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挣多少才算够美文摘抄
挣多少才算够?看起来似乎没有标准。但对于红尘中挣钱的男女,这实在是个有趣的问题。来自《华尔街日报》消息,最近美国渣打银行专门调查机构,为此进行了调查。他们向来自中国、泰国、韩国等10个亚洲国家的1792位富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问题是——挣多少才算够?
结果,整体的平均数字为350万美元。
如果超越350万美元,想挣得更多,这类人往往是把挣钱当成事业,从中获取荣誉感和成就感,而并非生存的保障和物质的享受。
挣多少才算够?太少行不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必须挣到在满足物质生活外,除去日常生活消费还得剩余大部分,这样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边结庐而居,生存的成本很低,一个月只花了28美元。可是,在眼花缭乱的物质社会里,没几个人愿意像梭罗那样去生活。
每个月我都会给读高中的儿子一笔生活费。接过生活费,儿子继续要求,给我点钱!我感到奇怪,刚才不就是钱吗?我儿子说,那不叫钱,那叫生活费,是固定的。钱是生活费之外的东西,它能给人盘算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钱少了,就没有盘算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盘算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正是一个人需要挣多少钱的模糊标准,也是人们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
第二篇:一生挣多少钱才算够美文摘抄
“一个人一生挣多少钱才算够?”这个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挣钱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明确之后,量出为入,应该挣多少?
挣钱的目的可以简单概括成三种:
一、为了近期衣食无忧;
二、为了有生之年衣食无忧;
三、为了享受金钱带来的成就感和权力感。
如果目的是前两种,需要进一步问的是:你要的是什么样的衣食无忧?穿老头衫、懒汉鞋,喝普通啤酒,住大杂院,蹬自行车,是一种衣食无忧;而飞到意大利,量身定制绣了自己名字缩写的衬衫,喝上了年份的波尔多红酒,住进前卫艺术家设计的水景豪宅,开法拉利跑车,是另一种衣食无忧。
即使现在选定了其中一种生活方式,还要能保证将来的想法和现在基本一致,才能做到计算基本准确。
如果你要达到第三种目的,希望呼风唤雨,管辖无数的人,每次上厕所用无数个马桶,那么你没救了,只有一条路走到黑,成为社会精英,上富豪榜或是进班房。
生活方式确定之后,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每年的花销基本可以算出。按常规算,算你活到七十五岁吧,然后用现金流折算法,可以算出该挣到的数。挣到这个数后,按你预定的生活方式花,到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你不剩啥钱,也不欠啥钱,死神不找你,你就放煤气割手腕,确保预测准确,功德圆满。
生活上太节俭,我受不了。拉萨大昭寺的导游说:那个面目古怪的佛像生前是个苦行僧,在一个山洞里修行十三年,喝水,不动,皮肤上长出绿毛来。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不想当绿毛圣人,也不想早死。太奢,我不敢,畏天怒。吃龙肝凤髓,可能得“非典”。请西施陪唱卡拉OK,我听不懂杭州土话。
我喜欢质量好的棉布和皮革。好棉布吸汗,好皮革摸上去舒服。我喜欢吃肉吃辣,哪种都不贵。住的地方小点儿无所谓,但一定要靠近城市中心,挑起窗帘,就能感到物欲横流。
我喜欢各种奇巧的电子物件,手机要能偷拍,数码相机要一千一百万像素,用通用的光学镜头,照一百五十米,能照出北海对岸练太极拳的老头的鼻毛。如此如此,再用现金流折算法算一下,大概需要一千万元。
我自己的下一个问题是:是撅着使劲儿挣呢,还是调低对生活的预期?
