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2: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辕北辙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第一篇: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寓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揭示一个道理。在教学《南辕北辙》这一课时,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

2、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节课下来,由于学生对于编写课本剧的极大兴趣,促使我扎实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他们能够充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分析课文人物的形象。并能够感受到这节课中我们要学习到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思考: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语言类课程,想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好语文,那么小学生就不能单一的进行语文学习,而是要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交流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语文,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课本剧表演就符合语文的教学模式及学习规律,也符合了小学生天生好动和喜欢表演的个性,将课本剧边沿运用到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初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字典弄清楚“辕”“辙”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弄清楚词语意思后,学生对于本科的学习内同也有了初步理解,为后面编写课本剧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完成一个课本剧的表演,剧本人物,发生的故事情节必不可少。在此我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这则寓言,自己试着和小组同学进行归纳,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人、谁南辕北辙了。学生兴致高昂的讨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弄明白后,《南辕北辙》课本剧的剧本框架也就能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后面的学习更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当然要编写课本剧仅凭课本上简洁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舞台的表演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舞台设计等综合性展示。因此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继续体会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对重点语句、字词的把握,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在分角色朗读,离真正的表演还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就顺势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现单凭课文简单的对话是不够的,大家一起交流,学生最后总结出这个坐车人是一个自大、无知的人,和朋友对话时动作应显得傲慢无礼。对于他的朋友,学生总结出是诚恳且无奈,表演时应有摇头、叹气等动作。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想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有学生,能够当场惟妙惟肖的表演起来。在学生的表演中揭示了《南辕北辙》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的道理。

仅凭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于课文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能把我们学到的这个道理融入课本剧当中?经过学生思考他们在课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卖水果的摊贩角色,再次劝说坐车的人,用来体现这个坐车人的一意孤行,不听劝告。用摊贩的自言自语来揭示本文道理。让我很惊喜的是对于摊贩的性格定位学生们认为应和坐车人的性格截然相反,这样才会形成对比。让看表演的人更加能够深刻的记住这个寓言。

一堂课有结束的时候,但孩子们的兴趣却没有因为下课结束。就连我也被他们这么丰富多彩的表演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够这么轻松愉快,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能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插上想象翅膀,发挥表演才能,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学习才能变得更加高效。

第二篇: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楚国人能到楚国

——《南辕北辙》教后反思

今天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学生对车上的楚国人很感兴趣。当教师质疑:“楚国人不听朋友的劝告,执意要往北走,他能到达楚国吗?” 学生都熟悉了楚国人与朋友的四次对话,明白楚国人坚持自己的理由有三点,即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势、带的盘缠多,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楚国人不会到楚国,他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楚国人也可以到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否定,但是却委婉地做出了引导:“地球确实是圆的。但是,楚国人想通过往北的路线到达楚国却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一辆马车一天最多能走二百多公里,而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公里。撇开往北走的路线长这个因素,还要考虑路途中的因素,如河流、海洋等。”看看学生还有些不甘心,我笑了笑:“打个比方吧。现在我请你马上去我的办公室去一件东西,可你却要从学校老校门出发,途经广建广场,再绕凯里,经过几小时的奔波之后才进新校门,最后才到达办公室取我想要的那件东西。试想一想,短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件事,你却花那么多不该花的时间,你认为有必要吗?”听了我的解释,这个小男孩嘿嘿地笑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这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时,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见解的同时,恰当地用生活事例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对学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篇二:《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把握起点 找准问题 提高课堂实效

——《南辕北辙》教学

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教师在明确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提下,充分

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解读,或者创生出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领域里探求连接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远行》中的一篇主体课

文,也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季梁的朋友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就本课而言,识字写字是重点,感情朗读是手段,明白寓意是目的。理解好

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这则寓言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适于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季梁诚恳地劝说朋友:方向错了,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的;而他的朋友则固执己见: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的马好、旅费多、车夫的驾车技术高,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楚国。人物间的四次对话,使得季梁的诚恳相劝和朋友的固执己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中,应该抓住四次人物的对话,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同

桌合作读、想象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对话的内容,使学生从一次次对话中明白朋友所说的“马好”、“旅费多”、“驾车技术好”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进 而理解了其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

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2.学情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困难,提高课堂实效,在学生初读课

文后,进行教学之前,我从识字写字和阅读理解两个领域对七一小学二年级二

班的34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前测设计:

一、识字写字。

1.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

①问别人 ②查字典 ③圈出来 ④ 猜一猜 ⑤其它 2.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记住生字?

①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②利用熟字识记 ③归类识记 ④比较

识字

3.下面的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把你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南 辕 辙 梁 驶 楚 驰 恳

旅 驾 该 虽 错 越 系 担 4.你觉得哪些字最难写,圈出来。

南 该 虽 系 担 错 越

二、阅读理解。

1.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识字写字领域中的第一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方法。第二题

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第三题是了解学生识字的难点。第四题是了解学生的写字难点。阅读理解的第一题旨在了解学生对课文主要内

容和主旨的把握。第二题一方面检验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疑难点,找准教学重难点。

前测分析:

从前测中获知,学生中有83.8%的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选择查字典 的方法,13.5%的学生选择问别人,16.2%的学生选择圈出来,2.7%的学生运用

其它方法。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我们看到35.1%的学生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48.6%的学生喜欢“利用熟字识记”的方法,16.2%的学生喜欢用“比较识字”的方法,2.7%喜欢“归类识字”的方法。由数据中得知,该班学生能够运用多

