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义场长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纪实故事
一位普通的采石场场长,用自己的生命打通异乡的出山路。
连日来,武汉市黄陂长岭街石门采石场场长——蔡甸人郑举明的大义之举,深深感动着黄陂、蔡甸两地人民。
生命最后两小时
不幸发生在7月17日。
黄陂北部长岭街,有条石门山石竹公路。它南连石门街,北接竹园村、大屋岗等村,2000多山北村民靠此路出山。
12日,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黄陂。石竹公路多处塌方,交通已经中断5天。
郑举明,蔡甸区 山街霞光村人,附近石门采石场的场长。一大早,57岁的老郑便来到场里。由于连日暴雨,工人们都放假了。
上午9时,老郑给蔡甸老家的大姐郑慧香打电话:给家里人报平安,说黄陂这边淹了水,暂时回不去。
未曾想,此次通话却成诀别。
“他说‘这里还需要他’后,就挂了电话。”郑慧香说。
原来,老郑看到天气转晴,想到村民没有大型机械,无法清理塌方山路,便想开场里的推土机帮着修通公路。
上午10时许,看到场里留守的工人还在睡觉,老郑独自开着推土机出去清理塌方。采石场会计李师傅说,老郑平时就爱“管闲事”,他独自出门,大家都没在意。
约4公里长的石竹公路上,共有5处塌方,老郑从山脚开始往山上清理。
在清理到最后一处塌方时,老郑突然连同推土机翻到山下10多米深的山坳里。
上午11时许,老郑所在的采石场老板黄先生开车路过,看见滑到山下的推土机,才发现老郑倒在附近的山沟里,血肉模糊。
村民和采石场工人赶来,将他送上救护车,但因伤势太重,途中郑举明不幸离世。
遗物里找不到一套体面装
郑举明的离去,让郑家悲痛不已。老郑的两个儿子郑波和郑威赶到场里。
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他们心中不时泛起刺痛:两双旧球鞋、几条短裤和两件衣服,还是破的……
兄弟俩还记得,这些东西还是父亲离家时带的,在此没添过一件新衣。
在郑举明的枕头下,他们还找到1500元钱,是老郑准备这个月带回家的贴补。
大姐郑慧香说,说是场长,其实老郑就是一个石场打工的,月工资3800元,其中每个月给家里的钱在2000元左右。
好场长、“坏爸爸”
郑慧香告诉记者,郑举明共有4个姐妹,2个弟弟,在家排行“老三”。然而,从小到大,老郑在家中的地位就是“老大”。
郑慧香说,郑举明为人直爽,家里有困难、有矛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排解。
“爸爸的脾气有点火,小时家教严格得有些苛刻,但对外人却非常好。”大儿子郑波说,郑举明来黄陂前曾在蔡甸一家预制板厂做管理,包括他的妻子和弟妹也在厂里做事。
“有时候产品出了问题,明明问题出在其他工人身上,但他最先批评的却是自家人。”
然而,在外人看来,这位“坏爸爸”几乎就是一个没脾气的人。
蔡甸 山一家采石场的李老板说,早年郑举明在当地预制板厂当工人时,很受老板赏识。“每天下班后,他就留在厂里把场地打扫干净。这样的人,哪个地方不要呢!”
