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难忘匾牌情散文
从教二十余年,也不时的获得过小小的奖励。不用说奖状和荣誉证,单上级授给的匾牌就有好几块。但分量最重,而又使人最难忘记的却是一块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匾牌。
那年,教育界干部大调整,我和头儿一块调出,当时留恋之情难于言表。说实话,十几年来,一直都没挪过窝。也曾经想过调动,是因为这座学校太破烂,就象一个舞女,连一件完整的裙裾都没有。但要真正实施想法,却又割舍不下。当一座气势宏伟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各方面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我的调动想法也荡然无存时,二指宽的一纸调令,我不得不与曾经嫌弃过但又非常眷恋的学校忍痛割爱。告别会上,我的眼泪差点都掉下来。是的,失去了才觉珍惜。
人虽然到了新单位,但心却常想着原学校。那熟悉的校园,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里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校园里宛如昨天发生的故事,都历历在目,梦回萦绕。而我的潜意识里,还有一些深深的不安,因为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做事不讲究变通,无意中(也许别人可能认为有意)也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尽管告别会上,我一再向他们表示歉意,他们是否真的接受,我不知道。当然,也不可能有人当面叫你下不了台,所以一种愧疚感常绕心头。从早到晚,心乱如麻,惶惶不可终日。
一天,好友打来电话,说单位的教师自发组织准备给我和头送牌匾。我非常吃惊,连说这不可能。几天后,当这条消息被证实,我和头都感到诚惶诚恐。头说,这是给你送的,我在那里才呆了几天?其实,我心理明白,这牌匾是送给头的,我不过是一个搭头。头虽在原学校呆了不到一学期,但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人缘和口碑极好。我们俩性格相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肆张扬,处世低调。我们常为自己的不成熟而羞愧,为自己工作的无起色而汗颜。论德论能,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接受这样一块牌匾。我们不能亵渎他们圣洁的感情,很快我们就达到统一,牌匾坚决不能收。
就在此时,牌匾还未送来,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联想极为丰富,说什么,送牌匾是别有用心,这是对原单位新领导的蔑视,是对新单位老领导的嘲讽。更有甚者,说这是受匾人私下授意。天哪,难道我们就这样卑劣吗?说实在的,我们虽谈不上高尚,但也绝不如此下作;我们愿意有个好名声,但绝不会做出沽名钓誉之事!但在此时,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解释吗,人家会说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保持沉默吧,人家会说你羞愧得无言以答。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马克*土温竞选州长时的窘迫。一时间,议论鼎沸。为了平息事态,领导出面了,给我们讲受匾的危害,给我们讲谦虚是一种美德,给我们讲稳定压倒一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一言以蔽之:牌匾千万不能接。这领导也太低估我们了,真叫我们苦笑不得。当然送牌匾之事最终也不了了之。
至今,那块牌匾,质地的优劣、尺寸的大小、字体的艳丑、内容的褒贬以及它的下落,我可以把手按在圣经上,不,我可以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起誓,我既没见过,也不晓得,更不知其所终。但是我清楚,他们送牌匾,只不过是希望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换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已。这块牌匾分量之重,情意之深,我们掂得来。因此,每当我工作懈怠时,就想起了这块牌匾。
第二篇:难忘雪夜读书情散文
哈尔滨,人们都称她冰城,而在我眼里我一直称她为“雪国”,我想是因为无法忘情于日本大文豪川端康成的《雪国》,其意境之纯净,其人物心理之细腻,让我留连。于是当我来到哈尔滨上大学时,并顺理成章地构建和走进了我生命中的雪国。我知道以后的日子再也无法重演当年的雪国心境,那些美好时光、那些逝水流年、那些真挚友谊,我该选择何种方式来祭奠你们?近期连日飘雨,也许这正符合我眼中的“南国”相思雨,相思雨啊相思雨,你催醒了泥土下昏睡了一冬的红豆。于是在这个不眠的夜半我清楚地明白是时候揭开那些封尘的往事,念及雪国,思绪万千,百般情愫萦绕心间,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大三那个寒假的雪夜读书情。