“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说这话的人,不知道是先贤还是阿Q。
第三篇:做多少才够美文
在印度哲学家奥修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奥修对一个人说,我有办法让你的左脚不能抬起来。那个人就笑他,脚是我自己的,你怎么能让我抬不起来呢?奥修就对他说,你把你的右脚抬起来。等那人照办后,他又说,你的右脚刚放下,再把你的左脚抬起来。于是那人做不到了。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的事越多,就得到越多,机会和可能性越多。可有时候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做了一件事,却可能使我们陷入绝境。中国有句话说:“有些朋友不如不交,有些事不如不做。”同时也有成语叫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所以,老庄们提倡什么也别干,你就占有了整个世界;至少,你就拥有了占有整个世界的可能性。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都有什么梦想,那些梦想绝大多数惊天动地:比如成为国家领袖、宇航员、科学家、世界首富、电影明星、首席间谍……就连律师、医生这类比较时髦的职业都很少进入考虑之列。而老师看着未来的栋梁们。听得眉开眼笑。
不过,当然不可能一个班都成为时代英雄。过了17年,又遇到了昔日的同学,大家的理想几乎全部变成了:在40岁前还完房子的贷款,在5年内晋升为主任,嫁个合适的人,把父母接到城市里生活……要说我们班最大的英雄,应该数那个男生,一举让老婆生了时双胞胎。
大家都比童年生活幸福了好多倍,但在前景问题上想象力却越来越少。因为我们刺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做得已经够多了。更糟糕的是,我们虽然做了很多,但做错的也很多,每个人这些年都犯过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让我们失去了对可能性的想象。我们总是在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一件事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做了太多的事,多到无法再重新开始。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考验你人生是抬左脚的时候,千万别急不可耐地把右脚抬起来。
第四篇:该做多少才够美文
在印度哲学家奥修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奥修对一个人说,我有办法让你的左脚不能抬起来。
那个人就笑他,脚是我自己的,你怎么能让我抬不起来呢。
然后奥修就对他说,你把你的右脚抬起来。
等那人照办后,他又说,你的右脚别放下,再把你的左脚抬起来。
那人于是做不到了。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做的事越多,就得到越多,机会和可能性越多。可有时候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做了一件事却可能使我们陷入绝境。
中国有话说:“有些朋友不如不交,有些事不如不做。”同时也有成语叫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所以老庄们就提倡:什么也别干,你就占有了整个世界;至少,你就拥有了占有整个世界的可能性。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都有什么梦想,那些梦想绝大多数惊天动地:比如成为国家领袖、宇航员、科学家、世界首富、电影明星、首席间谍......就连律师、医生这类比较时髦的职业都很少进入考虑之列。而老师看着未来的栋梁们,听得眉开眼笑,以后可以借着“名人之师”的名义发达了。
不过,当然不可能一个班都成为时代英雄。过了十七年,又遇到了昔日的同学,大家的理想几乎全部变成了:在四十岁前还完房子的贷款,在五年内晋升为主任,嫁个合适的人,把父母接到城市里生活......要说我们班最大的英雄,应该数那个男生,一举让老婆生了对双胞胎。
大家都比童年生活幸福了好多倍,但在前景问题上想像力却越来越差。因为我们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做得已经够多了。更糟糕的是,我们不仅做了很多,我们做错的也很多,每个人这些年都犯过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让我们失去了对可能性的想象。我们总是在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一件事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做了太多的事,多到无法再重新开始。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考验你人生的是抬左脚的时候,千万别急不可耐地把右脚抬了起来。
第五篇:高调才有戏美文摘抄
我是主张人要高调的。有一个耶鲁的小同学,很优秀,我建议他要多在人群面前把自己的主张与特点表现出来,他很勉强,说:“我就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很注意我,那样我会觉得不舒服,还是低调点好。”这个说法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就在前几天我还看到一篇国际报道评论中国外交官过于拘谨寡言,与一般人心目中的外交官形象颇有距离。其实我能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高调,也不是说只有高调是好的,更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要低调。很明显,低调可以显得谦虚,降低别人对你的期望,减轻压力感,并可以更容易地生活在自己乐意的状态里。
但我觉得,一个正常的人应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高调或低调的策略。正因为现在很多人太不会高调了,所以我还是特别主张人要努力高调。很多人的低调实际上是自小少见世面以及父母灌输的“不要张扬”的老观念的产品,等到20来岁,这种拘谨与低调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对于高调不懂、不敢也不适应,从此就自动地把自己可以探索的高调能力给废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低调实际上已经是自卑的变种,即使有时候表现出一点点的冲动,也因最初尝试中的种种不适应感而草草收兵,又没有来自父母与师长的积极鼓励,所以就索性绝了自己的向往。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熟练活计,你越表现就越熟练,越不表现就越拘谨,最终不表现者就越来越画地为牢、不能自拔。而在今天这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分配更多地变成了竞争型的分配模式,你纵然是天才,如果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弱于表现,那么在资源分配中的机会就会大大减损——“不会表现者=弱者”的不公平公式就会屡屡被套用。
自我表现也有很好的人群过滤作用。在万千人群中,我们如能适当地表现出我们自己的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我们就有更大的可能与其他具有相近特点、才华、爱好与需要的人汇聚。自我表现形成的光环在过滤同类方面具有成本低产出高的价值。当然,高调的自我表现者也可能会招致别人的首先攻击与关注(出头的椽子先烂)。但是因为自我表现者在汇聚同类支持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在这样的历练中完全有可能大大加强自己的群体地位与资源获得能力。而低调者的利益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即使争取也只能采用个人化的行动方式,久而久之不仅自己的特色丧失,而且利益获得能力减弱,更有甚者将此作为家教传承给后代,从而造成代际传递,积重难返。当然,自我表现能力强者还要把自己的公开表现转变成行动的压力与目标,从而使得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效果与自己的社会期望一致,那样高调才能造就高效,如此才能成为富有自我激励能力的人。一个组织内有这样的人就能有效激励伙伴,一个地方多这样的人就会有活跃的竞争气氛。其实谁不喜欢明明白白、正面上进、积极奋斗的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