大义感动两个家乡
生在蔡甸,倒在黄陂。
老郑的大义之举感动着蔡甸、黄陂这两个家乡的乡亲。
在蔡甸区 山街,附近的乡亲纷纷自发赶到郑家看望慰问。
在黄陂长轩岭街石门山,得知郑举明为了帮村民修路而遇难,村民们都很痛心。
村民喻师傅说,他是一名面包车司机,平时都要经过此路上街,大雨塌方后,他在家困了好几天。当他看到郑举明为方便当地老百姓出行,义务整修公路遇难,他一个汉子也止不住流泪。
如今,老郑最后留下的那一处塌方路已经打通,2000多村民又能顺利出行。
第二篇:那些生命的最后姿势纪实故事
他们用生命的最后姿势,拯救了他人,升华了人性,照亮了尊严。
大自然滋养万物,为生命提供阳光、雨水、空气,让生命得以存在与延续,常常一副温柔慈祥的面孔。但大自然也有残酷的时候,偶尔面露狰狞,要么排山倒海,要么地动山摇,对生命进行无情地摧残和吞噬。相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的生命十分脆弱,有时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他们与大自然最大的区别是拥有爱,一种充满人性温暖的爱,这种爱会驱使他们与无情的灾难进行殊死抗争,在危急关头救出那些弱小的生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们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姿势,诠释了这种爱。也正是因为这种爱,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回忆多难的2008年,当四川5·12地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时,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学张辉兵老师正在二楼的讲台上讲课,距离教室门口仅一步之遥。然而,张老师没有跨过这轻而易举就能跨过的“生存之门”,而是竭尽全力撑开教室的门,呼喊孩子们往外跑,将学生一个一个引导出来。等十多个同学跑出一楼之后,教学楼倒了,张老师被掩埋在钢筋混凝土深处,把自己留在了“死亡之门”后。生死攸关之际,张老师什么豪言壮语都没留下,他留给我们的,只有那指向“生存之门”的手臂,他这一坚定的指引,让十多名孩子跨越了死,走向了生。这是一个人民教师生命的最后姿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当地孤儿院轰然坍塌,在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带着32人成功地跑到了空地上,但不幸的是,3名孤儿和1名老师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一块巨大的水泥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三角形空间,4人头露在外面,一半身子却埋在了里面。黄福荣随即折回,毅然钻进那个三角形空间,从后面将4人奋力往外推,当他刚把4人推出废墟得救后,余震又将未垮塌的一半房屋震垮,黄福荣被压在沉重的水泥板下,英勇献身。这是一位素昧平生的香港义工生命的最后姿势。
2010年10月下旬,“鲇鱼”台风袭击台湾,带来暴雨倾盆,造成苏花公路大面积塌方,台湾弘泰旅行社司机蔡智明,载着20多名大陆游客正好路经苏花公路。蔡智明听到轰隆隆的声音,马上停车,帮助游客以最快的速度下车,当他确认游客全部安全下车后,这位勇敢的司机自己却失去了最后的逃生机会,不幸被泥石流冲下山崖。这是一位普通台湾司机生命的最后姿势。
日本3·11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但在灾情最严重的宫城县工作的20名中国女研修生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命运之神的垂青?是异于常人的机智?都不是,她们的幸运,是因为公司一位名叫佐藤充的日本人舍死相救。
地震发生时,在佐藤水产株式会社工作的她们,逃到了宿舍附近一个地势较高处。歇息观望之际,佐藤充匆匆向她们跑来,大声疾呼“海啸来了”,并带领她们跑到更高的神社避难。安顿好研修生后,佐藤充又跑回宿舍楼,焦急地寻找还处于险境中的妻女。但是,宿舍楼迅速被海啸吞没,妻女没有找到,佐藤充却被无情的海水卷走,再也没有出来。
倘若不是佐藤充的及时引领,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女研修生早已葬身海底;倘若不是为了营救她们,佐藤充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找亲人,自己也能幸免于难。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救出了她们,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牺牲前,佐藤充在地震和海啸中来回奔跑、营救他人的身姿,被研修生拍摄了下来,这是他留给人们最后的影像,也是他留给生的最后姿势。他虽然牺牲了,但这个姿势,将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永远的怀念。
每当大灾大难袭来的一瞬,我们都能在天崩地裂和排山倒海间,看到那些急中生智和临危不乱的身影,看到那些英雄的义举和无声的大爱,他们用生命的最后姿势,拯救了他人,升华了人性,照亮了尊严。
第三篇:读《最后的两小时》有感
读《最后的两小时》有感
双桥河第二小学六年二班孙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用它来冒险的人也许没有想到会失败,可那并不代表他们就不知道恐惧。于是,我们不免追问:“生命的冒险,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原因呢?也许是亲情,也许是理想„„”
在《最后的两小时》这篇文章中,前苏联的民族英雄科马洛夫与自己的家人洒泪话别的一幕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坚强的科马洛夫之所以落泪,是为了亲情,这是生与死的诀别!也为了女儿就要圆自己的理想,继续自己未能完成得事业。为了亲情,为了理想,这泪是何等的悲壮!
