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资源开发阶段
煤矿资源开发阶段(一)地质勘查(5)
煤矿, 资源开发, 地质, 勘查
煤矿资源开发阶段(一)地质勘查(5)
2002-12-19(四)煤的综合利用
1.煤层气
为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围岩中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它一方面涌入矿井后是煤矿安全的严重威胁,同时排入大气后又成为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可以破坏臭氧层。但煤层甲烷又是一种优质、高效、洁净的能源,燃烧时没有二氧化硫气体和烟尘的排出。按热值计算,1 000m3甲烷可相当1t标准煤,由于前者热效率高,实际250 m3甲烷即可顶替1t标准煤。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仅以每年因采煤而散发的瓦斯量即有60亿m3。
2.煤矸石
煤矸石产出量约占原煤20%,不仅占用土地,还严重污染环境。但煤矸石可以利用,化害为利,其中发热量高于6MJ/kg的可作沸腾炉燃料;热值极低的可用以筑路或生产建筑材料;含Al2O3较高的可生产聚合铝、氯化铝;含硫较高的可回收硫化物;含碳极低的可用
于井下采区回填或覆土造田。
3.伴生矿产
包括高岭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硅藻土、石墨、硫铁矿等,均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4.腐殖酸
在低煤阶煤中提取腐殖酸,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及许多工业部门。
此外,可在褐煤中提取褐煤蜡,还可以煤为原料,制造非燃料利用的工业制品。
四、矿山环境与保护(一)煤矿开采中的环境问题
地下采煤和露天采煤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尽相同。
1.地下采煤
包括由于地下采掘引起的地面塌陷、采煤废水、煤矸石及采煤噪声等几个方面。
大面积地下采煤矿坑引起地面沉降和陷落,可使村庄、铁路、桥梁、管线等遭受破坏,农田下陷所引起大面积积水和土地盐渍化而无法耕种。对这部分环境问题主要通过复垦技术来解决,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主要阶段。工程复垦是以矿区的固体废料作为充填物料,将塌陷区填满推平覆土,因此兼有掩埋矿区固体废弃物和复垦塌陷土地的双重效益。主要包括煤矸石充填、电厂粉煤灰充填、靠近河湖的煤矿可利用河湖淤泥充填复垦,另外还有挖深垫浅复垦、疏干法复垦、梯田法复垦,以及综合治理技术等。工程复垦阶段完成后还应进行生物复垦,包括土壤改良和植被品种筛选两个方面,前者是应用植物法、微生物法、客土法、施肥法、化学法等进行土壤改良,以迅速提高土壤肥力和恢复植被;后者是对计划作为植被的作物、牧草、林木品种进行选择,其原则是首先能稳定土壤,控制侵蚀和减轻污染,其次兼顾培肥土壤能力及经济价值。
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产用水涌入井下而成为矿井水,目前矿井水的年排水量约为22亿m3。按水质可分为5类,即洁净水,含悬浮物水,高矿化度水,酸性水及特种污染水。除洁净水外均需加以处理,特别是中国煤矿有70%为缺水矿区,因此废水处理更为重要,目前不少矿区已建成废水净化站。
煤矸石包括岩巷掘进排出的岩石,煤中的手选矸石,洗煤厂排出的洗矸等,排放量很大,超过煤炭总产量的10%,现矸石山1 500多座,堆放量在16亿t以上。这些矸石不仅压占大量土地,而且大气降水淋溶时还能污染周围水体、农田和地下水。矸石山自燃后产生硫化物等有害气体,目前有自燃现象的矸石山约140多座,成为活的大气污染源。目前,有一小部分煤矸石用于回填复垦,但大部分尚待处理。平顶山矿区对矸石山进行植树绿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矿区的环境噪声通常比市区更严重,因为高噪声设备密度大,井下工作面场地小,机械设备多而笨重,使噪声集中而叠加。各种采煤设备噪声甚高,空压机为102~130dB(A),局扇为110~130dB(A),风动凿岩机115~130 dB(A)。降低方法一方面选用低噪音设备,一方面采取消声、隔声等降噪措施。
2.露天采煤
开采规模通常很大,矿坑面积可达数千公顷,采场范围内的农田和植被荡然无存,由于剥离物的排弃,因此堆压占地面积往往和采场破坏的土地面积相当,共同形成一系列污染效应。由于它们直接暴露,因此可发生飞尘和扬尘,其中所含硫、油页岩及其他有机质可发生自燃或自爆、散发各种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在雨水淋溶后有害液体还会污染土壤及地表与地下水体。此外还有可能在排土场地发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
治理方法较为有效的是采用内排土的倒堆开采工艺,边开采边复垦,但这只能在覆盖层不太厚而且煤层倾角甚小的条件下使用。多数露天矿坑的复垦方法尚不落实。
(二)煤炭洗选、储运及转化中的环境问题
1.洗选
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为洗选废水和噪声两大类。
煤炭在洗煤中用大量清水进行洗选分级,又经脱水后成为产品煤运出,余下的便是洗选废水。对其处理方法是完全闭路循环,并分为三个等级标准:一级是煤泥全部由厂内的脱水机械回收,实现洗水全部复用;二级是大部煤泥在厂内回收,小部在厂外沉淀池回收,洗水全部复用;**是在厂外煤泥池沉淀,清水大部分复用,余下的达标排放。
洗选噪声主要来自设备运转过程,可分为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以中频和低频为主,衰减速度慢,传播距离远,污染影响严重。
2.储运
储煤场对环境的危害主要为粉尘污染,测定煤堆下风向500m范围内总悬浮颗粒物(TSP)值100%超标,浓度值达到0.8~3.5Mg/m3,下风向150m处最大落地浓度往往超标达两倍多,受影响区可外延到1 000m以上。由于中国煤炭运输大部分靠铁路,因此铁路沿线有煤尘污染,100m范围内TSP浓度显著增高,50m范围内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大于1.5Mg/m3。
储运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湿法是对尘源喷雾洒水和喷洒化学药剂,前者为简便经济方法,储运过程均可应用。干法是产尘部位的密闭措施,包括加盖、压实、密闭构造、布置集尘装置。此外在堆场四周设置防风网、挡风墙,种防风林等也可
以取得一定效果。3.转化过程
煤炭转化为二次能源过程中也产生环境污染。
燃煤发电用煤量占煤产量1/4左右。由电站锅炉燃煤产生的煤烟排放大量烟尘颗粒物、二氧化硫以及硫和氮的各种氧化物,均系有害气体。电站废水主要来自汽轮机组的冷却水,对水体产生热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电站废渣包括锅炉煤渣和粉煤灰。此外
尚有噪声污染。
焦化厂最主要的是气载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二氧化硫及气溶胶颗粒,源于炼焦炉和熄焦塔。如用机器炼焦代替土法炼焦,可加强煤气和化工产品回收,减轻排入环境的污染负荷。焦化工艺所产生的废水应先作物料回收及物化生化治理后才可达标排放。固体废料有焦油渣、酸油渣、沥青渣以及锅炉煤渣等,均需作针对性处理。
从煤制气厂和煤气发生站排放各种有害气体,其生产废水主要来自煤气的洗涤和冷凝系统,称含酸废水,当含酸达到1g/L以上称为高浓度,应加治理。
水煤浆生产工艺所产生污染物主要有工业粉尘、煤泥水和有毒添加剂。由于此为一种新兴产业,因此比较注意环保问题,普遍采用封闭或圆筒仓和封闭式皮带走廊,转载及筛分破碎车间都建有防尘设施,生产用水也进行循环使用而不外排。
(三)煤炭使用中的环境问题
1.烟尘污染及防治
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烟气、尘粒可形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即气溶胶状
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烟尘属于前者。
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干燥挥发阶段,其次为燃烧阶段,最后为燃尽阶段,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空气量,过大或过小的空气量都会使燃烧不完全,而使炭粒排入空中形成黑烟。煤中不可燃成分如灰分,燃烧中部分留于灰渣,部分随烟气排入大气形成烟尘,不同灰分的煤其烟尘量也有很大差别。按烟尘粒径不同可分为降尘和飘尘,后
者可以长期不降落且可输送距离更远。
烟尘可致人体呼吸道疾病,或作为其他污染物及细菌载体。还可影响植物生长及降低大气的能见度。防治方法是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方式,减少烟尘排放量,还要安装除尘装
