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暗恋,成就了现在的我,是我喜欢的模样杂文随笔
1.
我从入职第一天就喜欢我们老大了。没办法,我这种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向来对成熟儒雅的中年男人没有抵抗力。
公司女孩子很多,老大就像是花团锦簇的一抹绿色,成为大家勾心斗角的目标。女孩子的那些小心思,在老大开会的时候一览无余。唇枪舌剑,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老大小心地平衡着这些关系。
老大年轻的时候在欧洲读过书,他会意大利语,不知道是不是被意大利的海风吹多了,我看着他,就看到浪漫两个字。当然,这份浪漫不会属于我,永远也不会。
老大不到五十岁,喜欢打网球和高尔夫,身材高大挺拔,我没机会看过他的八块腹肌,但我在想象中看过。或者应该至少有六块吧。
他穿着各种颜色的衬衫,绿的、粉的、蓝的。我从来不知道这些花枝招展的衬衫在一个中年男人身上竟然那么舒服和谐。
我甚至不觉得他已到中年,因为周围太多中年油腻男,和我们老大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2.我二十八岁了,七大姑八大婆无比热心地为我一个个介绍对象,好像我不结婚碍着她们什么事了,害得她们吃不香睡不安。我不想被她们说我剩下来是因为太清高,所以她们介绍的我每一个都去看。
但有了老大做参照物,所有人都相形见绌。
有些太夸夸奇谈了,我们老大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说话,大部分时候他都在听你说话。
有些太自恋了,开个小公司仔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老大有三间公司,从来都说自己能力一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
有些太不修边幅了,才三十岁出头,就放弃自我形象了,隔着衬衫我都可以看到那微微凸起的肚腩,被塞在紧身衬衫里很憋屈的感觉。而我们老大快五十了都没有一点中年发福的迹象。
而有些则太严肃了,我说个笑话都需要解释笑点在哪里,搞得聊天变得兴致索然。而我每次讲笑话,老大都能准确Get到笑点,还能完美地接下去,引起下一轮爆笑高潮。
是的,老大在我心目中是最完美的。
但这个完美的男人不属于我。他有自己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孩子。
这些我从入职第一天就打听到了。但这不影响我对老大的好感,和暗恋。
3.但暗恋也是很甜很美的,甚至荡气回肠的。
我以前是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业务在公司中等就行了,但入了老大公司,我无比勤奋,如愿以偿成为公司Top销售,只是为了让老大对我刮目相看,开会的时候多点问我的意见。
我以前是不懂打扮也从来不化妆的,但我后来积极参加服饰搭配课程,参加色彩课程,参加化妆培训,只是为了老大偶尔的眼睛一亮,因为我搭配的衣服太出彩了,我的妆容也越来越精致。
我以前英语是很烂的,但后来下班后即使累死累活的,我都坚持去参加英语培训,只是为了偶尔有老外客户的时候,我脱口而出的流利英语,让老外在赞叹老大有如此优秀员工的时候,老大显露出来的那份不动声色的自豪。
我以前是不会打网球的,但后来我请了教练,有空就去练习,即使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目的很简单,就是公司偶尔举办活动的时候,我可以和老大对打,让他惊喜:原来你也会打网球,原来我们有同样的兴趣。
但我对老大没有太多的非分之想,除了偶尔做梦之外。在梦里他温柔地牵过我的手,深情地吻过我的唇,在梦里我第一次有那种心悸的感觉。但梦境是不受我控制的,所以不作数。
在老大公司的那段时间,是我个人提升最快的一段时间。我实现了一份完美蜕变,从一个不会打扮的追求平庸的小女孩,蜕变成一个懂时尚、懂搭配、业务能力强、英语流利还打得一手好网球的熟女。
这份改变令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暗恋着老大。为了博取他的一个笑容,一句赞赏,和一瞥欣赏的眼光。那种感觉像极了小时候,我拼命读书年年第一,只是为了让爸爸多看我两眼,记得还有我的存在。
4.老大应该是知道我暗恋他的,因为我看他的眼神和别的同事是不同的。我是专注的,热烈的,甚至是崇拜的。我在想,如果那时候老大,如很多男人那样,利用一个女孩的崇拜。只要他稍微主动一点点,那时候的我,也许会愿意投怀送抱的。
