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心灵的身影美文摘抄
人的一生,心弦总有被触动的时候。在被触动的那一刻,总会派生出一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的外祖父,据他的回忆,鬼子的钢丝曾穿透过他的肩胛,他是从被奴役走向抗争的。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了有名的“拼刺刀英雄”。每次他讲到战场上的情形,总是一脸肃穆。记得有一回,他给我讲了抗战时期与鬼子的一次交锋。在与鬼子短兵相接时,他忍受着浑身的伤痛,一连刺死了6个鬼子。讲到最惨烈的时候,他竟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声音颤抖,双手仿佛端着枪,使劲向前刺去,嘴里喊着“杀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刻他愤怒的眼神,以及那一声所向披靡的呐喊,也就是在那一刻,一尊属于外祖父的英雄雕像,耸立在了我的心中。
一部影片展现了这样一位共产党人。他,灰色的布衫和长裤上面,沾满了鲜红的血迹,点点滴滴的鲜血还在不断地滴落到脚下的土地上。他受伤的身躯,从脖颈到双腿,都被粗长的麻绳紧紧地捆绑在栏杆上。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不掺半点忧虑的眼睛,在落叶萧瑟的寒风中,在河边几个扛着长枪的日本鬼子面前,镇静地时而看看汩汩流淌的河水,时而张望着朵朵飘荡的白云。这个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是共产党游击队的一位指导员,为了掩护几个弹尽粮绝的战士突围,他孤身和敌人对抗到了最后一刻。
我高中时的一位化学老师,个头不高,头发稀疏,身体羸弱。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平生最难忘的。记得有一次我上门请教一道实验题,走进他的住房时,我没有看见一件像样的家什,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之外,最多的是放在壁板上的大量书籍。从这间小屋我体会到了他的清贫。但在我求教的那一刻,他二话没说,很快找来了实验用品,当场为我做了实验,解答了我的疑难。他对已对人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我曾经被一篇沙漠治理的文字感动,从中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的身影,而是一群孩子的身影。我一直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这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参加了沙漠治理的义务劳动。在酷暑中,烈日下,他们只剩下最后一瓶矿泉水了,可是谁也舍不得喝一口,就在传来递去的过程中,水洒在了沙漠上。看到饥渴的沙漠瞬间“吮”干了这瓶甘露,孩子们难过地哭了。
在我们琐碎凡俗的生活中,总有一些身影可以深入心灵。这些身影或高大伟岸,不同凡响;或平凡渺小,质朴动人。当他们凸显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时,总能够带给我们由衷的感动。这份感动,在我们对人生的感觉出现疲惫或懈怠时,总可以恰到好处地叫醒我们沉睡的灵魂。
第二篇:心灵捕手美文摘抄
尊重,是最好的行善
曾经有一位大善人,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设粥棚,布施乡里,并且经常出钱为当地百姓修建公共设施。但是乡民们对他的善举并不心存感激,当他亲自将过冬的衣服发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对他说“谢谢”,却对施舍衣服的管家礼遇有加。他回家后质问管家为何会如此,管家直率地说,那是因为我把他们当做跟我一样的人,互相热情问候,彼此关怀;您却高高在上,令他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您想让他们真心道谢,那么就请您先对他们微笑吧。
听了管家的话,善人决定试试,他开始在上街时跟迎面而来的乡民打招呼并微笑,几个月后,乡民们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像见到亲人一样对他。在过节的时候,乡民甚至竭尽所能地将家里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善人的美名开始被大家接受和传播。
正像物理学上牛顿提出的反作用力定律一样,人格上也存在一种平等互动的反作用律,你给别人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若是施舍金钱财物而缺乏尊重,将来虽然能收获同等的财物和金钱,却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唯有以真诚、平等、谦恭、尊重、仁爱的心去热情关怀和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敬爱
18年前的“萌”侠马云
刚从阿里巴巴集团CEO职位卸任的马云,在1995年刚刚开始创业时,一天晚上8点多,他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五六个大汉在撬井盖,马云判断他们是要偷井盖去卖。他心想,前几天报纸上登过有个小孩掉到没盖子的窨井里面淹死了,但如果去阻止,这五六个大汉我又怎么打得过?马云就骑自行车跑到前面去找人,绕了两圈没看到警察。他实在忍不住,就骑过去指着偷井盖的几个人大喊:“你给我抬回去!”这时突然有几个人冲过来,还有摄影机对着他……原来这是杭州一家电视台在做节目,测试路过市民对偷井盖行为的反应,马云因此第一次上了电视。这段视频最近被上传到了网上,立即成为关注的热点,视频里的马云三十出头,一身侠气……不少网友纷纷赞其身上的正能量:有的说他“蠢萌”可爱;有的说他很有社会责任感,有勇有谋;还有的表示终于知道马云为什么能够成为顶级企业家了。
古人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像其德。阿里巴巴能够在业界大获成功,自然蕴含着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伦理因子,其中一个重要因子就是社会责任感,马云18年前的侠义之举表明了这一点。