论读书情结,我在我的所以高中、大学的同学朋友当中最是痴狂。高中已是初见端倪,几度在宿舍熄灯后蹲在厕所看希腊神话、看中西哲学、看泰戈尔、看三一毛一……,但毕竟高中学习的目的是考大学,所以必有所顾忌。但上大学之后就自一由了,除了期末考试前需要背背记记还有准备英语的考级外,就什么也不愁了,大学我也从来没出去打工,所有应该或者不应该的时间都在看书,大学里有的课实在是很无聊,某些老师的论调更像是催眠曲,所以在这种原本不应该的时间里我就在底下自己看书,后来到大三大四,同学们更是猖獗了,对于那些没有讲课水准自己性*格又软弱的老师根本就不去上他课了,记得一次很悲壮的景象是一个大教室底下就四个学生,上面一个老师就那样靠在讲台桌旁无关痛痒地照本宣科。于是见如此形势,我暗自窃喜,我也就随着同学们到处逃课,等到某个老师突然发威了就赶紧闻讯从教学楼其他角落蜂拥来到教室参加点名,那时班级里有几位同学倒是很不错,从不逃课,他们也够义气,负责在老师准备点名前召集人马。所以我觉得大学里读书最多的当属大三那年,而最值得回味的非那年寒假莫属。
大学的寒暑假我一般不回家的,除了大二那年的寒假回来看看朋友和大四那年寒假回来找工作,所以大三那年寒假我理所当然留在那里过年了,我怀着欢呼雀跃的心情迎接那年寒假的到来,我早已准备好一切,我早早地在图书馆借了好几堆书搬回寝室,一个图书证是只能借十本书,有些书库的书只能限借一两本,于是我网罗了好几个同学的图书证。我想到可能会停电,于是准备了两个充电台灯。后来确实是真派上用场,当时学校要求把寒假留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公寓,那个公寓是全校条件最差的,而且好几个人一个寝室,互相不认识,于是我早就谋划好不搬走。于是我先去打通了公寓里看楼的两位阿姨的关系,她们是轮流值班的,她们平常就比较喜欢我这样的好孩子,于是答应为我保密,只不过不能供电给寝室,全楼都封锁了,我是四年都住在一楼,刚好封不上。我当时多么欣喜,于是我白天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一般是早上去食堂吃的时候顺便也稍份留到中午吃,大雪天也省了折腾,我当时生命力极其强盛,吃的少看书多、做笔记多、思考多。下午四点图书馆关门,于是我就开始走回寝室,顺路去食堂吃完晚饭,如果碰到周六周天图书馆闭馆,我就要关在寝室两天,我很有能耐,有几次居然两天不去食堂,我是在周五吃晚饭或者周六吃中饭时顺便稍好几份留着余下好几顿吃,阿姨对我很好,常让我去她那里热饭热菜,甚是感激。
晚上于是我回到寝室就坐在被窝里,床上是放着一张折叠的小书桌,扭开台灯便开始了我的雪夜读书生活。我对那个假日读过的书很有印象,大概是因为有点出神入化,早已忘却我还有尘世之躯。那年寒假我留下了三本读书笔记,工工整整的字迹,现在就放在我的床头,我有时会翻开他们。其中印象颇深的有梁漱溟老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净重老先生的学问和修身处事之道;还有鲁迅的《鲁迅全集》、雕塑家罗丹的《艺术概论》、劳伦斯的《论文艺》、尼采的《查拉图斯如是说》、梭罗的《水上三周》、纪德的《人间粮食》、萨特的《局外人》。下过苦功夫的有《红楼梦》、之前有读过两次,但那次是读的最全的一次,我是一边放着一本古汉语词典的,红楼梦里有很多的字、词读音不会意思不懂,于是那个寒假全部被我攻克了。还有就是法语原著版《小王子》,当时刚学法语不久,但因为酷爱此书,就一边拿着法汉汉法双译的词典还有一本简单的语法书,我当时的毅力确实是超常的,我把所有的的单词全部标上音标和意思,很是困难地啃下了小王子。还有必须要提提的是许渊冲,北京大学的资深翻译教授,他是中国英译法译第一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上做出卓越贡献,那些书非常贵,还带精美插图,整个图书馆就三楼的阅览室能看但不能外借,于是我抄录了当时在阅览室里能找到的他所有的著作,这项工程确实不小,唐诗、宋词、诗经、道德经、三字经、一毛一|泽|东诗词……,现在就记得这些,我当时是英文和中文对照的一起抄录下了,有时就几乎一天在图书馆就是抄了,那手真是酸。还抄录一本英文诗集,作者不出名,但文字很有味道就全部抄了。另外读过的小说、散文已经不记得了,只觉得很美很美。
我是很喜欢《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的纯美意境,我跟两位主人公一样都热爱《梁祝》这曲子,女主人公韩新月在书中确切地表达了我对梁祝的喜爱:我一听到这首曲子,就把一切烦恼都忘了,觉得人的灵魂被净化了,世界被净化了,没有尘土,没有嘈杂,没有纷扰,只有长长的小溪,静静地流,流到人的心里……
我的大学也有个湖,湖中也有楼阁,我无数次把它当作书中的未名湖,那个寒假我带着mp3听梁祝,一个人漫步在湖畔,因为结冰很厚,我也走入了湖中,感觉在苍芒天地间自己也羽化成了精灵。
套用霍达的话我说:琴声从mp3传出来,徐缓、轻柔地绕过商大雪中的楼阁,在雪中的清冷空气里,慢慢地飘扬,琴音在舒展,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
