之甚少,但他却越来越厌烦自己的工作,开不完的会,推不掉的应酬,使他根本没有时间顾家陪妻。
备受冷落的妻子后来跟别人走了——当金钱和物质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唯有爱才显得难能可贵。女儿也离开家住进了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他从来没有去给她开过一次家长会,他渐渐地游离出女儿的视线之外,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淡漠。
那段时间,朋友的心情坏到极点,对一向倾心和热爱的工作有了抵触。他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外出散心。有人建议他去附近的清凉寺,那是小城唯一一个清心的去处,吃素食,听经文,傍晚夕阳西下,群山尽染的时候,听倦鸟归巢的鸟语,听风穿过群山,轻微地叩响清凉寺的钟声。他忽然觉得心中清澄明净,不带有一丝杂念,那种感觉美好得难以用语言形容。
后来他说,我从来不知道,生活还有另外一种过法,每天囚溺在复杂的人事纷争尔虞我诈之中,脑子都快烂成一锅糨糊。后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凉寺住上两三天,而且套用了一个名字,叫定期归零。定期把坏情绪坏心情清理掉,保持在一种宁静和清新的状态。
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名人故事。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有一年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期,只身一人去美国南部农村,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到餐厅去刷盘子。在田里做工时,背着老板吸烟,或者和工友偷着说几句话,都让他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他最后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仅仅干了4个小时,老板就给他结账,老板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了一种全新的享受。
现代都市人,生存的空间小,工作的压力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积攒下越来越多的垃圾,当人生出现负分,当心情出现负分,不妨尝试一下负分清零,给心灵放个假,你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