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

时间:2019-05-15 1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

第一篇: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

凌晨一点,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沉浸在一片睡梦中的时候,消防报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报警声。

值夜班的见习消防队员迅速拿起电话筒,沉着地说:“喂,您好!这里是哥本哈根市消防报警中心,请问您需要哪些帮助?”

见习消防队员听到电话的另一端传来衰弱的声音:“您好,报警中心,我年岁太大了,不小心在家摔了一跤。”

见习消防队员听出对方是一名年迈的老妇人,马上又问:“请问您身边有别人吗?比如儿女或者保姆?”不知为什么,那边没有马上回应。

见习消防队员又追问了一遍,过了片刻,才听到老妇人的回答:“我一直是一个人生活,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也许今后真应该考虑请一名保姆了。”

听着老人虚弱的声音,消防队员有些着急,迅速问道:“请问您摔得是否严重?您能说一下哪里受伤了吗?”

老妇人回答道:“我现在……感觉头……很晕……”

听到老妇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而且是断断续续的,消防队员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急忙对着话筒问道:“请问您居住的是哪个街区?房间是多少号?”

老妇人回答说:“我全忘记了。”

消防队员马上联系电信局,希望能够通过电话来找到老人的地址,可由于是午夜,电信局没有人在值班。无计可施的消防队员,立刻叫醒了刚刚睡着的中尉。中尉马上拿起了电话:“夫人,您还在流血吗?疼不疼?”

“不疼,只是身子瘫痪了,两条腿动不了……脸上全是血……”

“您既然看得见,请告诉我,房间地面铺的是地砖还是地板?”

“是老式的镶木地板,要打蜡的那种。”

“天花板高吗?”

“高,很高。”

“这么说您是住在老式的房子里。百叶窗关了吗?”

“没关。”

中尉兴奋地对身后的消防队员说:“注意寻找一幢老式房子,窗口有灯光,大约二三楼。”

等到中尉继续对着电话询问时,另一端却出奇的寂静,就像老妇人突然消失了一样。中尉对着话筒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所有在场的值班消防员都希望能听到老妇人说话的声音,可是一刻钟过去了,电话的另一端始终毫无声息。

看来,老妇人一定是晕过去了。如果不及时搜救,已经摔伤的老妇人很可能会出现危险。所有人都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可是最棘手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名老妇人家住何处。

大家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才能找到老妇人。看着窗外的消防车,见习消防队员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中尉报告后,中尉兴奋地表示,立即按照他的想法展开救助,用警笛锁定目标。

在寂静的凌晨,哥本哈根市的各个街区突然都出现了消防车的警笛声。人们都被这刺耳的警笛声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打开灯,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直拿着电话听筒的中尉忽然兴奋地喊道:“我在电话中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我听到了消防车的声音!肯定有一辆消防车就在老妇人住处的附近。”

接着,指挥中心传出了一个指令:1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中尉示意继续,指挥中心又传出了一个指令: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

一直等到12号消防车停止鸣笛之后,中尉马上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因为电话另一端的阵阵警笛声消失了。于是,指挥中心通知12号消防车:“晕倒的老妇人就在你们附近。请用扩音器向你们周围的居民说明事情经过,请他们都把自己家的灯关掉,剩下的那个没关灯的房间肯定就是老妇人的家。

接着,灯火通明的街区很快暗了下来,只有12号消防车旁边的一幢楼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72岁的老妇人迅速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老妇人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摔伤也得到了救治。

那天清晨,哥本哈根市的消防报警中心不断接到市民们关心老妇人病情的电话。其中不少人还说,凌晨响彻哥本哈根市的警笛,是充满爱心的警笛,是充满智慧的警笛,是最动听的警笛。

第二篇: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展示期望进入核心讨论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14日 出处:内蒙古新闻网 【编

辑录入:admin】

13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休会一天,这也标志着大会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自7日会议开幕以来,各方代表已从最初的展示期望、随后的观点交锋,逐步进入到对协议草案的核心讨论之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曾将此次哥本哈根大会分为三个阶段,主角分别是谈判代表、各国部长和政府领导人。现在,各国部长在周末纷纷抵达。人们正期待他们能在前一阶段展示期望和观点交锋的基础上商定各种实质性问题,以便各国政府领导人在最后的峰会上一锤定音。

