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
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营资源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仿古必须融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其蕴含的文化,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才更能为现代消费者广为接受。如果新天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就难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第二,应以故事力活化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故事,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绎这些故事可更好地张扬其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也可以编故事,或用创意将各种原生态存在的、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
第三,创造情感资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创意给产品赋予了灵魂,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从认知到最后购买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是每个企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惊险的一跃”,这一跃中,创意推动情感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创建知识产权,既可保护权益,也可用于运作。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一方面,由于文化创意的成果更具表现性,因而也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它更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还是商业运作的工具。
第五,必须树立“整合观”、“品牌观”和“体验观”三大观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并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
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第二篇: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姓
名 蒋玉翠
学
号
201102810210 年
级
201 专
业
文化产业管理
系(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尹明明
2013年5月25日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
(二)******* ***************** 1.(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三级标题)2.************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等基本情况。
二、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1.2.(二)******* ****************
三、对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
(二)******* **********************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四、总结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
要求:
1.用A4纸张打印一份,左侧装订; 2.文中字间距1.5倍,字数3000字以上。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台儿庄古城的历史背景。
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台儿庄起于周朝,今区境属傅阳国。战国时期至秦朝,北部属兰陵县,西南部属傅阳县。汉朝至西晋,北部分属兰陵县、丞县,西南部仍属傅阳县。东晋时,全境属丞县,隋时该书兰陵县。唐朝至北宋,属丞县。金至元朝,又属兰陵县,东南部分地区属邳州。明清时,属峄县。明万历三十四年,台儿庄始设巡检司。清雍正元年,台儿庄设参将署、县丞署等。
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
(二)台儿庄的发展经过
台儿庄古城,博大而包容。“天下第一庄”的匾额高高悬挂在城楼上,正对着运河。乾隆皇帝的御笔方正而沉稳,饱满而圆润,浸渍着一位盛世君王的志得和意满,也洋溢着一个天朝大国的自信与从容。与一般四面环绕的城池不同,这里只有三面是高高的城墙,在西南方向专为运河敞开。半包围的城墙正如张开的臂膊一般,去欢迎和拥抱运河上远方的来客,似乎也在风水上注定了这城因地而建,因河而兴。
从晚明至清末,台儿庄始终延续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兴盛。
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遗址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当年的蛋糕房,华沙只有2处人造的战争遗迹,台儿庄则极为难得地保留了53处!亲临其境,地上的节节颓墙,就像炮火中一具具猝然倒下的躯体,已经再也无法爬起;墙上的累累弹痕,就像老兵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至今未能痊愈。它们和圆明园的断壁残柱一样,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伤痛,诉说着历史的苍凉和悲壮。台儿庄是一部立体版的《战争与和平》。在这个“庄”里,你会钟情于“家”的亲切和温暖。也恰恰是在这个小小的“庄”里,你更能感受到“国”的沉重与真实。
台儿庄古城是真实的历史穿越!它穿越于过去和现在,穿越于战争与和平。台儿庄古城是强烈的文化震撼!它是中华民族往昔辉煌的完美再现,更是当代中国盛世复兴的最佳见证。
(三)台儿庄的现实状况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是,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台儿庄古城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今日台儿庄还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被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世界旅游组织考察后认为,如果想看明清风貌完好的古运河,只有到台儿庄。台儿庄古城也是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挺起胸膛扬眉吐气的地方。1938年3月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古城也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三座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鄫国,商属逼阳国,西周、春秋因之。
(四)台儿庄的主要成绩