这种意境和心境怎能再重复,我怎能忘怀它们,只觉得当时很美……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美很美……
当时过春节的时候,正值于丹走红,之前热播的《论语心得》好评不断,我当时在学校的一个好朋友非常喜欢它,我看了书之后觉得不错,但我觉得自己在心灵深处更接近庄子。恰逢当年的春节,于丹再次做客百家讲坛开始了《庄子心得》,我是每晚在11点通过mp3中的收音机收到她的讲座的,那时那个兴奋,之前我又刚好借了原著《庄子》,当然于丹的解读只能说是在极大范围触成庄子的民众化,所以学术界还是有许多人颇有微词,不过我觉得这就是一家之言的价值所在了,当然我自己就是地道的草根一员。不管怎么说,那年的庄子和庄子心得是如何让我兴奋和欣喜。外面下着厚厚的雪,你能感应到雪花在轻柔地飘,你独自躺在被窝里,温暖着,你听着当今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心里又冥想着几千年前庄子的悠然之态,怎不让人感动落泪?让我想起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条江河从几千年前的庄子出发,一直流到今世,流到我的心里,又从容不迫地流向后人、再后人……真不愧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小时候我在奶奶怀里指着的月亮、强中无名树下的月亮、商大雪夜的月亮,比之工作后我眼中的月亮如何,比之庄子的月亮又如何?我想自是不同,也自是类似吧!
第三篇:难忘漓江情的优美散文
欣赏过长江的浩淼,感受过黄河的咆哮,最难忘怀的,还是漓江的轻柔。
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时代,可以免费乘车,到处游山玩水。好奇心极强的我当然不会失去那样的好机会。玩够了北京,直抵桂林,是因为想验证一下贺大诗人的《桂林山水歌》。
东北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面对这平地上突兀而起的一座座巨石,我惊呆了:大自然怎么会有如此鬼斧神工的杰作,真的不可思议!在“穿山镜”下和当地的阿婆闲聊:这么奇特的山如果能搬到东北去有多好。阿婆却不以为然:这山有什么好,中看不中用。哪像你们东北的山,又能打柴,又能采山菜。当时我刚刚弱冠,恋爱还没有谈呢,哪里会想什么柴呀、菜的,心里还是钟爱这犬牙交错的巨石山。尽管囊中羞涩,仍然在独秀峰顶拍下了定格的一瞬。
山离开了水,就像花儿没有了绿叶。桂林的山有了漓江水的缠绕,才有了灵气,有了韵味。凭着在学校游泳队训练的功底,几里地宽的松花江打一个来回不在话下。可是面对这百米多宽的漓江,我却未敢扑入她的怀抱。是“远怕水”吗?可能有点儿。看那水中石缝间穿行的游鱼,看那倒映在水中的石山,白云,看那在白云间荡漾着的竹排,我被这清澈透明的江水震慑了,退缩了。我担心她没有松花江那样厚重的浮力,一旦扑入水中,会不会像坠入太空的宇航员一样,永远也不会脚踏实地了呢?还是坐2角钱一位的竹排吧,江南岸的七星岩是非看不可的。
“七星岩赴神仙会”。的确如贺敬之说的那样,进了七星岩,就像离开地球,来到了瑶池仙境。洞中形状奇特的钟乳石,是在洞外无论什么地方都不可能看到的。匠人装配的灯光背景,更增加了瑶池仙境的神秘感。人们还依据形状起了不少有讲究的名字。“唐僧取经”,那四块自然天成的石头在红蓝灯光的映衬下,就是取经路上的一幅剪影;“拦蛇出洞”,洞前那条蜿蜒蜷曲的石莽,在微微的灯光下,真好像在慢慢蠕动。还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无不因形得名。妙就妙在似像非像,朦朦胧胧,给游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穿过石洞,洞外的世界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从天外回到了地球,刚才的洞中奇景,变成了一场瑶池赴会的美梦。
美梦总是做不够的。“能再返回去看一遍吗?”我问身边的年轻人。他们告诉我,要想再看,除非绕回山前的洞口,逆人流而行是不允许的。其中的一个小伙子说:“我知道前面还有一处山洞,景致与七星岩大不相同,你们想去吗?本来就没有尽兴,听说还有更别致的去处,我们当然赞同。绕过大片甘蔗园,才找到了那个山洞。然而,这里十分荒凉。尽管有四根电线伸入洞中,洞里却漆黑一团,见不到一个游客的影子。一行五人,三男二女,有主张回去的,有主张进去的,还是那个小伙子占了上风:“我有打火机,进去看看。”没容大家再说话,小伙子带头钻进洞里。鬼祟的我是最后一个进去的。不知走了多久,小伙子举着火机说:“前面又有一个洞口,咱们走那个?”我自作聪明地说:“顺着电线走!”过了一会儿,小伙子举着火机说:这洞怎么一下变得这么空旷,赶上人民大会堂了?”那声音在空洞中回响,好像有个暗中监视我们的超人在学话一样,我有些怕了。我前面的女生说:“咱们回去吧。”说着,回过身来推我,我赶紧向洞外摸去。身后的女生紧紧地拽着我的衣角,不离寸步。应该到洞口了,可是,眼前依然伸手不见五指。我喊那个带火机的人,没有反映。这才知道与他们走散了。黑暗的世界叫人心悸,滴答的水声更增加了恐惧感。那女子越发紧拽着我说:“快走哇!”漆黑一团,往哪走哇?伸出腿去试探路径,伸出双手摸索洞壁,可是,身后女子的束缚,使我不能放开手脚,找到出路,就回过身去,想扯开她紧拽衣襟的手,却无意地碰到了她的胸部,那十分轻柔而又弹性十足的部位,立刻像释放了电流一样,通过手指从后颈一直击穿了我的全身,吓得我赶紧把手扬向高处,却触摸到了一条很粗的电线。我就象溺水的人抓住了木板一样,对她大喊:“跟紧我!”于是,我左右手倒换着,顺着电线往前摸索过去。也不知走了多远,那电线逐渐升高了。高到我实在够不着了,就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把它拽下来。那个小女子嘿嘿一乐:“大哥呀,别拽了,前面都透亮了。”没等我放开手,她已抢在我前面,向洞口飞去。