期望目标一致较高

在大会头两天,各方代表着重利用会议发言和新闻发布会等机会阐述己方对会议的期望。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国家都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达成一份长期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不过,这并不包括美国。

德布尔在开幕致辞中说,这份协议的内容应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保护森林和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应该“在会议结束当天就可以立即开展实施行动”。

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致支持这个目标,并提出了各自的期望细节。代表非洲国家的阿尔及利亚外交官杰穆艾·卡迈勒说,这份协议应该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协议应该规定长期的行动目标。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环境大臣安德烈亚斯·卡尔格伦也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应该达成“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包含《京都议定书》的所有基本要素”。

只有美国代表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份“法律条约”非常困难,会议结果更可能是“政治宣言”。美国退出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京都议定书》,其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还重申:“我们肯定不会重返《京都议定书》。”

苏丹高级外交官易卜拉欣在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时指出,哥本哈根会议不能只有一份类似“政治宣言”的结果,而是应该为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资金支持做出具体规定。两年前签署的“巴厘路线图”早已为哥本哈根会议做出了这样的明确规划,现在会议各方要做的就是将“巴厘路线图”的规定完全落到实处。

“建设性”争论推动会议前行

虽然各方都有达成协议的良好愿望,但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支持等核心问题上,各方观点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激烈争论。但正如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所说,各方认真坐下来谈判,出现争论也是“建设性”的。

在减排目标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大会需要确定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究竟是多少。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这一目标应该是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

美国和欧盟等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欧盟也仍然坚持减排20%、如大会达成协议则增加到30%的观点。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各方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松动迹象。

资金支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欧盟11日宣布说,将在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4亿欧元的援助资金,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不过,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有距离。如最不发达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应达到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将超过每年3000亿美元。苏丹外交官卢蒙巴·迪亚平在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时也表示,欧盟允诺的资金“不是个大数目”。

但这一积极行动的方向还是受到了欢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说,现在至少能看见天上有个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早掉下来。

此外,大会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如发展中国家内部在控制温度上升幅度目标上出现了一些分歧,现在广泛讨论的是2摄氏度目标,而一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非洲国家和小岛国则提议1.5摄氏度的目标。

一些新的应对气候变化观点也出现在大会上。如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建议,将人口问题写进大会的成果文件。她说,中国在过去30年里少生了4亿人,以此推算,每年减少约1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有必要算好这笔人口账。

“主席草案”开启核心讨论

在12日晚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主席赫泽高说,两个特设工作组的主席日前分别提出各自草案,标志着“大会真正开始了核心讨论”。

其实,大会第一周出现了多种草案,被一些媒体称为“草案的战争”。首先是一份见不得光的“丹麦草案”。大会第二天,西方媒体“泄露”出主办国丹麦提出的这份协议草案,试探发展中国家反应,希望影响大会舆论。

这份草案对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未提出具体要求,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排放量应在某年达到峰值,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猛烈抨击。在暗箱操作、不透明等各种质疑下,丹麦出面申明这份草案“根本不存在”。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说,只有大会主席在参会方要求下提出的文件才算是正式文本,“丹麦草案”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摆在谈判桌上。他并没有否定“草案”的存在,认为这可能是会议有关方面“为工作方便而自备的文件”。

“丹麦草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基础四国”准备的草案也适时流出,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更是代表小岛国正式提交了一份对《京都议定书》的修订案,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加大减排力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

11日,《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分别提交了自己的官方草案。其中,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7页草案当天就被媒体泄露,引发热烈讨论。12日,大会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两份草案的内容。

《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的草案共27页,其中关于各国减排目标的表格多是空白,像是等着第二周谈判做“填空题”;而长期合作工作组的7页草案中列出了若干选项,如温度控制目标是2或1.5摄氏度,发达国家到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有75%至85%、80%至95%、超过95%共3个选项,更像等着人们做“选择题”。

德布尔和赫泽高在12日晚联合举行了第一阶段“收官”新闻发布会,两人均表示“主席草案”收到的反响良好,为下一步谈判提供了讨论基础。当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对两份草案表示了欢迎。

赫泽高说,虽然13日是星期天,没有正式会议,但现在已经有各国部长陆续抵达,“他们仍然会很忙”。

德布尔说,部长们带来了良好的意愿,但还需要将此转化为行动,这样才能保证各国领导人在最后的峰会上签署一份有意义的协议,“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离开哥本哈根”。