手机之父的动力
马丁·库帕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于是决定去从小崇拜的无线电专家乔治的公司试试。当库帕敲开房门时,乔治正在专心研究无线电话。库帕恭敬地说:“尊敬的乔治先生,我很想成为您公司的一员,如果能够当您的助手那就更好了……”没等库帕说完,乔治便粗暴地打断他的话,问道:“你干无线电多长时间了?”“我今年刚毕业,还从没干过无线电工作。”“年轻人,我看还是请你出去吧……”乔治还是觉得他太年轻,不足以为己所用,于是下了逐客令。库帕临走时说:“终有一天,您会正眼看我的。”
1973年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此人正是库帕。乔治怎么也想不到,当年被自己拒之门外的年轻人,竟然比自己先一步研制出了无线移动电话——手机。手机的问世,让马丁·库帕闻名世界。记者采访库帕时问道:“如果当时您留在乔治的公司,您肯定会协助乔治完成手机的研制。”库帕回答:“不,如果当时乔治留下了我,我也许永远也研制不出现在的手机来。正因为他拒绝了我,掐断了我想向他学习的念头,所以我才重新开辟出了一条研制手机的道路。”
遭受不信任、嘲笑、歧视,这是古今中外的英才俊杰都难免遇到的。但能将难忍的屈辱化为刻骨铭心的动力,最终使其变成通向成功和光荣的阶石,则是历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忍受不了屈辱,并因此而灰心、颓废,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和碌碌无为。
德鲁克的“反省课”
1927年,18岁的彼得·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20岁时,他被汉堡最大的一家报社录用,成为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22岁时被提拔为总编助理。当时的总编在每年伊始和当年过半的两个时间段里,都会让报社员工花费一天半时间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总结成绩、找到不足,并构思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等等。一周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这一“反省课”给德鲁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战后,德鲁克在美国研究通用汽车,这时他想到了过去的“反省课”,决定效仿。此后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哪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然后再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德鲁克保持这个习惯长达60年。
有人认为世间优秀者只是犯错较少、成功较多而已,其实不然,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有一个重要环节——善于反省。对于职场人来说,反省像每天吃饭那样必不可少,不容轻视。反省做得好,就会不断地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发现隐患、防范未然,进而奔向成功的目标。
大师的为人之道
一位表演大师准备上场,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但等到弟子转身走开后,大师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旁边有个人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先生,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和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表演时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我将来会慢慢教给他。”
对他人的热情和善意保持尊重、爱护的态度,即便他的建议自己不认同也要如此,这是真正文明礼貌的表现,不仅反映着道德文明,而且体现着一种深入细节的仁爱艺术。正如台湾作家刘墉所说:“施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
为乞丐举行的隆重葬礼
2009年11月的一个周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莫克小镇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自发而来的人们排成了一个长长的送葬队伍。送葬的对象是一个因心肌梗死而亡的残疾乞丐——杰弗森,他平生并没有任何英雄壮举,但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个好人。
他曾向消防部门报告了三处火险隐患;他曾为一位截肢青年无偿献血500CC;他曾向遭受飓风的佛罗里达州灾民捐献了2000美元——他全部积蓄的三分之二;他曾花费一年多时间四处奔走,帮助两个走失儿童找到了亲人;他从不乱扔垃圾,他会背着废品走上5里多的山路,送到镇上的垃圾回收站;不管收获多少,他总是微笑,从未听他叹息过、抱怨过什么……葬礼上,牧师阅读了杰弗森放在衣兜里的遗言:“我很感激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我一生都在接受人们善意的关注和帮助,都在感受着爱的温暖,我也十分愿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关切和温暖,只是我做得太少了,少得可能连上帝都看不到,但我还是衷心祝愿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
古人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寿不定,或长或短,长亦不过百年。在这短暂如一秋的人生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在死后为世人所敬重和悼念呢?一个流浪、残疾的乞丐,却以自己善良慈爱的心和持续的善举做到了这一点,这足以令我等四肢健全、衣食无缺的健康人汗颜。很多人对此,并非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第三篇:心灵絮语美文摘抄
