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矫枉过正的造句
矫枉过正造句:
1、然而,矫枉过正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2、诚然,监管业的竞争并非完全不好——它既能抑制政府矫枉过正又能推动实验试典。
3、他指出,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在于,需要在畏首畏尾和矫枉过正中找到平衡.4、网络泡沫破裂之后,联储不惜矫枉过正,降低并保持了1.25%的利率几乎八个月,然后又把利率降到不可思议的1%,并维持了整整一年。
5、处理办法:不再赌咒发誓,在政策问题上不要矫枉过正,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追究那莫名其妙的“人人都能来两口”了。
6、而现在,我们再也不能以这样的理由为编写出性能糟糕的代码寻求托辞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
7、不要找藉口,被自己打败或矫枉过正。
8、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考试与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同时也存在着形式化、功利化、矫枉过正的倾向。
9、所以也许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健康快乐的标志,而不是矫枉过正。
10、通常,一条项链或一对耳环能补充这样的领口,但是当衣服布料如此闪亮的时候,首饰会矫枉过正。
11、但高压射水法进行纠倾时,对射水纠偏的有关参数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矫枉过正。
12、然而,当你只是搜索文字字符串时它们经常矫枉过正。
13、而毛虫的孵化时间有些矫枉过正,提前了15天,比橡树早了5天。
第二篇:矫枉过正的解析及其造句
面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冲击,宗教要求信众虔诚,但是不能矫枉过正,甚或开历史的倒车。关于成语矫枉过正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矫枉过正,供大家参考。
一、矫枉过正含义
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二、矫枉过正造句
1.改正错误不应矫枉过正,要实事求是。
2.纠正错误要实事求是,掌握好分寸,尽量避免矫枉过正。
3.我们在纠正错误的时候,应该力求恰如其分,不要矫枉过正。
4.但市场往往会矫枉过正。
5.那个传令兵只犯了一点小俄,你就要他禁足一星期,矫枉过正了吧!
6.孩子只是受了一点凉,你就要他穿起棉袄来,也未免太矫枉过正了。
7.我们在纠正别人错误时,要恰如其分,不要矫枉过正,效果才会好。
8.但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
9.不过,我觉得他们有些矫枉过正了。
10.瘦身固然有益健康,一旦矫枉过正,弄到厌食就糟糕了。
11.我不反对你施铁腕纠正弊端,但切忌矫枉过正,否则为害可能更大。
12.正如市场可能矫枉过正一样,企业也是如此。
13.此类法规很可能会矫枉过正。
14.诚然,监管业的竞争并非完全不好它既能抑制政府矫枉过正又能推动实验试典。
15.但是,一旦市场开始变动又往往会矫枉过正。
16.需要更严厉的措施,但却有可能矫枉过正。
17.医生要她减肥,结果她连水都不敢喝,真是矫枉过正。
18.现在担忧的是决策者会矫枉过正,毁掉了死气沉沉的世界经济中少有的活力来源之一。
19.他对孩子的教育矫枉过正了。
20.自然则和,违反定律,就会导至纷乱;自然则顺,矫枉过正,终将带来弊患.21.它用的是矫枉过正的办法,这篇文章是在还没有人试图对美国军事革命真正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进行专门研究的时候写成的。
22.生态中心论的提法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矫枉过正。
23.语言矫枉过正是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而又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英语变体、语区域性变异、言变化的角度阐述英语正确性的内涵与实质。
24.这就是一些人的所谓“过分”,所谓“矫枉过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
25.当然,当我们经历这些变化的时候存在矫枉过正的危险.26.处理办法:不再赌咒发誓,在政策问题上不要矫枉过正,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追究那莫名其妙的“人人都能来两口”了。
27.建筑物的空调要尽可能使用,不要矫枉过正,全部停用.28.普林斯的回答是,花旗需要更好的内部控制,不过他也承认,也许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29.即使是在对经济硬着陆风险忧心最重的中国,也没有迹象表明政府措施有矫枉过正之嫌。
30.有的地方规定教师上课只准讲多少分钟,企图用法规形式来实现科学管理,这种矫枉过正,与蛮干相比其实是半斤八两。
31.首先,凯恩斯主义的观察是正确的,对于整个发达国家,矫枉过正的短期预算紧缩是危险的。
32.但是另一方面,驾驶员经常在灯变黄的时候加速,或者说猛踩刹车后边的车与之相撞,这样都有些矫枉过正。
33.承受这个罪孽深重的世界,让我免于其祸,怀抱信念,相信它能够矫枉过正,让我臣服它的意旨。
