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思抒情散文
一壶茶,一个人,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雀舌,龙井,飘雪,碧螺春…一苒淡淡的时光。
一个下午,我向茶肆老板要了一杯价钱不贵的飘雪,我喜欢它浮在上面的沫沫,总带着些冬天里飘雪碧潭的痕迹;我喜欢它有如初夏茉莉花刚盛开时的气息,不浓,不淡,在嘴里回味时唇齿生香的味儿。
时光就这么淡了,捧一本书,呷一口茶,任由悠悠春水冲起的泡泡打发着时间,我真的无聊得可爱;打几天牌,钓两天鱼,写几篇日记,约个知己过情人节,风干了的玫瑰花还散发着那股香浓的气息。
任那一丝丝还含着柳意的春风袅娜,空气里是拥挤的花香,我沐浴着阳光的氤氲,在静谧的时光里不言不语;就这几天,悄悄地杨柳的枝头绿了,我知道是春雨把它一遍遍梳洗。
我住在川中一个知名的小城,这里没有太别致的风景,我想一个人,就这样一个人看一看身边的桃花和被桃花雨染红了的那条小溪,又任凭盈盈的春水轻轻地流去,风儿轻轻地吻我,带着桃花?满满的心事。
而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淌,春风顾我,不知不觉地夕阳就快落幕了;顺着我来时的方向望去,梨花儿白了,玉兰花儿谢了,海棠花儿长出了油亮亮的新叶,一只只小鸟儿忙碌着,雀跃着,吵嚷着,总有一些暧昧的情儿,沸腾着。
专心致致地读我的书,感受着春的惬意和宁静,品尝着这春水煮泡的香茗,偶尔有风翻动我的书页,我便觉的有些微凉,我轻飘飘地,任由轻薄的风儿一次次地解我的衣襟,我不轻佻。
这样的水岸时光,放眼可见旖旎的风景,闭目便是花瓣落地的声音,侧耳就听的见微微的风声和自己的呼吸,你不心醉么?我好想跟风儿去放纵,去流浪,去真切地品味花香,聆听鸟语。
夕阳醉了,我合上书,有些忧伤地回想着书中的故事和故事里的那些人,三月的故事很多,而春天竟然这样的短暂,就如此刻的酡红和空中淡淡的云彩!
慵懒地,我把这样的春思泡在茶里,花香落下,花落了去,我如那孤零零的没有落去的花儿在枝头摇曳,我把最美的时光煎熬于茶里。
天已黄昏,此刻,我才知道这并不是在享受生活;此刻,我才知道我依然停留在我生活的那个街区;此刻,我才知道这是我的春思,带着忧伤;此刻,我的心已充满惆怅!这样的日子,也许明天还会继续!
第二篇:静夜思抒情散文
很多人说,喜欢文字的人,他们的灵魂大多都是孤寂的。
对于这种说辞,我想,我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虽然,我对文字的了解并不是很深,甚至非常肤浅。但是,心灵上的那份孤独,我确实感同身受过,因为——文字,我曾经是那样热衷地喜欢过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二字在我的脑海,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就像黄河的水一样,汹涌地流失了,由当初的清晰变得越来越浑浊。如果说,灵魂上的孤寂也随之消失了的话,这就未免显得太矫情了。所以,文字——我胸口永远的痛,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剩下的只是对文字无尽的落寞与空虚。
但是,灵魂上寂寞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孤单,这两者在实质上的是有区别的。就像现在的自己这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尽管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却很满足、很欣慰。
喜欢黑夜的人,他们的灵魂深处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白天紧张的工作和匆忙的生活过后,到了晚上,一切喧嚣又归于平静,心灵也慢慢回归到大自然殷切的怀抱,冷也好,暖也罢,黑夜每天总会如期而至。
而唯独我,喜欢上了这样的黑夜,喜欢尽情享受这份安宁、详和、静默。没有世俗的争吵;没有汽车鸣笛的噪音;没有大街上来来往往、形形色色、川流不息的人群。只有万籁寂静,静得几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脉搏一起一伏的跃动声;均匀的呼吸声。感受着这些,便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自由的人。
