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样例5)

时间:2019-05-15 12: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

第一篇: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

几个月前,我给家里的小朋友买书,特别买了几本比较励志的书籍。结果在电话里,听到她们给出的反馈是:“这种鸡汤类的书,一点干货都没有,对我们没啥帮助。”

听到这种言辞,我竟然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因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看到一些励志类文字,总还是会有一些顿悟的瞬间,也许是文字里某个人的品质,或者是某个道理,反正是有些东西会触及内心深处,让我有所改变。

干货这个词,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越来越盛行,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那种可以直接拿来实际操作的东西,它追求的是一种简单,高效和速成,甚至成为鸡汤这类词的对立面。

相对于这种所谓的干货,过去我们喜欢看的那些鸡汤类文章慢慢被大家鄙视,嫌弃,觉得它们是一种掺杂了过多水分的毒药,一无是处。

记得我跟一群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十个基本生活信念的时候,结果引来一些非议——

“能不能说点我不知道的?能不能来点干货?这种鸡汤似的道理我都懂,没用!”

“道理懂得越多,就有可能越拧巴。”

可是,真正地懂得一个道理,不是肤浅地记住了一句话,而是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本质,这个道理的前因后果,并且知道如何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按照道理践行。

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了那些道理吗?还是说,你只是自以为懂得了那些道理,事实上却一无所知,而结果就成了“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那类人呢?

唾弃鸡汤,追求干货,背后的逻辑,说到底就是试图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正是这样一种干货逻辑,让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种打着干货旗号的课程和活动。

很多人会报名参加一些知识分享活动,在华丽的PPT演示,各种方法论和小技巧的教授之下,认真地做好课堂笔记,满心鼓舞地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干货,然后就在这时候,整个过程戛然而止,不再有后续的行动。

因为这些干货并不足以触动我们的内心,也不会让我们在听完之后自觉地展开后续的行动,它们的作用往往只是用来缓解我们一直存在的焦虑罢了。

是那份在无常世界里挥之不去的焦虑,让我们想要快速抓住一些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并期待瞬间获得难以置信的回报。

一味追求干货,看似勤奋努力,其实是让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合理利用,融会贯通了。

就像推磨的驴子,因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着磨。它感觉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转。

很多时候,追求干货最大的陷阱,是让我们直接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

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愿意去做任何事情,而追求干货也是其中的一件。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不假思索地直接拿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不仅是最高效的,而且还感觉占了便宜。可是,很多干货,脱离了各种场景,各种情境,没有自身的思考和着眼于自身的反思,不仅无用,而且还会营造出一种看起来很努力的假象。

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订阅了各种听书栏目,因为这些栏目标榜自己讲的的都是书里的精华,教授的都是干的不能再干的干货。有的人上班路上听,下班路上听,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让自己游走在各种知识栏目中,还在朋友圈里各种勤奋打卡。

我曾经也听过好几期这样的节目,里面一般会提及整本书的重点,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可是听完之后,当下我是记住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可之后就不了了之了。你要是过几天问我一些之前听过的东西,我可能一丁点儿也记不起来。

这时候的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真正落到实处,和买个视频会员看几集综艺节目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其实,与其追求这种高效速成的干货,倒不如认认真真地阅读一本书。

最近我在读戴维·布鲁克斯的《品格之路》,里面讲了各种伟大人物是如何成就自己的道德品格的。刚看前面几章的时候,我很纳闷,为什么只是在讲他们生活中的细节,而没有直接总结出他们品格培养的方法呢?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不同人的品格锤炼之路是不一样的,而如何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品格培养的方法,这正是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这种读书的过程中,恰恰是一种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去思考,而且还要从作者的角度,笔下人物的角度,还有我们自身的角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当我们不去追求所谓的干货,而是真正地开始阅读,这才是努力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在这种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大脑的神经元会因为思考而不断增多,并且建立更多新的连接,而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就慢慢架构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干货有毒,比鸡汤更甚,因为它鼓吹了一种凡事有捷径的干货思维,就像315打假我们常常看到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标语,“药到病除”,“一用就灵”,等等等等。