34.经理大力推动绩效提升运动,弄得大家拚命加班,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35.但在决心回避“邪恶轴心”之类的概念之际,奥巴马对前任的错误矫枉过正。
3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37.他对这件事情的批评,虽然有点依据,然而有些地方不免流于矫枉过正。
38.它先是在法兰克福的眼皮底下夺走了新兴的欧元市场,然后在安然丑闻之后美国对金融业的管制矫枉过正之时,成了许多寻求上市的公司的首选。
39.你应当了解那篇文章是为了阐述这种观点而言写的,它用的是矫枉过正的办法,这篇文章是在还没有人试图对美国军事革命真正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进行专门研究的时候写成的。
第三篇:改进作风不能矫枉过正
改进作风要防止矫枉过正或作秀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各地纷纷积极响应改文风转作风,形成一股“与民众在一起”的政坛新风。但屡屡见诸报端的一些做法值得深思:贵州要求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下乡调研要自带干粮、广州“两会”期间部分委员“抱怨”委员餐分量少“吃不饱”、有的硬性规定每月第一个周为“无会周”、有的要求开会一律不得超过半天、发言不得超过5分钟、书面汇报不多于3页纸……这些做法的初衷固然好,但将改进作风的举措归于刻板的不适应实际的条条框框和数字,显然存在对中央改进作风规定的误解误读,难脱矫枉过正、形式极端之嫌。
基层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地方官员未能深刻理解“八项规定”的真实含义,单纯的追求表面形式,跟风作秀,对改进作风“一刀切”,结果难免又陷于新的形式主义。中央规定要求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不是要求步行调研、禁止人员陪同,而是简化行程,减掉不必要的接待,有项目负责人的陪同就能够真正了解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就没必要其他人员跟随;规定要求不安排宴请并不是要求调研人员吃“白开水+白馒头”,而是杜绝铺张浪费奢靡之风,防止地方官员借机贿赂调研人员,瞒报地方真实情况;规定要求改进文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这不是要求全部会议时间缩减,书面汇报短于3页纸,而是缩减空话、套话。会议直奔主题,杜绝漂亮的场面话、2-
第四篇:会展业取消开闭幕式是否矫枉过正
会展业取消开闭幕式是否矫枉过正
近日,2013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主办方宣布,第二届慈展会本着勤俭办会原则,取消开闭幕式。对于会展活动开闭幕式是否可以取消,本届慈展会取消开闭幕式会成为个案还是会展业的一种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会展活动“一刀切”取消开闭幕式或许有些矫枉过正。针对“会展开闭幕式是不是要取消”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话会展专家、会展场地经营者以及会展服务供应商,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开幕式的设置要有明确目标
对于展会来说,开闭幕式并非必不可少,而且有多种形式,关键在于开幕式要达到什么目标?
有些参展商希望通过开幕式增加展会的权威性,也有的专业性展会是直接促成专业买家在这里配对、谈判、成交。所以,开幕式的设置与否,取决于展会具体需求。目前,政府主办的展会更加注重务实,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开幕式也成为趋势。成功的开幕式可以把展商推到买家和媒体面前。此次慈展会取消开闭幕式的诉求,是反对形式主义、铺张奢靡。
此外,主办方和承办方要注重性价比,取消相应的环节,如果对买家参展商收费不变,要提升其他环节的服务。
会展环节的设置和取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开闭幕式能否取消?既要分行业,又要参考会展品牌的相关情况。对于不少新展览品牌,开闭幕式在品牌塑造、宣传推广等功能上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并不十分专业的观众买家来讲,需要接触参展商,而开闭幕式的互动和展示、交流活动,为这种接触提供了平台。从展会的贸易功能交易职能角度来看,开闭幕式没有必要做的过于华丽,但是对于一部分新的展会来说,为了打造展会品牌,需要一些造势。
开闭幕式将从复杂化走向简约化
这次慈展会取消开闭幕式,应该会有节约成本的考量。国内一些形成规模的展会,如政府主办的高端展会,开闭幕式投资可达一两百万元,还附带有论坛、演出;一个中小型的展会开幕式,可能只需投入几十万元,通常的形式是邀请一些媒体,做一个剪彩仪式,花费容易控制。目前,德国、美国等会展业成熟的国家,展会无论大小,开闭幕式都比较简约。国内会展业因为背景和功能不同,虽然在开闭幕式上的投入差别很大,但总体上看,也会朝着“简约”方向走。毕竟一些展会存在面子工程严重的问题,但是全部取消有点矫枉过正。
取消开闭幕式和会展职能矛盾
一般来说,开闭幕式承担让外界了解会议、展览概况的职能。所以从议程上来讲,开闭幕式的设置很有必要,取消这么重要的议程和会展职能是矛盾的。
总之,开闭幕式是会议前奏曲,取消开闭幕式属于个别现象,不会成为会展业的趋势。
第五篇: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
古诗被删,是减负还是“矫枉过正”?
