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宰相的造句
宰相拼音
【注音】: zai xiang
宰相解释
【意思】:我国封建王朝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宰相造句:
1、年老的国王授予这位年轻宰相的权力太小了。
2、任何人都不应低估这位“铁血女宰相”,多年以来她骑在对手头上作威作福。
3、有一个以法莲中的勇士,名叫细基利,杀了王的儿子玛西雅和管理王宫的押斯利甘,并宰相以利加拿。
4、犹大人末底改作亚哈随鲁王的宰相,在犹大人中为大,得他众弟兄的喜悦,为本族的人求好处,向他们说和平的话。
5、你必作以色列的王,我也作你的宰相。
6、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他又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并埃及全地的宰相。
7、救他脱离一切苦难,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得恩典有智慧。法老就派他作埃及国的宰相兼管全家。
8、告诉他说,约瑟还在,并且作埃及全地的宰相。
9、可是为什么这宰相府的大门冲北面开呀?
10、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11、谁被称为“铁血宰相”?
12、告诉他说:“约瑟还在,并且作埃及全地的宰相。”
13、当小雏菊知道干她的男人变成辅佐宰相后,她意识到她的后半生将要和这个男人一起度过了。
14、这傅说在当宰相之前,就是一名做苦役的奴隶。
15、你看这宰相哪有戴脚镣的呀?
16、这位可怜的老宰相在纺车上什么也没看到,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
17、触犯了皇帝的老宰相被流放到遥远的边疆。
18、同时,这些小说涉及唐代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如胡俗盛行、昆明池的变迁、宰相制度等。
19、喜欢你的眼睛,就像宰相肚子一样大,还像喜之郎果冻一样闪闪发光,宛若星辰。
20、商王和宰相都住过这里,这里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
21、然后,赵高耍阴谋杀死了宰相,夺走了他的官位。
22、宰相从女儿口中得知了苹果的来历,找到了黑奴。
23、这么说,我们要看一座宰相府了。
24、皇帝只是一个年轻的领导人,他要受宰相的影响。
25、那时,约瑟已经是埃及的宰相了,他把粮食卖给所有的人。
26、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一针见血地指出:城市如脉,大学如血,城市与大学乃血脉关系。
27、想到这里,文王下定决心,打算任用这位老先生为宰相,将国家交给他去管理;
28、当时我是被封为宰相,每日都得他十荚的落花生吃。
第二篇: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摘自网络
1、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
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
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附:有人会认为,这一个时代,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6、蜀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7、唐朝的房玄龄
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多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8、宋朝的王安石
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有见识名相。
9、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0、明朝的张居正
张居正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对他贬也很多,甚至褒大于贬。可想而知在明朝那个走向末落的王朝,当官的确很难,当好官更是难上加难。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官的。他给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确带来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条鞭法”,也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才有发挥之地!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作者:田野、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相,也是个清官。他步入仕途后,曾十年七迁,37岁当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因此,他除了“一品侯”头衔之外,还有“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贤”、“近代史之父”诸等称谓。NrgN{6u;曾国藩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他成了.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王朝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名相。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
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他尸骨未寒之时,朝野狼烟四起,一邦小人便开始秋后算帐,张被罢了官位,抄了全家!、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辽国皇族之后,元代开国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法者收到极盛之效。4、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北宋宰相。太平兴国进士,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5、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作为文人的王石安,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作为宰相,却争议不休,原因何在? 6、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
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 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大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长的宰相。他为人多智,有奇谋,人称“房谋”。隋时,人皆言隋祚长久,唯房玄龄慨然而忧,一语道破天下事:“今虽清平,其亡跷足可待。”云破日出,便走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为幕府谋主,助李世民扫平群雄,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事变,他是主谋,翦除太子,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
作为大唐宰相的房玄龄,贞观元年,图治安民,不遗余力,得太宗殊遇,被誉为“汉之萧何”,也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王妃,如此功绩,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秦不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萧何,江初谋略家,汉王朝开国名相。秦末,天下大乱,萧何乃一刀笔小吏,也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反了沛县。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立稳脚跟,徐图天下;他慧眼独具,月下追回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乃汉初开国两件大事,功在萧何。楚汉相争,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大军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萧何!汉王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有“萧规曹随”之誉。身居相位,历时二主,善始善终;“功冠群臣,声施后世”的盛誉,太史公受之无愧!、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研学帝王术初投秦相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翦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赖,驰骋于秦都。他以《谏逐客书》,说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卿客,成就了大秦伟业。批驳分封,倡郡县制,一统货币,度量衡。著《仓颉》篇,创“小篆”,统一文字,有万世不灭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功高亦李斯,过高亦李斯。