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2处人造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台儿庄大战遗存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使台儿庄运河文化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世界主要五大宗教及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庙宇于一城,形成了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壁的鲜明文化特征,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唯一的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唯一的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唯一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一一兰千夫村。通过重建,进一步保护城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市原有古民居以及水堤、水渠等水工遗存,保存古城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恢复部分原有建筑,成为运河申遗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东方古水城。历史上的台儿庄地势低洼,老百姓筑台而屋,随汪而居。城区内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池塘),明沟暗渠把这些汪塘串连在一起,与古运河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水网。古城重建后将成为国内水网最密集的古城,游客可以舟樨摇曳、遍览全城任何景点。
“台儿庄古城的出现,使得枣庄市的旅游产业改变了山东省传统旅游分布‘东热西冷’的发展格局。”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如此评价枣庄旅游和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作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增长33.2%,位居山东省首位,服务业税收占地税收入比重达到46.82%,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全市的旅游接待床位数由2009年以前的2300余张激增至18400张,翻了近10倍;旅行社数量由不足20家增至71家,很多国内知名旅行社品牌都开始在枣庄设店面或分社;从没有一个地接导游,到现在地接导游人数超过500人,且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成为2011年山东省导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
二、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台儿庄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现状
(1)老街区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所吞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台儿庄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台儿庄市区人口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加上前些年 保护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失去许多历史遗存。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环境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许多老房子内都被外来打工的租住,这样历史街区内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步维艰。
(6)历史街区保护缺乏产业支撑。由于历史街区功能过于混杂,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土地及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阻碍了符合旧城空间形态的产业集聚和发 展,房屋性质多样,隶属关系复杂,给危旧房改造增加了难度。
(二)保护问题
名城保护规划只着眼于大框架的保护,具体个案问题还得具体解决,保护的指导思想为: 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解决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古城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保护的内容包括: 保护历史街区以及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特色; 保护文物古迹,保留历史遗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台儿庄历史名城的机理包括各历史街区的大街小巷以及水网的保护;二是台儿庄市内的历史建筑比较多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 三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如台儿庄的巧嫂子手擀面、赵家糁、张家狗肉 15#、黄花牛肉面、煎饼等。
三、对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台儿庄古城的保护方式
文化遗存得生存保护和发展密不可分,在不破坏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内的各类建筑、道路、设施及文化标志进行保存、更新和延续。它包括历史院落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及沿街店铺的恢复等内容。一是旧城建筑的总体控制,城市建设开发重点应放在新区,使旧城能够腾出空间进行改造。二是旧城用地调整,调整旧城用地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尤其是对环境有污染、有影响的企业应搬迁出城区,牵至相关工业园区,增加旧城区内的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住人口密度。三是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加滨河绿地,设置古建、小品,更好地体现台儿庄传统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和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为原则,依据各历史建筑具体情况制定出各自的保护方式。
(二)文化遗产的利用
台儿庄古城面积 2平方公里,包括 11 个功能分区、8 大景区和 29 个景点,按照 “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 的定位,遵循 “存古、复古、创古” 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利用。我们可以考虑旅游、商业一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起上,发展旅游台儿庄有优势:
(1)台儿庄集 “运河文化” 和 “大战文化” 为一城,融 “齐鲁豪情” 和 “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 头。
(2)台儿庄市内有着多处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建筑类型丰富有: 民居、祠堂、学堂、书社等,建筑从明代到近代,有纯传统类型、有受外来文化影响型。
(3)在旅游交通上可以水陆并进,台儿庄的各处历史街区可以用水路连接起来,各片的历史街区相距不远,交通方便。
(4)把台儿庄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去,许多无形文化遗产本身就和有形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特色。
四、总结
适应现代生活、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繁荣旅游产业是现在多数旧城改造的方针。将现代化的理念、标准和手段融入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去,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历史街区优美空间秩序。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已为大家所追捧,但台儿庄的旅游开发需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是的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利用,使保护有充裕的资金,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旅游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11本科调查报告
第三篇: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报告