备,降低烟尘排放浓度。
2.排烟脱硫
大气中的SO2污染主要由包括煤炭在内的燃料燃烧所致。燃烧前脱硫可由煤炭洗选及转化中完成。燃烧中脱硫可以用加入脱硫剂办法除掉部分硫分,常用的脱硫剂为白云石和
石灰石。更常用的脱硫技术为排烟脱硫,即将排放的含硫烟气或废气通入吸收剂和吸附剂去掉硫氧化物,又可分为干法、半干法及湿法三种。干法采用固态吸附剂、吸收剂,其装备庞大,费用较高。半干法包括将半固态脱硫剂吹入烟道,也可将排烟气和空气同时吹入半固态脱硫剂,以除去烟气中的SO2。湿法用液态吸收剂,包括碱性吸收剂法和碱土金属类吸收剂法等,前者使用铵、钠、钾溶液,后者使用有钙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溶液。
第二篇: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开发利用中引发了不少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作为煤矿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者,充分认识煤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严格管理好我县煤矿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
宁蒗县地处丽江市东北部的小凉上区。全县总面积6205平方千米,下辖14个乡一个镇。县境内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有铜、铁、铝、锌、铅、煤、石膏及贵金属金、银等。现煤矿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目前全县有五个乡镇已经进行煤碳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品种为烟煤、无烟煤。资源整合前有生产矿井5对,分别是汉家厂煤矿一号井(年产量3万吨)、汉家厂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海子坝煤矿(年产量4万吨)、兰草箐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上拉垮煤矿(年产量4万吨)。在建矿井7对,分别是马家窝子煤矿(年产量6万吨)、阿明地煤矿(年产量6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万吨)、九台湾煤矿、羊场煤矿、宏发煤矿、新龙湾煤矿、金山马鹿塘煤矿,年产量均为6万吨。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目标要求,宁蒗县的煤炭整合为3户企业6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75万吨①1。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宁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资源实现工业产值近4亿元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运输业、餐饮业、直接劳动业的发展,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宁蒗县“以煤为主”的煤矿业始于“九五”末,历经“十五”的深化专项政治和“十一五”的发展,我县煤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专项整治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了“三统筹”“一道路”即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装备水平高,安全有保障和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尽管如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二、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土地及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地沉陷引起的下沉盆地、裂缝、台阶和塌陷坑以及露采迹地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并诱发地质灾害。宁蒗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脆弱的风沙区,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因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枯竭、地下水疏干等问题,沙生物枯死,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风蚀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①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诱使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且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SO2、CO等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矸石里面的有毒、有害成分共同污染着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动植物,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发展不平衡,是由于市场经济、地方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煤矿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白虎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煤矿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大多矿井采取了“大、中、小型矿井并举,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导致乡镇、个体矿迅猛发展,而这些小矿大多分布不合理,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措施不到位,其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宁蒗县煤矿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山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小型矿点开采企业及个人开采占全县矿山数的一半以上,煤炭的开采以前管理混乱,浪费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自2009整顿改革煤炭资源开发以来 煤炭的开采利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价格合理化、效益化,有效防止了对资源的浪费。
(二)宁蒗县煤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采煤矿资源肯定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遭到影响破坏。我县采矿权人对保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采富齐贫,废石废渣随意堆放,易造成河道行洪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阻塞,最终易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土层剥落、局部地面塌陷、山系裂缝、水质污染等,有的矿山企业已停采,但没有遵照“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废弃矿山没有进行恢复治理,影响了整个山脉的外观形象。
由于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 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矿区占地面积大,遭破坏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矿业的发展,污染排放加剧,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土地变成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的大面积污染。
