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层气资源开发情况
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情况
地面开发
煤层气地面开发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原煤炭科学研究院抚顺研究所曾在抚顺、阳泉、焦作、白沙、包头等矿区,以解决煤矿瓦斯突出为主要目的,施工了20余口地面瓦斯抽排试验井。但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试验未达到预期效果。
上个世纪90年代,煤层气开发出现热潮,在不同地区开展了煤层气开发试验。经过十余年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施工先导性试验井组8个,各类煤层气井615口,其中多分支水平井7口。2005年,地面煤层气抽采不足1亿立方米。主要项目有:山西沁水枣园井组煤层气开发试验项目,生产试验井15口;辽宁阜新刘家井组煤层气开发项目,钻井8口,单井日均产气3000立方米以上;山西晋城潘庄煤层气地面开发项目,施工了175口煤层气井,日产气约10万立方米;山西沁南潘河先导性试验工程,计划施工900口煤层气井,到2005年底完成钻井100口,日产气约8万立方米。地面煤层气开发规模较大的国内企业主要有中联煤层气公司、中石油煤层气勘探开发公司、晋城煤业集团蓝焰煤层气公司等。参与合作勘探开发煤层气的国外企业主要有美国格瑞克公司、远东能源公司等。
井下抽采
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已由最初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到安全能源环保综合开发型抽采;抽采技术由早期的对高透气性煤层进行本煤层抽采和采空区抽采单一技术,逐渐发展到针对各类条件适合于不同开采方法的瓦斯综合抽采技术。
据统计,截止去年上半年,全国煤矿高瓦斯矿井4462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911处。在615对国有重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近200对,高瓦斯矿井152对,装备地面固定瓦斯抽采系统308套。2005年,全国井下抽采煤矿瓦斯近23亿立方米,阳泉、晋城、淮南、松藻、盘江、水城、抚顺等7个矿区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
第二篇:煤层气开发有关政策规定
煤层气开发有关政策规定
一、煤层气开发政策
《煤层气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规定:煤炭远景区实施“先采气、后采煤”,优先进行煤层气地面开发。煤炭规划生产区实施“先抽后采”、“采煤采气一体化”,鼓励地面、井下联合抽采煤层气资源,煤层瓦斯含量降低到规定标准以下,方可开采煤炭资源。
第二十条规定:在已设置煤炭矿业权但尚未设置煤层气矿业权的区域,经勘查具备煤层气地面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应依法办理煤层气勘查或开采许可证手续,由煤炭矿业权人自行或采取合作等方式进行煤层气开发。在已设置煤层气矿业权的区域,根据国家煤炭建设规划5年内需要建设煤矿的,按照煤层气开发服务于煤炭开发的原则,采取合作或调整煤层气矿业权范围等方式,保证煤炭资源开发需要,并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06]106号)第二条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效益好的煤层气开发利用路子。树立煤矿安全生产第一和瓦斯是洁净能源的观念,依靠市场引导、政策驱动、自主创新,加大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力度,加快煤层气开发产业化进程,构建我省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基本原则:勘探先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应抽尽抽、先抽后采、煤气共采;以抽保用、以用促抽;企业负责,政府扶持。目标:用3-5年时间,探明我省韩城、铜川、彬长等主要含气区的煤层气储量及其开采技术条件;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实施抽采;按照就近利用与余气外输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设输气管网,建成若干座瓦斯发电厂,使地面抽采的煤层气全部得以利用,井下抽采的瓦斯利用率达到36%以上。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第四条加强管理,确保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有序开发中规定:
(一)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每分钟5立方米或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每分钟3立方米的生产矿井必须制订瓦斯抽采利用方案,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实施瓦斯抽采。新建、改建和扩建矿井,瓦斯抽采利用项目或工程必须与矿井(或采区、工作面)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必须降到规定标准以下,方可实施开采。陕西煤监局要会同省煤炭局等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三)限制企业直接向大气中排放煤层气,对超标准、超总量排放煤层气的企业,由环保部门按规定予以处罚。
(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煤层气勘查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最低勘探投入量和施工期的基本要求。坚持采气采煤一体化,依法清理并妥善解决煤层气和煤炭资源的矿业权重叠问题。凡新设探矿权,必须对煤层气、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认定。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高于规定标准且具备地面开发条件的,必须统一编制煤层气和煤炭开发利用方案,并优先选择地面煤层气抽采。煤层气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认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市场准入政策
《煤层气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第五条规定: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企业应具备与项目勘探开发相适应的投资能力,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煤层气勘探开发企业应配齐地质勘查、钻探排采等专业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从业资格。从事煤层气建设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安全评价等业务,应按照国家规定具备相应资质。
第六条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和石油天然气企业成立专业化煤层气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骨干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形成以专业化煤层气公司为主体、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煤层气开采项目审批
《煤层气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规定:煤层气开发、输送、利用等建设项目应根据项目投资主体、性质和规模,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有关规定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项目未经审批、核准或备案,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手续,不得享受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第五条进一步完善、落实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政策,促进煤层气资源有效利用中规定:
(一)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经省煤炭工业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认定后,可享受有关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井下抽采系统项目,地面钻探、泵站项目,输配气管网项目,煤层气压缩、提纯、储存和销售站点项目,利用煤层气发电、供民用燃烧及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等。
(二)简化煤层气项目核准程序。年输气能力5亿立方米及以上的输气管网项目和管网跨省(区、市)的输气管网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年输气能力5亿立方米以下的输气管网项目和煤层气发电并网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煤炭企业自采自用的煤层气项目,由煤炭企业自主决策,按照《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报地方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三篇:煤层气开发的保障措施二
煤层气开发的保障措施
(二)健全煤层气(煤矿瓦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为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积极争取出台有关政策: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项目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优先安排;
对地面直接从事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查开采的企业,2020年前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减免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