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新密 ——“中国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研究报告
新密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深厚的黄帝文化资源中,包含着中华药神岐伯和岐黄文化的历史信息。据历史典籍、民间传说和新密的地缘文化,岐黄文化主要集中在新密市南部岐伯山一带。充分开发和利用岐黄文化资源,把它作为黄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对新密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岐黄文化与新密的渊源
岐黄文化,又称岐黄之术,是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岐,指岐伯,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曾任黄帝的医官。黄,指轩辕黄帝。据史料记载,岐伯是神农炎帝至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医师,长期从事医务活动及中医药研究并作出了杰出成就,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新密境内,截止目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五十余处。
史料记载,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路史》)又据《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本之药味,为大医,(黄帝)请主方药,„„作《内经》。”黄帝引载岐伯而归,归于何处?这在医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最近,世界传统医学联盟学术委员、医史人类学家、中华医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郑怀林教授等一行到新密对有关“岐黄文化”进行了医史人类学的田野考查,经过南到具茨山、西到伏羲山的实地调查,并和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座谈交流,他们认为,新密市有伏羲氏在伏羲山尝百草、创阴阳八卦的遗迹和传说,有大量轩辕黄帝活动遗址、遗迹和传说,有黄帝都城轩辕丘和黄帝宫(即黄帝和大臣议事对话的明堂所在地),更有黄帝时期著名的上古医家岐伯、大鸿(鬼臾区)、力牧、风后、大隗氏、广成子等活动的遗迹,即岐伯山、大鸿山、大隗山、力牧台、风后顶等。其中,最具开发价值的岐伯山位于苟堂镇大鸿山北侧,在方沟村与槐树岭村交界处,龙马道之尾,海拔四百七十三米,群山环抱,山中水质优良,草药遍布,小气候甚好,被称为人寿年丰之地。岐伯山区及其周边,有方(药方)沟、养老湾等地名传说,有岐伯泉、岐伯庙、岐伯墓、岐伯洞等众多遗迹,由此推断:黄帝把岐伯引载到了新密这个地方谈医论道,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诞生的地方。岐黄古文化,以新密独盛,比较齐全,由此推定,“岐黄文化 ”的发祥地在新密。
二、开发“岐黄文化”的价值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养生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岐黄文化作为传统中医的发展源泉,其历史价值和养生保健作用越来越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更受到广大群众追求和青睐。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开发价值。
(一)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提升新密文化软实力。岐黄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雷公、大鸿(鬼臾区)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本书,岐伯、雷公、大鸿(鬼臾区)等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100个医学问题,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可以说是远古时期华夏族的祖先治病疗伤经验的总结,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从古至今的著名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开发岐黄文化,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实施这一工程,可以重塑新密乃中华文明起源中心区域的历史地位,提升新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二)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发展新密中医药事业。我市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从远古的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创立中医药理论,到古代孙思邈行医论道,到现代妇康丸、解郁丸的生产,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密大地一直没有间断。开发岐黄文化,可以发扬新密的华夏医药文化历史传承,发展新密的中医药种植、研究、开发产业,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发展新密的文化旅游产业。随着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我市也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引进、开发了黄帝宫旅游度假项目、古城开发项目、尖山神仙洞4A级景区建设项目。岐黄文化的开发建设对于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拉长新密旅游线路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开发“岐黄文化”的实施方略
(一)塑造精品,形成产业。在尊重历史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强调和放大 岐黄文化独有的个性,打造魅力无穷的精品工程,形成垄断优势,打造休闲、观光、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休闲区域,以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成立组织,超前规划。成立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岐黄文化开发方向,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界对岐黄文化的开发建设。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重点做好以下“八个一”活动:
1、撰写一篇理论文章。在郑怀林教授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再组织高层次专家学者,考察论证撰
写一篇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文章,全面论述新密市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并在全国核心期刊、主流媒体发表。
2、制作一部专题宣传片。详细介绍新密市岐黄医药文化的遗址、遗迹及传说,以便专家学者能够形象地了解新密市丰富的岐黄文化内涵。
3、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筹备召开一次由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华医史学会与新密市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请国内外知名的医史专家、学者,名老中医等与会,就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这一主题开展研讨,确立新密市是《黄帝内经》思想及其形成发祥圣地的结论。
4、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发布消息,以产生轰动效应。
5、制作一本专题宣传册。出版一本介绍“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小册子或宣传画册,图文并茂地介绍岐黄文化的相关景点、遗迹及传说。