第三篇:扶桑纪实故事

我从未想过此生会为一个女人停留。

从凤凰到格尔木,从月牙泉到吉尔尕朗,当我开始厌倦无穷无尽的漂泊和躲藏时,静默的沙滩尽处,却传来扶桑花香,一个发髻里插着扶桑花的女人背对着我坐在礁石上,淡蓝色棉布长裙把净白的脚踝包裹在里面,她的打扮与周围人不同,透着独树一帜的美,同暮色相映,不染纤尘,我赶忙掏出相机为她拍照。她却从容爬下礁石,踩在沙滩上,步履单薄,如她身影。

我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会让我甘心停留的女人。

直到她回眸,素净的脸庞变成锣鼓喧天上演在我心头为止。

我跟着她,亦步亦趋。

这世上总有这样一种女人,让你感到无论以什么方式接近都是亵渎。惟有如此,默默跟着,才不至冒失。

她回头看我,面庞似有笑意。而后在一座红瓦白墙的小屋边上,停下来,我目送她进屋。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家。

这是平生第一次,我想有个家。

人们都说,人到一定年纪就会想停下漂泊,放下执着,于烟火市井里寻个家,可我觉得不然,这与年龄无关,却与瞬间的怦然心动有关。

因为一个人,想要有个家。而家里装着的,必须还是那个人。

我在小屋边上租了一间房,对门的窗户刚好可以看见她。

这是我做过最疯狂的事情。

为了长居我办了假的身份证,在码头上给人卖力气,我每天清晨用人力板车卸下货船上装着的煤气,送往各家。到她家时心跳就会加速,深呼吸敲门,等她来开,脚步踏在地板上发出咚咚声。

她家是典型欧式风格建筑,木质门框堆着厚重的时光感,她在阳台上种万年青、美人蕉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植物,还有粉红扶桑,开得正旺,占了整整一平方米的地方。

每次我来,她都给我沏茶,青绿的茶汤会发出兰花香味,她说这是当地人常喝的铁观音,解渴消暑最好不过,我端起来慢慢啜,尽量延长这同她相处的时光,她则微笑看我,或端详窗外,很少交谈。唯一一次她问起了我的过去,她说,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几乎惊慌失措。

因为那是我的劫难。

过去。

那天晚上她送了我一幅肖像,炭笔速写,她把肖像钩在晾衣架上伸到我窗边,调皮得像学生时代的女学生,我接过肖像,上面画的是我,眼角有皱纹,眸子暗淡,嘴唇起皮。肖像底下还写着一行字:你该高兴一点。我放下画,径直去敲她的门。她站在门前早有预料,晚风吹过,青丝浮动。

她说,我给你煮一壶咖啡吧。

这是第一个要在深夜里给我煮咖啡的女人,至少现在回想起来,那吱吱哑哑的磨豆声有点像梵文唱出的经,我当时就坐在她对面,她从橱子里掏出一把豆,交到我手上,她说,这种咖啡豆味道很苦,只有细细磨碎才会好喝。我便认真地把咖啡豆倒进手摇研磨机里,转着金属把柄,像虔诚的教徒,磨好后交给她,让她放进烧开的锡壶,瞬间飘香。这才想起,还没问过她叫什么名字。

于是,我问,你叫什么?她指着阳台上的扶桑说,我叫扶桑。我好奇怎么会有人叫这样的名字。和花一样?她点头,我不信,她执拗的强调,她就是叫扶桑。而后她问,那你叫什么,我支吾着,强子。

她摇头,肯定不是真名。

那晚,我们用酒杯饮咖啡,喊着cheers,杯子碰在一起,乒乒乓乓的声音如同青春破碎。我们像认识多年的朋友,携手长谈,伊拉克,转基因,落魄诗人,民谣歌手,唯一不提的却是自己。

南国的夜,明月卷云星繁点点。我忽然有一种想永恒待下去的念头。我望着她说,如果一直这样好不好?她亦点头。

然后,我困了,她拉我躺在她腿边,手指捋过我的发,说要给我讲一个睡前故事!

