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美文
每个地方都有小人,通常,小人做人处事不太厚道,常以不良手段达成目的。人一生只有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君子做事情讲究道义,小人做事情没讲究,只追求势利;君子凡事爱讲正理,小人满嘴的胡言歪理;君子做人做事言行一致,小人总是阳奉阴违;君子都对自己要求极高,小人一心只想暗算别人;君子一生处于明处,小人总在暗处徘徊;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己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作假;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通常,小人做人处事不太厚道,常以不良手段达成目的。与小人相处,稍不谨慎,会吃大亏;学会分辨小人,非常重要。他们言行有以下特色:
01。喜欢造谣生事。
通常是另有阴谋目的,并不单纯以此为乐;有时为了升迁,衬托自己优秀,也不惜丑化對手。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造句,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02。喜欢挑拨离间。
分化同事感情,制造纷争和事端,鹬蚌相争,结果渔翁得利。他们口才好,善于撇清责任;事后扮演和事佬,双面间谍,闽语所谓“双面刀鬼”。
03。喜欢阿谀奉承。
“赞美鼓励”和“奉承拍马”不同,后者舌灿莲花有心机,热情又嘴巴甜,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常伺机打小报告,备受宠爱。
04。喜欢阳奉阴违。
工作方面,言行不一,善于表面功夫,也善于伺机邀功抢功。待人方面,他们是表里不一两面人,有时面前夸你套出你的秘密,背后就损你出卖你。
05。喜欢见风转舵。
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所谓西瓜偎大边。他们利用别人权势以提升自己地位,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不会想亲近,顶多虚与委蛇。
06。喜欢踩着别人肩头。
你种树,他乘凉;利用你替他们开路,成功时,不会报答你;甚至翻脸无情抹杀你;他们占人便宜视为当然,怎会感激?
07。喜欢落井下石。
只要有人或跌倒或失败,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例如,四处渲染那人“罪有应得”云云。他们也是事后诸葛,常说一些幸灾乐祸的风凉话。
08。喜欢找替死鬼。
明明是自己言行有过错,却死不承认,昧着良心硬拗瞎掰,也要找一个冤大头来背黑锅。他们口才犀利又敢发誓,很能误导大家以讹传讹,日久则众口铄金,积非成是。有时真相就此石沉大海,永远被扭曲蒙蔽了。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不止这些,凡是藐视法律,鄙弃道理,刻薄寡情,不遵循伦常道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容易鬼迷心窍的人,通常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又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都是教导子弟看清社会,保护自己。
当你看出谁是小人之后,要懂得如何与小人相处,简单地说:不要得罪小人。
千万不要因为正义感而独自公开揭发。小人从不认为自己奸诈不厚道,他们敏感度高,眼锐如鹰,舌利如剑,你绝对不是对手。
敬而远之,和他们保持距离。
保持平淡的表面关系,千万不要亲密如友,因为小人口蜜腹剑,翻脸无情,让你措手不及,吃不完兜着走。
说话谨慎,客套寒暄即可。
如果你批评或谈别人隐私,绝对变成他们兴风作浪的把柄,或是作为日后报复你的筹码;如果他们批评或谈别人隐私,你要立刻中止,一句都不要听,因为无论如何,他们绝对会嫁祸给你。尤其是他们打电话寒暄聊天,常常顺便帮你录音。这就是小人心态。
不要有利益瓜葛。
他们善于交际搞小圈圈,看起来很热闹很多好处。但是你千万不要靠他们获得利益,因为,他们必定要求加倍回报,你肯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吃些小亏无妨。
因为你不但很难讨回公道,反而结下更大的仇恨;他们褊狭阴狠,跟你没完没了,你更累;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要当作修行功课,使你成长,赢得更多尊敬。
何况,公道在人心,谁愿和小人做朋友呢?