这个世界里能够快速获得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廉价的。真正有价值并且稀缺的东西,往往都需要我们去积累,去思考,去感悟。

记得在一部纪录片里,采访的是一名工匠,他从事雕刻业已经大半辈子。他说雕刻很简单,无非就是雕刻的时候要确定好位置,掌握好雕刻的力度和角度。

要说干货,那无非就是定位,力度和角度了,可是最终到手上的功夫,岂是这点干货能够呈现出来的?而那个工匠的一身本事,也是在千千万万个日夜的精进中才得以练就的。

一味追求干货就是一个大坑,它让我们掉入假勤奋的陷阱,也停滞在懒于思考的惯性中。

而如何跳出盲目追求干货的陷阱,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 培养耐心的品格

我们的现状是过往积累的结果,所以要改变现状,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现在为起点,一步一步地耐心积累。

耐心,就是着眼于现实,从长期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不担忧未来,不畏惧前程,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好当下该做好的事情,因为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我们不再设置过高的预期,重视每一次的进步,其实就是在不断成长,不断地改变现状,而耐心也会让我们不再盲目追求干货,避免掉入急功近利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假象中。

→ 学习黄金圈法则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懒惰而自动放弃思考,追求所谓的干货。

面对一个知识,我们要明确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要了解这个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个知识,这分别对应了黄金圈法则的3个重要元素: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How』--怎么样?

比如,当我在接触到『注意力』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黄金圈发展进行思考:

『What』:什么是注意力?

『Why』:为何要珍惜注意力?

『How』:如何利用注意力呢?

一旦开启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你的大脑会自动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从而你能够集中精力放在一个明确的问题上,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思索或者懒散地回避问题。

所以,即使我们轻易地获得了某些干货,也要记得运用黄金圈法则开启自己的思考,辨识真正有用的干货,让它真正地发挥作用。

→ 刻意练习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下笨功夫。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经历一段枯燥漫长的刻意重复练习过程。就像专业棋手不是一上来就进行对弈,而是要经历很长时期的识谱打谱练习,不断走出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专注于技能的提升,而不会去关注那些让我们更加焦虑的各种干货,而这种关注的力量反而能够让我们更快地成长,成就自己。

世界是无常的,面对焦虑,面对困局,即便一时无法立即跳出来,我们也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干货,而应该选择理性地思考,耐心地成长,然后,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二篇:教育毒鸡汤堪比毒药

最坑害孩子的三碗毒鸡汤

教育毒鸡汤堪比毒药,看起来道理满满,饮下去就是“砒霜”,家长们如果信了这些毒鸡汤,对孩子教育有害无益。

不少父母的朋友圈里,一定都有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

很多父母也表示觉得文章写的挺有道理的,甚至在教育孩子时也会这么做。你以为这是“鸡汤”,高高兴兴的喝下去就能充满正能量。但其实这就是“砒霜”,按这样的观点去教育孩子,只会酿成大错。

微信朋友圈的三碗育儿“毒鸡汤”,家长们看看自己喝过了吗? 第一碗: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开始被快乐教育大洗脑。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减轻书包重量,家庭作业少些,多给孩子自由学习的空间。

孩子要时常表扬,尽量不要批评。不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看起来真的很理想。

但是,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痛苦的。为什么?

因为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

“一位老教育家曾经这么反对过素质教育“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也许你会说,你看人家国外教育也是让孩子早早放学,也没见老师在骂学生和体罚学生。

可你只看到人家四点放学,平民家小孩高兴的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却在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

那些以欧美教育为范本,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人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被誉为“比死刑更残酷”的韩国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绝对是没经过调查的乱放厥词。

第二碗:释放孩子天性

这几年“熊孩子”一词大热,只要一谈到熊孩子,肯定每个人都会说一番血泪史。

但是熊孩子是怎么来的?说的直接一点,都是父母惯出来的。还美其名曰:“释放孩子天性”。

但是,我们不能把“释放天性”当做你孩子粗鲁没教养的借口。

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所以教养该教就得教。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不教,那么等到他进入社会时,你指望谁来宽容他?