例外,煤矿等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SO2、CO2、CO 等废气,排放的废水、废渣造成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宁蒗县.煤矿资源管理措施水平不高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限制,对矿业活动动态监控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力度不强,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整 4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资源规划不够完善
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勘查程度很低,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煤矿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目标不太明确。现在进行的煤矿资源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均应在规划中加以解决。
2.矿山采矿权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宁蒗县矿山开采主要以个体为主,进行小规模开采,对矿山的投入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多数矿山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对煤矿资源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有效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等,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基层矿政管理不到位或缺失。一些矿业权人和基层群众矿业法制观念淡薄,煤矿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一些煤矿资源开发项目本不可或缺的环境评估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矿山生态管理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分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由于职责交叉,缺乏宁缺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形不成合力,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对探矿权、采矿权中出现的非法转让、越界开采、非法采矿等现象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工作抓得不紧,致使出现当场抓住停产,撤销设备,过后偷着采、偷着挖,措施不力,不能对非法采矿的业主给予强有力的打击。
三、煤矿资源生态建设与补偿的建议
补偿是利益差别的整合器,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时空、动态关系,促使有害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激励有益行为的社会化并得到回报,宁蒗县应尽快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护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的角度来看:要妥善协调煤矿资源生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宁蒗县没煤矿资源管理机构应下大决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承认生态环境价值。②
(一)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从源头上抓起,从煤矿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煤矿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开采煤矿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煤矿资源。对新上的煤矿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
要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址破坏和环境污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备用金制度,构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矿山企业等行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应用经济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建立科学的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结合各地的地质条件、采矿方式、采矿强度和形成地质灾害的特点等内容,组织地质生态专家,不断修改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煤矿资源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煤矿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宁蒗县县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的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注意对生态执法的力度。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反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制,规范生态环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同公安、安监、工商、城建、水务、林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齐抓共管,加强执法,对违反《煤矿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规定的,要及时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法律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生态县建设及东部新门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
3对已开采、新开采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总局要求的对矿山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促使矿山企业积极缴纳保证金,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责任与义务,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③。
②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 ③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2 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结语
目前,宁蒗县的煤矿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宁蒗县在煤矿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煤矿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县公民的自觉行动。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吕波,高伟.新疆矿业发展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5.