热点概述
开学在即,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全部古诗词却不见了踪影。据悉,从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外,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相关评论
上海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第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所面对的学习任务是很少的,大量的活动、游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适应小学生活,激发着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朱乃楣说,“但一个月后,剩余的三个月里他们将要面对近30篇课文的学习,认读275个生字,完成剩余86.76%的学习任务,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要赶上这样的进度,老师必须快马加鞭,那之前的“减负”将不复存在,孩子们面对的是紧张的学习,先前高涨的学习热情,也将逐步降温褪色。”
部分家长认为“矫枉过正”: 不过部分家长对此也表达了疑虑,他们认为从8首古诗到一首不剩,有些矫枉过正,“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网友“季楠”:我觉得有必要减少。虽然文化需要传承,但是很多平时生活中基本上都用不到了,还是留给那些研究诗词歌赋的人研究吧。
网友“Lu_Sun_葵”:现在记得最牢、背起来最有感觉的还是小学时背下来的古诗,这么美好的回忆怎么可以没有呢?古诗本来就是唯美的、有韵律的,今天它之所以成为孩子的一项负担的原因是,总把古诗当考点,总把背诗当任务。把古诗留下来,让孩子自由随兴读读也好啊。
静教院附校一年级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吴聆聆表示: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好处不少,原来8首古诗需要花8个课时,5篇课文则需花上10个课时,因此一个学期下来就多出了18个课时。“原来一周要上三四篇新课文,拼音也是边学课文边教,感觉进度非常赶,孩子们学得也累,而且古诗是要求必须背诵的,“零起点”的孩子会比较吃力。现在多出了18个课时,孩子们的拼音可以学得更加扎实,多出的时间还可以用在阅读、写字上,我们有自己的图书馆,会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绘本,当然对古诗有兴趣的也可以看《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书。”
模拟题
上海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删掉了古诗词,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画》、《草》、《登鹳雀楼》等朗朗上口的古诗是每个人小时候的珍贵记忆,但是从9月份开始,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将迎来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八首古诗也不见了踪影。此事件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此次教材改革瘦身是值得鼓励:一方面,学校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识字后,自主自由地进行阅读。课本中删减了古诗,并不意味着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另外一方面,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不少一线教师的欢迎,按照上海市修订后的新教材,老师可以做到3天教授两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打牢拼音、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但是也有人持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删除小学一年级课本的全部古诗为教材减负不仅是治标不治本之法,更像是舍本逐末之举,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对于教材编者而言,无论怎样减负,一定要把握的原则应该是留精华、去糟粕。从删除的作品名录来看,这些诗词的内容既不难懂,又非常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有着唐诗的韵律之美。所以这些删除是没有必要的。另外有家长认为将诗词全部删除有些矫枉过正,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极好的文学样式,如果能保留其中的几首经典诗词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其多少负担。
为了使我们的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文学水平,受到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上海市教育局撤掉古诗、减少识字量、删减教材单元的愿景是为减轻学生负担,这种做法的初衷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不能将古诗简单删除了事,而是应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高年级各学期学习,并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诗词教学应从其生活体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直面语言、直面心灵,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包容、欢愉。比如说在一年级可以进行一些古诗听力教学,或者是在多出的课时里面进行古诗教学拓展等,在不增加小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不让传统古诗文化打折扣。
二、国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单靠删减古诗,显然不能彻底为学生减负,这需要长期而系统的计划和执行。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减负可以说是治标,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任何教材内容的删减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而已,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学校减负、校外增负。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不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使得减负的背景下,孩子的负担却日渐加重。这种明减暗增的状况发生在国内各个城市,根子还在于应试教育思维。要治本只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将国内基础教育从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才是减负的终极之道,教育体制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三、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与承载,但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让小学生背几道古诗就能实现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多种方式宣传,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并且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技联姻,给传统文化刻上新时代的烙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才是治本之策,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节目,这些就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种崭新形式,对于古诗等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指明灯的作用。
深化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教材改革只是个分支,教材编者应该走进校园,听听老师、学生和家长观点,多进行民主决策;多深入调研,进行科学决策,这不仅是对教材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