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

时间:2019-05-15 12:1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

第一篇: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

内容提要: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为应对改革、转型、开放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提出的挑战,作者提出了构建我国风险管理的三项对策,即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弱势群体临时保护机制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以及构建社会风险控制预警系统。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强调运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 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企业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目前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各国的社会发展。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企业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次,强化社会救助,构建弱势群体的临时保护机制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为缓解入世必然带来的部分职工下岗的风险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应当尽快建立社会风险应急基金,构建中央——省市——县的社会风险管理决策——控制——反馈系统,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应当切实重视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机制,强化社会救济基金的功能和构建社会风险应急基金。现有社会救助体系无论从制度安排、基金投入,还是从保障范围与力度上均远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大的对社会救助和最低保障的需求。应当尽快构建以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包括住房、医疗、教育补贴、收入政策调整及扶贫战略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思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保障。显然,如果没有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风险应急基金的强有力支撑,目前正在推行的若干改革措施都可能落空,而且会形成弱势群体的保障真空。因而,决策思路的尽快调整,将为我们有效控制加入WTO近期内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赢得主动。

第三,尽快构建社会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随着WTO各项规则的逐步到位和我国部分行业竞争劣势的逐渐显露,潜在社会风险将逐渐显现。应当尽快根据我国国情,在对现有及未来几年我国下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总体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对现有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保障力度、资金供求等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社会风险控制的预警系统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社会保障预警和应急基金,尤其需要强调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创新思维探索社会保障和社会风险管理决策思路,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第二篇: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及产品进一步多样化和复杂化,操作风险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愈发显现,对其研究和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了操作风险的频发,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内部体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因此,应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入手,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操作风险;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都聚焦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对操作风险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其认识和管理都处于较低水平。然而,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及产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操作风险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愈发显现,对其研究和管理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了操作风险的定义①,并提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为各国银行业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敲响警钟和提供指导;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加强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推进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指导。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危机四伏

受旧体制等不利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重的操作风险。表1列示了近年来部分银行操作风险事件。

通过综合分析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

1.操作风险主要形式是欺诈①。欺诈包括内部员工的欺诈、外部人员的欺诈以及内外部勾结的欺诈,其中内部员工欺诈和内外部勾结的欺诈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形式,并且这种类型的损失事件一旦发生,就具有单笔损失金额大和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2.操作风险大都发生在基层分支机构,且与上层机构的控制力负相关。我国银行的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总、分行则更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分支机构的一些违规操作就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导致操作风险频发的最主要原因。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性主要表现在:

1.操作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营业务仍以信贷为主,因此银行风险管理的焦点都集中于信用风险,而对于操作风险,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对其管理的意识都有待于提高。

2.操作风险专业化管理部门缺位。我国绝大多数银行均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其管理主要是依靠非专业部门负责,以定性管理为主,主要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和专业的管理。此外,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必须建立在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5年的观察基础上,而我国由于缺乏数据,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控制操作风险的科学方法。

3.分行制的组织形式不利于监管。我国银行主要采用分行制,该体制下的直线管理职能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各层次的负责人横向权利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孕育提供了空间。

4.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管理层次多而繁杂,各层次权责不清,缺乏相互制衡、权责明晰和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和重复低效管理。

5.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所需的制度建设不健全,现有的制度大都流于形式,存在不切实际、难以执行的问题,此外,仍有部分正常经营所必备的规章制度缺位,导致管理盲点的存在。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重视长期不足,导致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长期处于低效率和不足的水平。因此,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及时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对象和范围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形成有助于银行操作风险的高效管理。本文结合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阐述和银监会发布的《指引》,设计一套适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

COSO委员会所述的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以下分别从这五方面构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影响银行内部各成员的风险意识,关系着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指引》指出,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银行董事会应充分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作为一种必须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努力促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并且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各职能部门实施操作风险管理,还应当把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到业绩评估程序中,强调风险管理为银行关注重点。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的组织架构,该组织架构应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关系、上下级报告关系,并且制定严格的监管审计制度。最后,应根据本行对操作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规范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该政策应对存在于本行各类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列明本行操作风险的具体构成,应明确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操作风险所应依据的原则、政策和方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操作风险管理部根据职能部门的信息,识别、量化和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 1.风险识别子系统

风险识别子系统的作用是将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和分类,它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库”。“知识库”是一种风险映射,将职能部门的业务与风险类别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具体来说,“知识库”将银行业务分为若干个风险档次,并将所有的业务归类到相应的风险档次之中,并存储在数据库的相应位置。

