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1.1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 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1.2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
1.2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
2.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2.1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 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 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2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善用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
四、实施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五、注意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的工具”。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构建和谐氛围,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激励评价,注意课后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块状”教学形式的突破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解放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度使用,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变,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人为割裂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中间缺少合理的串联,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块状形式。块状教学形式乍看起来似乎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单位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其实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系统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
1.提高教学设计的体系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参与课堂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学习内容无法被完全而且深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这种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被严重的分裂,教学的体系性大打折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无效的合作学习时间所挤占,学生的知识体系被阻隔。小学数学教师要着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精炼合作学习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比例,小组合作的内容也要挖掘可供思考和探究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体系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巡视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思考之中,压缩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也就能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例如《线的认识》教学中,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是“点与线的联系”,教师出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学生快速完成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三个问题,然后和本节课之前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要明确课堂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当中之所以会形成块状教学形式,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之中的角色意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高效课堂当中并不是完全的丧失主导地位,而是有绝对主导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对小学数学科目来讲,教师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讲解、过渡等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承担起内容理解的引导、重难点突破等,要更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任,通过调整发言机会、学习形态等,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验算能力等解题能力。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越来越完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得到保障,课堂的教学形式自然变得流畅,块状教学形式被打破。例如《平移与平行》这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教师创设了画一画、折一折、移一移、说一说等教学过程,教师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之中巧妙的引导和串联,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教师的角色承担恰到好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块状教学形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积极认真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力争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开放,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这种教学下的课堂中思路变得更为宽广,但一些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这些弊端的有效解决将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并且探究了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果并没有教师之前预期的好,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地融入这种教学氛围中。(2)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出学习方法,轻松的课堂下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减少。(3)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很多学生受可以负担重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预习工作。(4)小组合作教学下,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获得的知识变少。这四点可以说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这些缺点制约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中的运用弊端
根据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举措,来完善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2)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适当的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再进行解题训练,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组内分工,解决不会的习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教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逐渐增大,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是在保证了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探究的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弊端的方法将能改善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论文
论文导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
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论文发表。”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学生独立列举并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两到三张作业纸。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的不同列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列举。
预设学生的列表情况有这样几种: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就可以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从而找到所有的答案。(板书: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 :有序的填表是对操作的升华,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填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 “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4、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设疑:如果你是王大叔,想种更多的花,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
探究:仔细观察表中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可让学生感受有序列举的价值。】
第二层:教学例2(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谈话:解决了围花圃的问题小学数学论文,接下来王大叔要去购买一些花苗了。
出示情境图::“购买下面的花(兰花、月季花、玫瑰花),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提问:“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买1种花,也可以买2种花,也可以买3种花。
【设计意图:运用围花圃的素材过渡到购买花苗,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具有连贯性。通过正确理解题意,为下面的的分类列举奠定了基础。】
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1)学生尝试列举。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论文发表。
投影展示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先分类再列举。
预设学生有以下这样情况:无序列举;全而有序;顺序相同,形式不同。
(3)填表列举。
谈话: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格来分类列举。
提出要求: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买方法吗?学生尝试填表列举。
购买方法
只买1种花
买2种花
买3种花
兰花
月季花
玫瑰花
(4)小结。
解决问题时,分几种情况去考虑,也就是分类去思考。(板书: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有序地进行列举。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增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感悟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的两个问题,我们都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列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四)运用拓展,形成策略
1、练一练。
图文出示题目,自主读题:一张靶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列举方法小学数学论文,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注意重复答案,两个16环只要答一个就行了。)
2、拓展练习:
提出问题:任选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
引导学生从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这三种情况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谈话: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列举时我们还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1.1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 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怎么画圆。
1.2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
1.2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到实际生活中学习。
2.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2.1加强操作,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 比和比例”,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 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2开展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善用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
四、实施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五、注意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的工具”。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构建和谐氛围,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激励评价,注意课后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块状”教学形式的突破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解放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度使用,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变,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人为割裂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中间缺少合理的串联,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块状形式。块状教学形式乍看起来似乎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单位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其实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系统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
