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画》是新入选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折射了前苏联儿童的校园生活。课文写了“我”和卡佳在黑板上比画画斗智的故事,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
本课在读与写方面承担两个过渡任务:在以前学习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本课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是为即将进入中段的学习“初
步学会默读”的过渡;“我”和卡佳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进行连环画的看图写话的训练,是从写话向中年级“习作”的过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个新字。
2、借助学生自己制作“我”和卡佳所画的画,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学习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行课本剧表演,悟一点道理:学习卡佳正确看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知道“我”聪明,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
5、(创新目标)分层分类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把“我”和卡佳斗智的五幅连环画写成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标2、3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标1、4、5是要第二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五个教学目标体现了创新学习的过程(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 “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目的(悟一点道理),还重视学法的渗透(凸现,理出,感受,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教为学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其中在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下理出“我”内心感情变化的曲线是重点,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难点。用数画、勾画、取名等手段凸现小故事,为水道渠成引出两条曲线、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突破本文重、难点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串起“学、惑、思、行、习”(推陈出新五步法)这五粒珍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步,即《中庸》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受此启发,探索出了“推陈出新五步法”:自读自悟——学;质疑问难——惑;突破重难——思;双基训练——习;创新提高——行。推陈出新五步法的顺序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灵活掌握,顺序可以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分为“学、惑、思、行、习”五个环节。虽然五个环节分在两个课时里,但因为它们环环相扣,所以我一并作个介绍。
(一)自读自悟——学
告诉学生默读课文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第一遍:眼睛看到那里就读到那里,不懂的打上问号。第二遍:回头再想想题目的意思明白吗;不懂的地方再想想;让自己有所感(感动、感悟、感兴趣等)的地方,想想为什么自己有所感。
设计依据:有实验证明,“当给予参与者关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建议或某种形式的指导时,他们的表现比没有获得任何信息的参与者的表现更糟。”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懂多少是多少,就可以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地学。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惑
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帮助差生扫清一些字词方面的障碍,是在默读的基础上的读完之后,提醒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按照与重点目标联系紧密的程度把问题分为两类:简单问题与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1、什么是“血盆大口”?(让学生做做动作理解)
2、什么是“诚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卡佳进行反复地读,渐渐悟到要用“亲切”的语气,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
3、为什么不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而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爆炸的火球,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这个长句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知道如果不说“炸弹爆炸的火球”,那么就没有说具体,没有明确地交待炸弹到底引爆没有,危险性就没讲清楚。);重要的问题列出来,可以融入到下一环节去解决。
设计依据:早在宋代,学者张载就曾经说过:“学则须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突破重难——思
这一重点环节分为两个训练板块:凸现小故事;理出两条曲线。其中第一板块又是为第二板块服务的。
1、凸现小故事
(1)数图。
在默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数出有几幅图。
再与事先准备好的六幅图相互映证。
设计依据:这是一篇新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幻灯片、电教等辅助手段可供使用,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示这几幅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
(2)勾画
这几幅图是根据课文中哪些提示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在书上用“——”勾出画的内容。
设计说明:从教材中来,又回到教材中去,图文对照,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凸现小故事。
(3)取名
先问学生:有哪几幅图可以组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确定后面的五幅图。)
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给这五幅图各取一个名字,比比哪组取的名字精彩。要想取高水平的名字,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字数工整,就是说每幅图的名字字数一致,都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五个,不要太多了。二是意思连贯,把这五个名字连起来要使大家大致知道是个怎样的故事。三是用水彩笔,尽量写大些,方便展示。
接着是展示小标题,说说自己取的名字好在哪里,评出优胜小组。
最后老师可以说说自己取的小标题:前进落水得救糟了OK
如果学生取的名字取得好,也可以用学生的作板书。
设计依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优生带动差生,可以共同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这与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2、理出两条曲线
两条曲线指的是故事发展曲线和我的感情变化的曲线。