2.风险计量子系统

风险计量子系统由“模型库”和“预警库”组成。该系统在初步识别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库”中的风险计量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将定性的操作风险数字化。其中风险计量模型利用数理统计方法量化银行操作风险,“模型库”再将风险计量模型计算机程序化,即编写计算机软件以实现风险计量模型的功能。而“预警库”则是预先在系统内设定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市场风险限额指标,在“模型库”计算出风险值之后,“预警库”就可以对实际风险承担与预先设定的风险限额自动比较,若发生超限额的情况,“预警库”会将该信息同时反馈到风险评价子系统中,实现实时风险监控的功能。

3.风险评价子系统

风险评价子系统主要提供风险汇总报告,并对各职能部门风险承担状况进行评价,为风险管理决策层提供支持。“报告库”针对经“模型库”风险计量子系统测量的风险结果,根据指定的报告模式进行综合汇总,为管理层提供银行风险的数据。“评价库”是对综合报告进行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具体风险的分析评价,提出风险改进意见。

总的说来,风险评估系统中,风险识别子系统归类操作风险,风险计量子系统量化操作风险,评价子系统评价并报告操作风险。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关键在于设计出一整套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几个子系统的功能。我国银行应当根据本行业务的特点,设计出自己的风险管理程序,或者直接从专业公司引进成熟又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对各部门活动的控制和对偏离授权的行为进行调整。

首先,《指引》明确规定了各组织层次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以便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作,各层次的职责具体为:银行高层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总体政策;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的操作方法;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其次,对各职能部门活动的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职能部门,应定期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通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及时通报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第二个层次是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提供风险预警指标,将风险限额建立在各业务部门的不同的层面,然后为每个关键风险指标设定门槛值,一旦风险值超过门槛值则启动预警系统。

最后,操作风险部门应当对于超过门槛值的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及时修正执行中的偏差。

(四)信息与沟通

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是整个操作风险系统的基础,系统的数据来源于各职能部门。只有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操作风险管理部,才能及时进行信息分类。《指引》规定,职能部门应当根据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方法,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机制。此外,《指引》要求建立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案件查处的信息披露有良好的警示作用,对案件的及时总结能有效地避免同类风险事件的发生。

(五)监控

监控的核心在于监控的制度性和监控的独立性。《指引》规定,监控的制度性建设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指向清晰的定期监控体系,清晰的监控系统可以明确监管者的责任范围,而定期监查行为有利于快速发现并且纠正操作风险。监控独立性依靠操作风险管理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保持独立,不能存在从属关系,应当受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与此同时,银行还需要对其内部监管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其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和岗位责任的执行情况依据相关制度标准进行监控,及时预见潜在风险并极力阻止其发生,实现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宁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

[2] 钟伟.论跨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新进展[J].学术月刊,2004.

[3] 钟伟.新巴塞尔协议和操作风险高级衡量法框架[J].金融与经济,2005.

[4] 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现状[J].证券市场导报,2003,(6):64-6.

[5] 钟伟,王元.略论新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

[6] 赵家敏,张倩.银行操作风险计量与管理综合模型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

第三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因此加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决定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有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比较薄弱,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风险,但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正确的认识这些风险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激励分配;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对公司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激励和引导,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政策无法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为规避人力资源风险,实现经营发展战略,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和有效控制。

一、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风险源来自于各种内外部因素,风险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国家政策、外部环境所引发的,这部分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制的,因此本文将不对此类风险进行分析。而内部风险则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人员的管理,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是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该类风险的,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所在。根据笔者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可以将企业内部的风险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是规划制定风险,人力资源规划是公司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政策程序的设计,在实现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供给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不准确、不相关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的可能性;相关岗位设计不合理、岗位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等,致使人力资源规划无法实现或实现困难等风险存在。

二是员工的招聘风险,企业要优化自己的内部人员结构,或者扩张企业的规模,就要不断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循环更替。因此,企业的对外招聘工作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块,也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风险点。由于招聘中可能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招聘判别测评工具不是完全精确,影响对求职者的正确判断,有可能出现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和报到前产生违约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对招聘人员判断不够准确,人员到岗后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岗位等情况。

三是员工离职风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企业生存的压力加剧,很多企业的员工会在个人职业规划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劳动报酬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选择离职。其中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无疑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会给公司带来泄密隐患、岗位空缺、人心不稳的风险,同时对未离职的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减弱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动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四是绩效管理风险,绩效考核风险是指绩效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员工的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对复杂的管控手段,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对员工的客观评价,对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企业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和员工特点设计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绩效管理体系,因此员工的绩效管理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并综合考虑设计的指标,由于绩效考核政策制定及考核结果应用不当会使员工产生负面情绪,企业将面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下降,工作情绪低落,工作效率降低以及企业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现象等风险因素。五是劳务派遣法律风险,随着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对公司现有的劳务派遣模式进行了严格限制和规范,使得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原来具备的一些优势将会削弱。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的劳务派遣人员应该与企业正式员工同工同酬,规定了劳务派遣所适用的范围以及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公司的连带责任等。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在新《劳动合同法》框架下将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应的对策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