6、建立一个岐黄文化保护基地。尽快向国家有关方面申报“中国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建立“中国岐黄文化保护基地”,并尽快在网络上将与此有关的域名进行注册。
7、建立一个中医药宣传基地。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新密批准为“全国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目前全国已批准六家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
8、建立一个碑林。请国家主要领导人、社科院、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外著名中医专家为岐黄文化开发建设题词立碑。
四、岐黄文化开发建设项目
岐黄文化开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保护区、七大中心
(一)三个保护区
1、岐黄文化保护区:在岐伯山周围八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体现道教文化特点的岐黄文化保护区。
2、天然中药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在大鸿山周围四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天然中药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
(二)七个中心
1、易经研究中心:修建一个较大规模的道观,供研究开发易经,发展道教文化。
2、道教武术研究中心:修建一个岐黄广场,以供研究、演练道教武术;广场一侧树立一尊岐伯塑像,供中外中医研究者参拜使用。
3、道医治疗养生保健中心:修建10幢集治疗、养生、保健、药膳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楼,集中开发岐黄文化的治疗、休闲、养生功能。
4、《黄帝内经》及中华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修建一所集培训、研究、交流为一体的道医学校,内设“黄帝明堂”,供道医、中医问诊使用,同时用作中外中医工作者朝觐、学术交流之地。
5、中医药博士活动中心:与有关高校和医疗单位联合,成立中医博士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中医深层次研究活动。
(上述五个以道教和中医文化为主体的中心拟在以岐伯山为中心的第一个保护区内建设。)
6、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采取退耕种药的方式,在大鸿山周边40平方公里的区域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7、中药精深加工提炼中心:在种植优质中药和发展天然中药的基础上,以郑州豫密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中药精加工和提炼,发展壮大我市制药产业,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豫密药业公司上市。
(上述两个以中药材种植和提炼发展为主体的中心拟在以大鸿山为中心的第二和第三个保护区内建设。)
五、岐黄文化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1、易经研究中心、道观等项目建设,投资约8000万元。
2、道教武术研究中心、广场、岐伯塑像等项目建设,投资约2000万元。
3、道医治疗养生保健中心建设,投资约1亿元。
4、《黄帝内经》及中华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投资约5000万元。
5、中医药博士活动中心,投资约5000万元。
(上述五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亿元,武当山道医胡晓亭道长已与港、澳、新加坡道友及企业家达成初步投资意向。)
6、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退耕种植中草药等项目,投资约8000万元。
7、中药精深加工和提炼厂区、厂房及设备,投资约12000万元。
(上述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我市企业家东方集团公司董事长魏国钊已决定投资建设。)
六、岐黄文化项目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
岐黄文化开发项目建成后,依托全市旅游产业资源,将会成为新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初步概算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治疗、养生保健、中药种植、中药生产等综合效益达1亿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将安置周边3000—5000名群众就业,附近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服务业、餐饮业、中药种植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三)生态效益
该项目依山就势,基本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涉及农户大拆迁,不破坏生态植被,不污染环境,不破坏地形地貌,同时,通过中药材种植保护,更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七、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1、迅速成立岐黄文化开发领导小组,设立各专项工作组,具体组织开展项目的开发、规划、招商及其他各项工作。
2、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苟堂至岐伯山的公路,规划修建一个中小型水库,完善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篇: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数理学院10数学1:朱忞,学号10121131,何亚运,学号10121108
社会实践主题: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1月12日至2月5日
社会实践地点:江苏省无锡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无锡是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等问题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保护基础之上,针对无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针对无锡市展开了此次社会实践。
一研究现状概述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公约。新中国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主要体现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后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全方位展开。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尤其率先制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
我们所做是主要工作有:
其一,搜集大量文字资料。
通过报刊、文件、图书和网络,搜集有关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从面上把握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从而利于深入分析与研究。
其二,实地考察。
在了解一般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几次外出考察,例如,无锡博物院及各类专题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等,都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在调研中,我们在普遍了解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重点区域、重点遗产开发进行综合的全方位考察,对于典型项目重点调查,对于一般性遗产项目针对其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某一侧面考察,这样既有全面考察,又有重点考察,既有整体了解,又有个别侧重,使得调