深夜,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傻傻地看着台灯,想我所想,想诗人戴望舒的那两句:“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思我所思,因为自己不是诗人,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寂寞。只是偶尔用这粗浅散乱的文字来发泄和抒发一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欢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痴痴地仰望天空,看那弯清澈澄明的新月,想着嫦娥一个人在冷冷的月宫里守护着、盼望着,等待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梦中人,似乎又多了一份伤感,便情不自禁地生起一丝惋惜和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出门在外,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于是,思念占据了我的整个脑海,泪花也湿润了我的双眸。再抬起朦胧的泪眼,数天上的星星,找寻最亮的一颗,幻想着有流星划过,又天真得像个小女孩。
更多的时候,喜欢就像现在这样,泡一杯不浓不淡的——“铁观音”,默默地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听一曲纯纯的,由乐器古筝弹奏的轻音乐——“高山流水”,那时而清新淡雅,时而轻松灵动,时而激情奔放的旋律,仿佛身心都接受一次全新的洗礼,令人心旷神愉;也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兰亭序”;还有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虽然听不懂英文,但杰克逊高亢、激昂的嗓音,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无穷力量。听着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曲调的音乐,好像自己到了另一世界,也好像自己是个另类的人。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不无道理的。
夜,既然选择了黑暗,就注定了它只能是孤独的宿命,寂寞也长得如它一般黑、一般沉了。但是,它又是幸运的,至少还有我在无怨无悔地陪伴它,以及我的灵魂,我粗陋的文字。
又想起了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夜,悲壮地沉睡着;我,混沌地清醒着。听夜哀怨的呼吸声,等待香梦的到来。
黎明前的黑夜,静悄悄。
静悄悄的黑夜,正在迎接曙光的到来……
第三篇:春韵抒情散文
细雨牵扯晕恍的彩虹
诱来几片游玩的白云
和翠绿的山峦一道嬉戏
风儿快乐地打个滚
颤落草尖晶莹的露珠
镶铺成无边的玻璃镜
花木放牧幽深的清香
蝴蝶晾晒靓丽的倩影
同多情的时光一起聚会
小河揉揉惺忪的眼
拧开季节珍藏一冬的佳酿
醉倒一片湿漉漉的宁静
蜜蜂采撷花海的甜蜜
鸟雀捡拾天籁的歌声
追逐悠悠岁月一同写生
原野挥挥湿润的笔
蘸着和熙的阳光
描摹一道迷人的风景
风筝抛撒心仪的绣球
白鸽快递倾心的爱情
与憧憬共度良宵佳辰
目光大胆地伸一伸腿
也追寻到遥远的天空
和太阳拥抱接吻
檐下的燕子垒着新家的温馨
池中的鸳鸯秀着恩爱的感情
燃起炊烟袅袅升腾
埋头钻进犁铧的划痕
顺着牛铃叮咚的声音
泥土里翻出恬静的光阴
满眼舞动的精灵
抚平额头所有的皱纹
邀请遗逝的童年再当舞伴
留恋的初心顿一顿脚
和着自然的既定节拍
共踩生机勃勃的鼓音
第四篇:春的抒情散文
在纬度偏高又远离海洋的加拿大内陆首都渥太华夸耀春天,底气总是有些不足,这里的标志季节应该是冬季,或者“大约是冬季”。所谓春天,似乎是外人眼里跑龙套的三流演员,如昙花一现,白驹过隙。十余年前因为先生的工作而定居渥太华,就渐渐与滑雪生了恋情,应该是先结婚后恋爱那种,是既成事实的无奈选择。漫漫长冬,不滑雪,岂不辜负了自己和冬天。所以每到雪花开败之际,我筹措的是还能多滑几次雪,而不是盼望迟到的春天。
中国农历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来标记春天的脚步。在北美,却有另一个颇具幽默感的方法,据说二月二日是土拨鼠日,这一天那位担当重任的土拨鼠如果碰巧遇到个大晴天,顾影自怜,那么春天就还有六个星期之遥。如果天空阴郁无影随行,那么春天不久就将来临。所为何来呢?我非土拨鼠,自然不知土拨鼠之春。