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第三碗:成功和学历无关

家长们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

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还不是要给人打工。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没准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们来做道算术题,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

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反比,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的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相信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朋友圈都看到过这样一条励志贴: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

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相信这样鸡汤的家长们请你们想想,历史长河中,像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多吗?你们怎么能以一个小概率事件去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

“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不能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不能让孩子背负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负担,当然没错。但是这与教养一个懂礼貌和会学习的孩子,并不矛盾。

万事过犹不及,更为平和中正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长成有安全感、有能力、有担当的栋梁。

中国的教育制度多年来饱受争议,面对家里唯一的孩子,延伸出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事实上,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选其精华,灵活运用才是育儿的正确理念!

最坑害孩子的三碗鸡汤,80%家庭已中招!你还在喝?作者:谢明福

第三篇:我是所谓的普通人的杂文随笔

我是所谓的普通人,面容平庸,家境普通,学习一般,人生也平淡无奇,呵,真的是枯燥呢。

学习一般的我高分考上了我们市最好的技校,真的是讽刺呢,随意选了个广告设计,啊,最痛苦的基础课程——素描、速写、色彩,还有各种构成,设计。然后是软件,Ps、Ai、Flash、Pr、Ae等。真的,要疯了。

大专的五年,说实话,觉着很忙碌,加入学生会宣传部,不是画画就是写字,还随着学院奔波,各地去考试;也觉着寂寞,可能大多数同学连我的名字都叫不上,我除了身高没有任何起眼的地方。其实还是我忒自傲了,觉着他们幼稚,难道不幼稚吗,男生打架斗殴,女生勾心斗角,校园暴力真的是习以为常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给寝室的女孩们讲故事或者听她们讲故事,觉着那种时候最美好了。然后调度,我换到了一个阴阳怪气的寝室。还好,有个不错的假小子,喜欢陈奕迅,也愿意陪我徒步,像潜入砖厂啊。

大学就生疏了,一周没几节课,我身旁的五个女孩,一个是邋遢鬼,坐在我后座;一个咋呼鬼,坐在我旁边,其他人不是很知道,是咋呼鬼的朋友。像假小子就没有来上过课。

原寝室的女孩,我和大脸专升本,一个大专,三个退学。

现在,连毕业论文还有设计都搞完了,明天要打包给老师了。

第四篇:比外表更美好的是骨子里的修养随笔(精选)

修养是一个人骨子散发出来的最佳魅力,它比人的外表更迷人。有修养的人,也必然是一个有内涵的人,有风度的人,有气质的人,有教养的人。就如一股清风,让自己舒适,也让别人感觉到舒服。

《庄子》中记载,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哀骀它,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得丑,五官歪瓜劣枣、坡脚、驼背,脖子上还长了个瘤子。但最让人奇怪的是,他虽然这么丑,却很受欢迎,有多受欢迎呢?男人和他相处,都守着他不愿离开。而姑娘呢?那就更吓人了,姑娘们和他相处之后纷纷说,宁愿做哀骀它的小妾,也不愿别人的正妻。

这引起了很多人好奇,比如鲁哀公听闻了哀骀它的事情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就跑去亲自看了看,一看,果然丑的吓人,但鲁哀公没有被吓跑,反倒鼓起勇气和他住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当然没有你们想的鲁哀公被掰弯的故事。

但是鲁哀公却觉得哀骀它十分可爱,甚至想把国家都交给他去治理,哀骀它也没有说答应,也没有说不答应,磨叽了一下勉强接受了,管理了几天国事,就跑了,留下的鲁哀公怅然若失,觉得失去了一个非常亲密的人,之后甚至一天都快乐不起来。

颜值、金钱、地位,都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佳标准,真正决定个人魅力的,是人骨子里的修养。它决定了你的眼界,决定了你未来会不会成功,决定你能走多远。

《周易》坤卦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古人以黄为美好高贵的颜色,“黄中”就是内心美好。内心美好而通达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恭敬自守。心中的美就会畅达于人的四肢,甚至推动我们要做的事情。古人早就看到了人内心的美好,会影响我们的外表。