第二篇:作文: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命题作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请以“君子与小人”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题意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题目”的命题作文。前面的材料一般起提示思路的作用,而并非限制作文审题立意的条件。
从材料看,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君子与小人”这种文化现象的“深刻见解”,一共有三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这句话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因为它明确地提出了义和利的区分标准。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社会秩序的道德,若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秩序。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语出《论语·为政》。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这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
上述三个句子,言简意赅,分别从胸襟、行为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对“君子“和”“小人”的特征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警示牌和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材料通过古人的论述将“君子”、“小人”的概念明确化,有助于帮助我们准确立意构思。
其实,我们常用的关于君子小人的俗语也很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强调的是恪守诺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是纯洁淡雅的交友方式;“君子动口不动手”,倡导的是文明的行为方式;“君子固穷”,说的是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了解和掌握这些熟语,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文章的内容。从题目来看,“君子与小人”形式上是一个并列短语,内容上构成对比关系。【思路点拨】
可以写成记叙文。如果记一件事,里面需要有“君子”和“小人”两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同一件事情中各自表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心理,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君子的高尚和小人的卑劣;如果记叙几个片断,应该既有君子的,也有小人的。无论写一件事情还是写几个片断,都要力求再现逼真的现场情景,写出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
可以写成散文,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灵活选择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方式,围绕主题行文。写散文要注意安排好结构,让考官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能迅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可以写成议论文,须先确立一个论点,或阐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或赞颂君子高尚的品德和言行,抨击小人卑劣无耻的行径,或倡导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等等。注意不要面面俱到,应该集中一点谈深刻,说透彻。例如为什么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怎样才能做君子不做小人? 无论写成什么文体,都一定要将君子和小人对比着写,任意遗漏其中一个,都会造成偏题,评分的时候内容项只能算作“基本符合题意”。
可以写历史人物。例如岳飞和秦桧,和坤和纪晓岚,李白和高力士,谭嗣同和袁世凯等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虽然君子常常为小人所害,但君子总是流芳千古,小人总是遗臭万年。
可以写现实生活。生活中,有一些人看似君子,实乃是小人;有些人看似粗俗,实际上是正人君子。朋友中的君子,他不但能和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还会雪中送炭;朋友中的小人,他善于吹捧逢迎,见风使舵,当你有了苦难的时候,却对你落井下石。更可恶的是“伪君子”,他们更具有欺骗性,最能迷惑人,最易使人上当受骗。如果说真小人是明枪,那伪君子就是暗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考场佳作1】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同样是人,只因为做人的标准不同,他们的人格才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一
拥有一副“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和肥头大耳的和珅,前者往往被视为君子的典范,而后者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佞小人。二者同朝为臣,志趣却大不相同,纪晓岚喜爱结交贤臣雅士,疾恶如仇,不贪图钱财,闲暇之时便将自已的经历写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酷爱吟诗作对,关于此类逸闻趣事民间多有流传;而和珅却工于权术,结党营私,媚上欺下,两面三刀,在皇帝面前装出一副忠实奴才相,对待下属却作威作福,每到一地便搜刮民脂民膏,致使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便富可敌国。终究恶有恶报,嘉庆皇帝一即位,便将他革职抄家。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志趣和修养不同,进而导致思想行为迥异。
二
历史上有两位常被人提及的君王——齐威王和周厉王。齐威王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广开言路,并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而周厉王极力打压对其政令有异议的人,使国人行于路皆不敢言,最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国人赶下了台。
齐威王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被当作虚怀若谷、勇于纳谏的君子,终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而周厉王不善于纳谏,被看成一个小肚鸡肠、一意孤行的小人,最终只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胸襟不同,进而导致对待批评的态度迥异。