我嗅着她咖啡香味的鼻息,闭上眼。像一个男童。

她讲,从前……

那晚我的泪水落得尽透,她却一直吻我的额,唇齿间溢满温暖。我忽然意识到在烟火市井里寻一个家也许并不是我的命。我还得离开,只是,不再选择逃亡。

正如她的故事所说,不能放下的东西,背起来也是好的。我要回家。

在走之前,我最后一次以沉如大地的姿态,逛了一遍小岛,看她外表的喧嚣和骨子里的宁静。我坐在沙滩上,目睹太阳升起,落下,潮汐变动,游人来往。我对着初遇她的那块礁石,按快门,而后大步流星背起行囊,去找她告别,我想告诉她,我不堪的过往,告诉她她素净的脸庞,在我心中留下的震动。还要和她拥抱,微笑,说再见。

我一步一步像朝圣者一样来到她家门口,用手拍着她家的木质门框。等她脚步咚咚传来。然而良久,却死寂一般,无人应答,我这才注意到,她的房子以一种奇怪的空旷存在着,万年青,美人蕉,甚至那株硕大的粉红扶桑通通不见了,只剩昨晚咖啡的味道。她消失得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我喊她名字,邻居却告诉我,她清晨的时候跟着一辆木板车走了,也许搬到了岛上的其它地方,也许离开了这座小岛,没有人知道。我轻轻叹一口气。对着空空的房子说再见。

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

那之后我一路北上,仆仆风尘。

我的母亲得知她逃亡在外两年的儿子要回家早已站在门口等候,老泪纵横于沟壑的脸庞上,望穿秋水,她受了一辈子苦,老了老了却不得不经受儿子锒铛入狱,我打残了那个令她受了一辈子苦的男人。母亲给我煮一碗面条,吃罢,陪我去公安局。

拘留,审判,入狱,七年徒刑,她嘱咐我好好改造。我几乎哽咽地趴在她怀里,她摩挲我的脸,粗糙如同男子。她是隐忍的,从某个角度看像我的扶桑,那个除了母亲令我思念最多的女人。

那个匆匆来,匆匆走,深夜迎我进门,只为给我煮一壶咖啡,讲一个故事的女人。

我就这样在高墙里住了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女人的来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

一个被过往纠缠得很痛苦的旅人跑去问布袋和尚他该怎么办?布袋和尚想了想把背后的布袋放在地上对他说,你可以这样。或者,他又捡起地上的布袋,背在肩上,你也可以这样。

然后,布袋和尚摇摇头,他把布袋放下去,背起来,放下去,背起来,对那个人说,你不能这样……

我的眸子再次湿润,因为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南方的小岛上听到的故事,讲故事的女人叫扶桑,她告诉我,不能逃避的东西,背起来也是好的。于是我离开她,到高墙里赎我的罪。这封信的署名是朱槿,扶桑的另一种叫法。她说:放不下的东西,背起来也是好的,她终于相信,有一种感情,在历经沧桑之后,能不顾一切并安于颠沛甚至平淡。她要来找我。

扶桑花的花语是新鲜的恋情和微妙的美。

母亲说等我出狱了,给她娶个贤良的媳妇儿,生一个胖胖的娃娃。就是她此生最大的福。

第四篇:解药纪实故事

天亮了,孩子的爸爸还没有回来。

桃桃的妈妈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也充满了恐怖。

三天了,整整三天了。桃桃走失已经三天了。而出去寻找桃桃的爸爸还没有回来。非但没回来,连一个电话也没有。

桃桃的妈妈就这样一天到晚地一个人心惊肉跳地等待着,煎熬着。她不相信桃桃会失踪,更不相信孩子她爸也会就此无影无踪。

婆婆又来了。来了的婆婆瞪着充满血色的眼睛向她询问着桃桃找到没有。

“还没有,桃桃她爸也没来个信儿”话说得有气无力的。

婆婆可怜地看着媳妇,再也找不出任何安慰的话来,只是不停地叹气。

手机响了。是桃桃爸爸的电话。她的心狂跳着,一时不知所措。

婆婆也张慌地看着那骤然响起的手机。

“是、、、是桃桃、、、她爸的电话!”媳妇好好象清醒过来了,一下子向着那部响个不停的手机扑了过去。

“桃桃,桃桃,是妈妈”她冲着那边叫喊着,声音显得有些失真。

“是我,桃桃妈,怕你惦记,告诉你一声桃桃有一点线索了。你别着急。咱们的桃桃会找到了”手机里传来了桃桃爸爸那有些精疲力尽的声音。

“在哪里?在哪里?你快说,快说啊!”桃桃的妈妈急促而激动地向着手机里边叫喊着。

婆婆不等媳妇说完,就一把从媳妇手中抢过了手机:“儿子,你说什么?桃桃,桃桃找到没有啊?”

