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地形说课稿
导语: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 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世界地形说课稿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一、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课文图示2-38,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地形类型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地面崎岖不平相同之处 地面起伏小 不同之处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第二篇: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世界的地形说课稿 ㈠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将在《世界的地形》一课中使学生达到以下的三维目标:
(1)一是知识传授方面。使学生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2)二是能力培养方面。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五种地形类型并且能够对照地图说出世界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通过读图、识图、分析图、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说明解释地理事物能力。
(3)三是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㈡教学内容、简介教材地位。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主要的地形类型,并且能够阅读常用的地形图。在第一课时将学习——陆地地形。、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第二是符合普遍认识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方便学生记忆。于是我打破原来的顺序把这节课教材五个知识点:概念;图表;两组地形类型比较;景观图;陆地上山脉和平原分布。把它重新编排为三个内容模块:概念景观图;图表;两组地形类型比较、陆地上山脉和平原分布。、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由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和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两大部分组成。
重点定为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确定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学习地形图的基础;二是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将它确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确定的依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生。在教材方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阅读有关的区域地形图。二是初一学生同时接受消化这么多知识信息的能力有限;学生对地形图有关知识的了解有限,记忆、想象空间事物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把它列为教学难点。㈢教学方法、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的优点或依据。在《世界的地形》的总体教学构想是突出两点,一是突出知识结构,二是读图、识图和说图,一改学生以往的死记硬背,进而形成感知、体会、欣赏,再感知、再体会、再欣赏直至成功。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的认知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地图教学,加强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完善认知结构。2、具体的教学过程(导入、讲解、结束等)设计及其优点或依据
导入方法是影象导入,首先展示陆地地形景观片段,然后导入新课。优点有二,一是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在后面讲解陆地地形景观图的时候,可以考察学生观察、记忆能力。
讲解方法是师生角色互换。先让学生担任解说员解释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教师协助演示图表,并提出问题由学生给解答。优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达到“教学相长”。
结束设计:结束每个独立的内容的时候,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并完成、完善板书。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的全局的概念、突出重点。、转折点、难点知识教法设计及其优点和依据。
教学重点“重点定为海拔、相对高度概念、比较五种地形类型及差异。”的教法设计:讨论分为三步进行,第一、设疑。我们用什么表示这些地形的高低呢?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有什么不同?第二、质疑。在地理上是怎么表示地形的高低的呢?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共同特点又是什么?第三、解疑。通过观察、阅读、讨论、演示、练习,理解概念及五种地形类型特征。设计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目的,在学生动耳、动眼听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动嘴说、使多种器官协调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二个目的是通过教师讲,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这节课推向高潮。
“难点是在地形图上识别这五种陆地地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将采取“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首先出示P32世界地形图。学生在读图后很容易就说出,这五种陆地地形。然后让学生讨论“你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你各举一个世界之最,并且和同桌交流。”在活动中教师提示性讲解,最后归纳出结论,完成填表。这样教学既能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分散难点,使理论条理清晰、便于理解;更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地形图,培养其观察能力。㈣教学对象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知识掌握上,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是片段的、零散的,甚至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问关于地理的问题,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好地理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表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地表、形态、海平面、山脉、山系、山体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解释。㈤训练反馈
训练设计:首先学生训练为主线达到巩固知识功能,考查理解记忆功能,反馈掌握功能;其次训练题难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为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五种地形景观图判断是为学困生设计的、五种地形类型特征是为中上等层次的学生设计、P29活动1.2,作为课后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第三训练依据的四条原则。⑴遵循课标基本理念、三维目标。⑵有梯度。⑶灵活性。⑷训练量适中。
第三篇:《地形概况》说课稿
《地形概况》说课稿
《地形概况》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地形》,适用于初中二年级。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中国地理教材分为“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中国在世界中”三个部分。《中国的地形》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地形概况》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的地形》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所以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教材这样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我国地形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目标的确定为本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定“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讲授法、指导读图法、比较、归纳等教法。其优点是,运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里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绘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心中有图,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本节教学我准备运用挂图、投影仪体现知识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投影仪还有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教学主要渗透读图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图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讲授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使“读”、“讲”、“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属于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授、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
(一)导入新课采用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运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学习的课题。这样设计,清晰、简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又为下一步引入新课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图导学,读练讲析
运用此方法可认识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
1、针对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思考练习题,学生对照练习边读地形图边完成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学生读图练习的基础上,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已有的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明确三级地势阶梯的宏观分布。我指图讲解三级地势阶梯分布概况,要求学生填写“三级地势阶梯概况表”,掌握三级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在讲解的同时,我板书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简图,直观展示我国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画地势阶梯分布简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分布、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认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这样设计,使学生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做到了各个击破,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了一些台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三)由上而下,因势利导