第三篇:宰相疏水道故事
北宋初年,民间流通的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官银,另一种是陕西制造的铁钱。
宋仁宗当政的时候,国家财政最为紧张,两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书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仁宗接到奏折,交大臣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没有实行。但消息传了出去,一时间,京都汴梁开始盛传:“朝廷要罢掉陕西铁钱了,要赶快脱手,晚了就一文不值了。”几乎一夜之间,京城到处传说着铁钱要作废的消息。
那时,陕西铁钱在全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快要作废了,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抢购货物,不管需不需要,先抢到手再说。而店铺老板比他们得到消息还早,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这下大家更急了,一些脾气火暴的人竟跑到店铺强行买货。一时间,市场大乱,不时有械斗发生。
官府一时没了办法,只好派遣衙役强制各个店铺收陕西铁钱。可商家不敢冒风险,干脆歇业了事。
得知消息的宋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出人意料的是,文彦博并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用行政手段强制商家收购陕西铁钱,而是将家中的布匹珍玩送到京城几家大的商户代卖,并且只用陕西铁钱进行交易。
消息一传出来,所有的人都傻了眼。大家看到当朝宰相将这么大笔家产代卖,而且只收陕西铁钱,心中立刻有了底:原来铁钱不会作废,家里的铁钱不会变成一堆破铁。想到这些,他们纷纷乐滋滋地回家,张罗买卖去了。谣言很快不攻自破,陕西铁钱又畅通无阻地流通起来。
后来,仁宗问文彦博是怎样想到如此妙计,他回答道:“谣言如风,恐慌如水,风借水势,水助风行。当谣言四起的时候,就像是奔腾咆哮着的洪流扑面而来。这时候,官员们大都主张采用行政干涉,这就好比用巨石堵住洪水,只能暂时缓解,却不能在根本上起到作用。”
洪水是无法堵截的,只有靠疏通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篇:大唐宰相狄仁杰的传奇一生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传奇一生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东都洛阳。
巍峨的宫廷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刚刚过去的新年所带来的喜气已经烟消云散,每一块莲花砖、每一片琉璃瓦似乎都在战栗着。长生殿外,一场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全副武装的军人们包围了这里。当久病的武则天缓步走出来的时候,原本喧嚣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原本面带杀气的人们,竟没有一个敢冲过去。相反,多数人都保持沉默,空气似乎要凝固了,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女皇的气场似乎仍足以控制帝国的一切。被军人们簇拥着的名义上的政变领导——太子李显更是战战兢兢缩在后面。
武则天简单地环顾了四周,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女政治家在她政治生活的最后一幕中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与愤怒。她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几句简单的对话以后,女皇平静地接受了既成事实。她转身走入寝殿,将政变者和一切往事都关在了门外。
10个月以后,武则天去世,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一幕就此闭幕。我们从史籍中无法得知临终的武则天在想些什么,但是有一个人一定反复出现在她的脑海里。这个人从她的丈夫唐高宗时期开始就成为国之重臣,他的干练与耿直令她无比信任;这个人帮助她驾驶帝国的航船,多次驶过了激流和险滩;他两度担任宰相,前后加起来不过数年,但是却对朝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人已经逝去数年,但也正是他决定了政变的那一幕。
这个人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的名字大家很熟悉,电影、电视剧里也常有他的身影。但那是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历史。唐代很多传奇文学拿狄仁杰当主角,编了很多故事,后来清朝人写过《狄公案》,荷兰有个汉学家高罗佩写过《大唐狄公案》,把狄仁杰塑造成了一个神探。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可不是一个刑事侦探那么简单。他断过案没有?断过,不过细节已经不清楚了。这里顺便说一下,唐代留给今天的史料是比较少的,远没有宋代以后那么详尽。唐代虽然有了印刷术,但是早期的印刷术主要用来印刷佛经、历书之类,技术也不够成熟,对于普通书籍传播的贡献还不显著,所以唐代的史料往往给人“不解渴”的感觉,很多名人的故事语焉不详。本书也很想描述一下狄仁杰断案的细节以飨读者,但是很遗憾,史籍中只有他一年断案17000余起的记载,但是却没有细节留下来。
我们重视狄仁杰,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生贯穿了唐朝前期风云变幻的历史,大唐成为大周,再由大周变成大唐,这段历史缺了狄仁杰将是不完整的历史。他生前能对武则天重大决策产生影响,他死后,甚至还能决定武则天和她的大周朝的历史命运。要让我说的话,我认为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天下第一名臣”。
如今有些精英碰到文史研究者称赞古代某君某臣就会大加斥责,意思是为“封建独裁”唱赞歌。您放心,对封建独裁我比您还痛恨,只是有一条您别忘记了——古人是没法按照今天的世界观生活的,狄仁杰这样的人以他的那个时代标准来衡量就是一个能臣、清官,尤其在武则天时期官场日渐复杂、人员良莠不齐的背景下,更是显得鹤立鸡群。
狄仁杰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这一年,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两岁,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他的皇后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则天。狄仁杰出生的这一年,武则天已经5岁了。5岁的武则天和狄仁杰当然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关系的话也只有一个——他们都是山西人。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狄仁杰是并州人,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人。狄仁杰在高宗显庆年间(656—661)赶考,那么狄仁杰中举应该是在26—31岁之间。他考上的是明经科。唐代科举,最主要的两个科目就是进士科和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狄仁杰能高中,说明他经学功底相当不错。不过坦白地说,明经科不是唐朝科举中最厉害的科目,最厉害的是进士科,唐人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①意思就是说进士科难考,50岁考上了算是年轻的;相比而言,明经科由于只考经学,有个好脑子善背诵就能考上,因此30岁考上算是老的。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干不能干不是看书读得多少,对于狄仁杰这样的技术性官吏而言,书生气反倒会束缚其手脚,狄仁杰一生做事手段多样,有时甚至不惜虚与委蛇。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唐高宗的皇后了,而这个时候的唐高宗身体不好,他有严重的高血压,发作起来头晕目眩,所以武则天开始帮助他处理国务,逐步掌握了核心权力。狄仁杰这时候出来当官,他的命运自然也就与武则天分不开了。可以说,狄仁杰这一生,是武则天最好的助手,又是她唯一的对手,正是狄仁杰,最终把武则天的大周又带回了大唐。这种君臣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有趣的是,武则天晚年,谋划李唐复国的人不止狄仁杰一个,但是后代人评价这段历史,都将首功归于他。这首先当然是因为发动政变的人多数是他推荐当大官的,其次就是因为他光明磊落,甚至包括李唐复国这件事,他在武则天面前搞的是阳谋,而不是阴谋。他不谋求个人利益,是个真正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政治家什么样?政治家就是要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政客什么样?政客没原则性,墙头草随风倒,唯一的原则就是谋求私人利益。
我们可以这么总结一下,狄仁杰一生有四个闪光点,一个基本理念。
哪四个闪光点呢?