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而且运用还是比较自如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再去逐个分析每个字的字形,而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特点,在识字、写字教学指导中适当分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67.6%的学生“辕”字不认识,64.9%的学生“辙”不认识,81.9%的学生“恳”不认识,48.6%的学生“固”字不认识,40.6%的学生“执”字不认识,这几个字均为二类字。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关注这几个生字的读音。在写字环节中有86.5%的孩子认为“越”这个字书写有难度。因此,这节课我重点指导“越”这个字,集中力量突破写字难点。此外从以往教学经验和试讲中发现,学生书写“该”字时,容易把右边的“亥”,写成“ ”。尽管学生没有提出需求,但我在教学中仍旧对这个字的书写进行了指导,为下学期正确书写“孩”、“刻”两个字打下基础。

阅读理解领域的第一题考察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把握情况。91.9%的同学知道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是因为把方向弄错了。可见“为什么季梁的朋友离楚国越来越远?” 这一问题不是学生的学习困难点,这一问题也不能作为统领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问题。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将阅读理解的核心定位在了理解“季梁的朋友为什么固执己见?他是怎么想的?”这两个问题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借助感情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明白了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阅读理解领域的第二题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点、疑难点,找准教学重难点。数据显示:48.6%的同学质疑围绕“固执己见”、“南辕北辙”、等词语的意思质疑。21.6%的学生没有疑 问,另外24.4%的学生的问题也比较分散,且大多关注课文中的细枝末节,如:楚国是什么国?它为什么不在北方,而在南方等。只有5.4%的同学依据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他的马越好,离楚国越远。学生的这个反应说明他们在质疑能力上还有待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辕”、“辙”、“固执己见”的意思,规范书写“该”、“越”等七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季梁的诚恳与朋友的固执己见,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辕”、“辙”、“诚恳”、“固执己见”等词的语意思。规范书写“越”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感悟季梁的诚恳与朋友的固执己见,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

一、谈话引入,理解题目。(2分钟)篇三:三年级语文上册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鲁教版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篇四:三下第9课《南辕北辙》教案与反思(4月1日)《南辕北辙》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探究原因:(1)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2)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4、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作业选做:(1)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方向)所以:虽然 马跑得快 车夫是个好把式 带的盘缠多(条件)但是 离楚国越远(结果)教学反思:

《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故事。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这次备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第一,每节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下后,要扎扎实实在一步步去实现,不要走过场,要展示过程。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至少有一个大的收获。第二,教学设计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设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篇五: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理解寓意,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的一致的道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南辕北辙”的动画软件,请学生查找“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谁说说我们以前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什么叫“寓言”呢?

“寓”的意思是寄托。“言”的意思是讲道理。

“寓言”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既是喜闻乐见的读物,又是深受教育的题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再学习一篇滑稽可笑而又富有深刻含义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解释文题

师: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出示挂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

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提问: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做车人和他的朋友)

2、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相互探讨,解疑释惑

1、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2、师生质疑: ①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

②朋友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他是怎么说的?

③他的朋友劝了他三次,他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固执己见)

④现在谁能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说明理由。

(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只会越走越远。)⑤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学生谈论,交流发言)

⑥《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和他的朋友谁的想法对?

⑦“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五、布置作业

搜集寓言故事,把《南辕北辙》讲给别人听。

教学反思

教学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再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促教,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师生讨论,找到共同的结论。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第三篇: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作”能成为语文教学中高效的辅助手段。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就把表演引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利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来表演《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谁愿意来?(这时,有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下面,就请林超来扮演季梁,灿皇扮演朋友。(这两位学生上讲台时还有些拘谨)下面的同学是导演,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导演这场戏《南辕北辙》。

(学生表演)

【我轻声地说:“你们表演得真不错。”这时,表演的两位学生信心大增,表演得也更起劲了】

师:XX同学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灵活现。(这时,XX高兴地乐开了花)

(表演的学生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这种形式既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必须读好“剧本”--课文,必须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要学”的意识被唤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四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亡羊补牢》,回顾这个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昨天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要及时改正,还来得及。可是啊,有一个人他犯了错,不仅不改正,还坚持错下去。是怎么回事呢?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另一个寓言中了解一下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字词。

2、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3、认识理解“辕”“辙”。

A、出示“辕”“辙”。观察两个字的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B、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查一个字,比比谁的速度快。C、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4、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哪一段能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从这一句,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深入研读,体会道理

1、楚国在南边,坐车的人为什么不停劝阻,非要往北边走呢?他有自己的道理吗?在书上画出来。

2、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3、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4、同学们,你们觉得坐车的人一直往北走,能到达南边的楚国吗?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到不了楚国。

5、经过讨论,我们知道,凭那个时候的条件,坐车的人是到不了楚国的。但他不听朋友的劝告,结果——(课件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6、“硬要”是什么意思?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如果你看到了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8、学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想吗?

9、总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找到正确的方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可千万不要像那个坐车的人一样,南辕北辙呀!

第五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的内容。学会通过质疑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小组自学讨论,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寓意,引导学生行为,不能固执己见,要听从别人的劝告。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二、读书,解决问题。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指名读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三、内容简析。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背景分析。

南辕北辙背景:相传在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退,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

后,立刻折回。在路上,他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让国君回心转意不攻打赵国,同时又不会使自己因为阻止了国君而受罚。于是,他回来后就给国君讲了一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析整理问题。

二、讨论。

1、同学们,这两个人到底谁说的对?为什么?

2、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体会寓意:

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即兴表演。

五、讨论:

1、如果你是这个人的朋友,现在你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2、如果生活中有人给你劝告,你会怎么做?

六、评价:自我评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习题。

下载南辕北辙教学反思(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辕北辙教学反思(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吗?说一说,和给大家分享。 2、大家知道的寓言故事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有3......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渊泉第二小学 曾桐琴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培养学......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 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南辕北辙》是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寓言......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蔡家滩小学刘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能......

    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在感悟中学做一个有方向、理想明确的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读并会......

    《南辕北辙》预设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预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走的路却是朝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