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当下,各地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地区旅游业开发进程。据此,运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历史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入手,着重分析当前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并从正、反两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案例,再次重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强调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策略
引言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3.2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学术探索,2014,(8):14-16.
[2]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3]罗学锋,张永丰.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发展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J].生态经济,2013,(2):56-58.
[4]谭婷婷.浅谈旅游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例[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1):101-102.
[5]郭二艳.河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2-145
第二篇:南充市阆中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南充市阆中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经济管理学院 2010级产品质量工程 胥志刚 201007034061
摘要: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
关键字 历史文化、风水、科举、古城开发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璀璨,人文景观丰富,城市选址及街道布局融山水城为一体,典型的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风水学理论,现实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古代巴国的首都,汉唐时候是我国的天文研究中心,至今有保存完整的贡考棚。
正因为如此悠久的历史,所以阆中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有各种不同风格飞古街院落,有生于此的刘邦的爱将范目,有抗金名将张宪,汉恒候张飞在阆中镇守长达七年之久,有古今名人骚客杜甫,李商隐。张善子,丰子恺等旅居并留下众多的墨宝,有道教观、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汉恒候祠、川北贡院、清真寺、永安寺、五龙庙等
所以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存,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贝,是我们开发旅游产业的王牌,充分挖掘丰富的巴渝文化、科举文化、古居民文化、三国文化、天文风水文化。对于这些文化,要在不断充实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文化、景观特点,开发的原则:保护与开发同步,风貌与魅力同在,使清水可游,岸绿可闲,繁街可贸,美景可赏,胜景雅特可旅,环境优美可居,开发的方式:
一是散的景点采取一街一景,以点带面。展现文化品位
而是集中地如民居大院可建设成度假的民居客舍,贡院可以清理整理成全方位展示科举考试的现场,供人们了解古代的教育科举制度,读书取仕的生活。
三是复兴老字号,建成老字号一条街。要将其传统的商铺和历史故事作为旅游开发。一边经营一边接待观光游客。
四是保护民居人文旅游资源,要将历时最本质的最宝贵的和最感人的东西挖掘出来,使之物化,景观化,让游客觉得整个城区处处有浓厚的文化。
五是兴办古城名居客栈让人们感受古代的商贸文化生活。
开发关键:把旅游作为品牌经营,阆中打造“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作为阆中旅游主题。将“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
风水文化是阆中旅游的一大特色,具有其唯一性。阆中古城的地理环境、选址布局融山、水、城为一体,契合传统的风水理论,被誉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唐代著名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曾在阆中筑占星台、观测天象、研究风水,死后也埋葬在阆中境内的天宫乡,阆中“风水宝地”的说法由此更是得到印证。另具有关人士研究认为阆中的诸多山形、水势均暗合风水理论,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圣地。
阆中古城旅游的开发应在风水上做足文章,灵活运用风水概念,不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风水文化、风水传说、风水理论等无形的东西,更要让它有载体、有血有肉,比如将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合建的天宫院及二人的墓地等蕴涵风水文化的资源加以包装,规划建设一个以展示风水为主题的“中华风水文化园”,又如在阆中众多的风水宝地打造风水祭坛公园,再如举办国际性的风水论坛和世界风水大会等等。总之,要以风水来丰富古城的外延和内涵,将“风水古城”塑造为阆中名副其实的旅游品牌和核心吸引力,最终以此撬动整个阆中的旅游产业。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阆中共出了4名状元、116位文武进士、404名举人和317名贡生,被誉为“状元之乡”,并留有将相堂、读书岩、出兄弟状元处等摩崖石刻,还有三陈街、状元街、贡院考棚、锦屏书院、文庙等文物古迹。尤其尹氏、陈氏两对兄弟状元,更属全国罕见。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双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北宋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两状元一进士,父子同朝,一门显宦,世人传为佳话。清初,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至今犹存的清代贡院,成为全国罕有的科举制度实物遗存。如今,修缮后的阆中贡院,成为中国唯一完整的古代省级乡试贡院,是一处集科举实物展示、学习观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是一座激励人们勤奋苦读、激扬人生的大好舞台。在这里,广大游客与莘莘学子可以观摩体验古代乡试,了解科举文化;也可以感受“名落孙山”的严苛,亲身体验“金榜题名”的殊荣;它将带你走进科举的时空,去解读历史的深邃,感受华夏人文的辉煌
综上:阆中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的旅游品牌,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促进经济发展,挺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篇:关于宜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关于宜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作者:祝吉代宜宾市四中校长
内容摘要:
“文化强市”是一个大课题,本文从发掘整理红色文化的角度,列举了大量工农红军在宜的征战史和中共宜宾地下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说明红色文化的发掘一方面可以传承宜宾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向往民主自由的宜宾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引发追思,缅怀先烈,同时,红色文化大多处于山青水秀的山区,也是旅游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强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叱咤风云的哪吒闹海、风景迷人的老君山、千姿百态的千佛岩、八仙山大佛及丹霞洞,还有令人留连忘返流杯池、让人忘俗的真武山道观等等,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宜宾经济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们也有忽略的一面,那就是威武雄壮的红色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讲,这些近距离的鲜活的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追思,让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受到具体、形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本文就上述两个板块作一简略的叙描。
先说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文化遗址和以武装革命形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战斗历程。诸如:
1930年2月1日,“南六红军游击队”在兴文建武粉碎了国民党南六县团防联合围剿后,在共产党员王泽嘉、袁敦厚等率领下,主力近200人进驻长宁、兴文、珙县交界处的凌霄城,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尔后,由于敌众我寡,主要领导人王泽嘉、袁敦厚相继牺牲,但余部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这里的凌霄城,游击队至坚持6月7日,达4月之久,应当是一个红色文化遗址。
1935年2月10日,中央红军三军团五师政委徐策,干部团上干队政策余泽鸿,八军团民运部长戴怀远及夏才曦(解放后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领中央红军一个干部连,一个基干连(国家政治保卫部第五连),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一个通讯警卫排和几个枪械修理工人,与川南特区游击队汇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纵队,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五龙山区坚持武装斗争,他们在宜宾艰苦卓绝的斗争,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1935年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五龙山整编,中央任命如下:司令员王逸涛、宣传部长余泽鸿、组织部长戴元怀、参谋长刘干臣、副司令员曾春鉴、特派员龙厚生供给处长杨德胜。全纵队5个大队600多人3月上旬进占兴文县建武,3月14日进占长宁梅硐,5月在叙永落堡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川南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坚持长期斗争,留下至今仍清晰可见的红军标语,如“不交租、不交粮”、“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组织抗捐军,抗税抗债”、“实行抗租抗粮”、“农民起来”等及有关遗址,也应是红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1936年5月10日,国民党中央军暂编五旅二团三营士兵在中尉副连长
陶树清带领下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支队,由阮俊臣任司令员、陶树清任副司令员、刘复初任政委、曾春鉴任参谋长,先遣支队在宜宾南部兴文县等境开展武装斗争。坚持达4年之久,牺牲者近800人。
1949年12月5日,中共宜宾县委领导的“岷江纵队”在凉风凹阻击溃逃的国民党军宋希濂部,历时4天,打乱了宋部逃窜西昌、云南的行程。
总体说来,红色文化是以当年长征转战川南为主线,以红军留下的游击部队和乘势发展起来的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辅线,以红军转战区域为面,以红军作战地点、整休地点、宣传群众地点为点,主辅结合、点面结合,形成网络,既有青山绿水之观赏价值,又有革命岁月之精神陶冶,文化强市的举措,应当包含其中。
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宜宾地下组织,共青团地下组织在黑暗长夜中英勇卓绝的斗争的事迹、遗迹。宜宾是一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宜宾地下党工作有声有色,诸如:
1908年(光绪34年)1月14日,同盟会受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的熊克武、谢奉琦、余英、秦炳及宜宾同盟会员刘永年、罗仲渠、凌体宣和加入同盟会的叙州府堂勇刘绍峰、县幕詹树棠等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起义指挥机关在南岸冯家坝冯敬安家,起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杀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令陆军部褒彰刘绍峰等人。宜宾人民把牵藤街改名为光复街以为纪念,这应当是宜宾革命文化的光辉一页。此外,宜宾很多街道名称,如“将军街”“中山街”等都有一段悲壮的革命斗争史,也当在整理发掘之列。
1928年1月22日,旧历除夕之夜,中共宜宾县委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在宜宾城区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中国共产党宜宾县委员会的名义书写标语口号,张贴街头醒目处,给白色恐怖笼罩中的人民以春天的信息。
1926年1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宜宾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宜宾特支成立。是日,由团委书记曾润百如集党团员会议,投票选举郑佑之为特支书记。特支受党中央直接领导,是当时中共四川省省内最早建立的地方组织之一。1月31日,郑佑之召集特支会议,讨论宜宾地区工作和南六县(珙县、长宁、兴文、庆符、高县、筠连)团务。会议地址地武庙街小学附近,中共宜宾特支从此领导人民开展斗争,很快在南溪、珙县、长宁、兴文、屏山、庆符等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开展工农运动,使宜宾成为大革命时期四川省内革命斗争形势最好的地区之一。
1928年2月8日,按照川南特委通过的《川南暴动计划》,南溪县宋家乡川主庙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南溪县农民协会。由中共党员张守恒任主席,中共党员赵之祥、洪默深等参加领导工作。此时,南溪县半数以上的乡镇均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5000多人。这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一页,是中国共产党宜宾特支领导工农运动的壮丽篇章。
1928年3月19日,四川省早期中共优秀党员,宜宾县农民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共宜宾县委东区支部书记李家勋,在宜宾城大什字慷慨就义。就义前,席地而坐,向围观群众宣传共产主义达2个多小时。李家勋为宜宾县双石铺人,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17日进城参加会议不幸被捕。笔者当时家住南街街头,家父等得以目睹这一壮烈场面,每每向后人复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一周年,宜宾商会抗敌晨呼队成立,由商会会长郑国梁兼任队长,在中共宜宾中心县委领导下,以党员、民先队员为核心,青年工人、妇女和公信中学学生参加,共三、四百人。每逢星期天清晨,晨呼队集队沿街呼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晨呼队还在街道主办《大众》、《小食店》等壁报,上演话剧和下乡宣传,传送、代售《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2月19日,抗日晨呼队根据中共宜宾中心县委指示,由副队长黄叔相率领到城区真武山慰问抗敌伤病员,向“二O二”疗养院伤员赠送礼物,宣读慰问信,公信中学学生还表演文艺节目,5月,晨呼队又募得大洋900多元直寄前方将士。