第一个闪光点:品德高尚
狄仁杰一生一身正气,为官清廉且勇气十足,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顾全集体或者国家利益。
年轻时狄仁杰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情商。他很孝顺,有一次去并州当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边有一朵白云,于是潸然泪下:“吾亲所居,在此云下。”③我的尊亲就住在这朵白云下面啊!于是悲泣,站了许久,一直等云朵远去才重新上路。这种大孝子在唐代很受人器重的。古人认为人生舞台无非是家庭、朝廷,对家庭要讲究孝,对朝廷要讲究忠,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以后人们教育孩子,就经常讲狄仁杰这个故事,叫做“白云望亲”。
不仅对自己的长辈孝顺,对别的老人他也孝顺,这就是儒家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别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那时候也没“碰瓷”这一说,所以看到别人家的老人倒地还是有人敢扶的。在并州,狄仁杰有个同事叫郑崇质,家里老母多病,郑崇质又接到命令,要求他出使国外,那时出使国外可不是美差,走一趟短的要数月,长则好几年,而且路途充满艰险,什么事都有,死人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时唐朝政府专门有规定,什么级别的使臣出使国外死了享受什么级别的抚恤,可见这差事实在不好干。所以碰到出国这种事,常有人推诿,但是狄仁杰仗义,他对同事说:“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④你家老母有病,怎么能让她对万里之外的儿子怀有忧愁!因此狄仁杰提出代替郑崇质出使,郑崇质的感动可想而知。而且受到感动的还不止他一个,当时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说此事后主动对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⑤我们两个听说这事难道不羞愧吗?于是两人竟然由此和好了。这就叫榜样的力量。一个单位团结一致很困难,因此要立榜样树典型。
狄仁杰到哪里任职,都能为民做主,走的时候老百姓都感恩戴德,给他建立德政碑甚至生祠。狄仁杰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为都以大局为重。有一次武则天曾经在他面前回忆往事,说:“以前曾有人诬告过你,你想知道他的名字吗?”狄仁杰的回答是:“他告我,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碍大局。您告诉我他的姓名,则不利于同僚的友爱团结。请求您还是别说了。”武则天听了后大为感叹。
正因为一身正气,所以历代对狄仁杰评价极高。刚才说了,同样一件事——比如奉劝武则天立李家人为太子,不立武家人为太子——有的人被历代历史学家们批评是借机给自己谋求长远利益,而狄仁杰,则被认为是为苍生社稷谋福利。这就是行为端正带来的善果。
第二个闪光点:才能非凡
狄仁杰有优良的气质和才干。史书上说狄仁杰“倜傥不羁”,也就是说他是个气质洒脱的人,从以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狄仁杰的确是个不墨守成规,很有性格的人。另外,狄仁杰可能长得不咋样,要不史书怎么只夸他气质不夸长相呢?一般人长得不行,别人就只好夸你气质好,介绍对象就那样。
潇洒之余,狄仁杰的性格也很沉稳,从小就这样。小时候有一天,狄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一个门人被杀了,县吏跑来破案,全家人都接受询问去了,唯独小小的狄仁杰坐在书房读书。县吏见状很生气:“小孩子,你为什么不动弹?”狄仁杰回答:“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⑥书本之中,我正想和圣贤对话,这还忙不完呢,我哪里有空跟你们这些俗人说话!搁着一般的小孩子,看热闹还来不及呢,哪能坐得住。县吏相当于警察,警察来质问,他还如此对答如流,一点也不怵,很酷。这就是狄仁杰的性格——有主见,沉稳,同时又执拗。
狄仁杰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法书要录》记载说武则天曾当众夸奖狄仁杰“能书”,字写得好,要知道武则天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可不会随便夸赞谁。
还有史料说狄仁杰很善于医道,会针灸,而且水平很高。《集异记》记载说,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去赶考,在华山脚下看到一大堆人围在一处,个个伸长脖子观望,人群中间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鼻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子,瘤子很大,坠在脸上,把眼睛扯得都翻白了。孩子的家人坐在旁边,万分焦急,背后有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看得出来这家没少求医问药,但是都没奏效,所以到官道上来悬赏求治。狄仁杰上前自告奋勇:“我能治疗!”孩子父母赶紧请他施术,史籍上说他在孩子脑后扎针,然后一拔,瘤子应手而落,孩子得救了。这有点神,肯定是传说者的夸张,这哪里是针灸啊,明明是激光刀嘛。不过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轻易否认故事本身,因为古人的传说里,神医的医术总是被夸大,说得神乎其神。他们认为神医肯定有天赋异禀,跟凡人不一样,所以你去看扁鹊、华佗的正传,里面有不少夸张的地方,但是你不能就此说扁鹊、华佗完全是假的。估计这个书生治病还是靠手术加药物的方式。这个故事的重点在后面,狄仁杰治好了孩子的病,孩子父母赶紧把一车的绢拉过来要送给他。一千匹绢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折合人民币计算怎么都在200万以上,这个巨型红包被狄大夫毅然拒绝了。他说:“我给你家孩子治病是看他可怜,你的钱我不能要,我非„鬻技者‟也。”然后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刚出道的时候,狄仁杰也和其他官员一样,是从基层任职开始的,但是很快就显示出他非凡的才干和品质,经常创造些政坛纪录出来。他还是个低级官员的时候同事就称赞他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⑦意思是狄仁杰这样的贤能之士,北斗星以南,就此一人而已。为什么强调“北斗以南”呢?因为古人认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征,而北斗七星是诸侯大臣的象征。《甘石星经》说:“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也就是说,狄仁杰的同事们认为他是天下臣子中最贤能的,要知道此时狄仁杰只是个七品官,他的同事们已经把他推举到这样一个高度了,不得不说他的同事们眼光独到。狄仁杰非常善于断案。上元二年(675),他被召入长安,当了大理寺丞,不久就创造了一个纪录,一年断案17800起。这个数字很惊人的,这意味着一年不休息的话,平均每天要断案49起。那是审理卷宗,不是看小说,我敢担保多数读者看小说的速度都没这么快。一年下来,上级来考核政绩,宰相看狄仁杰是个新来的,随便给了个低等级。狄仁杰的上级大理寺卿张文瓘赶紧找宰相说:“这不行啊,你给狄仁杰这个成绩不公平。”宰相问:“他很能干吗?一年审了多少案子?”张文瓘说:“一万七千八百。”宰相大惊失色,可见这个数字多惊人。结果他把狄仁杰的成绩改为上下等。一个新手能达到上下等,可谓出类拔萃。
后来狄仁杰那个神探的美名,就与他在地方和大理寺善于断案有关系。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案子在史籍中基本都没有留下细节。
这里顺便要说一句,唐代的司法程序和今天的有类似的地方,一般刑事案件(当然,也包括部分民事案件,我国古代历来“刑民不分”)都是先交由事发地方政府审理(古代政府就是司法机关),然后上报中央各个司法机关,其中狄仁杰所在的大理寺一般负责审理京师判处“徒”(唐代刑罚分笞、杖、徒、流、死五个等级)以上案件,以及金吾卫查办的案件,还有就是地方移送的死刑案件。唐代官场有个好传统,就是并不讳言政府办案会有冤假错案,官员如果能纠正冤假错案,往往会被当做政绩加以宣传,而不是出于官官相护的目的而加以掩饰。所以您要是翻开《旧唐书》、《新唐书》中很多官员的传记,都会看到他们“为民申冤”的事迹,其中就包括狄仁杰。唐代司法机关也有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据说很多案犯因为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在环境恶劣的监狱里辗转哀号,度日如年,天长日久案件越积越多,被称为“滞狱”。
所以说,狄仁杰以极快的速度审案,本身就是一种德政,他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大理寺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滞狱”现象,他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来,就大理寺丞的职责而言,大部分案件应该不是狄仁杰亲手侦破,虽然唐代大理寺官员也时不时直接参与重大案件审理,但多数案件是在基层官吏审理完毕后交由大理寺复审。所以我估计狄仁杰的主要功劳在于审阅卷宗,从中发现疑点或者真凶,避免冤假错案,提高审判效率。
第三个闪光点:胆量过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前面说过,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一生坚持原则不动摇。这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你到人家老爸坟头上砍树,人家能不愤怒吗?何况还是皇上的老爸。高宗下令,一定要严办这两个人。
案件交给狄仁杰,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该免官。高宗一听就炸了:“权善才砍昭陵的树,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必须杀头。”狄仁杰据理力争,保住了他们,那话说得有艺术,他先给皇上戴高帽:“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要是碰到桀纣那样的昏君就难,碰到尧舜那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今儿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
好,给皇帝把套设下了——您不想当昏君,所以您肯定听我的,对吧?然后继续给领导树典型找差距:“您看人家汉文帝,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执法大臣坚持按律法只能处死盗贼本人,最后文帝不也答应了?”
