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孩子挥挥手故事
一个偏远的农村突然通了火车,村民们好奇地看着一趟趟列车飞驰而过。
有一个孩子特别热情,每次火车来的时候都站在高处向列车上的乘客挥手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乘客注意到他,他挥了几天手终于满腹狐疑,是我们村庄太丑陋?还是我长得太难看?还是我的手势或者站的地方不对?天真的孩子郁郁寡欢,居然因此而生病,生了病还强打精神继续挥手。这使他的父母十分担忧,他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决定到遥远的城镇去问药求医。
一连问了好几个医院,所有的医生都纷纷摇头。这位农民夜宿在一个小旅馆里,一声声长吁吵醒同室的一位旅客。农民把孩子的病因告诉了他。他呵呵一笑又重新睡去。
第二天农民醒来游客已经不在,他在无可奈何中凄然回村,刚到村口就见到兴奋的妻子告诉他,孩子的病已经好了。今天早上第一班火车通过时哦,有一个男人把半个身子伸出窗外,拼命地向孩子招手,孩子跟着火车追了一程,回来时已经霍然而愈……
作家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能够被别人的苦难猛然惊醒,惊醒后也不作廉价的劝慰,居然能呵呵一笑安然睡去。睡着了又没有忘记责任,第二天赶了头班车就去行动。他没有到孩子跟前去讲太多的道理,说火车的速度,乘客的视线等等理性的问题,他只是代表着所有的乘客拼命地挥手,把温暖的人性交还给了一个家庭。
孩子的挥手本是游戏,游客的挥手是参与游戏,用游戏治愈心理疾病,这便是我们写作人的职业使命。
不管是面对历史的疾病还是社会的疾病,我们都应该探出身来,搜寻大地,搜寻孩子,挥挥手,挥得欢快,挥得慈爱,挥得认真。
第二篇: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假期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
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
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
第三篇:向孩子学习心得正文
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教师读书心得
姓名: 152 年级;一年级 2017年4月18日
《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
每天晚上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里面有一句陶行知先生让我喜欢又内疚的话‚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喜欢它点破了大人对孩子的看法,内疚与自己也曾有过这样对待孩子的态度。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扪心自问,我了解孩子吗?我一直很文静,很绅士的孩子,从家长口中得知在家竟是那样‚天马星空‛的行为;我一直认为的闷不吭声的孩子,在家竟是那样的体贴,暖心......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了解孩子吗?如果我只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有什么资格说我了解孩子呢?我不去了解孩子我又如何探知他内心的想法呢?如果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去和他做朋友,去做良师呢?
教育从发现和理解儿童开始。对于许多大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多数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有什么好理解的,有什么可发现的,他们那点事一目了然;也因为大人们总认为自己比儿童‚高明‛。‚高明‛是因为孩子的阶段自己经历过,‚高明‛是因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孩子的衣食住行,‚高明‛是因为自己的年岁比孩子大。可是,就是因为‚高明‛我们失掉了孩子才有的天真的童心,失掉了孩子才有的奇思妙想,失掉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些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大人要像孩子学习的吗?
给孩子公平公正的对待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未成年人来说,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因此,师生关系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社会组织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没有公平公正做前提,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失去了公平也就失去了信任,失去信任所有的事情都是空谈了。
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传统说法无疑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拥有鲜活的思绪和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做大人的很难做到的。他可能观察问题的深度不够,但是他或许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有做到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向孩子学习。
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两代人的相互影响,有时不仅仅体现在技能和知识上,更可能是心灵上的启发。上周全校举行了期中家长会,在家长交流环节几个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采取直接的暴力对待,导致孩子越来越沉闷,越来越叛逆。他们秉持着‚不打不成材‛的错误观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对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家长与孩子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庆幸的是,有几个采取沟通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愿意站出来讲讲自己从孩子身上感受到孩子的心境,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是直接的上来职责,而是先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会犯错,问孩子犯了错得后果,经过家长的启发,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这要比一味的责怪与打骂效果好的多。从家长的话里我也学习了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从批评转向交流启发。
在读孙云晓老师这本书之前特地上网搜了一下孙老师‚家长应该称父母‛的提议‚家长制是家长拥有统治权力的家庭制度。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的实质是改变‘家长制’观念,是为了孩子而改变成年人的世界。希望六一国际儿童节,成为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起点之日。‛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应该被尊重和被认可。阅读孙晓云老师的教育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孙老师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她对当代教育的忧虑和反思,更能够领悟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第四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此书是一本研究代际关系的书,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它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种种革命性的变化,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作者提出了向孩子学习的五个观念、五个原则和七个主要结论。五个观念是: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信息时代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等等。五个原则是: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七个主要结论包括了下列内容:1.双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2.向孩子学习什么;3.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4.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5.向孩子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6.怎样向孩子学习;7.向孩子学习的意义。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
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读后感《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时代精神的书。它挑战传统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文化传承观。读完全书,使人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一切。
守望教育》读后感
道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可能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按照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烙印来适应社会,来约束自己,而今读了刘铁芳的《守望教育》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五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我是在朋友家看到的。刚看到的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很好奇。向孩子学习,学什么呢?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孩子有什么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呢?一个个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
《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一天,上课铃响过之后,任课老师夹着课本走进教室,当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时,便生气地问道:“今天谁是值日生?为什么不擦黑板?”班里一片寂静。老师见没有人答应,就又问了一遍。忽然,一个矮个子的小男孩跑上去,迅速地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老师们都不喜欢他。他认真地擦着黑板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地方够不着,他不得不搬了一把小椅子来,站上去擦。班里仍是一片寂静。这时老师咳了一下,发话了:“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不负责而引起的,耽误了大家这么宝贵的时间。”班里一片骚动,不知是谁小声。嚷了一句:“今天不该他值日。”随后,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女生慢腾腾地站起来说:“今天是我值日。”老师的脸色变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要注意。”这时,那个矮个子小男孩擦完黑板,搬着椅子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抓住那位同学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那位同学的自尊一定会得到提高。可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式。
读完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能想象的到上面的事例中,老师的话会怎样打击第一位小男孩的自尊心?老师只看孩子的成绩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好坏,本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老师的批评,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使我想到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实践的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常会忘记我们应有的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横量孩子。时常会忽略对孩子的尊重,殊不知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希望得到表扬,他们需要被尊重。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赞美的话也会使他们心花怒放,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能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自信,有了学习的兴趣。
有时教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也一定要头脑清新,不能像上面的老师那样凭感觉去办事,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学生的行为,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孩子、批评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灵就会造成极大地伤害,也会扭曲孩子的是非观念。教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心中要有一个是非标准,再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所应该做的。孩子虽小,他们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有他们的是非标准,道德评价标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标准和道德观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铸就良好的个性行为和道德品质,也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的确在孩子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孩子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各种行为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孩子是
老师的一面镜子,我一直这么认为,老师平时的各种言行,都能在他的学生身上找到影子。只有不断的向孩子学习、不断的反思,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老师。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潜能,尊重幼儿的个性,充分运用“尊重”这把钥匙,来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锁,培养出健康活泼、诚实勇敢、富有个性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