“妈,您别着急,听我说,桃桃已经有了点线索了。”儿子的话尽管是嘶哑的,模糊的。可是,妈妈却听得一清二楚的。

她一把拉住儿媳妇的手,狂喜地说道:“你听到没有,听到没有。桃桃就要找到啦!”

桃桃妈一把抱住了婆婆,放声大哭起来。

手机挂断了。

桃桃的妈妈和婆婆忽然象丢失了什么似的,在屋子里面乱转着。

整整一个上午,桃桃的妈妈和婆婆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度过了。

天将傍晚的时候,桃桃的妈妈被外面的汽车声惊动了。她和婆婆一下子推开了房门。

一辆警车停在了院子里。桃桃妈怔怔地立在寒风里。婆婆也小心翼翼地往前移动着脚步。她们害怕,害怕车子里面没有桃桃。

警车的门开了,桃桃的爸爸抱着桃桃走下了车。接着是几名警察也走了出来。

桃桃妈妈在见到桃桃有那一瞬间,哭喊着向孩子走去,在离桃桃不到两步的地方晕倒了。

婆婆也在一声哭叫后倒下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投入了对晕倒下去的人的呼唤和抢救之中。

婆婆很快地清醒过来。可是,任凭大家用尽了各种方法,桃桃的妈妈就是牙关紧闭,怎么也呼唤不醒。

人越聚越多了。大家七手八脚地将桃桃妈妈抬进了屋子里,又是拍打胸口,又是狠狠地捏人中。大约折腾了两个时辰,人还是没有醒来。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人群里忽然响起了桃桃的哭声。

桃桃边哭边向妈妈走去。

说来也怪,还没等桃桃走近,桃桃的妈妈忽然睁大眼睛。

“孩子,我的桃桃!”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警车开走了,留下了被找到了桃桃,也留下了一付医治桃桃家人的解药。

第五篇:陪伴纪实故事

桐花的手机响了。

“喂,你好!你是张桐花同志,对吗?”

桐花说:“是我,你是哪位?”

“我是乐康敬老院的院长,我姓陈。我们院里的李奶奶是位孤寡老人。她老人家挺可怜的,是四川人。听说你也是四川人,我们想招聘你来照顾李奶奶,不知你能不能来应聘。”

桐花很好奇,她在这座城市里无亲无故,刚来这座城市没几天,这家敬老院为什么会知道她是四川人呢?在她的一再追问下,陈院长才在电话里告诉她:原来,陈院长是在本市一家人才中介公司里的待业人员档案中发现桐花是四川人的。李奶奶因为有糖尿病,眼睛看东西不是很清楚,脑子也一阵清楚一阵糊涂的。老人在意识清醒时,常说她在老家四川有个女儿。老人家说要是能在临咽气之前见上女儿一面,这一辈子就死而无憾了。当初李奶奶来敬老院时一再说是没儿没女的,大伙猜测李奶奶可能是在身体越来越差的情况下思维有些混乱,开始想念家乡。陈院长看李奶奶可怜,就想了个办法,到各家人才中介公司去打听。桐花就被一家中介公司推荐给了陈院长。陈院长在电话上一再劝说桐花来照顾李奶奶。陈院长说工资待遇各方面都好商量。桐花说:“可我现在不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工作了啊……”

听桐花的口气有些犹豫,陈院长在电话里有些沉不住气了,说:“桐花,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看在李奶奶无儿无女的份上,就来干一些日子吧。看样子李奶奶也没有多少日子了,要是李奶奶哪一天真不行了,你不想干可以随时走……”

桐花一边在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前排队,一边在电话里听陈院长说李奶奶的事情,当桐花听到陈院长焦急的口气时,有些被感动,觉得陈院长是个热心肠的女人。当她已经排到了售票窗口时,桐花做了个连她自己都没想到的举动:她把伸向窗口的手又缩了回来,她不想买回老家四川的火车票了,她要去陪和她素不相识的李奶奶。

桐花来到敬老院,见到了陈院长。陈院长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桐花,真的是委屈你了,以后你喊李奶奶妈妈好吗?”桐花说:“我母亲病故好多年了,再喊别人妈我怕是不习惯……”哪知热心肠的陈院长没等桐花把话说完,就牵着她的手来到李奶奶的床前。陈院长轻轻附在李奶奶的耳边说:“李奶奶,你女儿来了,她看你来了!以后你女儿就不走了,天天在这伺候你,好吗?”