“您再看人家曹丕当年,一个大臣劝谏他不要向河南移民,曹丕不听,这个大臣上去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襟,曹丕最后还是答应了。今儿这事我要是劝不动您,我都羞见前人了。” 然后再晓以利害:“您今天为了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不让您以后被人戳脊梁骨啊!”我全是为您好啊。高宗让他又是戴高帽又是给台阶的搞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干脆耍个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你今天给我来个法外施刑如何?”
狄仁杰一听,冷笑一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就要遵守,哪能随便改变,朝令夕改,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您非要法外施刑,行!那干脆就从今天开始好了。”气氛越来越紧张,皇帝气得不得了,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皇上有高血压,把皇上气出个好歹你狄仁杰负得起责吗?
狄仁杰上司张文瓘手里拿着笏板,使劲朝着狄仁杰挥动,那意思是:行了,别说了,下去吧,皇上都急眼了。狄仁杰还是不管,硬顶。最后还是唐高宗让步了,他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⑧你能如此坚持原则,我有好法官了,于是命令史官把这事编入史书。然后授予狄仁杰侍御史的官衔。唐高宗这人真是不错,性格是软了点,但是气度还是比一般皇帝强。
这件事使得狄仁杰第一次走进了武则天的视野。当时唐高宗高血压日趋严重,病重时连眼睛都暂时失明了。唐朝皇室的高血压是个家族病,很多皇帝都有这个病,除了高宗外还有高祖、太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其他皇帝有没有不清楚,没有的都应该拉去做个亲子鉴定,血统可疑啊!高宗病了,武则天开始帮助处理一些政务,这人绝顶聪明能干,处理得很得当,高宗对她很放心,由此开始将一些决策交给她去做。《资治通鉴》说武则天这时候“权与人主侔矣”,意思是权力和皇帝一样大。那么狄仁杰的举动,武则天自然是看在眼里。若干年后在任命狄仁杰为宰相的诏书里,武则天是这么说的:“雅达政方,早膺朝寄”⑨,意思是狄仁杰很能干,早就担当朝廷重任了,可见她很早就开始注意狄仁杰了。
权善才事件后,狄仁杰再去奏事,唐高宗一见他就赶紧答应,还跟他说:“卿得权善才便也。”意思是你知道我为什么答应你的奏请吗?因为权善才那件事我服了你了。换句话说,狄仁杰在皇帝那里都有气场了,一过去皇帝就被他的气场拿住了。
狄仁杰在倔犟之余,也是很懂得灵活变通的,并不教条。比如说,当时有个现象——“儒门不愿持宪”,就是有一些儒生不愿意当执法官,有杀气嘛。但是狄仁杰做过大理寺丞、御史等法官,不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很善于断案。他就不受那个教条的束缚,假如你怀有仁爱之心,不去做实际的工作,怎么能救民于水火?狄仁杰一生什么事没遇到过啊,但是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使得自己的政治理想能最终实现。狄仁杰的一生,以匡复李唐社稷为己任,当时有这种念头的人还有不少,为什么大家认为他最成功?那就是他这种性格和行事方式决定的,狄仁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把握得恰到好处,很平衡。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么评价狄仁杰:“悟于黄帝、老子之旨,同尘合污,与世委蛇。对主褫裘,当朝纵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躯,其事伟矣。”⑩李贽的意思是狄仁杰的最高理想是恢复大唐,所以他就必须有点手段,不能事事刚硬,因此狄仁杰最后做到了既恢复大唐,又保全了自己,很伟大。
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总结狄仁杰的一生——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啊。水表面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很有原则性,流向很坚定,遇到艰难险阻,水可以推倒它,也可以绕过它,也可以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水。狄仁杰就是这样战胜了许多敌人。具体的事例后面会讲到。
狄仁杰一生遇事除了会拿捏事情的“度”以外,更明白做人应该坚持底线不放松。武则天时期大行酷吏政治,狄仁杰也没能幸免,被投入监牢,酷吏威逼他,让他承认谋反,说这样可以免死。狄仁杰被迫违心承认了,只有保住命才能有机会翻盘。可是酷吏们见他服软了,又让他当“污点证人”,诬告另一个大臣,这下子触动了狄仁杰的为人底线:自污可以,你让我诬告他人,办不到!于是狄仁杰选择了自杀,以头撞柱,血流满面。人倒没死,但酷吏们都吓住了,再也不敢难为他。第四个闪光点:出身恰逢其时
狄仁杰什么出身?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了。
狄仁杰所处的唐前期,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前面的魏晋南北朝,贵族势力很强大,在这些贵族的眼睛里,家族比国家更重要,他们当官靠的是家族的势力,只要家族势力在,即便改朝换代也不耽误他们的荣华富贵。忠意味着国家利益,孝意味着家族利益,孰轻孰重,那可不一定。而且那时的皇帝建国往往依赖这些大贵族,延续统治也需要他们的帮助,所以在忠君这方面不敢提出太严格的要求。三国时有这么个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请群臣,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亲都得病快死了,这时有一颗药,谁吃了谁能活,该给君主吃啊还是该给父亲吃?大家议论纷纷,有说给君主的,有说给父亲的,有个叫邴原的重臣一直不吭声,结果曹丕特地问他的意见,邴原当时声色俱厉,大声回答:“给父亲!”曹丕也不敢难为他。邴原出身不是贵族,但是他为当时贵族所推崇,代表着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贵族对于忠,起码可以说不是放在绝对第一位的。