我被感动着,突然我想起了中国航天英雄聂海胜,就在2005年10月12日,21时32分的时候,就在“神州六号”上。聂海胜的妻子与他开始通话了。她说,再有两小时,就是聂海胜41岁生日了。随后,他的女儿带领所有的人唱起了《生日歌》,就在那一刹那间,聂海胜用手抹了抹流在眼角的泪花。
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成就了
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坚定步伐。他们是英雄,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本该豪壮的这次天地之间的对话显得是那样温馨,在理想与亲情之间竟然展现得如此的和谐。
这个两个太空与地面的通话,一个很悲壮,一个很温馨。但是这两个通话却有有着相同的责任和亲情。航天英雄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生命也在因此而辉煌!
第四篇:生命之花纪实故事
1907年7月,在墨西哥城南部小镇科瑶坎一个画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弗里达·卡萝的漂亮女孩。也许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卡萝的命运,注定她短暂的一生将与痛苦为伴。
卡萝6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父母抱着她跑遍了墨西哥最好的医院,她最终还是遗留下了永远的生理缺陷: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细,而左脚又有些弯曲,且右腿还在继续萎缩。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卡萝没有自暴自弃,她恳求父亲帮她联系一所美术学校,决心成为墨西哥最棒的画家。
父亲虽然东奔西走,却苦于暂时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只好让卡萝跟着自己在家学习。直到1922年卡萝15岁时,当地一所Preparatoria预备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得知消息的父亲立即花巨额费用,将卡萝送进这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就读,卡萝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的35位女生之一。
正当她憧憬美好未来时,残忍的命运之神却不肯放过她。在她18岁时,又一次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1925年9月17日早晨,卡萝上学乘坐的那辆巴士与一辆电车猛烈相撞,她的脊椎被撞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左脚也被压碎。多年以后,她的男朋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一包金粉……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一动不动。
更残酷的是,事故使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所有人都断定,卡萝从此将沉沦不振。
然而,坚强的卡萝不但战胜了死神,并很快正视了这一现实。她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事故:“在我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瞬间让我失去了童贞。”
此后一年时间,卡萝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躺在床上。也正是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由此开始了以绘画记录自己经历的生涯。
她说:“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所以我作自画像;因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画像。”不管她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她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眼神,总是带着坚定的尊严。
她所有的自画像,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人被切割、肢解、加上石膏和钢架、钢条。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经常以酒来淹没痛苦,岂料,痛苦已经在我体内学会游泳。”她有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充分表现出一位想要生儿育女而却被剥夺权利的女性的悲哀,这是她情感最为真切的流露。凡看过此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938年,当卡萝的第一个国际性画展在纽约举行时,美国画界猝不及防,发出一片惊呼;1939年,她在巴黎的画展吸引了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等许多艺术大师的目光,使她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女画家。
1953年春天,卡萝决定在墨西哥举办唯一的一次画展。此时,她已病入膏肓,连说话都很困难,医生一再告诫她,如果硬要出席展会,后果将难以预料。她婉拒了医生的好意,在开展那天,她坐在一副担架上,由一辆救护车和几十辆摩托车一路护送,在无数“粉丝”簇拥下,最后她竟被扛着进了展厅,然后放在展厅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贺。她完全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染,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患者,神采奕奕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直狂欢到晚上,精力依然充沛,又整晚地喝酒庆祝。展会的热闹隆重,犹如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展会,卡萝展出了她毕生全部的140幅作品。展会结束后,她便陷入昏迷。1954年7月13日,年仅47岁的卡萝,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日记中她写道:“但愿离去是幸福,我愿永不归来。”
在命运面前,卡萝虽然只活了短短47年,也只仅仅留下了140幅作品,但那一幅幅用生命、用血泪换来的作品,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伟大的女性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2002年,好莱坞根据卡萝的生平,拍摄了电影《挥洒烈爱》,由墨西哥女演员莎玛海耶克扮演的卡萝形象大获成功,莎玛海耶克也因此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一举跨入了好莱坞的女星之列。
有一本卡萝的传记中写道:“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穿过脏兮兮的画家工作服,就是横躺在手术台上挨刀受割,也是盛装见人,穿着成套的美丽洁白连衣裙和颜色夺目的绣花蕾丝罩衫,十根手指头,戴满金银戒指。她的生命之花,将永远绽放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世界也因她而生动美丽!”