比较靠谱的刻有春天烙印的是春假(Spring Break),在二月或者三月,是孩子们休课的假期,南国的孩子们可以去踏青访花,而渥太华北村的孩子们玩儿最多的却是滑春雪。既然名叫“春”雪,那自然也跟春天有些瓜葛,虽然这个“春”和为冬日代言的“雪”缠绵悱恻,举案齐眉。春雪,就不同于严冬的雪那般冷酷坚硬,而是温软柔和,雪板会感受到诱导鼓励,立刻自信大增,畅快淋漓地享用最后几天的滑雪盛宴。
其实我心中渥太华的春天应该是始于复活节,抛开这个“复活”所特定的宗教意象,又何尝不是暗含隐喻了大地复苏觉醒,万物复活生长呢。渥太华河里的冰雪渐渐消融,酝酿了一冬厚积突发的湍急水流中,一大块一大块的冰坨子开始中流击水而歌。河畔的小路渐渐干净利落,越野滑雪略显笨拙的长雪板长雪竿,不知不觉地被倏然而过的自行车和旱冰滑轮所替代,轻快的轨迹不时要被从美国眷恋故土回归的,气焰不可一世的加拿大大雁所阻隔,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它们的领地。
雨丝开始编织春梦。春天和冬天交集之处总会演奏一段灰蒙蒙的调和间奏曲,好让人从银白耀眼中喘口气儿,打个盹儿,在雨幕的遮掩下思考一下,沉淀一下。喜欢在春天的微雨里漫步。有时可以撑一把明艳的伞,就好像撑起一片天地。有时根本不必顾及,春雨不会打湿衣衫,湿润的是被冬日的寒冷冻僵的心思,慢慢苏醒,柔软起来。春天的雨虽然悄无声息地低调,雪却分分钟地无地自容,雪洗过后绿草就趁机探出头来了。“四月雨,五月花(April showers, May flowers)”。有雨的滋润,自然就有春花绽放。最早开放的当然是迎春和连翘,混叫了那么多年,终于明白了这是两种花树:一种挺拔向上,一种飘逸下垂。但是颜色都是一样的明黄张扬,在一冬水墨风景略显呆板的独霸之后,可以说得上是异军突起,那是春天的鲜明旗帜。
这个时候该说说郁金香,如果渥太华的春天不提五月的郁金香节,就有些矫情了。只是曾亲临荷兰的郁金香花海,渥太华的郁金香显得过于刻意雕琢堆砌,几处散散落落的郁金香花池,被矮小栅栏隔着,略显小家子气,虽然曲意逢迎着四方慕名而来的游人,却最拒人千里,怎比得上荷兰一望无际的郁金香花田,可以率性地游走其间,感受到鲜花簇拥,认同归属。倒是这如一夜间忽然绽放的海棠树,可以拥枝怀蕊,倚水而玉立,怡然而自得。
梅花,曾是是我心中的雅士,只是我生于北国,恨无缘相识。而樱花,就是绝色而刚烈的红拂女,可惜没去过东瀛或者武汉,一睹佳人绰约风姿。道斯湖畔的海棠却让我一见倾心,红颜可为知己。梅花,只需突兀的一两枝,樱花就要一簇簇的才透出来热烈。而这海棠树,却可以是一枝,一树,数十里。白色的,粉色的,深粉红色的,在蓝天绿草之间,披着春日曦辉,缠绵妩媚自在其中,浓妆淡抹总是相宜。
我没有选择渥太华,是渥太华选择了我;我没有选择海棠树,是海棠树选择了我。不管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还是得意的事,海棠就落满心中,也落满道斯湖畔,更落满渥太华的楼前街后,河畔山坡。从此不必羡慕别人的梅花疏影暗香,樱花绚烂辉煌,只宠爱我自己所拥有的海棠的缤纷错落。渥太华的春天,仅此足矣。
第五篇:思母三叠抒情散文
一、故土
故土难离,是思乡游子的血啼。虽然仅仅两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虽然老家已人去院空,但新春佳节的思乡之情,越来越加强烈。
过年请故去的先人回家“团圆”的习俗,如同养育故土的漕河故道,不知在故土流传了多少年。每逢大年三十太阳一落,男人们或是兄弟结伴,或是领着男孩,带上纸钱秆草和鞭炮,去空旷的野外。顿时,旷野里便爆竹声此起彼伏,随之一堆堆篝火悠悠燃起。于是,先人的灵魂便被“请”回了家,供奉在正堂,摆上供品、放上碗筷、香火萦绕。每顿饭前总是忘不了虔诚地拜过先人、给先人碗里添些饭菜,直到正月初五,将先人送走为止。人们用这种古朴的方式祭奠先祖,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就象年三十神龛上的香火,静静地延续着……
我家祭祖的方式与乡邻有所不同。母亲在我八岁时故去,由于当时我们年龄尚小,每逢年三十,到母亲坟上摆供烧纸,也算是给故去的母亲拜年了。因此,母亲从没有回家过年的福份。
自从搬家到市里,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上坟祭祖的日子,到母亲坟上尽一点儿子的“孝道”,始终刻在了骨子里。
今年三十,天格外的冷。几天前的一场瑞雪,使得土路上的人少了许多。我和妻子骑车象驾驶一叶孤舟,小心地行进在“尽孝”的归途。
穿过繁华的闹市,回家的路虽然坎坷,但依然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又是那样的凝重。