[4]郭兰在,王漠.实现新疆煤矿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与对策讨论[J].资源与煤矿,2000,(5).[6 ]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OL].2006-4-5 [7] 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2):59-60,63.[8] 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8,4:49-50.[9] 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32-34.[10] 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11] 王家兵.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J],煤田地址与勘探,1994,22(3):32-35.[12] 昆明 春城晚报 2010年4月6日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提供我材料的同事,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同志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一、筠连县煤矿基本情况
(一)煤矿储量情况。
筠连县煤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探明的地质储量达35.8亿吨,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一,最终规划设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800万吨,是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全县18个镇乡中除腾达镇和团林乡外,其余16个镇乡都有煤炭资源,除双腾镇和联合乡外的14个镇乡有煤矿企业。全县土地面积1884197亩,其中耕地621780亩,旱地468842亩,有煤矿企业的镇乡涉及土地面积1763840亩,其中耕地面积501423亩,旱地378467亩,涉及人口25万多人。
在勘探程度、交通运输等开采条件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上,筠连矿区的开发以鲁班山北矿的开工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继鲁班山南北矿相继建成投产后,今年新维和船景煤矿即将开工建设,随后还有青山、武乐等6对大矿可供开采,筠连县煤炭资源的开发正在加快推进。
(二)煤矿企业及生产情况。
目前,我县有煤矿企业55个,其中地方煤矿53个、国有煤矿2个。地方煤矿登记年生产能力为316万吨,技改后将形成600万吨年生产能力,国有鲁班山南北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2009年,全县煤炭产量642.67万吨,其中国有煤矿200余万吨,地方煤矿442.67万吨。
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矿资源开采的对水资源的破坏特征是涉及范围广、涉及人口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剧。
由于煤炭生产对原有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原有水系平衡被打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大量消失,致使采挖区范围内及周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群众反映强烈。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有69个村35420多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种情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我县重点产煤的几个镇乡,情况尤为突出。如:武德乡辖区内的水潦、关津、小寨、冒古、鱼池、民主等村共计有480余户,2250多人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巡司镇梧桐、西牛、黄坪等村地处鲁班山上,山下鲁班山南北矿、红岩煤矿和小河煤矿的开采,给18个组的1121户4760多人饮用水造成严重困难。过去村民饮用的山泉水,近三年来,陆续有30多处断流,现有的16处水源流量也锐减。梧桐7、8组,西牛1组农户用摩托车、马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运水饮用。筠连镇五个煤矿的开采,直接造成14个村13000余人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维新镇人畜饮水困难涉及15个村,其中尤以安全、自由、菜坪最为严重,每逢旱季,村民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取水。镇舟镇场镇及相邻村社饮用水源,由于夏泉和水源两个煤矿的开采,致使原来供应场镇1000多人的水库失去作用,造成饮用水困难。
(二)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用水窖等大量被拉裂,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重新修建的沟渠水窑等再次受到损坏。如武德乡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投入3万多元对受损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新顺村1300多米保障450多亩水田灌溉的堰沟,每年村上都要找乡上协调企业出资,村上出工给予维修;巡司因为煤炭开采,造成42口小水窖不能装水。
(三)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粗放处理的矿井水排入地面,对周围环境形成新的污染,部分地方农户安全饮用水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改变地形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变化;大量煤矸石的产生,阻塞河道,妨碍行洪。由于煤矿开采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损失,因此导致小环境温度升高,地表蒸发量加大,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水”循环失衡,久而久之,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三、煤矿开采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一)依法办矿,规范生产。
我县是国家的新能源基地,今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使采煤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浆洗到最低限度。因此,应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矿产资源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禁私挖乱采、遍地开花。力争做到既要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又要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二)加强煤矿生产水资源论证工作。
煤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一方面煤炭开采、加工需要用水;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我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降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成度,根据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15号令)要求,必须对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其论证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砊排水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我县境内所有新、改、扩建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在论证后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的相关手续。
(三)全面开采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煤炭开采,势必影响、破坏水资源。但必须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工作已是要在全县范围内对正在生产的、准备改建扩建的和新开发的大、中、小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实时监控,提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特别是在岩溶泉域范围之内的煤矿,必须对开采下组煤时煤矿带压开采、煤矿突水等进行评价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诸如采取提前开发煤系水、实行排供结合、隆压排水等措施,既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四)加大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
针对我县天然水资源的现实,必须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二是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现有的天然水资源;三是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和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
我县的煤矿开采过程上的矿坑水及生产污水除小部分被矿井生产利用外,绝大部分外排到附近沟谷和河道。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对地表水、地下水及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大对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可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矿坑水。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利用的矿坑水,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矿坑排水进行处理,真正做到达标排放。
