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有所不争的美文摘抄
隋朝初年,大将韩擒虎、贺若弼各自率军灭陈。韩擒虎攻城并活捉陈后主后,贺若弼才迟迟赶到。隋文帝论功行赏时,贺若弼为分一杯羹,大言不惭地说:“我攻破敌人的精锐部队,俘虏敌军勇将。平定陈国。韩擒虎只巡边界,几乎没有与敌军交锋。功劳怎么能与我比!”韩擒虎神情自若,既不揭穿他人的谎话,对自己捉住陈后主之事,也只字不提。隋文帝不为所惑,最终查清事实,当着百官的面给韩擒虎加官晋爵,贺若弼感到羞愧不已。
面对贺若弼不顾一切的争功,韩擒虎没有拍案而起。而是隐忍大度,不计一时荣辱,因为他理解对方的处境和要强的性格,如果当场道出事实,争出个所以然,只会让对方难堪。事实胜于雄辩,既然事实上已经功过他人,自己又何必再相争?韩擒虎的让步,非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赢得了他人的钦佩。看来,君子有所不争:当别人还在为眼前得失而斤斤计较时,让他一步,是一种谦恭的君子风范,是一种自我克制的美德。
被誉为“华尔街神童”的胡立阳,30多岁时与华裔同事艾吉一起列为美林证券硅谷分公司总经理的候选人。经过几个月考量,公司最终锁定胡立阳。艾吉很不服气:“凭什么是你!你的条件资历比我好?说实话,我还找了不少人帮我推荐呢,不过听说你什么关系也没找。”胡立阳答:“我什么也没有做。硅谷的电子大亨们大多是你的客户,其实你的条件比我更适合这个位置,既然我不是最适合的,看你又这么拼命,那我就安静对待,让最合适的人胜出。这样也避免了因为你我互相争胜而伤害情谊,甚至两败俱伤。”艾吉心头一震,对胡立阳充满敬佩。
对于好职位,许多职场人恨不得削尖脑袋挤上去,甚至四处拉关系走后门。胡立阳的选择是不争,这一基于对公司、竞争者和自身有着清醒认识而作出的决定,既成全了别人,积累了人脉,也赢得了别人的敬重,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好机会。让步不一定吃亏,其结果收获的比别人更多。因为人生需要的不是争得眼前利益,而是在学识、德行和能力上竞争,使生命的长河真正有所作为。
君子不争,还体现在敢于担当,善于从长远着想。被媒体称为“最慷慨老板”的澳大利亚贝内特电器创办人埃利,是个眼光长远的人。一次,由于业务员疏忽,在摄像机目录宣传册上错把219澳元的价格标成了99澳元,这个亏本价很快就传开了,顾客在专卖店排起了长队,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公司必定会遭受巨大损失。有人向埃利建议立即到报纸上登广告,说明目录印制的错误,并公布准确的价格。然而埃利拒绝了:“错在我们,不在顾客,与顾客争利是不明智的,这是我们犯错的代价。”媒体竞相报道这一事件。埃利的举动让人惊讶而信服,客户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机会。
都说生意场上无商不奸,埃利却不是这样。秉持着不争的理念,宁愿自己吃亏,似乎不够精明,但他清楚,钱财不是最重要的,诚信和声誉才是第一位。不争,公司虽然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却因此获得了更广的知名度和更多的人心,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两千多年前,老子劝诫世人:“与人无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之争。”我们在修身处世时,秉承不争哲学,保持隐忍大度的态度和谦恭礼让的品德,这样的人,一定是个有大家风范的人,一定是生活中的君子,也一定能够真正成就自己。
第二篇:君子无怨美文摘抄
孔子教诲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劳而不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君子当无怨,古今中外的贤人能士是很重视做到这一点的。
韩愈与柳宗元同朝为官,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成了好友。韩愈写了《师说》一文,遭到当时传统势力的嘲讽与打击,而柳宗元却对此文大加赞赏。后来,柳宗元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韩愈却反对此次改革,成了柳宗元的政敌。此次改革因触犯了专权的宦官利益而失败,柳宗元被流放到现属湖南的永州。此间,韩愈在朝管修史工作,他怕修史得罪皇帝与权贵,不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柳宗元写信给韩愈,指责他不该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信中不乏对韩愈的讥讽之语。多年后,柳宗元病死在柳州。
因政见不同,韩愈与柳宗元分道扬镳,但韩愈却始终把柳宗元作好友相待。柳宗元死后,噩耗传来,韩愈悲恸不已,并主动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高尚人品与高风亮节,肯定了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韩愈始终不怨恨柳宗元,始终以好友相待,他所撰的《柳宗元墓志铭》本可借机贬抑一下柳宗元,他却写得光彩照人,实事求是,不失公允,韩愈真的不失君子风范。韩愈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还在于他的“君子不怨”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出版,书中的人物脍炙人口,后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话剧等。杨沫塑造的以张中行为原型的余永泽,虚构了张中行所没有的毛病,丑化与矮化了张中行,让张中行戴上了落后分子的帽子,在单位灰头土脸的,受人讥讽。有好心人劝他写文章,为自己辩解一下。但张中行不同意这样做。他说:“人家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呢?就是把余永泽的名字改成张中行,那也是小说,我也不会出面解释与抗议。”