但他没有。他甚至没有戳穿,哪怕是我离开公司那天。在欢送会上,我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话,我亲密地挽着他胳膊拍照片,就像女儿站在爸爸身边。临走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我他很珍惜我在公司的时间,希望我未来一切都好。
但我现在多么感激他,没有利用我当时对他的那份暗恋和崇拜。
他令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我更喜欢的自己。他令我每次回忆起他,和那段与他有关的暗恋时光的时候,都觉得甜蜜而温暖。
第二篇:我喜欢的杂文随笔
我喜欢早起,然后不紧不慢的收拾自己,换上干净舒服的衣服,吃早饭,听着喜欢的曲子,一遍又一遍也不觉厌倦。在洒满阳光的路上追逐着自己的影子,心里柔软到甜美。
我喜欢一个人逛街,最好是那种古巷,有石板路铺就的古巷,两侧是年轮走过留下痕迹的古屋,斑驳的霉菌在墙外泛起古老的花斑,一种别样的情愫流淌在心田。脚步丈量着历史的年轮,手指磨砂着墙外的肌肤,让节奏变得很慢很慢。
我喜欢在喧嚣的世界里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是一家素朴的书店,或是一家干净简约的奶茶店,亦或是一家文艺的杂货店,然后静静的发呆,什么也不去想,就这样在掌间细数时光流淌的颗粒,内心平静到微波不起。
我喜欢一个人去跑步,换上运动装,带上耳机,放着快节奏的歌,在跑步机上奔跃,喜欢汗水慢慢浮现成水珠 又汇成一条小小的细流,从我额前划过,顺着脸颊痒痒地留下,滴在衣服上,后背变了颜色的衣服向我炫耀着努力的成果。
我喜欢去逛菜市场,挑选着生活的色彩,这里的每个人都虔诚地生活着,无论是店家还是买家,醇厚的生活气息弥漫在每个摊位的上空。带着方言色彩的吆喝亲切舒适,内心充盈美好着,便不觉得周围的嘈杂有多刺耳,像是屏蔽了干扰在自己的世界里静谧。
我喜欢一个人去吃饭,细嚼慢咽,不用为了等谁而假装消磨时间,也不用担心被谁等待而心有紧迫,匆匆吃饭而忽略食物的意义,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每份食物与味蕾发生触碰,它们本该美好,也应认真对待。
我喜欢捕捉黄昏的足迹,标记天空遗留的美,看晚霞染红天幕,慢慢晕染,又悄悄告别着,是梦幻的黄昏,是水墨的黄昏,又是诗意的黄昏。
我喜欢一个人呆着不被打扰,或是沉迷于一本想看的书,或是专注于一幅幼稚的手绘画,或是静享一首心动的曲子。。在快节奏之外活在内心经营的小世界里,寂静欢喜,默然美好。
第三篇:我受刺激了杂文随笔
自己好像受了刺激,变得和过去的我不一样了,而且画风改变很大,让人难以接受,曾经胆小不敢说话,如今话特别多;曾经不敢不会唱歌,如今不会唱也要唱,跑调和声嘶力竭还是想唱就唱,还要发到朋友圈让人笑话;曾经觉得自己很辛苦,总是吃亏,如今觉得辛苦是一种常态,自己也不曾吃亏,都是我愿意;曾经特别爱吃能吃,如今却对吃不那么感兴趣了;曾经清高而隔离,对陌生人更加敬而远之,如今却跟谁都能说两句,哪怕是路人甲;曾经觉得命运特别不公平,如今却觉得今天的一切都是昨日的必然结果,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我知道,我根本没有受任何刺激,我只是不惑之年而已!
当自己仿佛受刺激一般改变,完全接纳自己和过去,并愿意回忆时,我便在同学群里成了话唠,而且语言风格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又是唱歌,又是写鸡汤文,可能把同学们都吓了一大跳,莫不是我受了什么刺激?
我回家探亲,群里问一句:有约的吗?竟然如过去发文,发歌一般,应者寥寥,这是我没有太多预见的,但好在也有人回应,才不算太没面子……
应我者与不应我者,即使是昔日好友也并更多互动,看来生活太过忙碌和压力山大,或者心结尚未打开,亦或二十年不联系,怕是彼此的改变不能被接受和面对……
然而我却是坦然的,纯粹的,变与不变都是早年的样子,如今的生活只要自己接受,我,作为生活的旁观者又何尝不能接受呢?
第四篇:老师喜欢是我随笔
老师喜欢是我随笔
老师喜欢是我随笔1
离园时,我正忙着送孩子,雯雯奶奶不好意思地走来,悄悄说道:“夏老师,雯雯回家对我说:“我喜欢老师,老师不喜欢我。”我听后,脑子迅速回忆日常与雯雯相处的片段:批评她了?没关注她?没表扬她?没给她小奖品?似乎都不是。我马上静下心来,对雯雯奶奶说:“真对不起,我的工作不到位,在不经意中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过几天给你反馈好吗?”家长听了放心地走了。
第二天早点时,我从雯雯的身边经过,摸了摸她的头,冲她笑了笑,她用脑袋使劲蹭了蹭我,开心地咬了一大口饼干,回头自豪的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夏老师最喜欢我了,她今天摸了我两次头,比多多还多呢!”我恍然大悟,原来雯雯判断老师关爱的标准,就是看老师爱抚小朋友的次数啊!