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应该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依据人力资源业务分类,通过梳理、整合、优化管理流程,划清部门业务间界限,明晰管理权限和责任,强化横向协同合作,解决工作中的交叉、重复和冲突,弥补制度制定缺陷和管理缺失,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能的不断提高和发挥。针对前述五类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风险,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规避这些风险,同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1.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首先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制定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源组织与发展规划。企业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公司员工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配置,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同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明确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和程序的信息获取与沟通渠道,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有关内容应与员工传达与沟通,使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能够有效传递至相关员工,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的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是影响一个企业员工是否稳定,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平稳运行的基础。因此,企业如果想要稳定员工,避免企业的优质人才流失,避免员工离职风险,应当通过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实现优化绩效管理,通过优化绩效管理降低离职风险。通过对员工的岗位、职称、技能、学历甚至工作环境、工作难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确立关键业绩指标,依据岗位价值体现,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性。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企业整体的员工薪酬体系,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员工绩效管理的权威性。

3.建立多元化的员工激励分配机制

多元化的员工激励机制是一种非薪酬方面的员工激励措施。企业通过对员工除了发放薪酬以外,以奖金、补助、福利的发放等物质对员工进行激励,也可以采取对员工提供职业晋升的机会、开展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旅游度假等措施对员工进行精神层面的鼓励。企业一定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良好的结合并弹性使用,当对人才的内外激励达到一定程度后,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人才在不同阶段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一个走向和发展。

4.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建立和制定人才职业生涯计划,为员工提供多种职业发展通道,使其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可根据员工的自身发展和企业所需,帮助员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与计划,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发展通道并帮助他们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使员工清楚自己目前的职业位置,自己的工作表现将和企业的发展、自己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将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影响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企业通过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员工实现了个人职业目标。

5.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紧紧围绕公司的规划目标,对人力资源的“招、育、用、留”等环节工作进行深入的流程完善和价值整合。制定和实施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政策,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和薪酬制度,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目标。制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政策,减少公司关键岗位人才流失,严格招聘考核程序,确保人员质量,加强后备人员储备,保证人力资源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公司人力资源的安全,实现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动态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人力资源政策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证。

三、小结

企业应随着市场的需求、人才的需求及时转变人才管理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人性化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应该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源,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通过加强对人力资源风险的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更加长远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员工也将在为企业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实现员工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9.[3]郭京生.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美)厄威克弗莱姆兹(著),李剑峰(译).通过规范管理战胜企业增长中的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第四篇:强化医院管理的思路

强化医院后勤管理的思路

在当今医院工作中,后勤保障都表现出不相适应的问题,笔者就优化后勤管理提出几点见解。

一、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好坏。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的医院后勤管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多数单位只好采取动员其他专业人员改行或者从工人中选拔的办法补充后勤管理干部。一个合格的后勤管理干部除应掌握后勤保障的有关技能、知识外,还应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要造就合格的医院后勤管理干部,有效的办法便是开展医院后勤的规范教育与培训。应当在中、高等医学院校探索培训中、高级医院后勤管理人才的方法和路子,开设医院后勤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医院后勤管理人才的在职技术培训,提高医院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建立运行机制过程中,尤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以往讲到医院后勤改革,就会自然想到承包。似乎只要承包,医院后勤保障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并非如此,在有的科室和岗位推行承包制确实有效,而有的却效果不好,医院营养食堂推行承包制失败就是一个佐证。在建立医院后勤保障运行机制的时候,要对有关部门和岗位进行分析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并认真加以施行和监督。一般来说,医院营养食堂适合技术经济责任制。水电班、物资仓库适合岗位责任制。锅炉房、洗衣房适合承包制。

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医院后勤保障服务处于良好状态的基本保证。目前,各类医院都制定了一整套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现在的关键是要抓落实。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掌握后勤保障规章制度,把学习规章作为后勤干部职工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以培养他们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要把每一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职责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奖优罚劣。要狠抓主要制度的落实。对关系全局的“三工”查房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以及环境卫生制度等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抓贯彻落实,以带动后勤保障服务的全面改善。对脱离实际和难以执行的制度要调整和修改,制度不全面的要补充。

四、要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一切从诊疗工作需要出发,主动服务于临床第一线的观念是后勤部门做好医院保障工作的基础。近两年来,我院倡导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后勤系统和职能科室以临床一线为中心,要求有关科室做到想临床一线之所想,急临床一线之所急,干临床一线之所需,收到了明显成效。后勤部门坚持以临床一线为中心应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常深入病房、门诊和科室,了解他科需要什么,缺什么,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二是要送物送货上门。三是要坚守岗位,水电维修和供氧供汽部门的值班人员严禁脱岗,对违反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查处。要强化责任制,对临床一线反映的问题和故障要及时加以解决,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和水、电、氧、汽的正常供给。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