对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进口的设备、仪器、零附件及专用工具,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设备可在基准年限基础上实行加速折旧,折旧资金在企业成本中列支;
抽采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2020年前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抽采煤矿瓦斯并利用其作主要原料生产产品的所得,自获利起免征所得税五年。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煤矿企业利用煤矿瓦斯发电,可自发自用;多余电量需要上网的,由电网企业优先安排上网销售,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批准的上网电价或执行当地火电脱硫机组标杆电价。建立健全煤层气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合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抽采利用的技术体系。加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通过政策鼓励和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推进企业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加快建设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工程实验室计划,形成自主创新网络体系和集成系统,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四篇:如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
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营资源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仿古必须融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其蕴含的文化,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才更能为现代消费者广为接受。如果新天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就难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第二,应以故事力活化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故事,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绎这些故事可更好地张扬其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也可以编故事,或用创意将各种原生态存在的、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
第三,创造情感资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创意给产品赋予了灵魂,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从认知到最后购买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是每个企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惊险的一跃”,这一跃中,创意推动情感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创建知识产权,既可保护权益,也可用于运作。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一方面,由于文化创意的成果更具表现性,因而也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它更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还是商业运作的工具。
第五,必须树立“整合观”、“品牌观”和“体验观”三大观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并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
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第五篇:大资源开发调研材料
大资源开发对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调研材料
威信县扶贫办
(2011年9月)
一、县情概况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8乡2镇87个村(居)民委员会1634个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1400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汉、苗、彝、白、壮、回等民族,2010年末总人口42.28万人。境内海拔480—1897米,多为海拔1200米以下的矮山地区,县城扎西海拔1175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多,湿度大,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
威信历史文化厚重。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威信,中央政治局相继在水田花房子、石坎庄子上和县城扎西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确定了全国其它苏区和红军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针,作出了回师黔北,重占遵义和组建川南特委、川南游击纵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实现了全党全军全国
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等方面稳步推进,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程进一步加快,共解决了1.8万人的温饱问题,使7.5万人稳定解决了温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3586万元,比2005年增长151.3%,年均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689万元,比200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318万元,比2005年增长17.4倍,五年累计完成80亿元,年均增长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18元。
二、实施工业经济强县战略,做好“黑色”文章
(一)工作措施及取得成效。威信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重点采煤县之一,属滇黔聚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威信县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基地一屏障”发展战略,打造镇威煤电工业经济区的机遇,积极推进火电项目建设。通过开发利用丰富的煤资源,发展煤电联营、煤化工两大产业,通过煤炭资源和其他资源科学有效的开发,推动威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加快威信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县政府下大力关闭了270多口小煤窑,对煤资源加以保护;其次是对保留煤矿加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产量,拓展市场;第三
动作用日益凸现,2010年产煤223万吨,比2005年的108.6万吨增产114.4万吨,实现产值89200万元,占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5%;重点项目4×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年产量500万吨配套采煤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因素。(1)矿井规模小。按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现有40对矿井核定总能力为146万吨/年。2010年,40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为225.4万吨/年,平均单井每年生产5.63万吨/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矿井中25对井的可采储量不足百万吨,平均单井可采储量不足50万吨。2010年单井最高产量为14.2万吨/年,最低单井产量为500吨/井。(2)地质构造复杂。全县煤炭资源构造多分布在新庄、马河、石坎三大向斜,煤层倾角10°—80°不等,在40°以上的煤矿占40%,且区内断层、裂隙发育倾向明显,开采难度大。(3)灾害程度严重。目前,全县40对保留矿井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8对,占矿井总数的95%;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6对,占全省突出矿井的一半以上。随着开采规模、开采深度的加大,高突矿井将会增多,安全风险日趋增大,安全管理难度大。(4)基础条件脆弱。目前,全县40对保留矿井大多是从小煤窑过渡而来,基础设施条件差,开采布局不合理,采煤工艺和管理方式落后,相当部分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陈旧,开采条件落后,“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十一五”以来,全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围绕把威信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县的目标,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突出特色,趁势而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威信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
