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别了,亲爱的牙的日记
今天,我第三次走进新城口腔医院。那里浓重的药物气息不断刺激着我,一支支针管,一个个铁夹,仿佛都在阴森地对我冷笑。想到上个星期的经历,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来,孩子,到你了。”医生用柔和的声调对我说。我魂飞魄散,眼前又浮现出那无情的拔牙器具。我舔了舔即将像上两颗牙一样离我而去的牙齿,心中难免有些不舍。为了矫正好这不争气的牙,我要打麻药,忍受缺了几颗牙的痛苦。可这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医生戴上深蓝色的手套,又拿出浅色的口罩。我一副悲壮的表情,看着医生用针管吸麻药,再把那起码有2厘米长的针插到我的嘴中。我拼命回忆叮咚小时候拔牙的样子,想减轻疼痛感,可我看见的依然是可怕的医生拿着恐怖的针。
“好了,”医生终于说,“马上拔牙。”
在麻药的作用下,第一颗牙顺利被拔下。医生用铁夹把另一颗牙向上提了提:“疼吗?”
“疼!”我心里没底,便不分青红皂白大声尖叫。一股咸津津的血水被我不小心咽下了肚子,我急忙将剩下的血吐掉。医生镇定地又给我打了少许麻药,终于让我停止了尖叫。
牙拔完了,我给吓出了一身冷汗。哎,都怪小时候没注意,让牙长得这么丑!
第二篇:别了,亲爱母校
别了,亲爱母校
那年,我来到了这美丽的泸师附小,看到了泸师附小是那么的美丽,现在即将离开它,我真有点舍不得啊,自从98年进入了泸师附小,我就深深的爱是了它!它六年来教会了我许多的知识,做人的道理。
我从一年级的无知,二年级的幼稚,三年级的活泼,四年级的调皮,五年级的朦胧到了六年级这个时候的埋头苦干。这六年里,母校使我改变了许多,使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了丰富的食品。它是那么的美丽,使我慢慢的爱上了它。它用它的心来温暖我们,关爱我们。它永远是我们的母亲。
马上我们将离它远去,各自各奔前程。我将利用留在母校的最后一秒再望一望那高大的红樟树,再望一望那漂亮的教学楼,再望一望那绿色的主席台。母校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
第三篇:《永别了武器》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二年三十四班的菅伯硕,现在由我给大家分享我在假期读书的感受。大家都学过《老人与海》吧,在大家所熟知的《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表现出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和自然拼搏的“硬汉”精神,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书却代表了海明威的另一面——迷惘的一面。这本书的名字是——《永别了 武器》。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一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场担任救护车驾驶员,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在此与美丽的凯瑟琳小姐邂逅,两人一同坠入爱河。这时,亨利的人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他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论是梦想、志向、友情、力量还是爱情都一应俱全。他甚至幻想着在战争结束后与凯瑟琳一起去度假,一起厮守终生。但事事总不如人所愿。
在甜蜜的热恋后,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大利战况失利,士气大跌,处处充满了退却和失望。德国人的进攻,彻底的击垮了意大利军的意志,军队开始溃退。在一座桥前,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不顾一切的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这时他意识到,“愤怒在河水里被冲刷掉了,连同责任义务也一起冲得干干净净。”此时的他,丧失了当初的一腔热血、豪言壮志。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他除了爱情以外一无所有。现在的亨利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在他万念俱灰之时,偶然得知凯瑟琳已去边境的度假小城。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为再次幸福地相聚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行尸走肉般独自在外流亡。
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毁灭了像亨利一样有朝气、抱负的青年?是德军吗?是宪兵队?不,是战争。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就如同处于正在熊熊大火中的蚂蚁,有的侥幸逃脱了,有的被炙热的火焰瞬间吞噬,但是还有很多人却向着正燃烧旺盛的木头快速奔去,最终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主人公亨利这样一个坚强勇敢的英雄在饱受战争折磨后,对战争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幻灭。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战争所赐予。战争像把利刃,它将毁灭人们的一切,把人们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遭受永恒的创伤。这本书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性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战争自从有了历史便从不间歇。现今,叙利亚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与不安的气氛,人们对无情而残酷的战争充满了恐惧之情,并且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先前的激情与希望,对今后新的生活没有了信心与信念,他们就像迷了路的羔羊,眼中充满了迷惘与无奈,心中更是找不到一丝前行的光明。战争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人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和平一分一秒,呼吁和平,倡导和平,反对战争。把和平的温暖带给全世界遭受战火的人们,让世界不再留有眼泪与悲伤。希望终一天,全人类可以向武器道一声“永别了”。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显得和平的可贵。这正如我前些日子看得《萤火虫之墓》的主题一样,战争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对整个国家而言只有牺牲和损失,只是战争双方的牺牲多少而已。