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振兴楚王室、振兴楚国为己任,“忽奔走以先后”,时常哀叹“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但以子兰、郑袖为首的拉帮结派的小人只顾贪图享乐,处处谋取私利,正直的屈原无法容忍这种危害国家的小人行径,屡次上书规劝昏庸的楚王不要亲近奸佞小人。正人君子的行为为小人所不容,他受到小人诋毁,遭到楚王的猜忌和疏远,无奈的他“指九天以为正”,但偌大的楚国朝堂还是容不下他,他只好带着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君子的风范自沉汩罗„„楚人怀念他,历史记住了他,而一时得志的小人终尝亡国之苦果,落得千古骂名。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国家的责任感不同,进而导致利国害国的不同结果。人们都希望亲君子,远小人,但如何识别君子与小人?综上所述,君子与小人,他们的志趣和修养不同,对待批评的胸襟不同,对待国家的责任感不同,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批阅意见】
选取历史长河中纪晓岚和和珅、齐威王和周厉王、屈原和子兰、郑袖等三组人物,叙述他们的事迹,热情讴歌了志趣高雅胸襟宽广忠贞爱国的君子,有力鞭笞了唯利是图小肚鸡肠祸国殃民的小人,切合题意,内容丰富。采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对比鲜明,层次清楚。
第三篇:浅谈君子与小人
浅谈君子与小人
前言
自汉语课改授《论语》之后,的确大大激起我们对汉语的学习。在这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我们该如何做人。正如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人们去学会做人,而在这一方面论语可谓是万众挑一的经典。在论语中孔子往往以君子与小人为依据,来表达他对道德准则的思考。因此持着对君子与小人的浓厚兴趣,我以抄写的《论语》六十句为范围,浅谈我对君子与小人的看法。
正文
我要谈论君子与小人,首先我得明白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根据我现在的理解,我认为君子就是有正气、有道德并行为举止得体,拥有绅士风度的人。而小人则反之,唯利是图,以利益为行事标准,毫无道德。而在古代,对君子与小人的解释与现在并不完全相同。在古代君子被解释为品德高尚,并懂得礼仪的人。而小人则定义为人格卑鄙的人。这是我对君子与小人的简单认识。而在《论语》中,孔子是怎样认识君子与小人的?而孔子又是如何形成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的呢?这就是我所要谈论的内容。
一、孔子是如何认识君子与小人的?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可以从行为中表现出来,做事时只求利益,不顾其他的是小人的行为,而办事时讲道义的则是君子的行为。正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中可以看出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型,小人怀惠。”其大意是:君子总想着道德,小人总想着乡土;君子总想着法制,小人总想着实惠。由此可知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他总以大局为重,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空子,占小便宜,一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背藏着危机。因此君子和小人又可以从思想观念中加以区分,君子带着全局观念,视线长远。而小人则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意识。
第三,君子与小人对待事物的心态也是不同的。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则经常促局忧愁。李里认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君子做事皆合天道故不忧,小人行事皆依私欲故多忧戚”。而于丹则认为:“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 故君子是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事物的,而小人则斤斤计较,忧愁万分。
第四,关于君子之道,孔子认为有三种,一是仁者,二是智者,三是勇者。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智、仁、勇在《中庸》里称为三达德,天下最高的三
种道德就是智、仁、勇。智慧的人能洞察幽微,能够微知著,能够审时度势。所以没有困惑;而仁者能够胸怀天下,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没有忧愁;勇者能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能够无所畏惧。因此孔子认为君子需达到这三达德的境界。
第五,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不但要在行为和言语上得体,还要在思想上经常反省自己。故就有九个问题值得反复思考。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愠、貌似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对于九思,李里在《论语讲义》中写道:看到现象没有看到本质而迷惑了,就要视思明;道听途说而不清楚事理,就要听思聪;相貌温和,要慈悲,给人一种亲切感,这就是色思愠;而没有轻蔑,没有傲慢,这就是貌似恭;而一天到晚的说假话、打妄语。就是不忠诚,所以要言思忠;做事要怀着诚敬之心,就是事思敬;而有了问题,就要去问清楚,不能不懂装懂。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在《论语》自贡为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由此可知孔子对于疑思问的重视程度,而不耻下问也是孔子认为求学、做人的重要方式。这就是疑思问;而在发怒的时候就要想后果,就要理智,这就是忿思难。思是反思的意思。故做君子就得经常反思。
第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孔子认为君子谈话从不越其作为,不会夸大其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并且保证要说到做到,因为“耻
躬之不逮”。所以孔子提倡言语迟钝,做事敏捷。这样君子就有交友之道。否则说话大言不惭,言过其实。不但实行这些话很难,而且人们会对你持怀疑态度而从此不相信你,这样就会沦为小人。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言之而不怍,则为之也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道理。而对于小人的言语,方洲主编的《小人研究》中说小人交际口才好,善于阿谀奉承。我认为正因为小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所以总是说假话。但古今很多例子都表明小人的伎俩可能奏效一时,但不会长久,终有一天就会陷漏出来。并且会输得很惨。故说真话何等重要。所以孔子对君子的言行是以诚信作为重要基础的。而小人则被眼前所迷惑,孔子所说的“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正是此理。故以上所述,是我认为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看法。
二、孔子是如何形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认识?
