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鸾七绝杂文随笔
凡间一直流传着一则传说。相传在南荒极其偏僻之处突兀的耸立着座宫殿。宫殿的正门处有块牌匾,匾上有字“南融宫”。
南融宫内住着一名女子,此女子名唤乐颜。有人知道她便是上古父神母神的长女,真身乃是一只苍鸾。众神皆知这位上神向来不喜热闹,孤身在这南融宫早已记不清多少年了。
传闻神就神在都说乐颜身边有个上古灵兽名唤三尾。此灵兽常以人七情六欲为食。
何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这人世间大都苦楚皆源于这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假使沾染这其中一项若是不得善了便叫人痛不欲生。
这种痛虽不敌肌肤之痛,却是叫人失了心智厌倦红尘往事故而厌世。是以无限放大七情六欲心下里再无其他,受的是这焚心之苦。
遂有了这南融宫。南融宫做的是便是叫人了却七情六欲的营生。
既是营生,如何买卖?
来者若是心怀诚意想要做这桩生意,便会有掌路人白烨领其进入这南融宫,而后与南融宫宫主乐颜定下一段协议这买卖方才正式开始。交易一旦进行便于回旋的余地。
而来着须用自己心头之物来交换,方可剔除自己不想拥有的那一情绪。若是以为随便一物方能以次充好,那可就太小瞧乐颜了!虽说这乐颜长期与九重天隔绝但毕竟身为父神母神的长女,那神力自然不容小觑。
当然这也都是些民间饭后闲谈罢了。至于是否有人见到过谁也说不清,传言的真假也无人知晓。不过啊,去偏僻南荒寻这南融宫的人倒也门庭若市。毕竟心诚所致,金石为开。
关于这南融宫具体的大约只有本人知无不晓了。旁人自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即使有人到了南融宫包括自己也是不知晓的。
有关这段故事啊约莫只能从本人身上探知了。
未完待续
第二篇:七绝随笔
一
又是清明柳絮飞,捎封锦信意同归。
迢迢彼岸花香郁,朵朵雍姿前辈辉。
二
千古骚风话仲春,一行燕字写情真。
畦间劳作禾苗壮,月下花前执手人。
三
银汉飞来会杜鹃,松根破壁啸苍天。
溪云叠嶂无穷碧,一目豪情举步巅。
四
怎忍桃花落雨归,更怜芍药惜蔷薇。
蜂儿采蜜蝶儿舞,醉卧丛中魂梦飞。
五
才赏皑皑白雪净,又思翠翠柳帘新。
洞察四季风光秀,一世人生一世春。
六
江涌滔滔天际流,山书脉脉任仙游。
如风敢往八方去,画里藏春草近秋。
七
半醉诗翁放纸鸢,云霄比翼竞成仙。
阙中太白谦恭诺,桂酒皆沽对一联。
第三篇:孤独得只剩下自己杂文随笔
忽然觉得人生好短好短,没有任何的回忆,仿佛一切都是他人的,我什么也没有,在这个世界里,孤独的只剩下自己了。
在简书中断断续续的也游历了半年之久,大大小小也写了将近10000字左右,也有一些读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至少也有那么一两个关注的人。
我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文字情有独钟,有人曾说:“因为写文章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可以让人觉得你自身充满着文艺的气息。”
或许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吧,可慢慢的我明白了,我喜欢的并不是所谓的文字,更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我发现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才会有那仅存的安全感。
每个人做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相互交集着,不论是否熟悉的,陌生的,我们都能侃侃而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熟悉的,陌生的,各色各样的人群,有的浅谈辄止,而有的深处自然,也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敷衍。
我的周围不缺乏人群的流动,很多很多,但大多数都是负能量的行走体,而我是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个体,每天的负能量满满的,加上周围的人群中所带的负能量,你的生活区也充满着满满负能量,没有任何的色彩的印记。
各色各样的人群中,形形色色哪一个才是你呢?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我们只属于那个不在人间烟火沉沦的智者。
第四篇:七绝闲情随笔
听雨
珠帘弄雨点诗痕,淡墨幽香昨日春。
落尽荼蘼新曲里,随风清浅梦中人。
品茶
几缕清闲几缕香,禅心不共落花殇。
茗霞犹解诗家语,乐引丹青入画堂。
听琴
一帘明月晚风柔,闲落庭花竹苑幽。
司马琴音如复再,文君可会小窗偷。