运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得出。进而联系实际分析评价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样设计,便于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新课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将比较零散的知识归纳、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这样可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六)作业布置
目的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学板书属纲要式和板图的结合。共分两大块,课题居中,左为内容纲要,右为板图。这样设计,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简单,精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
(八)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学生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程序,因此,我设计了“教学后记”,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第四篇: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东都初级中学
尚绪兵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知道中国的名山。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㈠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 课堂活动,分组竞赛
2、教学程序: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五、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通过前一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布不均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造成这种分布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地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屏显】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屏显】中国地形图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请同学们看图中的陆高海深表。(后排看不清的同学可以看地图册P11)
问:棕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4000米以上)浅黄色代表海拔多少米?(1000~2000米)绿色代表海拔多少米?(500米以下)
问: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哪边高,哪边低了吗?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屏显】
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能更直观表现地势起伏的地图——地势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馒头的剖面)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出馒头是中间高,两端低。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图上。这一刀从哪里切呢?请大家看到地图册P11的中国地形图,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北纬30°纬线,再找到北纬40°纬线,估计一下北纬32°的大体位置,然后用笔在图上自西向东画出一根横贯中国的纬线,为什么要大家把北纬32°纬线画出来啊?因为等会儿我们要看的地形剖面图就是从这里切下去的。
问: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北纬32°纬线自西向东穿过了哪些地形区?(青藏高原、四川
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屏显】沿北纬32°线中国地势剖面图
【转折过渡】在这幅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问:这幅图象什么?(教师鼠标演示)学生讨论、回答:象阶梯 【屏显】阶梯示意图
问:一共有几级?(三级)
【教师总结】呈阶梯状分布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二部分。【屏显】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对我国地势特征的一个完整的描叙。我们把西边最高的称为第一阶梯,中间的称为第二阶梯,东边最低的称为第三阶梯,我们可以看到第三阶梯向东一直延伸到海底大陆架。【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这3个阶梯是怎样分布的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地形图吧。【屏显】中国地形图
阶梯概况表
【分析讲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颜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棕黄色一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绿色一个部分,实际上这就是我国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中间的浅黄色部分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请大家在图上用笔沿着这3个阶梯的边缘把它们勾出来。【屏显】三阶梯分界线
【转折过渡】大家画的和屏幕上是否相同?大家看能不能用一些山脉做他们的分界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 “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学生讨论、回答 【转折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三阶梯分界线的时候提到了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等山脉,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也就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纵横交错的山脉。
【屏显】
二、山脉纵横交错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
【分析讲解】河流有流向,山脉有走向。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受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影响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那么,走向是不是也用自哪里向哪里呢?山脉走向怎么表述?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说出其走向。
教师鼠标指图按走向说出我国五组山脉,学生在学案上填图。【转折过渡】除了这些高大的山脉外,在我国还有许多名山,(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到过哪些名山?
请同学们先阅读P22中华五岳。并在P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位于哪一个省区把答案填到学案中。【屏显】中华五岳风光图片 学生回答其所在的省区 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活动】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复习本节内容
【屏显】三类题型
1、必答题(教师点名,学生任意选择题目,答对为本组获得一面红旗)
2、抢答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3面红旗)
3、风险题(学生自由举手选择题目答题,答对为本组获得4面红旗,答错将减去3面红旗)教师点评在竞赛中所出现的问题,表扬获胜的小组以及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分布 ①阶梯名称及分界线
②三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和主要的地形区 ③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主要山脉
北:天山—阴山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
中:昆仑山—秦岭
南:南岭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中:长白山—武夷山
东:台湾山脉 ③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第五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本单元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学习的地形地势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归纳总结——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流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以及在板图中绘出相关地理信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四、教学难点
1、造成三级阶梯海拔高低的地理因素。
2、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拔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激趣教学。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海拔高低差异悬殊”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势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音乐视频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分析归纳——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音乐视频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影视剧歌曲开场,引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向东流?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明确学习主要任务。(2)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
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展示地形剖面图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展示阶梯示意图,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4)三级阶梯分界线
在投影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书本活动一填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投影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
(5)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