锁上昨天的大门
我们回不去了,这是肯定的。
——达芙妮·杜·莫里埃
昨日已经逝去,但是昨日的光景会在今天留下印记。不管昨日的境况是好是坏,我们都从中收获了经验和教训。同样,今日的旅程也将影响明日的方向。已经变换了的场景不能重演,但是如果我们把过去留下的宝贵碎片收集起来,就可以从现在开始,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每一次经历都帮助我们解开生活的重重谜团。今天的故事慢慢展开,我们在一场场冒险中向着生活的纵深处前进。经历是属于自己的,一次经历就是一把打开命运的钥匙。我们向前进,只能向前,因为身后的大门已经关闭。
生命道路上埋藏着三份宝贵的礼物,等着我们去发掘。带着勇气与信念,直面生活的各种机遇,是我们收获的第一份礼物。放手昨天,放手去年,是第二份礼物。我们放手的、抓紧的一切加起来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这个信念则是最重要的终极大礼。我从不需要回到过去。我的命运赢在未来。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想要的一切,甚至更多。
接受平凡的自己
进步的道路既缓慢又艰难,从小大人就是这么教我的。
——玛丽·居里
我们寻求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但我们有时会感到迷惘,将二者混淆。当我们还是一个学徒的时候,我们就苛求完美,这往往给我们带来很多苦恼。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我们就能理解,错误仅仅是生活和学习道路上的必经阶段,而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们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完美的执著将逐渐淡去。我们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完美才能带来自我认同是一种错觉,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这种错觉让我们倍感委屈。要想打破旧有的思维,需要承诺和行动。首先,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源自平凡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礼物。这样的自己,本身就是完美的。对自己不断重复这一点,是良好的开始。但即便如此,进步依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完美,是用来追寻的,而不是用来成就的。
我织就的生活纷繁复杂。我需要从容细致,一次只织一针。将来回望,我会发现,不管这是怎样的进步,生活的大图景都是完美无缺的。
第四篇:给心灵归零美文摘抄
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天生的经商奇才,当年还不到40岁,事业就已经做得很大了。在一方小城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常人眼里,这应该很幸福了吧。物质的丰厚,别人的尊崇,一般人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还不到40岁,就已经拥有了。可是他却并不觉得快乐,长期的经营盘算,尽管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失之甚少,但他却越来越厌烦自己的工作,开不完的会,推不掉的应酬,使他根本没有时间顾家陪妻。
备受冷落的妻子后来跟别人走了——当金钱和物质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唯有爱才显得难能可贵。女儿也离开家住进了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他从来没有去给她开过一次家长会,他渐渐地游离出女儿的视线之外,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淡漠。
那段时间,朋友的心情坏到极点,对一向倾心和热爱的工作有了抵触。他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外出散心。有人建议他去附近的清凉寺,那是小城唯一一个清心的去处,吃素食,听经文,傍晚夕阳西下,群山尽染的时候,听倦鸟归巢的鸟语,听风穿过群山,轻微地叩响清凉寺的钟声。他忽然觉得心中清澄明净,不带有一丝杂念,那种感觉美好得难以用语言形容。
后来他说,我从来不知道,生活还有另外一种过法,每天囚溺在复杂的人事纷争尔虞我诈之中,脑子都快烂成一锅糨糊。后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凉寺住上两三天,而且套用了一个名字,叫定期归零。定期把坏情绪坏心情清理掉,保持在一种宁静和清新的状态。
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名人故事。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有一年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期,只身一人去美国南部农村,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到餐厅去刷盘子。在田里做工时,背着老板吸烟,或者和工友偷着说几句话,都让他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他最后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仅仅干了4个小时,老板就给他结账,老板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了一种全新的享受。
现代都市人,生存的空间小,工作的压力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积攒下越来越多的垃圾,当人生出现负分,当心情出现负分,不妨尝试一下负分清零,给心灵放个假,你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安宁!