第一条由老师对应小标题示范画曲线:你们看老师画一条曲线,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听老师的语气、看曲线的走向,也许你能悟出点什么?(曲线向上表示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向下表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曲线起伏不平,说明这个故事很曲折。(明确告诉学生“曲折”这个词。)
第二条曲线要引导学生画:先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我”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曲折向前发展,感情发生变化,什么变化,在书中去找。比如第一幅图,是不服气,第二幅图没写,你觉得用什么词合适?(“高兴”“解气”都行。)后面的几幅图,你自己去找出来。
然后把有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不服气解气有些生气挺得意满脸不高兴
再问学生:你能帮“我”画条感情变化的曲线吗?(用红色粉笔与前一条线区分开来。)
两条曲线出来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要启发学生:“我”的心里可真复杂呀!明明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却要读出不高兴,明明坏事了吧,偏偏还很高兴,情绪一会儿低落一会儿高涨,起伏不平。谁能读读4-6自然段,自己先试试。然后通过指名个别读、师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充分地读,引导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设计依据:两条曲线横向比,一样的有起有伏,我要让学生感受到“曲折”,因为“曲折”是故事的生命;纵向比,线的走势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我”的内心,感受“我”争强好胜已经到了妒忌的地步。
尽管“我”的内心如此复杂,但“我”毕竟是个小孩,学生与“我”在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心理学认为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上,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所以学生能够走进“我”的内心,去感受“我”的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创新提高——行。
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后让学生议议:你觉得卡佳和“我”这两个孩子怎么样呀?(学生通过以上学习和亲自参与表演,能说出这两人都很聪明,卡佳待人宽容友好,“我”争强好胜,但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在善意地笑“我”的同时,悟出妒忌是不好的,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
设计依据: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
极不稳定,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决定采用趣味性较强、操作简单又能激发情趣的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依据我校正在开展的《以“三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创”指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评价。)进行设计的。目的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表演才能及协作能力。
(五)双基训练——习
以《有惊无险》为题,把五幅图的内容连成一个小故事。
提出两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作。
1、抄写:把课文中描写这五幅图的内容找出来,适当地增加、修改一些字词,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全文板书出来。
一艘漂亮的军舰出发了。
突然,敌人投来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
掉进海里的水兵坐在一条条小船上,向岸边划去。
哇!来了一条大鲸。大鲸张开血盆大口向小船扑去,耶!大鲸是来救他们的。所有的水兵都骑在大鲸的背上。大鲸愉快地 向岸边游去,还拖着一串小船。
2、创新作业:能干的同学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一个精彩的故事。
设计依据:体现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抄写”是为差生设计的,可以让学生知道写连环画,要一幅一幅地写,写完一幅图要空格提行另起一段。“创新作业”是为优生设计的,每幅图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一个个瞬间与瞬间的联结,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手写的时候再一次感受“曲折”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前进 落水 得救 糟了 OK
不服气 解气 有些生气 挺得意 满脸不高兴
板书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两条曲线横向比,有起有伏,一浪高过一浪;纵向比,白与红色彩形成视觉上的反差,走向也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重点突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鲜明的感知印象,符合直观教学原则。
第二篇:教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5、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6、学生分组讨论。
7、小组交流。
8、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64页活动记录中。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64页的活动记录上。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第三篇: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第四篇:《校园里》教学反思
《校园里》是四年级的第七课。本课汇编了一组校园音乐文化的故事:有表达师生情的演唱歌曲《冬夜静悄悄》;有表现教室里的管弦乐《打字机》声声;有展示操场上情景的合唱《运动员进行曲》;有描绘校园美景的演唱歌曲《校园多美好》。这些音乐能够激发我们美好的回忆,使我们联想起可爱的校园生活,并更加热爱我们的校园生活。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校园文化,热爱校园生活,在聆听合唱《运动员进行曲》时,除了跟着音乐记忆主题曲调并记录外,还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反复跟唱歌曲。通过跟唱歌曲,他们对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理解的更加透彻,并能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能够帮助他们巩固记忆,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基础。
在学唱歌曲《校园多美好》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欢快活泼的歌曲情绪,并通过自己的演唱展示出来,我采用对比聆听的方法,让他们区别不同的速度,表达不同的情绪。为了让他们准确把握歌曲紧密的节奏并能够清楚的咬字吐字,就用多次模唱曲调的形式唱准节奏。我还让他们背唱歌曲,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创编歌词演唱歌曲。
在学唱《冬夜静悄悄》时,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充分表现“深情地”情绪,我就采用了模唱(跟我模唱)的形式,让他们尽量模仿我的演唱,表达对老师的情感。还通过学唱两声部,与我合作的形式,激发他们的演唱灵感,更好地感受对老师的热爱,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师生情、生生情、校园情,是每个孩子一生中不可忘怀的。愿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永远快乐幸福!