1.提高教学设计的体系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参与课堂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学习内容无法被完全而且深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这种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被严重的分裂,教学的体系性大打折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无效的合作学习时间所挤占,学生的知识体系被阻隔。小学数学教师要着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精炼合作学习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比例,小组合作的内容也要挖掘可供思考和探究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体系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巡视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思考之中,压缩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也就能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例如《线的认识》教学中,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是“点与线的联系”,教师出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学生快速完成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三个问题,然后和本节课之前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要明确课堂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当中之所以会形成块状教学形式,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之中的角色意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高效课堂当中并不是完全的丧失主导地位,而是有绝对主导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对小学数学科目来讲,教师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讲解、过渡等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承担起内容理解的引导、重难点突破等,要更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任,通过调整发言机会、学习形态等,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验算能力等解题能力。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越来越完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得到保障,课堂的教学形式自然变得流畅,块状教学形式被打破。例如《平移与平行》这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教师创设了画一画、折一折、移一移、说一说等教学过程,教师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之中巧妙的引导和串联,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教师的角色承担恰到好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块状教学形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积极认真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力争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开放,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这种教学下的课堂中思路变得更为宽广,但一些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这些弊端的有效解决将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并且探究了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果并没有教师之前预期的好,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地融入这种教学氛围中。(2)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出学习方法,轻松的课堂下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减少。(3)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很多学生受可以负担重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预习工作。(4)小组合作教学下,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获得的知识变少。这四点可以说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这些缺点制约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中的运用弊端
根据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举措,来完善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2)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适当的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再进行解题训练,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组内分工,解决不会的习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教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逐渐增大,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是在保证了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探究的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弊端的方法将能改善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论文
论文导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
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论文发表。”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学生独立列举并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两到三张作业纸。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的不同列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列举。
预设学生的列表情况有这样几种: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就可以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从而找到所有的答案。(板书: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 :有序的填表是对操作的升华,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填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 “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4、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设疑:如果你是王大叔,想种更多的花,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
探究:仔细观察表中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可让学生感受有序列举的价值。】
第二层:教学例2(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谈话:解决了围花圃的问题小学数学论文,接下来王大叔要去购买一些花苗了。
出示情境图::“购买下面的花(兰花、月季花、玫瑰花),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提问:“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买1种花,也可以买2种花,也可以买3种花。
【设计意图:运用围花圃的素材过渡到购买花苗,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具有连贯性。通过正确理解题意,为下面的的分类列举奠定了基础。】
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1)学生尝试列举。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论文发表。
投影展示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先分类再列举。
预设学生有以下这样情况:无序列举;全而有序;顺序相同,形式不同。
(3)填表列举。
谈话: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格来分类列举。
提出要求: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买方法吗?学生尝试填表列举。
购买方法
只买1种花
买2种花
买3种花
兰花
月季花
玫瑰花
(4)小结。
解决问题时,分几种情况去考虑,也就是分类去思考。(板书: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有序地进行列举。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增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感悟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的两个问题,我们都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列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四)运用拓展,形成策略
1、练一练。
图文出示题目,自主读题:一张靶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列举方法小学数学论文,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注意重复答案,两个16环只要答一个就行了。)
2、拓展练习:
提出问题:任选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
引导学生从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这三种情况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谈话: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列举时我们还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体验数学“生活”之味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铃声过后,教室里还是热闹非凡,我也不作声,悄悄的走近电脑,当“中国申奥成功”的录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教室里“刷”的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摒着呼吸,认真观看。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是“中国”,这一声音在班级里传开时,全班的孩子都沸腾了。这时,我趁势抛出一个问题:北京申奥成功的具体时间是几时几分?(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将这个令千百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时刻与时、分的认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接着,我又播放了许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明星夺冠的精彩画面,每出现一个画面,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的直呼明星的名字,随着孩子们的惊呼,教师适时出示“中国选手刘翔于希腊时间8月27日几时几分夺得金牌?”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初步接触几时几分。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同学们带来了布娃娃、机器人、苹果、小汽车、奥特曼、梨子„„等许多自己喜欢的物体。)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如: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孩子们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知识不难理解,可是当出现:面向西时,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面向北时,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这类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几乎没有孩子能很迅速的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学时,我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方向盘,并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方向盘:当面向西时,把脸面对方向盘,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学会了这个方法,只要方向盘在手,孩子们就能很快的判断出各个方向。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熟练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盘了。
再如:教学《我们赢了》。对于一些特殊的时刻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的读出,如:9时50分、10时55分„„。教学时,我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来解决这个难点:把直尺对准时针,如果没有超过10,就是9时,如果超过10却又没有到11,就是10时„„。这样就很少读错了。教学《作息时间表》时,孩子们对“经过时间” 的计算也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尤其是一些需要退位思考的计算,如:课间操8:45—9:05,用了()分。像这样的计算如果有钟面还好,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数钟面上大格”的方法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可是如果没有钟面,怎么办呢?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排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同时强调进率是60,而不是10。另外,还可以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解决,可以5分5分的数,也可以10分10分的数。学会这些方法,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计算,错误率也降低了很多。
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二)做一做,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如:教学《线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面对如此抽象的教学内容,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去记忆它们的定义及特征,而是引导学生去操作,去想象,去感受,去经历思维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画了一条3厘米的线段,如果我把这条线段一端固定,延长它的另一端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本子上画画看。只要老师不说停就请同学们一直画下去。”
一段时间后学生议论纷纷:
生1:“老师我的本子不够长了。”
生2“如果这样延长下去,再大的纸也画不开。”
师:“在纸上不能画了,我们可以在大脑中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一直画下去,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此时孩子们进入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也在和学生一起想象,没人发出一丝声响,生怕打断了自己的思维。一段时间的安静之后,有的孩子悄悄地睁开眼,有的同桌二人在小声议论,有的慢慢地举起了手:
生1:老师它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线,画不完的。
生2:它无边无际。
生3:不,它有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找不到。
师:你能确定这条有多长吗?