隋唐时代,情况有变化了,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变化更大,武则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贵族集团登上皇后位的。当时反对她当皇后的主要是关陇贵族集团,支持武则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贵族或者没落贵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级官员,结果这些人胜利了。自此以后,东汉后期以来持续数百年的中国贵族政治宣告瓦解,普通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员占据了主流。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大家族可以依靠,君主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当官是靠着皇帝的所谓恩泽,他们升迁要靠皇帝提拔,所以对皇帝就要忠诚。您要是皇帝,您喜欢贵族还是喜欢这种普通官僚?肯定是后者,他们好控制,听话啊。
狄仁杰此时当官,可谓恰逢其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狄家属于普通地主,非贵族,狄仁杰先祖据说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狄黑,是否可信尚不清楚。狄家世代居于甘肃,在地方上还算有影响力,但是到了十六国时期,家族衰落了,狄仁杰先祖把家族迁到了太原,所以狄家说自己是太原人。这是唐代官方说法。
但是考古新发现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即狄仁杰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羌人后代。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某砖厂生产时挖毁一座古墓,出土地点距传说中狄仁杰的老家狄村仅3公里,且墓主正是狄姓,名叫狄湛。此人生活在北朝时期,比狄仁杰早100多年,东魏时期曾官拜将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有他的名字,明确记载为狄仁杰的祖先。联系墓志中此人生平,再综合其他文献考证,有学者认为狄湛是羌族首领,这就意味着狄家是羌人豪强后裔,辗转迁徙至太原,并且逐步汉化。隋唐之前的南北朝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华北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定居并汉化,狄家有可能也是如此。那么狄家为何说自己是孔子弟子后代?这个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古人追述自己的先祖,总是习惯贴金,姓张的多半是汉留侯张良后代,姓孙的多半是孙武后代,姓姜的自然是姜子牙后代,就连有着胡族血统的唐朝皇室也给自己拉了个老子李耳做先祖,狄家大约也未能免俗。所以您看到古人墓志追溯远祖的那些话,假如没有其他证据辅证,大可置之一笑,从五世祖、四世祖那里才基本可信。说到这里我想起时常能看到的一些新闻,某地挖出古墓,记者看了墓志就急忙发消息:“××地惊现张良后人墓穴”、“××地惊现姜子牙后裔墓穴”。证明我国国民文史知识素养还有待加强。
说来有趣,几百年后,狄仁杰也差点被他人冒认作祖先。《邵氏见闻录》记载宋代名将狄青生性朴实,出身平凡。建功立业之后,有人劝他说“当推狄梁公为远祖”,您应该认狄仁杰为远祖。狄青笑道:“某出田家,少为兵,安敢祖唐之忠臣梁公者。”我就是一农家子,打小当兵,怎么敢冒充狄仁杰之后呢?这人很真诚。
狄仁杰的父亲知逊担任过夔州长史,但是政绩似乎并不显赫,狄仁杰出道的时候他父亲已经退休了。狄仁杰的母亲这一系是什么出身不太清楚,史籍记载狄仁杰母亲的堂妹姓卢,那么狄母应该也是卢姓。当时天下显赫的氏族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号称“五姓七家”。还有就是打天下时期有功的关陇集团军功贵族。狄家不是大族,假如他的母亲是范阳卢氏,狄仁杰列传里一定会有记载,因为按照古人习惯做法,对“五姓七家”这样的显赫出身定会浓墨重彩大书一笔。可是没有,可见其母系也非贵族。
但是坏事变好事,虽然贵族风光无限,怎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武则天时期贵族走背运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尤其是科举上来的更受重视。武则天一生讨厌贵族,武家是小姓,因此武则天受到了贵族很多的阻挠和鄙视。
当年要立她为后,站出来反对她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的几个主要代表,领头的是高宗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于志宁等。当时高宗召集宰相们开会,要商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激烈反对。他们此时当然不可能看出武则天想当女皇,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王皇后家族地位高(她正是“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而武则天家族地位低。褚遂良当时就说:“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王皇后家族地位高,怎可轻易废弃,更何况太宗皇帝去世前把你们小夫妻交托在我们手里了,所以坚决不行!这场斗争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第一场激烈的正面斗争,众所周知,最后胜利者自然是她了,由此也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种子。当权之后她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击、限制贵族的特权和影响力,比如消灭长孙无忌集团,大力提拔低级普通家庭出身的官员,修订《姓氏录》等。与此同时,武则天对科举做了很多重大改革,比如创设殿试、开办武举。为什么?就是为了撇开贵族,给自己从民间挑选人才。她在潜意识里器重狄仁杰这样的人,因此他可谓生逢其时。
一个基本理念:儒家理念
虽然武则天一生欣赏、尊重狄仁杰,狄仁杰也全心全意辅佐她,但是狄仁杰说到底是一个正统的儒家,他的心其实还在大唐那一面。武则天知道这一点,但是她也无可奈何。正统的儒家讲究忠孝,狄仁杰在这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与此同时,儒家是无法接受女性当权的。《尚书》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了,是一家的灾祸,所以自古中国就没有女性君主,本就很稀少的几段女人当政时期也被看做是乱政时期,比如著名的西汉吕后。就连唐高宗的父亲太宗皇帝也觉得女人当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经有一次,新罗国善德女王派使者来求援,说高丽在打自己,请唐军援助。太宗坐在宝座上说了一大通,总之一句话:“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谁让你们是女王当政呢,国家咋能有女主呢,要不邻国咋欺负你们呢?想想有意思,您可知道自己的后宫里就有个更厉害的角色吗?