结局以亨利妻子难产而死结束,显得有些欲言又止,同时也给我们一些惆怅的空间。文章在最悲伤的时刻戛然而止更添一层悲。
文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亨利为人处事方面的老练与友善、谦让。比如:“太好了,非常感谢!”、“我可以等待,让别人先接受治疗,有那么多伤员,他们中,有的伤势更严重”、“你不会死的,亲爱的”、“我不是有意使你心烦。我同你一样,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是我知道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一句我觉的很经典,还好好回味了一番,因为它极好的体现当谈话双方发生分歧时应该如何让对方更好的接受自己的观点。适度道歉——肯定双方的共同点——再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网上的想法: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
现在读来,这篇小说还是有着吸引人之处和可学习借鉴之处。海明威的语言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品味……
第五篇:《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在海明威看来,战争本身就是一种荒诞行为,许多人有糊里糊涂的跟着别人的步伐去做违背正义的事情,他们失去了对命运的控制,过着荒诞的生活。现在也有过着这种荒诞的人,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然而,有一战经历的海明威,凭着他清醒的意识,他比多数人更接近战争的本质,那就是荒诞。他反对战争,厌恶战争,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书中海明威写到:“抽象性的名词,像光荣,像荣耀勇敢或者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简直就令人厌恶。”这是海明威对战争真正的阐述。引发战争的原因完全不像旁人理解的那么纯粹,但是这些善良的人得内心强烈的爱国热忱及虚荣心很容易被另有图谋的人利用,操纵。一方面成了侩子手,另一方面成了廉价的牺牲品。战争发展到后来,完全脱离了它维护正义的本质。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一样,一味的、无知的追捧自己都不知道对与错的事物,最后也就失去本身存在的价值,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非常直接,严肃的坦言了他反战的立场。他并不像其他的人试图制造一个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他只尊重事实,及每一个战争的受害者;生活中我们也要有海明威这种精神,用事实来证实错误,不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最后只是落后和荒诞。
生活中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刻清晰自己的选择。书中受害者无一不表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但没有人明白战争的意义,唯一可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有无辜的,可爱的,年轻的生命瞬间消失,而所谓的生命瞬间消失,而所谓的荣誉,类似于闪闪发光的银质勋章不过是说谎捏造出来的。他们并不怕死亡,只是惧怕空虚及生命的被践踏、侮辱。所以他们痛恨战争的丑陋,虚伪。但同时,他们没有主宰自己的命运和自由,除了用酗酒,互相挖苦的方式做低调的抵抗。在海明威的这部小说里,再次重返了荒诞,悲观绝望的主题。
书中唯一能够正是个体存在价值的,是那些看得见的风景。“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数号、河名不对的……”而那些经过了美化的夸大事实的注入战争之类的事物,只会加速湮灭人们对理想的性质。其实,海明威对大自然的迷恋远大于对世界的认识,这恰好相对立的是美与丑。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永远不会比那只大马林鱼强大,他们之间的较量欠公平的,圣地亚哥赢的并不光彩,似乎一条大鱼的位置应当在他之上。虽然圣地亚哥为着某种信念在坚持,但最后仍然逃不脱孤独、一无所获的宿命。坚持一种没有结果的行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增进了悲剧的范畴。在卡夫卡的文字里,重复往往暗示着绝望。
小说发展到最后,故事的主人公亨利因为厌战带着女友从意大利逃到瑞士但女友最终死于难产,延续悲剧的宿命。“世界杀
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小人物在现实中是里没有地位可言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永远是残缺的,他们的反抗,及圣地亚哥的搏斗都带着浓重的、嘲讽的、苦涩的意味,因为他们不明白是自己变了,还是世界在变。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要盲目的流血,不要无谓的牺牲,认清自己,人生才会走得远,才会活得有价值。每天保持清晰的头脑,朝着人生的方向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