(五)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开采矿藏或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据此,必须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破坏的补偿机制,尽快开征水资源补偿费。我们认为现阶段征收范围应为:煤炭开采企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企业、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目前的征收标准应为:煤炭开采企业5.0元/吨(原煤);煤炭开采与洗精煤企业7.0元/吨(精煤);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9.0元/吨(焦炭)。随着市场与经济的发展,应逐步调整其补偿标准。煤炭开采水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后,应与其他水资源费一并上缴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必须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共同制定”。筠府物〔1996〕15号文对我县煤炭开采防治费收取的标准为0.6元/吨(实际收取0.7元/吨,由县统征办在过关煤炭中收取)。面采矿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需要的资金较大(2009四川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为我县编制《定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标准为48万元/平方公里)。目前收取0.7元/吨的防治费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满足治理费用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调高征收标准《建议参照山西省的实施办法:5元/吨》。以上两项费用收取后由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建设、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及解决因煤炭开采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影响的解困工程。
第四篇:如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
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营资源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仿古必须融今才能实现推陈出新。原生态存在的历史资源其蕴含的文化,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才更能为现代消费者广为接受。如果新天地没有融入现代元素,就难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此,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第二,应以故事力活化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背后往往有许多故事,以多种形式宣传、演绎这些故事可更好地张扬其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也可以编故事,或用创意将各种原生态存在的、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
第三,创造情感资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创意给产品赋予了灵魂,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和品牌从认知到最后购买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变化的过程,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是每个企业实现资源转化的“最惊险的一跃”,这一跃中,创意推动情感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创建知识产权,既可保护权益,也可用于运作。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一方面,由于文化创意的成果更具表现性,因而也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它更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还是商业运作的工具。
第五,必须树立“整合观”、“品牌观”和“体验观”三大观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并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
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第五篇:大资源开发调研材料
大资源开发对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调研材料
威信县扶贫办
(2011年9月)
一、县情概况
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8乡2镇87个村(居)民委员会1634个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1400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汉、苗、彝、白、壮、回等民族,2010年末总人口42.28万人。境内海拔480—1897米,多为海拔1200米以下的矮山地区,县城扎西海拔1175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多,湿度大,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
威信历史文化厚重。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威信,中央政治局相继在水田花房子、石坎庄子上和县城扎西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确定了全国其它苏区和红军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针,作出了回师黔北,重占遵义和组建川南特委、川南游击纵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实现了全党全军全国
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等方面稳步推进,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程进一步加快,共解决了1.8万人的温饱问题,使7.5万人稳定解决了温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3586万元,比2005年增长151.3%,年均增长2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689万元,比200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6318万元,比2005年增长17.4倍,五年累计完成80亿元,年均增长7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18元。
二、实施工业经济强县战略,做好“黑色”文章
(一)工作措施及取得成效。威信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重点采煤县之一,属滇黔聚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威信县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基地一屏障”发展战略,打造镇威煤电工业经济区的机遇,积极推进火电项目建设。通过开发利用丰富的煤资源,发展煤电联营、煤化工两大产业,通过煤炭资源和其他资源科学有效的开发,推动威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加快威信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县政府下大力关闭了270多口小煤窑,对煤资源加以保护;其次是对保留煤矿加大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产量,拓展市场;第三
动作用日益凸现,2010年产煤223万吨,比2005年的108.6万吨增产114.4万吨,实现产值89200万元,占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5%;重点项目4×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年产量500万吨配套采煤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因素。(1)矿井规模小。按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现有40对矿井核定总能力为146万吨/年。2010年,40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为225.4万吨/年,平均单井每年生产5.63万吨/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矿井中25对井的可采储量不足百万吨,平均单井可采储量不足50万吨。2010年单井最高产量为14.2万吨/年,最低单井产量为500吨/井。(2)地质构造复杂。全县煤炭资源构造多分布在新庄、马河、石坎三大向斜,煤层倾角10°—80°不等,在40°以上的煤矿占40%,且区内断层、裂隙发育倾向明显,开采难度大。(3)灾害程度严重。目前,全县40对保留矿井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8对,占矿井总数的95%;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6对,占全省突出矿井的一半以上。随着开采规模、开采深度的加大,高突矿井将会增多,安全风险日趋增大,安全管理难度大。(4)基础条件脆弱。目前,全县40对保留矿井大多是从小煤窑过渡而来,基础设施条件差,开采布局不合理,采煤工艺和管理方式落后,相当部分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陈旧,开采条件落后,“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十一五”以来,全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围绕把威信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县的目标,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突出特色,趁势而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威信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县的骨干产业。