第五篇:生命无价,一个都不能少纪实故事
作为“8·19”生命大营救事件的亲历者,也许我不应该再用“惊心动魄”、“命悬一线”这样的词语来渲染当时的危急气氛。但如果你也曾亲身经历,就会发现一切形容词在那天的情景面前,都显得太单薄。
2010年8月19日,四川境内普降暴雨,由我们乘务组值乘的K165次列车正向四川广汉方向行驶。暴雨让旅客们有些焦躁不安,都盼着雨能快点停,列车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我的心也一直悬着,希望能在恶劣的天气中顺利跑完这趟车。殊不知在这场特大暴雨中,灾难的脚步已经悄悄逼近。
事发时是下午3点15分,列车正行驶在石亭江大桥上。突然,列车开始左右摆动,紧接着上下剧烈颠簸。随着一阵刺耳的紧急制动声响,列车急刹车停了下来。我意识到情况不对,迅速下车查看。
在列车上值乘25年,我遇见过许多紧急状况,但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惊呆了!列车的10号和11号车厢发生了分离,1号到10号车厢已经驶下大桥,11号到18号车厢则停在了桥上,一部分车厢脱轨,车体严重变形。而大桥发生了严重倾斜,桥体摇摇欲坠。列车危险!大桥危险!必须马上让所有人下车下桥!
我定了定神,告诉身边的乘警长和检车长抓紧时间疏散旅客,然后快速赶到了列车广播室。危急面前最要不得的就是恐慌和混乱,我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告诉旅客,稳定人心,让他们配合疏散。
不过,险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我从广播室出来,跑到15号车厢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15号和16号车厢已经扭曲,下面的一部分桥墩已经坍塌。两节车厢就悬在桥面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滔滔江水之中。惊恐万分的旅客拥挤在车厢两头,到处充斥着哭喊和尖叫声。
当时暴雨倾泻,车厢在洪水的冲击下,随着倾斜的桥墩迅速下沉,距离江水不足1米。危急时刻,任何一点小差错都可能让旅客面临生命危险。我和列车员们来不及多想,立刻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危险的15号车厢里的旅客向外转移。
不过车厢悬在桥面上,随时有桥塌人亡的危险,无法让大批旅客从桥上撤离。列车员只好急速赶到列车末端的邮政车,挪开邮包,打开后门,让旅客可以从邮政车向安全地带转移。就在这时,意外又一次发生了。因为车厢扭曲变形,16号车厢的门已经无法正常打开。全靠17号车厢的列车员与两名彝族旅客一起用身体撞开门,才打开了生命通道。
最后那几分钟的情景,我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暴雨滂沱,洪水汹涌,列车员在车上安排疏散,其他工作人员则在车下组成人墙,站在随时可能坍塌的桥上,搀扶着老人、小孩和孕妇安全撤离。一场生死大转移就这样在雨中上演。
我想自己是在那种情况下才知道什么叫命悬一线的。15号车厢的旅客转移完不到两分钟,车厢就坠入了江中。随后16号车厢也跟着掉了下去,瞬间就被滚滚江水冲走了。再晚一步会怎么样,我直到现在都不敢想象。
下午3点30分,我在确认所有人员全部脱离危险区后,最后一个撤离桥面。短短15分钟,对我而言却是一场生死的考验。有人说我和同事们创造了救援奇迹,也有人问我事发时到底想了些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我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如此重大的危机。
如果我说这只是自己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也许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可这的确就是当时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样危难的时刻,根本容不得多想,我所能做的都是出于本能和职责。
列车上总是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所以我们列车员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和演练,还有专门的应急预案。险情发生时我也很紧张,但脑子里还是清楚该如何做。这就是一种职业本能。
关键时刻,冷静,跟险情抢时间,是我的第一要务。当时车上有1318名旅客,列车员才几十个,但列车员却是真正“掌控”局面的人。因为我们比旅客更了解列车,更熟悉车上的环境,也应该比旅客更镇静、更从容。在那样的紧要关头,大部分旅客都非常恐慌,如果我们也慌乱,说不定就会车毁人亡。所以我即便心里再焦急,也一直提醒同事和旅客“没事,慢慢来”。保护旅客的安全是我的职责,危难时刻更是如此。
而且生死关头,旅客给了我们极大的信任。他们听从我们的安排,其实就是把生命交在了我们手里。平时旅客托运一件行李我们都要妥善保管,何况他们现在交托的是生命?更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