对于这个问题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这本书中写道: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要求人对人类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就是要持人道主义者的态度,注重人际关系,所以不难得出孔子想以道德的力量,教人们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事,以达到神圣理想中的完美。而这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要一个榜样去表现,君子便成为理想的人选。于丹说: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标准”。因此孔子便以君子的正面性来规范社会,而用小人的反面性来教育求学者。以表达孔子“仁者,爱人”的仁政思想。
结论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我认为君子与小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对待利益的方式。不可否认君子也会求得利益。但君子求取利益时是有道德、有秩序的,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求取利益时,追求和谐。并与其他的利益关系融洽相处,故能长而久之,而小人则不同,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惜打破利益关系链条,尽管有时能够获利,但不能长久。故正确地对待利益就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君子从而能够坦荡荡。而胸怀开阔则能“喻于义”。而君子拥有道义,则能怀德、怀型。才能达到不忧、不惑、不惧。而小人贪图眼前,不顾长远则喻于利。以获利为行为标准,故促局心愁,多忧多虑则长戚戚。所以要做真君子,就得以道德为行事标准,做事坦然,心胸坦荡,以万物包容之心正确对待利益,小人之心则能远矣!
参考书目:
《论语讲义》李里 著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 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著
《小人研究》 方洲 主编
第四篇:小人可以是君子的老师
http:///NewsDetails.aspx?iNewsId=138
小人可以是君子的老师
三人行,达者为师
一个做科长的朋友最近心情很不好,原因是他在竞争市交通局副局长的时候,被某同事用不正当手段挤了下去。朋友是早年从外地调来的,几个月前通过笔试,顺利进入单位副职候选对象考查名单,正在关口,原单位突然有人用匿名信揭发,说他当年在公路招标过程中索贿受贿,且在外面包养情人。有关部门经过调查,证明事情子虚乌有,那位唆使别人写匿名信的同事也受到了严肃处分。但单位的竞职没等调查结果出来就搞完了,朋友没有实现自己升职的愿望。
朋友的经历是典型的君子被小人暗算,被小人算计的君子其实比比皆是。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南朝齐明帝萧鸾从堂侄——齐武帝萧赜的儿子萧昭文手里抢得帝位后,担心谢朓的岳父、齐武帝的心腹猛将王敬则反叛,加重兵监视。王敬则非常恐惧,其第五子王幼隆替父分忧,派人联系谢朓,共商对策。不料,谢朓一心想邀功取宠,他扣住大舅哥派来的人,径直告发,其岳父王敬则被灭族,谢朓因此升为尚书吏部郎。谢朓的妻子气愤不过,执意为父兄报仇,常怀利刃企图刺杀谢朓,弄得谢大诗人有家难归。
在君子与小人的交锋中,君子往往沦为失败者,原因很简单:君子讲规则,小人不择手段;君子重良知,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小人只看利益,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君子对他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小人对别人的痛苦幸灾乐祸。正因为君子经常斗不过小人,君子也就最痛恨小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小人对君子也并非全是害处,他们有时其实也“成就”了君子。http:///
首先,小人“告诉”君子与人做朋友要看人品。前面说过,小人是坏得没有底线的人,他们干什么都没有顾忌,君子与他们打交道,时刻得提防他们搞自己的路子。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免受小人的伤害,君子最正确的做法是先以开放的心态跟周围每一个人打交道,再用心观察这些人的人品,觉得某个人品德高尚,就将其纳入自己的交际圈;觉得某个人不讲道德,就坚决疏远他。交朋友做到了人品优先,君子被小人伤害的几率也就会大大降低。世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高尚,因为一个人的高尚能给他人带来安全感,灵魂卑鄙的人是不会有多少真心朋友的。小人不管当初活得多么得意,最后大多没有好下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小人等于以自己的肮脏行为和可耻下场给君子上了第二课:做人不能太自私太卑鄙。
小人还能“增强”君子行事的理性色彩。人人都厌恶小人,即使是小人,他也希望自己碰到的是君子,以便实施自己的阴谋诡计,但小人脸上并没有写标签,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善于伪装,许多时候显得比君子还君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拒绝小人成为你的朋友,但不太可能完全不跟小人打交道。为了避免让小人抓到自己的把柄,君子只能事事小心,比如说话尽可能不意气用事,不主观偏颇;做事看重细节,重视必走的程序。行事一步步走向理性,君子也就实现了人格的某种成长。