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

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结合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

动向,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1.1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

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

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2.商业银

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所受社会经济影响的特殊。通常,商业银行对整个

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

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3.商业银行的责

任特殊。一般工商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只对股东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客户负责;

商业银行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之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1.2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美国银行家》杂志世纪版(1999

年12月出版)的开篇文章《风险、监管与未来》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

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

席罗杰 富古森(Roger W.Ferguson,Jr.)在2002年3月4日的演讲(题目是“回

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的)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

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上述论断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

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银行是存者与贷者的集中。”但如果说在商业银行

产生的初期,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解决双方在融资的期限、时间、金额、现金与凭证的交付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

发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支付手段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金

融机构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价值,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了。在目前条件下,“借者”

与“贷者”之所以需要银行来作为中介,是因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从

而克服资金融通中这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

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量,完全根据其风险程度

来确定;政府监管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市场约束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参与者更

多地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保持或改变其与银行的业务关系,促进银行

稳健经营。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从80年代美国

储贷协会危机到从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80、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仍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到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5年尼克?里森因期货交易造成8.6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将拥有232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推上死亡之路,到2002年发现约翰?鲁斯纳克因违法外汇交易造成7.5亿美元损失而使联合爱尔兰银行市值在一天之间暴跌13.7%,这些事实一再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命线。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1风险管理的概念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廉姆斯和汉斯给风险管理作了如下的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尽力减少各种具有负作用的不确定事件的影响。风险管理还可理解为在意外损失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或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这两个基本目标(收益目标和安全目标)与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控制风险的具体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整个银行的总体来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其目标归根到底是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2.3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6、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

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商业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相关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商业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危

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三.商业银行风险影响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

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现状: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

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三)市场化风险加大

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银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已经开始市场化,这会使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危机的风险。例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拆借行为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能力的危机。

(四)汇率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日益增大

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六)盈利评价体系不完善

盈利质量,主要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真实有效和可持续性。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过去或当下的盈利,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盈利,但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本文通过对银行盈利质量指标及数据的定量分析,望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本质内容。

一.商业银行盈利评价指标体系

(一)盈利性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可设定为规模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盈利增长率三项。1,规模增长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的增长比率,在我国银行现在还是分业经营,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所以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充对银行是非常重要的2,资产收益率。收益除以在那个总资产。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的综合性指标。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准1%。3盈利增长率。比较直观反映银行的盈率水平,可以同比和环比来考核盈利水平的高低。

(二)安全性指标。1资本充足率。资本/加权风险资产*100%2核心资产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3不良率。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主要体现银行的资产质量4.拨备覆盖率。拨备额/预期损失。国外银行一般在1005,拨备没有充足,银行的盈利质量就有问题。

(三)流动性指标。一般情况情况用存款比率,现金比率和二级准备资产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由于公开数据的限制,这里只用存贷比率,即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存贷比越高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75%的存贷比是我国监管控银行业风险确立的硬性指标。

(四)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一般包括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杠杆率等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趋势

1.1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1.2银行风险控制最新进展

1.2.1全面风险管理

1.2.2风险价值法(VAR)

1.2.3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

1.2.4资产组合调整

1.3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4国际商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

2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2IRB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2.3各地区对新协议的落实情况

2.4银行资本管理的变化

2.5中国银行如何跟进新协议

3全面风险管理最佳实践

3.1信用风险管理

3.1.1风险管理过程

3.1.2

3.2

操作风险管理

3.2.1操作风险内涵和特点

3.2.2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3.2.3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3.2.4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思路

3.3市场风险管理

3.3.1市场风险管理的内容

3.3.2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

3.3.3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下载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政策论文——村官

    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高校大学毕业生。近几年来,为了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满足各地农村对高素质人......

    风险管理论文

    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写作报告题目:饮食健康风险分析所 属 系: 专业: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起讫日期: 设计地点:科技论文报告诚信承诺本人承诺所呈交的科技报告论文及取得的成果是......

    风险管理论文

    浅谈信用卡风险管理班级:财务09.2班 学号:120093606069 姓名:唐爽浅谈信用卡风险管理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

    风险管理论文

    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摘要: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解决目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的......

    风险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初探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近,中国银行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巨鳄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论文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预测、回避和排除,其充分保障着银行的经营资金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我国商业银行起步晚,发展快,中小型商业银行分布广泛,扩展迅......

    论文-(荐)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精选]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 ——XX市公安局XX分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影响和谐稳......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利率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