以后的几天我密切关注雯雯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多的抽时间和她交流,适时地摸摸她的头,搂一搂她,告诉她我的感受,也鼓励她把心中的感受告诉老师。就在我计划找家长聊聊的时候,雯雯奶奶再一次找到了我,语气中透着感激:“夏老师,谢谢你这样细心,雯雯每天回家都兴奋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老师喜欢她,特自豪,真谢谢你!”我诚恳地说:“以前是我对孩子关注得不够,还请您多多谅解。”雯雯奶奶感激地走了,我脸上的红晕却久久消退不了,歉疚之情充溢着整个心房……
“我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我。”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对我产生这样的感受,我想这该是对我——一名专业幼儿老师最高的奖赏吧,我愿意为得到这种奖赏而努力。
离园时,我正忙着送孩子,雯雯奶奶不好意思地走来,悄悄说道:“夏老师,雯雯回家对我说:“我喜欢老师,老师不喜欢我。”我听后,脑子迅速回忆日常与雯雯相处的片段:批评她了?没关注她?没表扬她?没给她小奖品?似乎都不是。我马上静下心来,对雯雯奶奶说:“真对不起,我的工作不到位,在不经意中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过几天给你反馈好吗?”家长听了放心地走了。
第二天早点时,我从雯雯的身边经过,摸了摸她的头,冲她笑了笑,她用脑袋使劲蹭了蹭我,开心地咬了一大口饼干,回头自豪的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夏老师最喜欢我了,她今天摸了我两次头,比多多还多呢!”我恍然大悟,原来雯雯判断老师关爱的标准,就是看老师爱抚小朋友的次数啊!
以后的几天我密切关注雯雯的情绪变化,尽可能多的抽时间和她交流,适时地摸摸她的头,搂一搂她,告诉她我的感受,也鼓励她把心中的感受告诉老师。就在我计划找家长聊聊的时候,雯雯奶奶再一次找到了我,语气中透着感激:“夏老师,谢谢你这样细心,雯雯每天回家都兴奋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老师喜欢她,特自豪,真谢谢你!”我诚恳地说:“以前是我对孩子关注得不够,还请您多多谅解。”雯雯奶奶感激地走了,我脸上的红晕却久久消退不了,歉疚之情充溢着整个心房……
“我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我。”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对我产生这样的感受,我想这该是对我——一名专业幼儿老师最高的奖赏吧,我愿意为得到这种奖赏而努力。
老师喜欢是我随笔2
上课铃响了,我如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看着学生们一个个面无表情,心中掠过一丝不快。想起最近这帮孩子发言积极性降低等情况,我决定把前十分钟的复习内容改为师生交流。
“王老师发现,大家最近变得有点深沉了,不如以前发言积极了,能告诉王老师你们这些变化的原因吗?”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了。“没关系,你可以大胆说,王老师特别想看到大家积极发言的样子。”张浩然怯懦地举起了手,“老师,我们怕说错”。“为什么怕出错,说错了会怎样?”我追问道。“怕别人会笑”,说这话是王望威,我班一个因为口音重怕被嘲笑而不爱发言的孩子。我笑着听完他说话,转向全班学生“你们怎么看待上课发言这件事?”“发言的都是好学生”。看来,学生们对上课发言已经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发言,只有确定答案正确了才能发言。“在王老师看来,能站起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你的课堂发言已经是正确的了,至于答案,那从来不是老师最关注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你们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见解。还特别欣赏那些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并在别人发言后给予感谢和鼓励的同学”,我希望能够稍微纠正他们对课堂发言的误解。学生们听完好像有了反应,“老师,那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向王恩赐、张茹梦这样的好学生啊?”