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高规格、高品味的红色文化旅游节,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大县,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威观光旅游,5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3.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21.6%;旅游综合收入达3.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18.9%;其中,2010年,接待各类游客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5%;旅游综合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9.2%。
(二)制约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虽然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从观念更新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呈待开发状态,发展红色旅游存在“四大”不利因素。一是交通落后。威信县境内无铁路、港口、机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县内景区公路等次低,甚至没有通公路,旅游环线没有形成。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威信县仅有宾馆4家,旅馆48家,客房600间,床位2000个,餐馆55家,无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超市和星级宾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规模小,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三是旅游开发人才缺乏。全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且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初中文化的占33.7%,高中文化的占49.4%,大学文化的仅占16.9%。很多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薄弱,不适应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宣传手段单一。近年来,威信县虽然采取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万亩,2010年养蚕1.1万张,产茧360吨,产值936万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双低油菜,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10年油菜种植面积达11.2万亩,油菜籽产量达1.48万吨。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搞好蔬菜产地和产品认证,以夏秋大白菜、萝卜、甘蓝、青花菜等冷凉蔬菜为主,建成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3个蔬菜产品认证,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72150亩,其中蔬菜大棚528个424.5亩。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森林威信”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十一五”以来建成林产业基地1 3万亩,其中:竹子3.7万亩、速生丰产林7.3万亩、核桃1.4万亩、香桂2000亩。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威信长征茧丝绸公司的扶持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蚕桑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大力扶持富华种业责任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运营模式。年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年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1116元。成立威信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香桂产业,在罗布乡建成年生产30吨香桂油提炼厂1个,计划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香桂5万亩。引资成立威信兴源木业有限公司,建成集造林、0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基本属于初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群众受益不足,整体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订单农业没有真正推开,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农业产业基地分散,连片种植和规模发展难以形成,不能为生产企业提供稳定、高质的原材料供给,生产一加工—销售链条脆弱;农民的市场信息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与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时始终处于被动;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五、加快威信老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加快威信老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特别是中央明确将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的重大发展机遇,真抓实干,奋力开拓,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谱写威信大资源大开发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新篇章。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全力抓好交通建设。改造升级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并实现与干线公路的连接贯通,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
2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同时推进,突出抓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工程,积极实施小额信贷、信贷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开发等工作。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以小康建设目标要求,提升“一廊一带”新农村试点建设层次。以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家园为突破口,高起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生物资源等行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2011年配套煤矿投产和第一台机组发电,同时,积极推进煤电项目二期二厂建设,力争到2015年,火电装机达320万千瓦,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把威信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煤电能源基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原煤产量达到800万吨。充分利用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地方电力充足的优势,建设年产45万吨电石的煤化工园区。积极引进资金实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企业,开展建设年采选120万吨硫铁矿、40万吨硫酸和10万吨铁精矿生产线工程。
(四)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推进三次产业升级。突出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五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
4成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设。开展文化、科技、电影“三下乡”活动,倡导科学、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救济救灾“绿色通道”。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的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以生态保护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坚持发展“低碳”产业。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按照“七彩云南·威信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煤矿生产废水治理,积极探索煤矿污染治理途径,全面推广煤矿废水治理新技术,使其稳定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城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有效防范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风险。结合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和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的“四治一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