第五篇:2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2.《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嘉善县实验小学 沈菲菲
【教材简析】
《校园里的动物》一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动物,认识身边的常见动物,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来聚集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第二活动是“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将带领学生学习使用科学有序的观察方法,借助一定的工具,寻访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它们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情况等。在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在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动物多样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环境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即动物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因此校园实地寻访是重要环节。学生在习得观察、寻找动物的方法后,使用一定的工具到校园实地去寻找动物,并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情分析】
儿童从小就对身边的动物充满了好奇,在成长过程中也时刻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观察,但是这些无目的、随意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比较零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有一定的观察,知道它们的名称,像甲虫、蜗牛等,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却无法从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他们。孩子们虽然经过了上学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实地考察任务,但是在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动物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观察技能和寻访方法,仍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等现象,显得“无序”、“盲目”。在观察时常常忽略记录,而在研讨时,却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
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愿意倾听、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觉动物的名称用其特征。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放大镜(四人小组1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
1.老师这里有两个关于动物的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他。——狗 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老鼠
2.狗和老鼠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你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生活着动物?生活着什么动物?
3.同学们,我们的校园里生活着动物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校园里生活着的动物们,我们去认识一下它们吧。(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识)
4.(教师出示观察区域图片)你看,这是学校里的一个花坛,里面有大树、有草丛等各种植物。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生活在哪里?(提示,那在地底下有动物吗?)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将动物卡片贴到对应的位置上。
二、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2.去之前,老师有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①哪里去找动物?②怎么找?③怎么记录。
①哪里有动物?(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
②怎么找?(轻轻地,不要打扰动物的活动、不破坏它们的“家”,注意安全)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在模仿时解决以下问题:
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呢?如蝴蝶、蜈蚣……
(出示放大镜、棉签分别介绍作用)老师带来了放大镜,如果动物太小了,使用它可以让我们把动物的身体看得更清楚。出示棉签:寻访观察动物的时候,可以轻轻拨动草丛泥土甚至一些危险的小动物。
③怎么记录。(记录在活动记录手册上,看到什么画什么,尽可能画得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在图的下面记下它们生活的地方。)
3.找到了动物后,你打算观察什么呢?
观察动物的身体、运动情况,动物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多少数量。教师小结,再次确认要点:到大树、草丛中、或者泥土里借助放大镜、棉签来观察动物,看看身体、运动情况,在干什么,也可以数数数量,边观察边画出它们的样子,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让我们带上工具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吧。
三、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小朋友们拿上工具,看哪组小朋友又快又安静,整齐排好队列,我们就最先出发啦!
教师带领学生排队到观察区域。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队列的形式,安静地看,观察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如天上飞的小蚊虫、小鸟等,记录下寻找到的动物。(2)教师演示轻轻地、悄悄地走到树边,观察树枝、树干、树叶,记录下寻找到的动物。
(3)教师演示轻轻地走到草丛里或树底下,翻看,记录下寻找到动物。3.明确寻访的方法后,分小组确定观察地点,进行观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教师整队,带领学生排队回教室。
四、交流研讨
1.说说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动物,是在哪里发现的。(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边介绍边评价)
2.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汇报:①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板书学生所说,形成班级记录表)
3.展示环节可以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位同学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猜不到的让展示的学生自己来介绍下是哪种动物。
五、小结
1.今天我们在这个花坛里寻找了这么多生活在校园里的小动物,那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学生猜测。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2.关于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
校园里的动物(班级记录表)
日期:
蚂蚁
草地上、树上……
蜗牛
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
枯叶堆……
……
……
【活动手册使用】
《活动记录手册》是在学生寻访的活动中使用的,学生用简图来记录寻访到的校园中的动物。学生要将寻访到的动物画到方框中。简图记录不要求画得很像,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态像即可。允许用拼音或文字在图画边上进行辅助的描述。同时要求在图上的边上标注一下动物生活的环境。8个方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画8种动物,而是根据考察的实际情况,找到几种动物就画几种,注意不可将想象应该存在在校园中的动物画进去,一定要实事求是。在记录表的最后填写找到了几种动物,这既是对学生观察结果进行的统计,又指向了校园动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