君子永远成不了小人的老师,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一贯拒绝向君子学习;但小人可以成为君子的“老师”,君子在小人的虎视眈眈中会逐渐变得完美,从而抵达道德、事业的高地。
http:///NewsDetails.aspx?iNewsId=137
第五篇:浅谈君子与小人杂文随笔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不为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
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诗歌大致意思讲的是:秦王把赵王迁软禁到“活人墓”一般的房陵中,赵王顿足捶胸,长哭当歌,悔恨万千,亲信小人,亡国作了阶下囚。
公元前229年,秦军东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秦军寸土未得,占不到丝毫便宜。秦军名将王翦,他知道李牧是赵国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李牧不除,秦军的速胜难成。王翦谏秦王,提出效仿长平之战用计除掉廉颇的策略再行反间计来除掉李牧。于是,秦王派奸细混入赵国都城,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秦国奸细特别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在昏聩的赵王面前进谗言,说李牧如何有异心等等。赵王见上下左右都在悄悄议论李牧准备投降秦国一事,遂一声令下,委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去军营替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忠心耿耿,光明磊落,不成想自己人从背后猛地给了他一刀子。他怀疑其中有鬼,拒不执行命令。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历史上那些正人君子,永远不是小人的对手。他们可以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百战不殆,但一遇到不择手段、歹毒无比的奸佞小人,无不溃败如泻,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李牧平生没有打过败仗,但最后这一次却在小人布下的阴沟里翻了船。郭开唆使赵王暗中布下圈套,诱骗李牧上钩,最终被一网打尽。李牧被自己人含冤斩杀。只过了三个月,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一举攻破了邯郸的城池,赵王在悔恨的眼泪中做了秦国的俘虏,赵国宣告灭亡。那么,如何看清身边的君子与小人呢?《论语》从十个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看人品:《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小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其实冷静的想想:要升华自己的话,从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发生的瞬间,去领悟因果关系,不也是绝佳的,难得的机会吗?
看抉择:《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看交友:《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小人则结党营私,狗朋作奸。君子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看利益:《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时的最大区别。
看是非:《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相反。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但如果是不合道义的,君子一定不会为虎作伥。
看言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小人却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看气质:《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主要看气质”。君子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坏事情绪低。这是人之本性,但也要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胸襟:《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惧不安。心胸的宽广与否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之一,而心胸是否宽广并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后天的培养与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的胸襟宽广,对人宽容,没有仇怨。小人的心里时常有鬼,永远惴惴不安。
看志向:《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看追求:《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家国大事,而小人则只知道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诸葛亮《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切中了亲贤远佞的利弊,“尚”与“庸”,“衰”与“兴”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