老师喜欢是我随笔3
梦瑶是一个很厉害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快,所以在班中很受老师和孩子的喜欢。正因为如此,在集体活动中,梦瑶总会积极举起她的手,我也时常请她回答,往往一次活动要请她三、四次。以前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这是孩子自己争取的,当然得给积极发言的孩子多些机会。但是,慢慢地我发现班级里出现了两极分化,活跃的孩子更加思维敏捷,而沉默的孩子更加沉默。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因为教育是需要面对每一个孩子的,再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对沉默的孩子不公平。于是,在活动中,我请孩子回答问题时,开始注意均衡性,坚持在每一次活动中不丢下任何一个孩子。尽管依然能看到梦瑶高高举起的手,但是我的目光不只局限在积极举手的孩子身上。有好几次,梦瑶实在是熬不住了,举着手连说:“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后来我在活动的评价中批评了梦瑶的这种行为。从此梦瑶举手发言的次数慢慢减少,没过多久,梦瑶几乎不举手回答问题了。
我觉得很奇怪了,就找了一个机会问她:“梦瑶,这段时间你怎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呀?”“陈老师,我不想。”“为什么不想,你以前不是很积极的吗?”“老师你都不叫我回答问题,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听了梦瑶的`这句话,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告诉她老师不叫你不是因为不喜欢你也你不好,而是每个小朋友都要有回答的机会。回想自己的做法看来我有些矫正过枉,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梦瑶这样能力强孩子的长处,没有尊重受欢迎幼儿发展的优异现实。
为了兼顾全体,又能照顾到像梦瑶这样的个体。在集体活动中,我把问题进行难易的划分,难的部分可以多给些机会给梦瑶。在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同时,尽量给梦瑶展示的机会。很快梦瑶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发言。
第五篇:我是愤青杂文随笔
愤青,是一些人对我的的评价,简单、直接、深刻的评价。无论是真实存在的朋友,还是虚拟世界里的朋友,他们在跟我聊了一些日子,熟悉了之后,总会时不时地,或激动,或惊讶,或欣赏,或厌嫌地批评我一句,“你个愤青!”。显然,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政策,对时下的一些价值观异常不满之人。
我有这么思想极端吗?我也很疑惑,我觉得我本人愤是愤了点儿,但还不至于愤成这种程度啊。于是,我特意在网上查了些关于愤青的解释。愤青,顾名思义,是指愤怒青年,是199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流行词,其实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了愤青一说,只是那时候没有现在这般家喻户晓吧。
关于愤青的解释,除了上述我所说的之外,还有一些,譬如颠覆传统,思想扭曲,向往自由,洁身自好,这些也是愤青的几种意识形态。很多时候,大家都把愤青当作是贬义词,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愤青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首先,愤青是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的(当然了,单纯意义上的逮谁骂谁,破口大骂,并不在愤青之列);其次,真正意义上愤青是思想独立的载体,而非行尸走肉,依附于他人,帮闲帮忙;最后,能够勇敢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开诚布公,或贬或骂,或损或嘲,这份勇气和胆量,是非愤青之流所不具备的。
再有,但凡旷古绝尘者,皆是愤青。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因为有不少人,他们的心也是愤的,只是没有像我这样把心里的想法毫不避讳地讲出来,但这并不能排除他们是愤青界的一股潮流,不算清,但是一定潮。潮,非新潮之意,而是潮流之意。试想一下,若非思想极端,固执己见,目及之处,怒火中烧,悲天悯人,从而憎恨所属的时代,所属的社会,又怎么会揭竿而起,日新月异,改变时代的旧俗旧恶呢?
愤,是足以令人飞升天堂,或坠落地狱的导源。
我自知没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能力,故而我的愤只在嘴,只在文,比之那些伟人,差之霄壤。然我始终认定,愤青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催别人奋进,催自己奋进的高贵的思想。倘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愤了,都不青了,像个老态龙钟的耄耋长者似的,对周遭的一切装聋作哑,置若罔闻、视若无睹,连轻微的谩骂,简单的评价,走心的感怀都不敢说,都懒得说了。然后我们国家就靠着全民的这种沉默是金、事不关己的态度沾沾自喜,“哇,大家快来看啊,中国,我们的国家,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
是的,我们国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到了没有人会愤,没有人要愤,没有人敢愤,全都是一个个的个体,全都像是安放于模子里的烤熟的甜点,在做文雅、清高、和谐、优美的清流。都像《幽窗小记》里写的那样,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我不行,我可不想做那样的甜点,身上裹着一层油腻的脆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金玉其外,感觉极不舒服。故而我会去说,我会去写,我会去骂,谁让我是由观音土制成的呢。
很多人会曲解愤青的意思,把愤青当作是极端主义思想余孽。其实不然,愤青的宗旨很简单,只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愤声、骂声,让更多人了解到世界的不足,国家的不足,社会的不足,人性的不足,自己的不足。只有愤怒的骂声,才能压制住愤怒的心声。
无奈的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毕竟太少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衣冠楚楚,钱包鼓鼓,当模子里的甜点,供人品赏,直到被人买下,吃掉,或者烂在模子里,也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