生4:它画不完就没有长短。
师小结:像这样的一条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就是射线。我想此时孩子们已牢牢地记住了什么样的线是射线。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三)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玩”中也学到数学知识。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们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我又问到:“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中,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后,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这“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体积。
三、引导有效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第三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摘 要:美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其自身的职能。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当前的小学美术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也是小学美术的教学任务,而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积极地研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变化,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的理念。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如果过分地专注于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而且,老师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小学美术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毕竟,能成为大艺术家的人寥寥可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开设美术课程,是因为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慢慢地形成对人生的正确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未来社会和未来世界的需求。在这一目标下,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中的理念和思想就应该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自主探索和思考。
二、增加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拓展和增加教学资源。例如,老师在讲述小学美术的过程当中,所使用到的内容不只是现有教材上所提供的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就近寻找和发现可用的素材,可以是教室外面的花朵和小草,可以是教学楼的设计等,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又如,学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共享,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老师就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这样就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浓厚兴趣
首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利用想象激发兴趣。想象是学生感兴趣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善于遐想,在想象中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有时是奇特的,想象出来的事物有点离谱,但却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想象力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时,在师生问好后笔者叹了一口气,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您怎么了?”我说:“今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过路口的时候堵车了,老师差点上班迟到,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帮我吗?”学生纷纷举手要说,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可以设计一辆能飞起来的自行车就能过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就被设计多功能型的自行车的想法所吸引,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巧妙应用美术教学技巧
(1)使美术知识具体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动画课件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动画课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实现了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直观的可视现象,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2)使美术知识趣味化。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有了动画课件,教师就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作品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五、勤学多练、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六、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色感
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游戏导入,巧设情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上的世界真精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最主要的突破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这些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而努力地开发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
总之,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任务,我们美术教师,承担着引领学生发掘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任务,不能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眼下的新一代,是一朵朵花蕾,遇阳光而娇艳,遇雨露而明丽,遇和风而怒放,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是在培养我们的继承者,我们事业的接班人。
第四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姜 肖
辽宁省庄河市向阳小学 116400 888ice8888@163.com)摘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情境创设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 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
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只有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握教材
我们现行的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科学的,合理的使用教材,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教材。
(一)认真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注重对教材的加工、归类重组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知,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教学《有几辆车》时,教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更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三)、例题的转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文化与生活背景的差异,教材中有些例题与一些地区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因此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我对学习素材作了如下重组与诠释:①呈现实例,初步感知。投影出示生活中有关角的照片,指出生活中藏着的角。②动手操作,建构概念。描一描:教师提供一些图形,如五角星的轮廓、红领巾的图形,一些多边形等,请学生描画出图形中的角。③类比迁移,构造模型。让学生做角,尝试比较角的大小。④实践应用,拓展延伸。用纸来折角。这样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这样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五、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让我们满意,都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产传递正能量。作为教师,要永远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善于发掘孩子所拥有的潜在能力。作为评价,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1月
(2).《新课程研究》2011年1月
(3).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4).《现代教育教学导刊》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庄河市向阳小学
姜
肖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的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索的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我是在晋中市左权县农村初中任教的一名普通教师,在近3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无效教学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纪律性较差,迟到、旷课、逃学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学习的方法,导致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少兴趣。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着每一个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且更加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开展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利用变式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3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3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试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教育他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预习中做标记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
二、在课堂上,老师通常都会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要边听课边做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以后复习和巩固。第三、认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多想多问。第四、一定要有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或试卷中做错的题详细的写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争取做到下次遇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如果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习得某种技能,但最终对于所得到的这些知识和技能没有热爱之情,那不得不说是教学的失败。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再创造”。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课堂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备好本课的认知目标(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备好情感目标(情感性、体验性),具体的做法有:抓住数学本身所具备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从数学学科的广泛应用着手,把相对枯燥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结合章节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一些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可给出一套拼板(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选出几个,拼成组合图形,设法利用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证明。设计环节完成之后,告诉学生他们的证法和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不谋而合,或是与美国第二十任总统菲尔德证法一致,学生会有多么愉悦的感受。而如果再告诉他们,还有诸如中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与同学们一样进行过“勾股定理”的研究,学生又会对这节课、这一知识产生多么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