1926年3月3日,中共宜宾特支派出党员李竹君(公信中学,今宜宾四中学生)、石兆祥、郑宏度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学习,返宜后培训农运干部,到农村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3月12日,中共宜宾特支发动宜宾各界开展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活动。特支通过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约同各团体共捐经费200余元。
1938年3月13日,中共宜宾中心县委推动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成立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四川省宜宾区会,共产党员古永材任秘书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赵利群任文书,在宜宾北操场召开有6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火炬示威游行。区会出版了《反侵略周刊》,掀起抗日斗争高潮。
1928年3月17日,中共党员、共青团宜宾县委委员,中共宜宾县城区书记李筱文被国民党宜宾城防司令部逮捕,当日下午2时许,英勇就义于
城中心大什字。
1931年3月28-31日,中共四川省委特派员苟良歌(又称良戈)来宜宾检查指导工作,3月28日,在北操场附近的一家茶馆内,由宜宾中心县委书记孔方新主持开会时,苟良戈、孔方新及宜宾中心县委委员蔡涛、黄大舜、沈玉琪同时被捕,在宜宾城防司令部遭受坐“老虎凳”、“拍钉爬”、“背火油桶”等酷刑而英勇不屈,3月31日是,五位共产党员高唱着《国际歌》,高呼着口号,由县府街穿过东街、西街、出西门转仁和街、水井街,在华严庵壮烈牺牲。遗体被同穴掩埋于华严庵侧,宜宾人民称这一惨案为“五人堆”事件,永志纪念。
宜宾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是尚待发掘,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瑰宝,它一方面是宜宾人民几千年一脉相承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向往光明,追求民主自由的宜宾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宜宾文化史上的客观实在。文化强市若能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来发掘整理,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让人们在山青水秀中观赏河山之美,又可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让人们在休闲中追思先烈,追思过去的艰难历程,自觉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
第四篇:旅游资源开发复习题
书本复习题
1.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工厂 B.民俗 C.文学作品 D.图书馆 E.博物馆 F.劳务 2.旅游资源具有()特点
A.区域性 B.世界性 C.文化性 D.自然性 3.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有()原则
A.专业标准 B.旅游开发标准 C.市场标准 D.科学标准 4.按旅游资源调查的对象划分,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有()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概况调查 5.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骑马旅游资源:已开辟有步行道、车行道和驰道的海拔200米以上高地地带。B.散步及远足旅游资源:海拔450米以上的高地,已建有驰道、步行道、车行道的地方。C.狩猎旅游资源:有狩猎价值的地方。D.攀岩旅游资源:高差在30米以上的断崖。
E.滑雪旅游资源:有效高差在200米以上,具有3个月以上的持续雪期。
F.内陆、钓鱼水域:宽度在10米以上,未遭污染的河流、溪谷及运河以及面积在5h平方米以上的水域。
1.地文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A.地质类 B.标准地层剖面 C.地貌类 D.雅丹地貌 2.地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
A.丰富性 B.形成过程的漫长性 C.脆弱性 D.奇缺性 3.下列景点中()属于雅丹地貌 A.庐山 B.雁荡山 C.乌尔禾风城 D.罗布泊 4.下列景点中()属于丹霞地貌
A.广西乐业天坑 B.江西龙虎山 C.湖南崀山 D.广东丹霞山 5.关于我国岛礁的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面积最大的三座岛屿分别是:海南岛、台湾岛和崇明岛 B.我国最大的珊瑚岛位于中国南海。
C.我国于2010年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 D.国内的岛屿旅游开发经验已经足够,不需要借鉴国外旅游岛的建设经验 6.在地文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A.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
B.充分发挥地文旅游资源的多种价值,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C.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利用跨区域的地文类旅游资源,避免重复建。
D.由于旅游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所以每个地区都要尽可能搞旅游开发,把旅游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7.国外对地文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我们的启示有()
A.被划为国家公园或地质公园等自然区域其保护任务具有法律地位,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破坏景区环境和景观,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B.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游客和民众的地学知识的普及,并将科普和科研视为自己重要使命。
C.在保护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项目,丰富其旅游体验。D.合理开发旅游路线,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1.从旅游开发利用角度,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A.古河道 B.人工水库 C.湿地 D.湖泊 E.河段 2.按照温度的不同,温泉可分为()几类
A.高于75℃的高温温泉 B.介于40℃至75℃的中温温泉,C.低于40℃的低温温泉。D.达到沸点的沸腾温泉 3.我国著名的冷泉中不包括()
A.趵突泉 B.北京玉泉 C.无锡惠山泉 D.华清池汤泉 4.世界著名的瀑布中()位于非洲
A.尼亚加拉大瀑布 B.伊瓜苏大瀑布 C.维多利亚大瀑布 D.德天大瀑布 5.我国湿地中()已经建为国家湿地公园
A.山东滨湖国家湿地公园 B.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C.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D.滕州红荷湿地国家公园 1.下列属于气象景观旅游资源的有()