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高规格、高品味的红色文化旅游节,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大县,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威观光旅游,5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3.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21.6%;旅游综合收入达3.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18.9%;其中,2010年,接待各类游客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5%;旅游综合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9.2%。
(二)制约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虽然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从观念更新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呈待开发状态,发展红色旅游存在“四大”不利因素。一是交通落后。威信县境内无铁路、港口、机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县内景区公路等次低,甚至没有通公路,旅游环线没有形成。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威信县仅有宾馆4家,旅馆48家,客房600间,床位2000个,餐馆55家,无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超市和星级宾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规模小,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三是旅游开发人才缺乏。全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且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初中文化的占33.7%,高中文化的占49.4%,大学文化的仅占16.9%。很多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薄弱,不适应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宣传手段单一。近年来,威信县虽然采取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万亩,2010年养蚕1.1万张,产茧360吨,产值936万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双低油菜,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10年油菜种植面积达11.2万亩,油菜籽产量达1.48万吨。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搞好蔬菜产地和产品认证,以夏秋大白菜、萝卜、甘蓝、青花菜等冷凉蔬菜为主,建成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3个蔬菜产品认证,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72150亩,其中蔬菜大棚528个424.5亩。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森林威信”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十一五”以来建成林产业基地1 3万亩,其中:竹子3.7万亩、速生丰产林7.3万亩、核桃1.4万亩、香桂2000亩。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威信长征茧丝绸公司的扶持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蚕桑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大力扶持富华种业责任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运营模式。年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年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1116元。成立威信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香桂产业,在罗布乡建成年生产30吨香桂油提炼厂1个,计划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香桂5万亩。引资成立威信兴源木业有限公司,建成集造林、0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基本属于初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群众受益不足,整体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订单农业没有真正推开,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农业产业基地分散,连片种植和规模发展难以形成,不能为生产企业提供稳定、高质的原材料供给,生产一加工—销售链条脆弱;农民的市场信息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与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时始终处于被动;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五、加快威信老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加快威信老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特别是中央明确将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的重大发展机遇,真抓实干,奋力开拓,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谱写威信大资源大开发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新篇章。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全力抓好交通建设。改造升级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并实现与干线公路的连接贯通,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
2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同时推进,突出抓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工程,积极实施小额信贷、信贷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开发等工作。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以小康建设目标要求,提升“一廊一带”新农村试点建设层次。以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家园为突破口,高起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生物资源等行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2011年配套煤矿投产和第一台机组发电,同时,积极推进煤电项目二期二厂建设,力争到2015年,火电装机达320万千瓦,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把威信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煤电能源基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原煤产量达到800万吨。充分利用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地方电力充足的优势,建设年产45万吨电石的煤化工园区。积极引进资金实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企业,开展建设年采选120万吨硫铁矿、40万吨硫酸和10万吨铁精矿生产线工程。
(四)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推进三次产业升级。突出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五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
4成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设。开展文化、科技、电影“三下乡”活动,倡导科学、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救济救灾“绿色通道”。发展城乡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的机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以生态保护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坚持发展“低碳”产业。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按照“七彩云南·威信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煤矿生产废水治理,积极探索煤矿污染治理途径,全面推广煤矿废水治理新技术,使其稳定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城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实施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有效防范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风险。结合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和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的“四治一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