《礼记》中说:“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只有内心和顺、不断在岁月中修养自己,才能真正使英华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们的外表上。

无论是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还是和顺积中,英华发外,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内在善良、内在的美,总是不自然地流露在外,滋养着这个人的容貌,也可以说,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就是他的精神长相。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可见,人的内在修养、人的教养,比外貌更能展现自我。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根本的是我们内心的修养。修养是一个人气质和美丽的源头活水。

所以,不管是长得“漂亮”的人,还是长相一般、甚至有些丑陋的人,都应该不断提高内在修养,让自己有一个高贵的灵魂,高雅的精神长相。很多人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所以现在有很多整容的人,且不说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实他们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精神长相。在这种美好精神长相的衬托下,一个人外表的缺陷会被忽略、甚至转变成为优点。

有没有修养,无关知识、无关金钱、无关地位。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就像是肥沃而博大的大地,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之上,才能培育出教养、气质、气场、内涵、风度····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是产生一切人格美的土壤,是人最美的精神长相。

第五篇:怎样生活比在哪儿生活更重要随笔

过去10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了好几次家。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除此之外,我还在上海度过了大学时代。许多年前,我坐长途夜班车从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到上海求学,18岁出门远行的少年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生活的雄心,一路上经过无数的城镇和村庄,听到车窗外不同的方言渐次变化。我彻夜未眠,黎明之前,车子驶进上海,两边渐渐出现一栋栋高楼、一盏盏路灯。下了车,我呆呆地看着一城灯火,那是我第一次和一座大城市相遇,直到现在我仍然能清晰地回想起自己在那一刻的震撼和感动。

城市对人的刻画无形而深刻,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你的喜好乃至性格。北京是一座在空间使用上极度粗放而奢侈的城市,它大得无边,许多办公大楼前的空地,在有些城市已经可以做市民广场;就连许多街道,都宽得让人绝望。在北京时,我对这样毫无节制的铺陈所造成的不便曾心生怨恨,直到我去了。那是一座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与北京作为一组工整的反义词出现的城市,走在那里逼仄得让人无法喘息的街道上时,我无比怀念北京的宽广和自在。那时我才明白,北京已经定义了我对城市的审美标准。

纽约是另一种形态的城市,有世界上最独特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北京和上海的综合体,既有北京那种对一切满不在乎的粗犷和豪迈,又有上海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致和漂亮。

在纽约时去快餐店点餐,服务员都会问上一句:Stay or to go?意思是在这儿吃还是打包带走。但对于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人来说,这句话其实也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隐喻——留下来,还是回国?每个人都会经常这样问自己,这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选择题,很难抉择,也没有完美的答案。它像一个怪兽,永远躲在一角,逼视着每一个在异乡漂泊的灵魂。

留在纽约还是回国,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要选择怎样的一种生活。而对大多数困惑于此的中国人来说,它可以简化成在纽约的生活与在北京或者上海的生活之间的一个比较。

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和专栏作家保罗·格雷厄姆有一篇散文《城市与雄心》,对人和城市的关系有非常精到的描述。他说,伟大的城市总是吸引着有雄心壮志的人,有些城市因此成为某种远大理想的聚集地,这样的城市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吸引着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前去。比如说剑桥(波士顿地区的一个大学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所在地)向人们传递的信息是“你需要更聪明”,加州的帕洛阿托传递的信息则是“你需要变得更有权势”。

至于纽约,保罗·格雷厄姆说,它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你需要赚更多的钱”。这个判断不算错误,但有些过于绝对。事实上,纽约是如此复杂而多样,它传递的可能有上百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会接收到不同的信息。

对于我来说,纽约传递的最让人感动的信息是,“你要成为你自己”。这座城市以一种罕见的宽容和漠不关心,纵容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做真正的自己。在这里,没有人对你说你应该做什么,没有人禁止你不能做什么,甚至没有人会在乎你到底在做什么。这里没有年龄概念,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仍然在意气风发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里甚至没有性别的概念,我在这里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女孩子,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无比独立而强势。这种强势不是对人吼叫或者蛮横,而是一种因为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而无所畏惧的强势。她们同样可以温柔可人,可是散发着迷人的、让人无法忽视的自信。