A.雾凇 B.云雾景 C.雨雪景 D.宝光 2.下列气候地不适宜老年人休闲度假的有()
A.干旱沙漠 B.南极 C.热带雨林 D.海滨 3.天文景观资源包括()
A.日全食 B.月食 C.流星雨 D.天体相撞 4.对极端气候地的旅游开发描述正确有()A.所有的极端气候地都不适宜进行旅游开发 B.因地制宜,开发合适的气候类旅游产品 C.气候旅游产品应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 D.极端气候地不适合开发健身类旅游活动
5.对气候与旅游两者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类型影响自然景观的形态 B.气候对人文旅游景观影响不大
C.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D.旅游业的发展会对一地的气候带来渐进的影响 6.景区中的气象景观开发时应注意()
A.深入科学观测、研究、系统总结景区内定期出现的气象景观类型的有关资料 B.重视开发利用并精心策划有关活动 C.搞好配套的服务设施
D.景区气象部门不断完善景区内气象景观的气象信息预报和公告服务 1.从旅游开发利用角度,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不包括()
A.鸟类栖息地 B.森林 C.草原 D.人工花卉种植地 E.微生物 2.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不具有()特点
A.季节性 B.生命性 C.脆弱性 D.奇缺性 3.对动物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宜遵循()原则
A.对野生动物加强保护 B.经济效益最大化 C.尽量引入更多非本地物种,以增强观赏性 D.开发形式多样化
4.水族馆旅游开发的特点有()
A.投资高、风险大 B.对位置的选择要求不高 C.需要专业的饲养和医疗人员 D.海洋动物表演是其重要的旅游产品
5.在开发利用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方面,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具有()相似之处
A.两者是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且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区域 B.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C.制定旅游开发规划时需要都需要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D.开发的旅游产品具有相似性
6.国外在动物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比较注重()A.善于利用传统的资源、技术和习俗优势
B.开发多样化的动物旅游产品,满足细分旅游客源市场的多种需求,C.采用包括媒体、名人、节庆等现代营销手段,提高动物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D.倡导动物资源的保护,以更加环保和生态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 7.荷兰花卉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有()A.任何人工生物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都会成功
B.人工花卉旅游的成功开发须有花卉研究、种植、加工、交易等一系列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做保障。
C.我国许多地方的花卉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人工花卉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历史遗址只有具备以下哪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A.历史的知名性和代表性
B.遗存的集中性和规模化 C.开发的可能性与安全性 D.资源的美观性和稀有性 E.年代的久远性
2.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具有()特点 A.资源属性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B.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C.资源特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D.资源形成的人文性和不可再生性 E.资源视觉观赏的低美感度和开发的有限性 3.遗址遗迹类资源的展示方式有()
A.恢复原貌 B.形像展示 C.修旧如旧 D.表演和演艺 4.遗产廊道发端于()
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5.我国遗址公园与哪个国家较为类似()
A.意大利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1.按照国家标准,以下哪些内容包含在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之内()A综合人文旅游地 B单体活动场馆 C居住地与社区 D归葬地 2.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有()
A实用与艺术的两重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建筑文化的动态时变性 3.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主要包括()
A艺术审美功能 B文化传播功能 C造景功能 D衬景功能 4.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主要有()A积极利用和科学保护紧密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B整体保护和单体保护有机结合,单体开发要以整体为背景,二者不可偏废 C尊重自然规律,任其自由发展
D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泰国大王宫在旅游开发中的特色主要包括()
A没有门票 B注重细节 C没有导游 D展示方式多样 6.下列符合莎士比亚故居的说法是()A是一幢典型的都铎式的两层木房,古雅庄重
B有一扇很特別的玻璃窗,上面写满了来访名人的签名,有狄更斯、马克·吐温等 C博物馆部门还负责保管保留收藏品,这些保留收藏品可通过预约参观 D在故居里,可以看到当时屋子的内部装潢,还有其父工作及贩卖的书本 1.以下属于旅游商品的有()
A.旅游工艺品B.旅游纪念品C.土特产品D.旅游食品E.日用消费品 2.我国著名的绿茶有()
A.西湖龙井B.黄山毛峰C.云南普洱茶D.福建铁观音E.太湖碧螺春 3.旅游商品的特点包括()
A.纪念性
B.稀缺性
C.文化性
D.标志性
E.便携性
F.实用性 4.旅游商品的功能主要有()
A.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与购物需要
B.促进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C.满足旅游者投资的需要
D.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E.提高旅游者生活水平5.旅游商品开发的要点主要有()A.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B.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C.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包装 D.增强旅游商品的参与和体验 E.重视旅游商品相关人才的培养
6.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旅游商品雷同现象严重
B.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C.旅游商品档次不高,功能单一