桐花的手被陈院长用力攥了一下。桐花知道这是陈院长让她赶紧喊一声妈妈。桐花无论如何喊不出来,把脸都涨红了,只好用四川话说:“以后我会好好伺候你老人家的。”

也许是听到了久违的乡音,也许是做梦也不会想到天上忽然掉下个亲生女儿,李奶奶很是激动:“妞妞,我的妞妞来了!”

李奶奶临咽气的时候,说:“妞妞在七个月大的时候就夭折了。我把桐花当作妞妞,只是被你们的热心肠感动,不想扫大伙儿的兴……”这时,桐花忽然把脸附在李奶奶的耳边,大声喊着:“妈妈,我是妞妞!”桐花从手腕上撸下一只玉镯,然后又从李奶奶的枕下摸出了另一只玉镯,天啊,两只玉镯一模一样!

原来,当年桐花因身体不好,丈夫骗她说女儿夭折了。女儿被抱走时,丈夫把一只玉镯放在包桐花的小棉被里。多年前,桐花的养父在快不行的时候,才把桐花的身世说了出来,并把这只玉镯交给了桐花。当时养父告诉她:“我也不知道你的亲生母亲是谁,但人家当时把你送给我的时候,说你的母亲也拿着和这只一模一样的玉镯。”

料理完李奶奶的后事,桐花就神密失踪了。她给陈院长和大伙留下一封信。信中说,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是养父把我抚养成人的,直到养父快不行时才告诉我身世之谜,说母亲就在这座城市。我只身来到这座城市,想先做保姆工作,再慢慢找母亲。那天我查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我想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去接受化疗,却又接到陈院长的电话,我是在帮老人折洗枕套时,无意间发现那只玉镯的。我本想当时就告诉老人,但又怕老人一时经不起刺激。我没想到的是在帮别人的同时,却无意间帮了自己。信最后说,我离过一次婚,一直也没生过孩子。我很担心自己身体会撑不到母女相认的那天,只好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尽管我的身体很糟,但找到母亲的快乐一直让我强撑着。我没想到竟能撑了五十四天。我决定把个人大半生所积蓄的存款转到敬老院的账户上来。我们母女俩都感谢大伙儿,感谢好人……

看完信,陈院长说认识一个作家,想把这事说给作家,最好写成小说。不知现在这事写成小说了没有。

下载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哥本哈根的警笛声纪实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迷途纪实故事

    他说:“我给你整个范冰冰的眼睛,她的眼睛狐而媚,再给你隆个张曼玉的鼻子。这样,你就变成一个标准的美人了” 青春岁月里,有欢笑,有叛逆,有无限怀念的纯真,也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时间......

    苜蓿纪实故事

    即使有公务员身份,乡镇工作也必要当“万金油”。不管财政所土地所司法所,也不管经管站农技站文化站,从来不是专职专用。乡长说,都强调部门工作,中心工作谁做呢?所以每个人都有包村......

    唐三彩纪实故事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1壶油、2袋面、300元......

    抠门纪实故事

    抠门大多数是犯给别人的,不过也有一部分人,爱在自己身上犯抠门,不是没钱,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明朝成化初年,学士陈缉熙在老家盖了一豪宅,雕梁画栋,宛如图画。房子盖好了,他进京当......

    小学 家访纪实故事

    家访纪实故事 丰谷小学 胡昱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

    小学_家访纪实故事

    家访纪实故事 良河西学校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

    足疗纪实故事

    汪红足疗室终于开张营业了。令汪红想不到的是出现在她面前的第一位顾客竟然是她的前夫小K。这次意外的相逢令两个人多少有些尴尬。汪红不想让对方太难堪,就顺手递给小K一张名......

    替身的纪实故事

    影视明星蝈蝈从三十六层高楼跳了下去……他听到消息后猛地跳了起来,身子震了震,又颓然瘫进沙发,手里的镜子落到大理石桌面上,碎成无数闪光的鳞片。影视城扩建,他推了一车水泥沙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