研成果更为全面、更具普遍性。
其三,访谈。
对有关人员的访谈是我们调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访谈对象,既有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又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有普通市民。在无锡文化遗产局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措施和经验时,文化遗产局“非遗中心”的一位领导,对本市“非遗”传承的重视讲述尤其详细,这些使得我们的访谈与调研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课题组还随机对市民所了解的“文化遗产”知识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何亚运还专门就锡剧问题与传承人和剧迷进行交流与访谈。
以上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们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证。
二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无锡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更好地在保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开发至关重要。这不仅有益于现存资源的保护,而且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公约。新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初主要体现在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上,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此后我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全方位展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以文物保护为主。即使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亦是如此,城市建设的热潮使得诸多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短视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当今,这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保护规章制度和办法相继出台。
无锡是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各级领导政绩考核都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一项,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局。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基础上,编制了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在内的发展规划,进行文物普查,制定管理办法与保护措施。相继出台了《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文件。这些关于创建文化名城、增强无锡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重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大提升了无锡市的内涵与魅力,提高了无锡城市竞争力。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无锡文化产业:基于文化遗产出路的思考1文化产业的创新路径的探索: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网络、数字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变革的强大动力,几乎影响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当今,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样反映在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渗透,一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文化产业或者推动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升级。就前者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数
字图书、数字影视等)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则促进了新媒体产业(网络游戏、动漫、多媒体手机等)的巨大发展。就后者而言,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体现在数字图书、数字广播影视、网络影视博客、引入物联网技术的会展业等方面。总之,高新技术深刻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而且深刻改变文化产业格局和结构。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之下,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可见,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
2资源开发对于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升级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由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有显著强化作用。文化产业可以使城市增值,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并不断促进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趋于优化,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文化地位日益凸显。因此,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城市形象,从而有助于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塑造。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3棘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路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宣传以及市场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
虽然无锡市对“非遗”的传承较为重视,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大传授面问题很重要,有的“非遗”存在空间非常狭小,影响范围有限,此其一。其二是“非遗”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曾经是流行于民间的东西现在只能生存于殿堂之上或民间的某个角落,这算不上真正保护“非遗”,真正的保护是要让它再回到民间,在民间普及、在民间发扬光大。其三是“非遗”的市场化不够,尤其是对于技艺性的“非遗”项目,尚缺乏引导,或是直接扶持的力度不大,或是传承人方面存在难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解决。