D.旅游商品质价不符 7.国外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B.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C.开发多样的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D.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按照国家标准分类,人文活动一般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人事记录 B艺术 C民间习俗 D现代节庆 2.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有()
A地域性和民族性 B形式多样性 C自发传承性和动态性 D参与体验性 3.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主要有()
A审美与文化休闲 B知识与文化传播 C修养与文化调适 D责任与文化效益 4.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主要包括()A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B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确定不同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模式
C点、线、面开发相结合,实行分层次、分步骤、分重点的有序开发 D充分发挥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功能,以民为本,使文化更民化 5.以下哪些属于我国的四大菜系的内容()A川菜 B粤菜 C湘菜 D 鲁菜 6.以下关于著名人物旅游资源开发正确的说法有()A充分挖掘名人资源的文化内涵,精工细作,避免粗浅化倾向 B把名人放在博物馆中展示即可,名人都是高高在上的
C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确定不同的开发主题,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 D 将著名人物和其著名的原因结合起来进行开发,避免程式化 7.按照事件的性质,可以将重大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A政治类 B会议类 C战争类 D 科学类 E经济类 8.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
A动态的传承性 B鲜明的地域性 C独特的民族性 D质朴的本真性 E文化的情趣性 1.旅游资源开发的效应主要包括()
A.经济效应
B. 市场效应
C. 社会文化效应
D.环境效应
E.生态效应
2.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B.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
C.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与收入在当代人之间和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 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包括()
A.可持续发展不是否定经济增长,而是鼓励经济增长
B.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调与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相协调,强调持续性
C.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存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D.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持续发展的统一体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
A.增强全社会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负面效应的理解 B.提倡公平发展
C.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 D.提高旅游容量和旅游产品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与体验 E.树立全新的理论观念,保护好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5.以下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是()A.利益最大化原则
B.可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第五篇:中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学》
课程论文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中 国 重 庆
2014 年 6 月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藏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以极具旅游特色的西藏为例,在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的基础上,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这一例子阐述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 , 境内海拔 7000m 以上高峰有 50 多座 , 其中在 8000m 以上的有 11 座 ,有 “世界屋脊” 之称。西藏高原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极具特色的西藏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西藏美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以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去西藏的人。西藏给平常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灿烂的格桑花、蓝蓝的天空、开阔的草原,一望无垠。真正去过西藏的人才能领略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1.地文景观
(1)山脉
西藏高大山脉之间,还有许多分支山脉,山峦重叠,名称繁多,使整个高原成为一个“大山的海洋”。这些高大的山脉成为了西藏的骨架,与蓝天相称,撑起了风情空旷的西藏。这些高原上的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差不过千余米,形成“远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点。[5]
(2)峡谷
西藏是世界上峡谷最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藏东三江峡谷。对于“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这一称号,幽深险峻、景观奇伟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名副其实。峡谷呈马蹄形,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以南伽巴瓦峰为南侧,加拉贝垒峰为北岸。两江悬崖壁立,束紧大江,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守卫着大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m,最宽处约200m,全长为370 km。悬崖直落江面,湍急的江水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2]
2.水域风光
(1)河流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km2 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这里有独特的“三江并流”,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平行自北向南流走,在瓶颈处波涛汹涌,景象壮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4万多km2,流域平均海拔4500m左右。