灰蒙蒙的天,弥漫着薄雾,太阳象个挂在轻纱里,被奶洗过的橘子,无精打采地在天空忽隐忽现。被轧实的雪,抚平了路的疤痕。挺拔的白杨傲立在路边,象披上银色铠甲的壮士,格外威武彪悍。麦田,残雪,羊群,几声清脆的响鞭,惊起觅食的鸟儿,扑楞楞飞到树上,使得树挂呼啦啦落了下来。不远处的村里时时传来几声炮声……好一幅冬天的画卷。
隐隐约约那熟悉的村子闪现在眼前,一种从没有过的感受涌上心头,酸楚浸入眼睛。这就是生我养我、给我坎坷、给我关怀、让我热恋的故土么?封存已久的往事映在眼帘,抽出一缕缕湿漉漉的记忆……
故土是母亲,含辛茹苦哺育着儿女,儿女的成长耗尽的是母亲生命的乳汁。童年的我最忧伤、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于那个秋雨朦胧的早晨,由于被刮断的照明线路与有线广播连在一起,家里的小喇叭“咔咔”直响,母亲为不使我们受到伤害,在剪断广播线时,电魔无情地吞噬了母亲年轻的生命。故土培育了伟大、无私的母亲,母爱永远在故土里延续……
淳朴的故土,养育了淳朴的乡亲。虽然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大家都在苦熬,但贫困的乡亲没有忘却我们姐弟三个幼小的生命,用真情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关护。母亲去世后,是左邻右舍主动地给我们作伴,给我们的人生路壮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好心的乡亲给了我们抗争的勇气;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又是乡亲们为我们主持正义。呵!故土,给了我生命。乡亲,使我学会了做人。是故土赋予了我人生磨难的坎坷经历,使我渐渐地成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给予了我如同故土一般坚强不屈的刚正性格。
故土,是我终生难以割舍的情谊。每逢来到这片土地,就象扑进了母亲的怀抱,周身顿觉热血冲腾;每逢见到乡亲,就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感觉时间过得最快的莫过于回家的日子,总想多串几家门,多看几个父老乡亲。
进得村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都写入大红对联。与往年不同的是大街上不再是热闹的人群。由于天冷的缘故,孩子们大多在家里坐在包饺子的大人们身边看着电视,偶尔有几个淘气的男孩在院里拉响一挂鞭炮、放几个双响,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
苍老的故土焕发了盎然生机。人们不在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美满都写在了身着靓丽衣裳孩子的脸颊上,写在了一幢幢流光溢彩的庭院里,写在了乡村商店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走向富裕的故土主人变得精明而实在,但祭奠祖先的习俗仿佛更加牢固,神龛上供品丰富多彩,似乎先人们也在尽情地分享生活的美好。
故土变了,但故乡人依然厮守着那份淳朴与真诚,依然用简单直率的方式向寻根的游子敞开了豁达的胸怀,依然用粗犷的豪情,用一颗赤诚的心款待着思乡人。见面,没有客套的寒喧,最多的是询问和关心。临别,还要送上特产给捆在车上,就象送别游子远行。每逢这个情景,总是难以推托乡亲的真情,恋家的情感更加浓烈。
呵,因为有故土,游子才不会孤独。故土,在我心中永远是一杯温馨的美酒,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根。
我是风筝,故土就是那不能割舍的生命之弦。
二、今年三十未回家
俗话说:风雪不拦路。可今年春节前几场烦人的雪,确实阻断了我回家的路。
生活和工作的疲惫,使得诅咒的病菌趁虚而入,竟突然放平了我这个心宽体胖之人。大年三十,已输液三天的我,躺在小区诊所的病床上,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搅乱了一颗焦灼的心。
按乡俗今天应是回家祭母的日子。从第一天输液那天起,我就暗自祈祷,圆我回家给母亲上坟的梦。
这次感冒实在厉害,输液三天仍咳嗽不止。无望的我辗转反侧,不安地望着茫茫的天空,忍受着思念的煎熬。
原想,找辆车子,拉上孩子,一来上坟,二来看看久违了的乡亲。可细细想来,大年三十给辛苦了一年的司机添麻烦,施难于人,这个人情太贵重了。人情象存款,而我恰恰是个“守财奴”,善于存储,从来舍不得轻易支取。于是,就想花几十块钱打个的。可偏偏大雪使得“的哥”难求,往日见你就特别亲热的“的哥”委婉地用笑脸给了我一个难言的无奈。大雪给出租车带来了财运,谁愿往乡下跑不挣钱的买卖?