那三个人早已等候在洞外多时了。我偷偷看了一眼和我一起误入叉洞历过险境的姑娘:瓜籽脸,高颧骨,深邃的大眼透出几分机灵,满口的白牙笑得十分可爱。身材姣小却十分匀称,显得很苗条。我刚刚看到那隆起的胸部,她已经直觉到我在欣赏她,羞涩地把身子扭到别处去了。她也许是桂林人,或者,至少是广西人吧,因为那长像,那身材,那语调,那甜甜的微笑,不是和漓江的水一样,清澈、纯洁而轻柔吗?
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洞中的少女,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风景。那不知姓名的广西姑娘,你现在应该是年近花甲的老阿婆了,还能记得我们迷失于洞中的那次历险吗?
第四篇:师情难忘
师情难忘
漫漫求学路,碌碌奔波苦。无数个日日夜夜,千万个春夏秋冬,我们在师长的关怀下如沐春风。数十位老师,千万句叮咛,静止了无数难忘瞬间,定格了多少晶莹感动……
是您,协助我们推开数学的大门,带领我们遨游在无数奇妙中,我们在数学的海洋里探索,寻找智慧的宝藏。看似冗杂的数学,被您的独特思路一点而通,恍然大悟中,不得不对您敬佩……
壹——理智的分析,如绣花般仔细。
“数学是严谨的,重要的,不能自以为是,一错即全错。”这是您常说的一句话,而您,又是那样一位仔细认真的老师。
16开的作业本,每一页都有您认真批改的痕迹;8开的全班名单,每一个小格都有您细心标出的符号,一个个独特的符号,记录着我们每天的作业情况,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整整一个学年,上百次的作业记录和听写记录填满了近十张名单,密密麻麻地让我们眼花缭乱,可是您,每天都会重复这件繁琐的统计,在冗杂的表格中梳理出我们的进步和我们的不足。整齐的笔记,各种含义的符号,一点一滴的工作,记录着您的认真与仔细,辛勤与汗水。
每天自习课,您都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来给我们讲解做题,督促我们改正作业和听写中的错误,督促我们寻找漏洞。您在教室里一圈一圈地转,在吵嚷的班里依旧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改对了、改错了重改、重改后又错了……您一次次地批改,一次次认真地看,不放过一点错误,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严谨,诠释认真,诠释对工作的负责。
每天放学,没有改完错的同学在您的办公室里排成长队,您要等着最后一名同学改完错才休息,您往往会忙到万家灯火明时,宁可自己晚点走,也要把我们的漏洞补上。
无私的奉献,都在那密密麻麻的表格中体现。
贰——坚强的守护,如钢铁般执着。
“我尽量坚持,能不换课就不换。”这也是您常说的话,而您,也说到做到,是那样的尽职尽责,坚强执着。
第一次见到您,您那和同龄人不符的憔悴——微驼的背,不高的个子,粗糙的手掌,已经下垂很厉害的眼袋,肌肉松弛,似乎是个老年人的模样——就已说明了您的操劳,而您那敏锐的思维,睿智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又让我们着实体会到了您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快要退休的您,毅然决然地决定带好我们这个班,下定决心要教好我们。其实,您本不应该这样负责,您几十年的心血教出的数学状元都已做过最好的印证,可是,您依旧兢兢业业,为了我们早出晚归,黑满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还有您手上沾满的粉笔末,都说明着您的负责。
那一次,您去医院,上午的课换到了下午。我们一直在担心您的身体,没想到下午您又来为我们上课。沙哑的嗓子,干涸的喉咙,您却始终不愿意喝一口水,本应该休息的日子,您却又坚持来给我们上课,说怕别的老师不了解我们。那节课,我们都很紧张,都怕您会突然病倒,可是,您却一直在坚持,强忍病痛在讲台上为我们讲题,即使生病也要让我们把题弄明白。
那40分钟的坚持与执着,分明就是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师情,书写感动。
您的奉献,用多少语言都无法真正赞美,您的高尚,用多少语句都无法完整描述。我只能带着对您崇高的敬意,从内心深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赞美。
教师节将至,我想为您和所有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老师们说一声:教师节快乐!
第五篇:难忘母校情