“文革”期间,有人找张中行写杨沫的材料,希望他能多多揭露杨沫的“罪行”。可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后,十分惊讶,于是她写信给张中行,由衷地表示感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中行与杨沫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夫妻,后来好合好散了。杨沫利用小说创作,对张中行进行丑化,张中行不加辩驳,反而在杨沫遭难时,主动地为杨沫说好话。张中行如此大度、豁达,真的是令人仰慕的君子。张中行的“君子无怨”,后来在学界赢得了崇高声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后,他都带上父母为他准备的盒饭到学校。当时正是“二战”后,不少家庭都处在连吃饭都困难的时期。因此,不少上学的孩子带不了盒饭,只好饿着肚子。有一天,一个孩子趁上体育课时偷偷溜进教室,把潘基文带的盒饭狼吞虎咽地吃了。他正吃着的时候,被班主任郑莲进老师发现了。郑老师很生气,她想:“这个孩子肯定是饿极了,可再怎么着也不能这样做啊!”于是,她质问道:“这盒饭是你的吗?”正在这时,潘基文进来了,看到老师正在批评那个学生,便转过身来对老师说:“是这样的,老师,盒饭是我让他吃的。”老师气消了,那个学生也不再尴尬。潘基文看到同学吃了自己盒饭,不仅毫无半点怨言,而且主动为同学打圆场,真的有“君子不怨”的气度!“宽则得众”,潘基文日后能走上联合国的领导岗位,是跟他从小就涵养“君子无怨”的高尚气质分不开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做人应当“放眼量”,应当任劳任怨。君子无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它,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利于自己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篇:一盘熏肉识君子美文摘抄
胡雪岩早些时候听到了一些关于左宗棠的负面传闻,对左宗棠有成见。一次,胡雪岩因事拜访左宗棠。吃饭的时候,胡雪岩发现左宗棠身为朝廷一品大员,生活却非常俭朴。
此时,饭桌上一道湖南的熏肉引起了胡雪岩的注意。胡雪岩吃了一块后,发现肉略有变质,难以下咽。精明的左宗棠发现了这一细节,对胡雪岩说:“这肉是我在湖南的夫人托人捎过来的,只因路上时间长了点,有点变味,因是夫人所送,所以舍不得丢。”
胡雪岩明白过来,以前就听说左宗棠早年科举不利,受人白眼,一穷如洗,幸得名门出身的夫人看中。左宗棠对妻子也是敬爱有加,从这盘变了质的熏肉就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念恩情的人。
离开左宗棠的大营后,胡雪岩清点了二万两银票,又立刻派人从洋人那里购得一万石粮食,准备一并捐给左宗棠做军饷。身边的人悄悄地跟胡雪岩说:“您为什么一定要捐这么多钱粮给他呢?”胡雪岩胸有成竹地一笑,说:“此君子不交,我交何人?”后来,两人消除误会,成为知己。
与人结交,看重品行。道听途说的未必可信,亲自观察到的小细节才真实可靠。
第四篇:不争每一分钟美文摘抄
一个管理专家对听众提出一个问题:一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答案自然是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比如一分钟可以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看5~10个精彩的广告短片,跑400米,做20多个仰卧起坐等等。
鼓励人们在一分钟内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节约每一分钟,自然是件好事。但这一表面上看似积极的问题和答案,实际上掩盖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大家产生一种急促感,一心想着尽可能多做些事情,却不再有从容的心态去做事情,尤其是不再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一辈子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并不在于争得每一分钟,而在于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涵有多丰富。
曾经有一个人,因为偶然在地上捡到了一枚金币,从此每天都低头寻找,一辈子过去了,他捡到了几千枚钱币,几万颗钉子,还有数不清的钮扣。等到他老去的时候,背驼了,眼花了,想直起腰来看一看远方的风景都不可能了。
很多人对待时间也像这个人一样,争取了每一分钟的忙碌,却错过了一生的风景。
第五篇:有所敬畏美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
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菅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