第五篇:心灵的碰撞美文摘抄
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它是脸上的微笑,是认真的聆听,是善意的掌声……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案再现:
五月,学校要举办科技创新周,要求每班至少推荐一件参赛作品,获奖后可在校内展览。王羽晗是班长,对此事特别重视。此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子松。刘子松是学校机器人活动小组的成员,曾代表学校参加省里举办的创新大赛,获过一等奖。“对,就是他了。”想到这里,王羽晗就去找老师,并说:“老师,就让刘子松设计一个机器人吧,肯定能获奖。”
“他同意了吗?”老师问。
“他……他同意了。”其实,王羽晗并没有征得刘子松的意见,就向老师打了保票。正因为如此,她接着遇到了麻烦。
“我不想参加比赛。”
“为什么?”
“现在学习很紧张,我怕耽误时间!”
“像你这样的高手,设计一个简易的机器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不过,这段时间我真的很忙啊!”
“我都给你报名了!”王羽晗提高了嗓门,好像在说,这是一项任务,你必须参加。可是,刘子松真不想参加……
“你怎么不问我一下,就给我报名呢?”刘子松显出不耐烦的神色。
“这是给你提供一个机会,你不但不领情,反倒拿一把儿!”
……
两个人争吵了起来,最终刘子松无奈地点了点头。他虽然同意参赛,可是心里并不舒服,觉得自己就像一枚棋子被人摆布。事后,他把这件事跟老师讲了。老师说:“当初,我还以为你是主动报名的呢?没想到……不过,王羽晗也没有恶意,她是想通过你来给班级争光。当然了,她必须得征得你的同意!”
一周后,比赛结果出来了,刘子松不负众望,获得了第一名。展览的那天,王羽晗找到刘子松,说:“报名的事儿,是我不对,希望你能谅解。与此同时,我也要感谢你,为咱们班争了光。”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我也应该支持班长工作。”
两个人都笑了,笑得就像绽开的花一样!
交际点评: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职业、年龄、性别、相貌,只要与人打交道,就应尊重他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尊重分为两种,一是自尊,二是对他人的尊重。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才更自信,而很好地尊重别人,也能为自己赢得机会,增加办事的效率。上例中,学校举办科技创新周,要求每班有人参加,班长王羽晗首先想到刘子松,因为他一技在身,而且符合比赛条件。她的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可是没有征得刘子松的同意,就把名报上去,这就有些不妥了。这是不尊重人的一种表现。而且,刘子松根本就不想参加比赛,结果两个人为此闷闷不乐。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只有尊重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事情其实很简单,及时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多聆听别人的意见,就会减少矛盾的发生。
交往中,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一颗热情的心。热情是做人必备的品质之一,表示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们经常听到,这个人很热情,是说他有一颗诚挚的心,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交往之中。当然了,热情也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如果同学遇到困难了,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或送上一句问候,这种真诚的表达是尊重他人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不但别人不会接受,还会引起反感。既要树立你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又能让他人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使彼此都很愉快。
2、要给他人留面子。所谓面子就是自尊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即使是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会维护自己的面子。平时,我们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而不顾及别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才能更好地沟通。如果是你,听到别人说了不中听的话,会有何种感受呢?对一个人来说,失去自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古有“宁折勿弯”的训诫,强调了自尊对人生重要性。所以,我们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其实,给别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面子。说话时,不谈及他人的隐私,不提对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别人缺点开玩笑;如果别人做错的事,也不能嘲讽,而应善意地指出毛病,加以帮助。
3、要给他人表现的机会。生活中,有些人很爱表现自己,遇到感兴趣的话题,能说上一火车的话,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人是尽显了才华,让自己出尽风头,却未必是受欢迎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比如施展才华、表达思想、传递友爱等。交往时,必须要把握互尊原则,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个性,给他人留有空间。当与他人的意见相左时,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彼此宽容,相互支持,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4、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由于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当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们要认真倾听,这也是尊重的表现之一。反过来想一下,你在台上发表演讲,台下乱哄哄的,没有人听你讲话,你的感受会如何?你还能继续讲下去吗?你的第一感觉是:他们也太不尊重人了!将心比心,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也就会做到“尊重”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