我们对此提出如下应对之策:政府或有关机构加大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让百姓了解、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创造条件、创新机制,使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政府和民间力量应该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民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要走出狭隘的机构,深入民间,去做更为重要的宣传与调研工作。对于传承人而言,政府出资,引导、鼓励他们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保护,而不要局限在家庭观念里。对于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在保护的同时,最好能够加以开发,从而面向市场,形成文化产业。另外,政府出面支持,使传承人与少年文化宫、学校等部门可以联合开设这类课程,从而达到扩大影响、更好保护的目的。总之,政府要千方百计创新机制、创造条件,使有条件的“非遗”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对较难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则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在与学校、社会协作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四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无锡旅游开发:从文化旅游到休闲旅游
作为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无锡市拥有绝佳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前,随着城市、乡村多种综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无锡的都市旅游、文化旅游、运河水上旅游、古镇历史街区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综合性的休闲旅游成为引领时尚的旅游产业。
1文化旅游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区域会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因素,沉淀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中,成为一个区域强有力的粘合剂与内聚力。对于文化旅游,国内外学者有过很多相关定义,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的定义在对旅游分类的基础上,指出旅游对于文化知识获取的贡献,旅游者的自身动机成为旅游的文化属性是否突显的关键。相对于国内的论述,国外学者往往是针对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的区别,抓住其“文化”特征的不同侧面进行论述。综合来看,可将文化旅游可定义为:文化旅游者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中,以切身体验和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艺术、文化、历史发展、民族特点的行为;其目的绝非单纯的消遣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得异质文化的相关知识和体验。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利用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的游憩机会,是一种高层次旅游产品。
目前无锡的文化旅游仍有较大开发与利用空间,许多能彰显吴文化人文精神的景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例如无锡市文化景点众多,锡山市东亭镇的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纪念堂、张径镇顾宪成纪念馆、无锡著名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之墓,无锡著名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昆仲之墓,还有华薪芳故居、薛福成故居、徐寿墓等等,这些景点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没有形成旅游专线,游客难以进人。
从无锡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资源的战略规划看,无锡旅游资源开发是传统资源、人造景观、度假产品三级产品并行发展。近年无锡兴建了一批人造景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无锡形成了大浮乡影视城和马山国家度假区两个旅游功能区,基本上完成了以“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的过渡。“点线旅游”是旅游经济运行通过旅游路线的形式展开的,“板块旅游”是旅游经济在特定的空间内展开,形成密集的旅游区域。它们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某一特定空间里。“板块旅游”是在特定区域内组成旅游经济体系,减少地区分割的限制,提供度假娱乐产品,滞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旅游经济效益好。世界旅游发展进程表明:“板块旅游”必然代替“点线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方式。而无锡在形成这种旅游经济结构中,从景观的内涵看,产品开发仍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有些耗费了一定财力、物力建造的人造景观则因文化含量不高,游客少有到来而没有得到应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充分释放“板块旅游”的有效势能。欲使无锡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人造景观开发必须完成向效益质量型的过渡。
2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开发
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在旅游中已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和应用。例如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陶制作的技艺展示和参与体验活动,某些景区的曲艺表演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少传统美术类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是绝佳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无锡的惠山泥人已成为无锡的标志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生产工艺方面,有成为旅游项目的潜力,但在实现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传统曲艺类在产生之初有其生长繁荣的土壤,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境地,同时由于在表演形式中存在方言现象,它们的发展和繁荣有待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重视与扶持,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有些非物质遗产,如无锡刺绣和留青竹刻
等,其市场前景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由上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如何保护自己的活态文化传统,不走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初期时活态文化传统消亡的老路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面对现代化的发展,对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抢救,是自觉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之根的维护(乔晓光语),而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是其重要的保护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资产,具有承担民族认同的文化功能。从学术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整合了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学科,对它的研究也就必然要求民俗学、人类学、文艺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各学科的合作,这是对人类历史多样性有意识的人为保护,是学术的自觉,是学术的挑战,是目前学术研究中亟待深入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其研究成果也将对现实举措具有指导与推动作用。