(2)瀑布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兴拉山下的藏布巴东瀑布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首。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是两个瀑布。在相距600m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m(瀑布群二)和33m(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m,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天象与气候景观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人文自然资源
生活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为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
1.建筑与设施
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无论是在城镇、宗山、宫殿还是寺院均具特色。著名的布达拉宫,适应了当时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度,同时烘托了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和气氛。在民居方面,由于放牧方式和季节的不同,当地民居分为了冬帐房和夏帐方之分,冬帐房以木棍为框架,上附有防寒牛毛做的毡子。夏帐房是用自用布、帆布等制作的,结构简单,拆装、携带都很方便。[7]
2.旅游商品
西藏的特产最著名的是冬虫夏草,产于那曲、昌都等地,为补养药。西藏地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加之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图
案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3.3.人文活动
西藏民族文化蕴涵了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鲁番王朝开始,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西藏,对佛教的尊崇一直持续到现在。佛教教徒也会在每年七月、冬季农闲的时候举行朝圣。每年自西藏传统的体育活动赛牦牛、斗牛就是藏族独有的。“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6]
二、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开发现状
西藏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游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观光旅游,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二是体育旅游,包括登山探险、漂流滑雪、骑马划船等;三是专业性旅游,包括组织科学考察和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等。[3]
西藏旅游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形成了以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串联着拉萨、昌都、日客则等地区,外通成都、大理等地。同时由于位置较偏僻,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全面,住宿条件差,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现状分析及开发建议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由于西藏的地势很高,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4]
其次区位条件差,西藏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
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方面,对于外部交通来说,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地质脆弱,冻土等因素对于交通产生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目前青藏铁路已经正式运行了,但是由于其路线的局限性,为出行的游客带来了不能直达等不便。另一方面,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西藏内部的交通系统,修建铁路、公路,使个地区产生联系,形成整体。同时也要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产生直接联系,以便人们的出行。
对了旅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依赖性强,对经济的分配属于传统型,严重得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应积极得宣传倡导新的思想,让人们摒弃旧的思想观念,肯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建设丰富的旅游单体,增强旅游资源的丰度。
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二)保护策略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了周边坏境的保护问题。[1]
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防止由于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对于西藏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众多佛寺是保护重点。中国对西藏文物的保护投资超过了二亿,如对著名的古格遗址、托林寺的壁画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护。
2.恰当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把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西藏来说,在草原日益退化的今天,应着重注意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合理得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无知造成的。对此应大力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贯穿这一思想。
4.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硬性得保护旅游资源,为杜绝破坏行为作出铺垫。在宏观上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特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如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5.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星耀.旅游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朱桂凤.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何星亮.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5
[5]多吉旦增.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003
[6]佚名.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2013
[7]佚名.浅析中国旅游特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