吟诗
翻吟旧墨笑荒唐,何解情钟一缕香。
笔底春秋来又去,诗风留得几多行。
赏花
黄昏雨后月朦胧,向晚花摇细细风。
莫道春红方最美,心香四季小窗蓬。
观棋
烽火辽源几个春,枭雄争霸一方神。
楚河难敌刘邦箭,汉界无擒项羽身。
遥忆
清风夏日忆曾经,一段童真梦里呈。
淘气池边枝竹扑,花尖那对玉蜻蜓。
第五篇:昙鸾的足迹杂文随笔
大自然的怀抱里留下了无数历史的踪迹,让后人追寻不尽。去年偶然游了次净土宗祖庭山西玄中寺,为昙鸾烧掉陶弘景所授十卷长寿仙经《众憔仪》的故事所吸引,今年决定再去寻觅一下他的足迹。
纵观昙鸾一生,似乎与泰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唐朝道宣的《继高僧传》、迦才的《净土论》上看:昙鸾的出生地一说在代县;一说在文水。两位作者是同时代较知情的僧人,且离昙鸾的时代也不算太远,古人又很重视人物属于何方人氏,应该不致有如此差异。在寻访他曾经结草为庵过的五台山金刚窟、和佛光寺的路上,我推测当时他家里一定事发生了什么变故,而从一地迁到了另一地。但一个才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突然决心出家为僧了,是耳濡目染所致?还是**年代“高门”里另有的缘故?就很费人猜想。
出家后的昙鸾一心扑在钻研各种典藉上,为的是寻找实现存在价值的途径。但长期的脑力劳动时他在体力上出了问题,在为《大集经》写注解时,气疾发作,只得停笔寻医,有意思的是:他去的地方是文水县,当时得泰陵故城。即汉、晋的大陵县(现在文水县北的武陵村)。一到城东门病就好了,这显然与他跋涉的运动有关;同时注解难解的《大集经》时,也许他已经怀疑道注解本身的意义,从而引起精神上的忧虑,我想:这些都是导致他过敏性气管发病的原因。如果对他出生在文水的推测不错的话,那么现在他回到了自小适应的环境,所以病也痊愈了。
这场病以及他51岁的年龄,使他感受到短促而脆弱的生命难以支撑自己完成为脱离轮回而努力的心愿。于是他凭着自己已有的成就,千里迢迢到南北对立的梁朝,不仅折服了博学的梁武帝,还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陶弘景亲授的“长命仙经”。然而他与菩提流支见面时,对方对“仙经”竟如此不屑一顾!就这样“仙经”被昙鸾付之一炬了。因为他已经悟到人生的意义不在长寿,而在于精神的永生,要抱定一种有利社会、人类的基本信念,不为任何恶劣的环境所动摇。1942年日本净土宗高僧常盘大定,继26年前发现祖庭玄中寺之后,在抗战的殊死战斗年代,率领道众来祖庭参拜,反对那场战争,大概也是基于这种信念。
北魏孝静帝非常敬重他,称他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日本“真宗三国七祖”为:印度龙树、世亲;中国昙鸾、道绰、善导;日本源信、源空。亲鸾是源空的弟子,所以他在赞昙鸾时,必然要提到了并州大岩寺。很多学者认为:“晋祠十六景”的“大寺菏风”在晋祠东二里许,很可能就是“并州大寺”所在地。从晋祠东沿开化沟进入蒙山腹地,在寺底村找到了大岩寺的下寺开化寺的砖构连理双塔,就可以向东北远眺到村民称之为“大肚岩”的寺庙遗址,正好与“并州大寺”的方向大致相同,而所谓“并州大寺”也不可能没有一个正式的寺名,那么“大岩寺”无疑就是并州大寺了,山腰的大佛也与其特征相符。
昙鸾晚年居玄中寺,并常去介山之阴聚众清修,玄中寺离那里也不算太远,有他传道的“鸾公岩”。还有一座来历不明的“昙鸾和尚墓”,因为有明确记载:他入灭于平遥山寺,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平遥城迁址过,平遥山寺当为今文水县,位于玄中寺“鸾公岩”的中途,应为他经常活动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现在仅存残塔的“梵安寺”前身。有意思的是:今武陵村的“泰陵”,既是他生病时要去的地方;又是他死后的葬地。于他有着特殊的感情联系。村西的文倚村,方立天主编的《昙鸾法师传》说:原名“文峪村”,和以前的文谷水一样,现在也被称为了“文峪河”,那里元代还有“圣寿院”,也许就是他入灭后敕建的“汾西泰陵胜地灵庙”的“文谷”了。从近人罗振玉所藏北齐天宝五年的拓本《敬造太子像铭》中所记名字有:“比丘僧昙鸾”计算,他入灭时已过八十高龄了。“昙鸾和尚墓”可能是另一位昙鸾的墓,也可能使后人将它迁葬于此。
昙鸾把净土思想从寓宗的地位中分枝出来,开创了独立的净土宗,提出了贤愚易修的“易行道”,也就是在自己的心中,要保持一方净土,而不是把达尔文生物学的适者生存,运用到社会的一切方面来。这种“易行道”到了无知者手里,虽然不免浅薄,也容易被利用成组织群众的工具,但面对“浊世”,主张保持一种正直做人的基本信念,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者一味的被环境的压力牵着鼻子走。只要这种精神不灭,或者就可以说是无量寿了。我想:其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