狄仁杰承认武则天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是合法的君主,但是辅佐女皇还是为他带来了困扰,他对此是十分苦恼的。据说他后来担任宰相的时候,在一个雪天里去洛阳城外看望自己的堂姨,这位堂姨对待他总是不冷不热的。刚到门口,碰到表弟打猎回来,这位表弟见到贵为宰相的表哥,随便作个揖就走了,态度很傲慢。狄仁杰倒也没在意,跟姨妈说:“我现在是宰相了,弟弟要想做官,我能帮忙。”结果这位姨妈回答:“你姨妈我就这一个儿子,不想让他伺候女主。”这是在讽刺狄仁杰啊,据说当时狄仁杰十分尴尬,这反映出他自己也有些不够理直气壮。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矛盾的心情贯穿了狄仁杰的一生。这里顺便说一下,有的读者看到这段故事可能会想:狄仁杰是在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的确,他给姨妈打包票的那番话按今天标准来说就是搞裙带关系。不过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有权力保举至亲子弟,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为官,称为“门荫”制度。原本举荐的都是至亲,可是久而久之,官场上举荐其他亲属的风气蔓延开来,大家习以为常。这就是人治的弊端。堂姨的儿子按理说不在权力范围内,狄仁杰有滥权的嫌疑,这一点我们不必替他讳言。
对于狄仁杰来说,忠君思想和反对女性当权的思想纠结在一起,这两种思想都来自他从小受到的教育,非常矛盾。周朝取代唐朝,不像其他的朝代更迭伴随着战争和**,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则天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建立大周的。温水煮青蛙,臣子们和她的关系是长久发展出来的,很多人对新王朝既无法做到完全地接受,又无法完全地背离,去做出激烈的反抗殉国之举。可以说,狄仁杰一生对唐朝很忠,这是对国家的忠,对武则天也忠,这是对她个人的忠。这是狄仁杰一生的主线。他在帮着武则天治理国家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尽忠,是为了武则天好。他临终布下棋子,甚至对政变预先有所安排的时候,仍然认为自己是尽忠,而且也是为了保全武则天的名节。
①《唐摭言》卷一。
②在狄仁杰考明经科的时候,明经科和进士科的地位差别还不是很显著,武则天以后则日渐显著。
③《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④《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⑤《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⑥《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⑦《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⑧《大唐新语》卷四《持法》。⑨《全唐文》卷九五。⑩《藏书》卷九《狄仁杰》。
参见渠传福:《破解狄仁杰家世之谜》,《山西日报》,2002年9月5日。《邵氏见闻录》卷八。《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善德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五篇:管理学家看宰相-和绅
管理学家看宰相—和绅
刘灿梁
《管理学家看丞相之和珅(上)》
《汉书》有一句话,“其为君也,不知臣祸者,昏也;知臣祸而无能以易之,庸也。拖国于昏庸则国削之患也”。意思是说当国家领导人的人,当皇帝的人,或当企业董事长的人,不晓得自己的员工干了些什么坏事,对组织带来什么后患,对人们带来什么困扰,你完全不知道,那你是昏君。知道了,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它,那你是庸君。如果把国家或者把企业托给这样又昏又庸的人,这是国削之患也,这国家怎么不出问题,到最后怎么不消亡。所以乾隆一点不昏,对于和珅是“旦用其才”,是用他的才能、他的才华。
一、乾隆独宠和珅原因
【故事1】
在雍正时代有一个妃子很漂亮,那么乾隆当太子的时候很喜欢这个妃子。有一次妃子在梳妆,他站在后面就看她,这妃子转过头来,是太子在,敬个礼,再看他两眼。这种事情没想到给报到雍正那里去了,所以雍正一听到这个案子想到武则天的事了,以为这个妃子在勾引太子,就下令让她上吊死了。乾隆很难过呀,是因为我把她害死的,所以拿朱砂在她这里给她点了一下,希望你好好走,讲了一句话,希望二十年后,你能再回宫跟我在一起。你看,二十年后,你想人死了再投胎就是二十年后再回来,二十年后再回来一起。二十几年后来了个和珅,这里有个朱砂痣,这里还有一个纹,好像上吊的纹一样,哎呀,长的又英俊漂亮,乾隆怎么看怎么跟那个妃子有点像,奇怪,是不是她回来了?这是野史写的,不可信。
和珅生于1746六年,死的时候是1799年,虚54岁,跟诸葛亮一样,他比乾隆小了34岁,也就是乾隆60岁的时候才开始启用和珅。历经了康熙、雍正以后,国库很是空虚,乾隆很苦恼,因为国家用兵要钱,盖园林要钱,盖皇陵要钱,修河道要钱,救灾要钱。他还想修《四库全书》、修《二十五史》、修《京史》、修《满汉源流》、修《满史》。可是府库没钱,完全空虚,已经换了四任了,乾隆上来换了四任府库的总管,没有办法帮他筹钱。然后就让和珅接手这个事情,而且是在不能加税收的情况之下,把府库充满。没想到和珅做到了,皇上不但叫他管府库,还让他去查贪官污吏。他先办云南的贪官,腐败的官员。把所有贪赃枉法的钱全部清出来充公以后、没收以后钱全部归到府库去。连后来办山东国泰的钱,贪官污吏的钱全部归到府库里去,也就是说和珅的前期的当官非常清廉、非常干净,而且办腐败贪污案非常严厉、非常谨慎,一个不放过,所办出来的钱全部归中央。崇文门的税收全部归中央,还有他给这些封疆大吏,给这些制造工厂,给盐商,过去贩盐赚很多钱的,给煤矿、铁矿,富贵的大家,都告诉他们,府库需要钱,你们赚那么多钱,除了正常税收以外,你们多余的利润也要捐一点给国家,不捐以后就不好做事了。就这样短短数年,在没有给人民加一毛税的情况下,府库全部充满。所有追究漏税的追回来的税全部补进去,贪官污吏抓回来的钱统统补进去,两大板块,再加上税收上捐的钱,再加上国家经营煤、铁矿还有盐,由国家办企业赚了钱再充进府库。乾隆有了这些钱以后,他才有能力去对外用兵,后来用兵打仗都赢的,还有造园林、修河道,乾隆六度南巡的时候,舟船、马车,疏通河道,全部是这个钱用的。等到舟都已经打妥了,和珅才借用这种东西过程当中人家会送钱过来,吃回扣。然后他拿去买田地、房子、开银庄、开银楼、开当铺,再滚钱。所以和珅是一个了不起的经营学家,他十八世纪被欧美认为,现在美国的《纽约时报》公布的十八世纪全世界的首富跟最伟大的工商经营家,第一名是和珅。