难忘母校情
湖南省桃源师范附属小学134班:
张子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时光如流水般匆匆度过了。蓦然回首我在桃师附小中六年的往事,就像放电影般呈现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那一幕幕画面情真意切,令我难以忘怀。
我们难忘母校的风采。我的母校——桃源师范附属小学,座落在滔滔的沅水之滨,始创于1917年。母校那悠长的历史,那名人的传奇,曾让我们萌生无限的瑕想;母校那典雅的布局,那优美的环境,那县城小学中独一无二的塑胶操场,也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惬意;母校那浓浓的文化氛围,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着每一个莘莘学子,总让我们倍感骄傲与自豪。这里是培育人才的摇篮,花朵在这里绽放,雏鹰从这里起飞……
我们难忘同学的情谊。六年前,七十多个乳臭未干、稚气未脱、天真可爱的娃娃,相聚在134班。六年后,一个个已长成亭亭玉立、风度翩翩的少年。我瞧着毕业照上那几十张笑脸,注视教室后墙上那几十张大红奖状,我深深的留恋着这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班集体。六年里,我们一起学习,你追我赶,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我们一起玩耍,一起欢笑,度过儿时快乐的时光。我们曾做恶作剧,总在同学被作弄后哈哈大笑;我们曾吵吵闹闹,可还在泪眼婆娑时就会握手言欢。在六·一演出时,我们精彩的表演总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在校运会上,我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名次。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同学们又会走上前去热心地帮助他……这些珍贵的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相册中,印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好好珍惜这段难忘的同学情谊。
我们难忘恩师的教诲。每当我站在教学楼前,凝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几个红色大字,我对母校老师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倾注着所有老师的心血。这里最让我难忘的是何老师,她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又锐利的眼睛,从那金丝眼镜中透出的目光,让我感到既严厉又慈祥。从一年级开始,何老师就担任班主任兼教我们班语文。低年级时,我最怕何老师揪我的错别字了,揪出一个,重写几个,还说发现了错别字就不能放过它,要牢牢地记住它。刚学完拼音就要我们借助拼音学会阅读儿歌,学会积累。由于何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上小学不到一年,居然就能借助拼音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了。教学中,何老师是变着法儿“整”我们,如比赛背诵《古诗词》,《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论语》……她总想让我们多捡“石头”,夯实基础。由于我每次都是“冲锋在前”,何老师是一个劲儿夸我。何老师上作文课,喜欢变换“花招”,想着法儿“骗”我们,如玩魔术、做试验、“抽奖”游戏、打雪仗……有时一个个会被弄得哭笑不得,可就在这一次次啼笑皆非与“上当受骗”中,我们班同学写出了一篇篇妙趣横生的记事作文。我常常翻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那300多篇习作,其中有的已在杂志上发表,有的已经参赛中获奖,而我们班同学的作文先后也有十六人次相继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它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过程。可每篇作文末尾老师的圈圈点点,像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它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所有老师们那循循善诱的教诲,将永远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最后祝母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日后发愤学习、努力拼搏,成为明天附小的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