躺在病床上,真正体验了弱者的孤独、悲哀与无助。单位同事来看望,也丝毫没有了却心中的烦躁,出于礼节上的寒喧,也只能勉强地罩上苦笑的面具。毕竟诊所不是待客的地方,目送走客人,看着输液管里嘀嗒的药滴,心随之震撼。只盼快快输完,登上楼顶,遥望家乡属于母亲的那片充满亲情的天┅┉
液输完了,思情未了。
妻子倒是比我有办法。一个电话,找到了乡下的姐姐,使得姐姐冒雪代我给母亲上了一个坟。
心愿了却,但依然沉重。
感谢上帝赐予我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虽然她过日子有些“抠门”,而每逢给母亲上坟的日子,买冥币,张罗供品,从不吝啬。冥品都狠时髦,让俭朴一生的母亲,也享受享受现代生活。我想,若真有灵性,母亲应该得到安慰吧。心细也许是女人的本能,妻子已将祭奠母亲的日子刻在了骨子里,严肃地作为一种不可懈怠的责任,并悄然地影响着孩子。女儿尽管没有见过奶奶,但幼小的心灵也因此感悟到了虔诚。
往年的三十,妻子陪我回家祭奠母亲。旷野无坟,一挂鞭炮,几颗糖果,一盘饺子,几个鲜果,代表的是一颗孝心。划一个十字,点上纸钱,和母亲唠叨几句话,只希望母亲在天有灵,能够理解儿子的心情。
其实,祭奠先祖,是一种民俗,确切地说更是一种文化。无论是否承认,这种文化总比疯狂至极的在灯红酒绿中丧志丧德的纨绔“文化”要高尚许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的确象征了民族精神的延续。
屈指数来,母亲已故去29个年头。近三十年来,只有上坟的日子,我才能够享受到做儿子的幸福,也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履行我做儿子的权利。
今年三十没回家,无名的遗憾与委屈心头翻涌,思母之情久挥不去。
祭奠母亲,怀念母亲,是世世代代儿女的纯情。母亲用传递血的方式为生命接力。作为自然的生命可以消失,只有母亲给予的血脉,会一代一代永远流淌下去,人类长河才因此而滚滚向前,生生不息。
多情的雪花——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
三、乡情
关于年三十的话题犹如尘封古酒,腊月的鞭炮就是启封的契子。每当年三十,总会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与母亲有关。《故土》、《今年三十未回家》以及笔下的《乡情》成为我的思母三叠。
今年三十,是这个无雪的冬季给我们的特殊礼物,暖阳高照,使得人们过早的享受到了春天。早晨起来,明媚的阳光透过阳台,照进了心扉,窗外清脆的鞭炮给人送来了辞旧迎新的好心情。
摩托车拖着我和妻子踏上了祭奠母亲的路。由于工作的变动,今年只匆匆地回过两、三次家。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母亲的祭日。偶尔打开电视,费翔那首《故乡的云》,令我陶醉、令我心碎,勾起我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童年往事,想起了过早离去的母亲,想到了一起长大的同辈们,想到了那些时常让我挂心给我关爱的乡亲。
今年是母亲去世的第30个年头。30年前母亲去世的时候,姐姐16岁,我8岁,妹妹才5岁。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姐姐的家离我们村只有1公里的路程,妹妹家在30多里外的县城,平日见面的机会不多,可每逢上坟的日子,也就是我们姐弟团圆的时刻。自从搬家到了市里,家已不是个家了,每逢上坟的日子,姐姐家就成为我们姐弟团聚的地方。
日月如梭,转眼搬家到市里已经4个年头。踏上回家的路,依然那样的亲切。新修的、宽敞的公路,使得回家的路缩短了许多。公路两侧盖起的崭新的、装修体面的门市,像是播下的希望种子,展示着勃勃生机。
虽然我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妻子个把月回家看看似乎成了惯例,最动听的是妻子关于乡亲的讲述,就像品味乡亲们送的玉米面和新鲜的蔬菜那样沁人心肺,像龃爵儿时的葱花饼那样有滋有味,乡亲们的喜怒哀乐竟使我激动的彻夜难眠。凝重乡情,依然牵挂我心。
回家的路总是让我感动。摩托车刚刚驶出市,感到车轮有点气亏。便来到离家还有十几里的一村头摩托车维修部,虽然是大年三十,生意依然红火。是啊,富裕了的乡亲们在盖起了明光瓦亮的房子,修缮了原来下雨满地泥,晴天黄土飞的街道,摩托车格外地多了起来。于是,有眼光的人们便开起了修理摩托车、汽车的铺子,生意的火爆都写在了老板那喜兴的脸上。
老板热情地将气桶递给我们:“委屈一点吧,气泵坏了”。
打完气,我拿出钱来向老板问道:“师傅,多少钱啊?”