概括以上内容,我们的主要观点和建议是: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其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合理开发文化旅游;政府应该重视能够体现文化旅游内涵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关的旅游开发;苏锡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得到重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与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宣传活动,包括政府的扶持、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策略要多样化、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处于曲高和寡境地的项目,采取重点保护、优先开发的战略,力争先在地区打开局面,再向外宣传,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旅游双赢的局面。
3休闲旅游
当前,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无锡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快速增加,加之国家乃至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发展旅游政策,民众的旅游活动与需求越来越频繁,旅游休闲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无锡市人均GDP早已超过一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无锡的城市旅游休闲起步较早,民众的休闲旅游需求普遍旺盛。
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层次水平的提升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休闲旅游,可以提升无锡城市整体形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休闲产业的发展是无锡市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发展居民休闲中能够实现人的自身、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无锡是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绝佳的自然景观资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地域特色浓郁的乡村休闲资源、规模化的城市景观资源、成熟完善的疗养度假资源、蓬勃兴起的时尚娱乐休闲资源,正是凭借这些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旅游休闲设施,无锡开发了多样的、有市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休闲产品。
《无锡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研究》将无锡现有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分为以下八大类:
A地文景观类:锡山、惠山、横山、浒山、鼋头渚、太湖三山仙岛、豁然洞等等; B水域景观类:太湖、“天下第二泉”、春申涧、映山湖、花溪、洗心泉等; C生物景观类:惠山的森林、阳山镇的竹林、洪武古银杏、明古玉兰、杜鹃花等; E 遗址遗迹类:锡山遗址、仙蠡墩遗址、青瓷龙窑遗址、龙窑遗址、惠山寺遗迹、新石器时代晚期无锡先民遗址等;
F 建筑与设施类:寄畅园、杜鹃园、锡惠公园、蠡园、梅园、吴文化公园、三国城、水浒城、广福寺、无锡博物馆、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太湖广场、保利广场等;
G 旅游商品类: 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太湖珍珠等;
H 人文活动类: 惠山庙会、锡剧团、陶瓷博物馆、锡绣博物馆、泥人博物馆等。无锡现有旅游休闲类型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是文化旅游休闲,其中包括民族工商文化休闲、吴文化休闲、古运河文化休闲、茶文化休闲、佛教文化休闲、修学旅游休闲等。
兹举民族工商文化休闲和吴文化休闲为例。就前者而言,由于无锡是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苏南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民族工商文化对无锡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旅游休闲项目主要是园林、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一些名人故居,尚有很多潜在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如:小娄巷、棉花巷、荣巷古镇等历史街巷,一些老字号品牌如三凤桥肉庄、亨得利钟表店、陆义茂染坊、世泰盛布店、仁和炒货和惠山泥人等都未充分挖掘利用,以展示无锡经发展济的轨迹与历程。
就后者而言,由于吴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遗存丰富。其中吴文化休闲的核心区域,一是以泰伯河、泰伯庙、泰伯陵为特色的鸿山古吴文化旅游区,二是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文化园林――吴文化公园。目前来说,需要做好整合、完善吴文化旅游资源工作。
总之,无锡的旅游产业,无论是具体的文化旅游,还是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需要改进的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古镇、历史街区、吴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和相关品牌的宣传与完善。
五主要观点与建议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态势良好,无锡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与政府的较为重视相得益彰,使无锡成为极具魅力的新的一面,这为其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无锡还存在着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种种问题,以及文化遗产市场化、旅游产业完善等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这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才能体现其更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内涵。
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总体上来说,无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依然存在资金问题、全民意识培养问题、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涵的产品开发、旅游发展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所提建议的要点是:其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多途径筹措社会资金,尤其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历
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特别重视政策上的引导与具体工作的细化;其二,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并重视区域性、乃至省内外的城市合作,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共赢;其三,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产业开发的关系,坚持城市发展与旅游等产业开发以资源保护为前提,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朱忞,何亚运2012年2月5日