二、和珅的优点
1.富有创造力
人的思考有两种,一个叫做水平思考,一个叫创造性思考,即水平思考,一种叫做传统思考,即垂直思考。这个是现代企业管理“五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企业本身具备核心能力,包括个人核心和现有的组织能力。这个核心能力要转换成企业的竞争力才有用,中间两个很重要的力,思考力和执行力。执行力最重要的是团队运作,和珅朝中、朝外建立自己的团队,一边给国家让府库充满,一方自己家里也充满。所以后来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的财产是清朝乾隆时代15年的全国税收。所以一定要有思考力跟创造力,这两个把原有的核心力才转换成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以后组织才会有发展力,组织才能永续经营。
和珅的创造力很强,一看就知道我该怎么处理。比如乾隆一共办过两次千叟宴,就是全国老人一起到宫里面吃饭,一次办530桌。千叟宴,可是第一次千叟宴非常失败,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菜都凉了,保温保不好,所以吃的不是很愉快。第二次千叟宴乾隆责成由和珅负责,针对菜会凉了的问题,和珅发明了火锅。就这样,他的和珅锅出来了,这么大一个,是圆的,中间是烟囱,烧火,出来了。530桌,吃的热乎乎的。乾隆乐歪了,太高兴了,大家高兴,高呼皇上万岁。所以和珅成功是有他的道理,乾隆不是昏君,会用你一定是有道理存在,别人弄不到的钱可和珅弄得到。那个锅子别人想不到,他想到了。
2.慷慨大方
全朝上下都听他的,结党营私并不容易,中国人讲“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他敢舍。朋友,大臣到他家里去,看到喜欢的,和珅就会送给他。有一个皇子把乾隆喜欢的夜明珠打破了,慌了,问和珅怎么办呀?和珅就送给他一个更大的。尤其是对家人,他敢赏,所以和珅的家人对和珅忠心耿耿,这是事实。
3.博学多闻
和珅的学问很好,负责编纂《二十五史》、编纂《四库全书》、《满汉源流》。不但能力好,全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不但博学,而且多闻。乾隆只要问到哪一个地方,他马上告诉你这个地方民情风俗是什么,特产是什么,最近有什么问题发生,随你问,对答如流,不用去思考,你问到蒙古我就回答你蒙古的问题,问兴安岭我就说兴安岭什么样,问到西藏我就告诉你西藏话是怎么样,他有这个能耐。《清史正史》也承认和珅的语文能力全朝没有人能够跟他媲比,因为是读的官学,满文本来就精通,从小读四书五经,精通汉文。他还精通藏文、蒙文、维吾尔文。不但这样,罗刹人来了,他可以当翻译。英国的历史这样写,当时为了英国来的时候的那个跪拜礼仪,东西方文化不一样,英国自认也是大国,跟理藩院大冲突,最后是和珅去摆平的。所以和珅的外交能力也是公认的,英国历史这样写,和珅是中国历史中,就是以英国人的眼光来看,长的英俊、高大、学问又好,而且温文儒雅、口才又好、外交能力又行,所以讲的英国人不能不佩服,称他是伟大的政治家。
4.反射能力强
反射能力就是我能够彻底了解你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就是我们通常跟员工讲话,表面上跟你讲话,实际在想什么我没告诉你,表面是一样,心里想的是一样,能够真正从语言中去了解对方真正动机跟目的,这才是反射能力。
现在管理学有个立论,你要能够掌握反射能力以后去掌握对方真正动机,你的管理谈判才会成功,否则你很难成功。培养反射能力除了你平常要多学以外,一定要多看、多听,从经验中你会掌握到每一个人这样的行为他真正的动机在哪里,你可以猜得出来了。这个和珅的反射能力就是强。一个领导人反射强一定使组织强大,所以部署瞒不了你,你说你的部署怎么贪污腐败、怎么骗你?没有能力,反射能力要强。反过来,你的反射能力没有你的部署强,那完了,就像和珅这样子,你的一举一动我全掌握了,我告诉你,你爱钱我给你钱,你爱女人我给你女人,你爱酒色我给你酒色,你爱油肉我给你油肉,满足你的需要,你就非依靠我不可了,我就受重用了,那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
《正史》里面描述,乾隆皇帝只要一咳嗽,和珅的痰盆马上拿过来给你了,不用你讲。乾隆只要一坐,和珅茶就到了,知道你要喝什么,连喝什么茶都知道,不会泡错,你看看,这种反射力太强了。当然我们说难听一点,这就是拍马屁,但你还得拍对,和珅就是每一样都拍对,可是别人拍错了你有什么办法,你拍不过他。就因为这样,反射力强,所以深得乾隆的喜爱,20年升官47次。
刘灿梁
《管理学家看丞相之和珅(下)》
5.处事圆融
和珅不会去得罪任何一个人,所以当时朝中跟他为敌的很多人,比如纪晓岚、太子永琰、刘墉、御史钱沣,总是找他麻烦,挑战他,他都非常圆融地把你化掉了,大化小、小化无,怎么来怎么化。所以这些常常批判他的又都是他的好朋友,交往的很好。
【故事1】
国泰做到山东巡抚,等于是现在的山东省的省长。后来被举报贪污,跟和珅一起去办的是刘墉和钱沣。和珅事先就通知他,上头来查你的库银了。怎么办?赶快把官封的一些材料包好后,里面全面塞满。和珅带刘墉和钱丰来看库银,全部整齐,都在呀,谁说他贪污呀。这个钱沣一想不对,既然有人举报,怎么会都在?下令,封府库!钱沣下令封府库,和珅知道事态没得救了。和珅马上学蜥蜴,马上断尾求生,牺牲掉国泰。他说,该办!是该封。你认为有问题?我也觉得好像很怪,确实很有问题。这种马上可以随风,见风使舵、断尾求生,这种能耐没几个有。这一查,问题出来了。那个包的纸是对,但是里面包的银不是国库的银,是外面拿来搪塞的。那么查出来了,那库银到哪儿去了?怎么拿税银当库银来搪塞?国泰斩了。这说明和珅的应变能力,那种断尾求生能力也不得了,但也够狠了,这是他理性的一面。
【故事2】