“算了,大过年的,拿什么钱啊!”老板一脸的真诚。许久没有听到的亲切的声音,使我感到了乡情的纯朴、厚重。
犹如归来游子,进村是不敢上车的。笑容可掬的乡亲们忙着过年的准备,我激动地和他们打着招呼,“过年回来吗?”“中午到我这儿吃饭”,听着亲切、淳朴乡音,只觉得眼帘发酸,不敢大声地说话,唯恐那眼泪被震了下来。
因为家里只有几个叔伯哥哥,哥哥的家便是我落脚的地方。嫂子是个迷信而心细的人,每当上坟的时候都会嘱咐我们从坟上回来不要马上回家,唯恐招惹鬼神引来麻烦。
照例,我和妻子买上供品和一大捆冥币,在没有坟丘的旷野里,大约选了个地方,便与母亲唠叨几句话语,燃烧的冥币窜动着火舌,映照着妻子的脸,纸灰腾起老高老高的,在空中盘旋。妻子边唠叨着边用木棍挑起纸钱,好让冥币充分燃烧,烟火熏呛的眼睛浸着泪花。对着烟火,妻子不停地嘱咐母亲生活不要太吝啬,该买的买,该花的花。母亲在世的时候,父亲在遥远的南方铁路工程局上班,一年只有一次探亲的假期,母亲拉扯着我们三个孩子,艰难地过着日子,父亲的工资除了支付必要的生活费之外,还要交生产队工分的亏空,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在牙缝中积攒了部分钱,为少小的我们编织着希望。今天,儿女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母亲……,难道这就是命运吗?看着充腾上天的纸灰,我禁不住热泪横流。暮然间,想起了余光中用真情书写的诗歌:“娘亲是一座矮矮的坟茔,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
母亲去世后,姐姐那稚嫩的肩上过早地扛起了这个破旧的家,姥姥也撇下家中的事情,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伺候我们。没有母亲的孩子叫人怜悯,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母亲刚刚去世的时候,多少次从梦中相见,多少次从梦中哭醒。记得高中的时候,正是母亲祭日,我上完坟去学校上学,到学校后我头也不抬地趴在桌子上将对母亲的思念写了下来,语文老师尹辉深深地被我的思母之情所感动,在征得我同意后,几个同学传看后无不流下了热泪。
三十年岁月,三十年的思念,都化作了这充腾和盘旋于天际的纸灰,。
由于一个冬天没有下雪,乡间土路沉积了厚厚的尘土,也许是大年三十的缘故,路上行人稀疏,偶尔有车辆驶过,尘土弥漫,遮天蔽日。回到村上,我和妻子像个土人,但看到乡亲那亲切的面孔,心里的喜悦始终挂在脸上。
失去母亲后的生活,我们感受着乡亲们的怜悯、宽容与关爱。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不尽人意,虽然生活让我们过早地品验着艰辛,如同三棵幼苗,尽管出生在贫瘠的土地上,乡亲们的浩荡情怀,依然滋润着我们成长的年轮。
童年的我和伙伴们生活充满顽皮,记得那年我和同伴为了给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到村北林地掰披畦柳枝丫,换取点零花钱。其实,那些畦柳是需要修理的,而我们在掰披畦柳枝丫时的无所顾忌,往往会使柳林一片狼藉,影响到畦柳的长势。看林的李伟是村里一个名望高的老人,认真负责实在让我们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几个分成两班,一组故意吸引老人的注意,另一组则趁机钻进柳林……。当行动败露以后,其他的孩子不免挨了家人的板子和老师的训斥,而老师对我的宽容更让我感到愧疚,正是这种愧疚感成为我与乡亲与故土的特殊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