也没有人在乎你来自哪里,说什么样的语言。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生命最舒展的状态绽放。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所以这座城市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让他们看似矛盾却和谐共处。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也聚集了全世界最落魄的艺术家。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常青藤的思想领袖、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和画家、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普通人,还有无所事事、异想天开的懒汉,他们每天搭载着同一列地铁,各自心满意足地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

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纽约最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的城市呢?如果我们不那么苛刻,我们可以说,北京和上海都是伟大的城市,或者终究会进入伟大城市的行列。

北京是一个不太容易能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的城市,它有许多让人诟病的缺陷,喜欢它有很高的门槛,你得适应、容忍它的种种不便。

北京有一种别的城市少见的傲慢。比如说,这座城市没有便利店文化,便利店的数量屈指可数,半夜出去想买瓶水都不太容易,要知道早在10多年前,上海很多地方的便利店就已经密集到一两百米之内有三四家的程度了。

可是一旦你跨过那些门槛,就会非常喜欢北京。北京也在传递着“你可以成为你自己”的声音,尽管这声音还有些微弱,但是北京可能是最接近纽约的中国城市,说它是中国版的纽约也不为过。至少相对于别的中国城市,北京是最能够让你感受到“我不在乎你在做什么”这一类信息的地方。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接纳,但不模仿也不迎合,反而成就了它独特的气质。

上海有它的雄心,但它太努力了,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想成为一座伟大的城市,于是它迫不及待地寻找模板,最后无非是成为更好的,或更好的东京。

但是,上海有着北京和其他任何一座中国城市都无法企及的舒适生活。这种舒适部分源自对细节和优雅的不懈追求,因为上海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你要活得更加精致。有些人会害怕这种信息传递出来的压力,但是另一些人沉浸其中,并以此作为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准。此外,南方的城市通常都有浓厚的市井气息,相比北京的不近人间烟火,上海自然随和得让人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有时候会开玩笑地把我身边的朋友分成两种人,一种喜欢北京,另一种喜欢上海。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即使在老外身上也有这样的区别,在北京生活的老外和在上海生活的老外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气质。

没有哪一座城市更好或者更不好。选择在哪座城市生活,本质上其实是选择归顺哪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共处。因为无论在哪里,最终我们要面对的无非都是两个同样的问题:怎样和自己相处,以及怎样和世界相处。

下载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鸡汤更毒的是各种所谓的干货随笔(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夜晚更漫长的是带着希望等待杂文随笔

    “微信一辈子也不会加!短信一辈子也不会回!电话一辈子也不会接!就这样!”带着气愤,他翻过身,陷入漫长的夜晚。一连串的冲动和气愤,让他转而清醒,失眠悄悄找上门来,月光轻描淡写地倾泻......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 我以前也做过设计师,在公司的表现和业绩都是第一。当时,自恃才高而年轻气盛的我就不服从公司的某些管理。比如,公司人力资源部规定员工上下班要打卡,我不......

    比销售技巧更重要的是心态

    比销售技巧更重要的是心态 为什么业务人员学习了很多,却被经销商一两句似乎漫不经心的话打破了信心?培训下属,心态比能力更重要。业务员缺的到底是什么?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重新......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行动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九年级的王红敏老师。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世界上能爬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蜗牛和雄鹰。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蜗......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文/ sunco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有个朋友是个理想型的,有想法、有激情、爱折腾,他说想放弃现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资的工作,虽没......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者:孙克强 我有个朋友是个理想型,他有想法、有激情、爱折腾,他想放弃现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资的工作,虽没从事过类似工作,但凭借着内心力量的......

    报业:比颓势更可怕的是自我放弃

    报业:比颓势更可怕的是自我放弃 选自《37℃叙事》 李松云 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此书正在京东平台进行众筹,有意关注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曾经风光无限......

    比笨更可怕的是自以为聪明美文

    秘书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这个职位让我享受厂很多特别福利,至少各部门负责人出国手信也会给我带一份,不看僧面看佛面。时间久了,我开始翘尾巴,开始借助“老板说”这样的语气,支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