第五篇:潜江市历史文化资源
一、潜江市简介
潜江北枕汉江,南接长江,东邻仙桃通武汉,西接荆州达宜昌。境内有318国道和汉宜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监和荆潜两条省道纵贯南北。是江汉平原唯一的路网建设试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和通达度居全省前列。内河航运四季畅通,流经北面的汉江,建有2个港口,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以上。潜江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全市地下蕴藏石油2亿吨、天然气9700多亿立方米,岩盐近8000亿吨(为我国“盐都”自贡市的30倍),另有卤水136亿立方米,富含锂、铯、铷、溴、钾、碘、硼、硅、锶、镍、锰等18种稀有微量元素,可广泛用于电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其矿化均超过了国家开采标准,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在2011年“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五位。
二、潜江的历史文化资源
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名人文化、地域文化、产业文化都独具特色。
一是遗址旧址文化资源独步荆楚。境内分布的古遗址、古墓群94处,革命旧址纪念地169处,共计263处文物旧(遗)址。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湾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龙湾遗址包括放鹰台遗址和黄罗岗遗址两块,以章华台为主的放鹰台遗址群是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楚国宫殿建筑基址群。据史料记载,章华台高三十仞,以精美绝伦、富丽堂皇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台”。
二是名人文化资源光辉璀璨。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和诞生了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曹禺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戏剧大师,杰出的戏剧教育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三是民间文化资源别具特色。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荆楚文化腹地,民风、民俗遗产极为丰富。经初步调查表明,有花鼓戏、蚌壳精、采莲船、皮影戏等共计10大类1633个项目。其中,“两戏一歌”(潜江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草把龙灯、潜江木雕已被列入首批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是生态文化资源引人入胜。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享有“水乡园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的第二故乡。“潜江油焖大虾”美食全国闻名,被授予“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
潜江花鼓戏,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花鼓戏,迄今已有150馀年的历史。其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源於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1995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被升格更名为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潜江的花鼓剧团成为湖北省近10个专业花鼓剧团中唯一的省级剧团,潜江的花鼓戏被公认为湖北省花鼓戏的“领头雁”,多次晋京调演且被灌制成唱片或磁带在海内外广为发行。潜江市花鼓剧团根据戏剧大师曹禺的名著《原野》改编的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於1996年赴京演出,1998年获全国戏剧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
由潜江花鼓剧团将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的大型现代新编花鼓戏《任长霞》,充分发挥潜江花鼓戏唱腔的优势和帮腔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任长霞作为一个女公安局长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鄂州特产
潜半夏: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潜江正是我国旱半夏的主要产区。《辞海》在“潜江”这一词条内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语。所以潜江产半夏有“潜半夏”之誉。老一代的中医在处方上写“潜半夏”,犹之乎“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贝”,“潜半夏”也是名闻遐迩,行销海内外的名贵中草药。
锅奎:锅奎是面食,以白面在鏊锅中烤成。潜江锅奎品种很多,葱锅奎,砍锅奎,鸭子锅奎,冲担锅奎,油炸锅奎,猪油锅奎等等。最有名气的是猪油锅奎。其次是冲担锅奎,主产在竹根滩。因其形状与当地农民挑柴草用的两头带铁扦的冲担一样,故名。与其他锅奎要在鏊锅中烤制不同,它是一种特制的烤炉中烤成的。出炉后,又香又脆,能保持旬日,因此还可充当干粮。砍锅奎是潜江最早的锅奎,最正宗的锅奎,其他锅奎皆由它派生而出。它的本名就是锅奎,前面未有任何限制词,加“砍”(还有人加“白”〕是人们为了以此区别于其他锅奎。它不要任何佐料,面粉本色,好的砍锅奎(或白锅奎〕是“肉”少且泡,“皮”厚且焦。潜江人常爱把砍锅奎的两皮掰开,夹入一根油条混吃,并视此为最好的早点。
螺蛳:“三月螺蛳四月蚌”,这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江汉平原人吃螺蛳不像外地人那样将其囫囵地炒个半熟不熟,滋滋地吮吸入口,而是先把螺蛳用开清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
黄湾藕:王场镇黄湾村出产的一种藕,这种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的孔是单数的,有7、9、11孔不等。也不像其他藕节短多枝,一般都是一枝三节,每节一尺来长,既白又嫩。这种藕多粉易烂,汤酽味美。在一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荆州菜谱》中它名排榜首。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黄湾藕后,信口吟出诗两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用美女的手臂比喻藕的外形,用比干的“忠心不二”比喻单数孔。使黄湾藕具有了人的灵气。
园林青酒:潜江古属“江陵府”,即古城荆州,东汉建安年间已有用泉水酿酒的记载,唐、宋历代又有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集中当地大小旧酒坊建立潜江县地方国营酒厂,1983年更名为园林青酒厂。它的特点是:酒液清黄透明,酒香芬芳,药香舒愉,醇和绵柔,香味谐调。园林青酒在中国第四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
二回头:二回头是享誉湖北的著名菜肴,以潜江湖区特产黄蟮作主料,烹制而成。它看上去似冷的,吃进嘴却热乎,入口化渣,余味绵长。最早制作此菜的厨师刘某,见蒸熟的蟮鱼尤其是走油后两头翘起,如前所说的马鞍形,便根据这卷翘状,取名为二回头。某秀才于饱尝美味之后,意犹味尽,便索来纸笔题诗一首:妙哉二回头/香嫩且滑口/游士喜尝新/归去再回头。诗人不仅赋予了佳肴奇特的外形,还赋予了人们爱之深切,进而流连此一美味的意蕴。乾隆皇帝曾经到潜江,偶然吃过一次后,此后又两次回头去老地方吃该菜,这也是“二回头”的一种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