乾隆最喜欢的香妃,由于家族叛乱了,乾隆到新疆平叛,把叛乱的匪首杀了,并把她软禁起来了,最终香妃忧郁而死。可是香妃的死给乾隆带来很大的自责感。和珅懂了,就建议皇上下江南去游玩。并且和珅以探路为由,找到了当地汪姓盐商,叫汪如龙。给了他两张图纸,一张是一个女孩子的图像;第二张图是房屋的结构图,找到女子后,把她供养在里面。乾隆南下了,和珅故意安排乾隆到这里当行馆,门一开,看到这个女孩就愣了一下,跟那香妃一模一样。乾隆大悦,并封汪如龙做当地的盐官,盐商一夕之间变成盐官,这江如龙也变成了和珅的人。
6.理财有道
和珅很懂得怎么做经营、做管理,他赚了钱就是往土地、往房子、开银楼、开当铺,开银行。用这些钱继续滚钱,滚来的钱自己留一部分,当然一部分就补国库,让乾隆高兴,他很精呀,他非常清楚只要把这个人伺候好了,不就控制全部了。其实他在所有的收钱的过程当中,并不是强势,你给我钱,他懂得顺水推舟,他懂得用寄生的技巧,取得皇上的信任了,皇上,我们得开运河,南下要修河道,要造船,要盖行宫。还有府库他管的,衣服、用具,宫里所用的一切都是我管的,那么既然是我管的,我要不要发包。我要发包,那这些企业界的人不是在我掌握中了嘛。要疏导工程也是我来发包,又是我控制,表面上为皇上,实际上把我的利益挂在皇上的利益上,我把皇上你要的帮你做好,我的就做好了。这叫寄生的技巧。
7.其他优点
他在乾隆面前绝对不称老臣,也不称臣,称奴才。还有更绝的一招,你们绝对没想到,他能满足皇上的虚荣心。我们都知道乾隆喜欢书法、画画,每一幅画都要盖一个乾隆御览,这么一盖不值钱了,他以为我皇上看过了,他懂得鉴赏,学问好,他知道乾隆有这样的虚荣上的需要,在编《二十五史》、编《四库全书》的时候,他会有一些小动作,故意抄错几个错别字。然后交给乾隆皇上,都抄完了,请你过目检查一下。乾隆一看,这个字错了,这个字是别字,马上全部指出,一个不漏。乾隆全部都纠正出来了,这个字不对,那个是别字,那个字少两点,怎么这样子呀?哎呀,皇上您真是圣明呀,连这样的小的错别字都给您揪出来了,皇上呀,您真是不得了呀!乾隆高兴,在这么多大臣面前显示出他的才华,你看看你们编的书里面的错别字,我全部纠正出来。和珅就玩这一招,所以不能不服他,心思非常细腻,很周全,而且弄得很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得宠。
到乾隆四十六年,原来这个绿营的兵不是拿钱的,拿“明粮”,就是拿粮食来抵的,几袋米抵你的,每个月抵你几袋米。和珅建议,这样我们募不到兵,让官员不会贪污,我给你很高的薪水让你来,你就不贪污了,给养廉银。皇上一听也对,是该给养廉银。可是算一算,如果给养廉银,一年的开销是300万两。所以乾隆就召开群臣会议了,把明粮改成养廉银,群臣全部反对。和珅就说,“皇上,我们现在府库充满,不要讲国库,光府银就有七千万两的现款在里面。这一年给300万两那是小数目,为了国家的兵力和战斗力,为了兵源的补充,花这点钱是应该的,应该为国家长远来着想。何况我们每年的税收这么高,府库满满的,还有盈余,怎么会不够呢?对部队你不能吝啬,对保卫国家的人你不能吝啬。”乾隆一听,就下令和珅来办这个事。所以像这样的事他都很清楚,皇上想做什么,应该顺着他去做,这样几件事做下来以后,和珅得宠了。
三、和珅的下场
可是不幸的是,乾隆可不是长命百岁,就好像商鞅辅佐的秦孝公一样,秦孝公一死,商鞅就麻烦了。乾隆一死,当然乾隆先退下来当太上皇,当了三、四年太上皇,由永琰即位,嘉庆皇帝即位了。
他即位以后每次要去见父亲都故意透过和珅,让和珅转述。这样一来,和珅以为嘉庆是听他的、顺他的,反正全朝上下都是我的人,你奈我何?你永琰的一举一动也在我的掌握中,透过我是合理的。所以用这种方式欲擒故纵,让和珅麻痹了,连续三、四年嘉庆都顺着他,见皇上都顺着和珅,所以和珅完全没有戒心。等到乾隆一死,第二天,他还很礼貌地和和珅讲,“和大人,这个皇上生前最宠的就是您老,最尊敬的就是您老,所以我是这样想的,皇上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你来当。”你那些同僚很自然的,都是治丧委员。既然是这样,皇上已经放在棺材里了,灵堂要有人守灵,你们治丧委员会的人就应该来守灵,陪着皇上。生前皇上最喜欢你们,皇上走了,你们本来就该多陪他几天。和珅没有怀疑,带着一帮人在那里守灵。等到你守灵了,这个灵堂要保护的,有禁卫军围起来统统保护,表面上是保护乾隆的灵堂,实际上是把和珅看住了,动弹不得。先欲擒故纵,让你对我嘉庆完全没有戒心;第二步,让你来当治丧委员会委员,连同你的同党、党羽整票在灵堂里面,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你们全都绑在一起;再来,我的御林军全把你围起来,表面上保护皇上灵堂,是把你看死了。再派人到和珅家,抄家去了!和珅根本不知。一方面抄家,一方面把和珅所有的东西统统清算。等到全部弄完了,家里也全抓了,都清光了,才下令抓和珅。七天后,和珅被赐死,上吊死了。这个过程很多人以为是嘉庆的老师朱珪出的主意,不可能,因为朱珪没回来几天,还搞不清楚状态,还有他的老师原来也是被整的很惨的,现在突然回来了,不可能一下子给他出这种点子,马上把和珅办掉。所以台湾的史学家认为是乾隆老早就预谋了,因为和珅临终讲了一句话,“我被先皇玩于股掌啊”。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了,为什么被先皇玩于股掌?你和珅厉害,没错。但是你运气不好,碰到一个比你更厉害的领导人。
四、总结和珅失败在疏忽,他稍微谨慎一点就好了。所以后来公布的二十条罪状里面,其实你仔细看,没有几条罪是可以治成死罪的,因为宣布永琰为太子的时候,这个和珅一听,永琰当太子了,要巴结太子,将来你当皇帝了我还能被重用,送来个如意,连送这个都变成罪状。宣布为太子本来是机密的,你怎么会知道?你泄露天机。第一条罪状。骑马过崇文门没有下马,也是罪状;先皇生病的时候,居然没有表现出悲哀,这也是罪状。二十条罪状里面很多根本都不成立的,但是皇上要杀一个人哪里需要什么罪,编一编就把你处理掉了。现在历史对和珅的看法都是贪污腐败、受贿、结党营私,没有一个好的。他是有这个问题存在没错,可是如果他没有好的那一面,乾隆怎么会重用他,乾隆又不是昏君,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对和珅进行一个探讨,这样我们更客观地了解和珅,对和珅的某些优点,我们也可以学学。松下幸之助讲了一句话,如果能够把对手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再保留自己的优点,我们就没有对手了,终将立于不败。我们可以把这些古人的优点也变成我们的优点,再保留自己的优点,我相信我们在商场上,一样立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