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赢得尊重的美文摘抄
前不久,瑞典环境大臣莱娜·埃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邀请政府政要参加,其中就包括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
不料,当晚在“玛格丽塔·温贝里”到达后,埃克和其他来宾惊讶地发现,此温贝里非彼温贝里。这位温贝里是位60多岁的女士,手上赫然拿着埃克发出的晚宴请柬。埃克马上意识到,一定是工作人员在某个环节出了差错,误把请柬送到住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平民温贝里的手里了。
但埃克也仅仅是愣怔了一下,脸上就露出和蔼的笑容。他没有指出是送错了请柬,而是将错就错,不露声色地跨前一步和平民温贝里热情地握手,并欢迎他就瑞典国内的环境问题发表看法。晚宴上的其他政府高官也都对平民温贝里友好相待,没有一丝一毫的轻视和慢待。之后,平民温贝里和高官们一起吃了开胃菜、主菜和甜点。宴会结束后,照例要拍集体照。埃克又热情邀请平民温贝里合影,并要她坐在第一排显著的位置上。事后,埃克说:“她参加了宴会,就应该出现在合影中,这是对她最起码的尊重。”
回到家中,平民温贝里依然如坠五里雾中。直到第二天,她看了报纸的新闻头条,才豁然解开心底谜团。对此,她非常感动。她“冒名顶替”前农业大臣去参加晚宴,埃克非但没有揭示真相,令她尴尬难堪,还给予了她大臣一样规格的礼遇。平民温贝里激动地说:“这种尊重,将让我铭记一生。”
第二篇:靠什么赢得尊重美文摘抄
1979年,钟南山获得了国家外派学者资格,去英国进修两年的机会。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后,导师弗兰里教授却告诉他:“你要注意,根据英国法律,中国的医生资格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不能搞临床,只能在这儿参观实验室或病房。所以你待8个月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对你我都不合适。”
教授的一席话,仿佛一盆冷水浇在钟南山的头上,他原本兴奋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了极点。当天晚上,钟南山彻夜难眠,心想:祖国科技落后,自己也被别人瞧不起,所以我一定要争气。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钟南山决定进行“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研究。他拿自己做试验,让护士帮他抽血,然后自己吸入煤气,并逐渐把煤气浓度提高,吸入最高比例达到了22%。前后抽了800多毫升的血后,不仅证实了弗兰里教授的一个演算公式,还发现其推导的不完整性。弗兰里教授看了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待多久。钟南山说:“您不是说只给我8个月时间吗?”教授回答:“不,你想待多久都可以。”
就这样,在英国留学两年期间,钟南山先后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为此,弗兰里教授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有被人轻视的时候。这时候,你靠什么赢得尊重呢?答案无疑很简单:用你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第三篇:尊重规则美文摘抄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都生活在群体中。而社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形象地讲:“人情主宰的世界是一个无序卑污的世界,而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真正自由的土壤。”当然,仅仅有了规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抗战爆发后,文史大家刘文典没来得及南下,为生计所迫,只得到北平一家米店当账房先生。米店老板很守规矩,从不克扣伙计的工钱。北平沦陷后,老板为躲避战乱,抛下米店,举家逃难。伙计们一时不知所措,有人提议:“发财要趁早,现在老板跑了,我们分了钱散伙,说不定这就是我们日后发迹的本钱。”这时,刘文典站出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事都有规矩,老板以前从没亏待过大家,我们应该尊重守规矩的人。现在我们不能因老板逃走而破坏了米店的规矩。我们要团结一致,把米店继续经营好,待老板回来我们也好有个交代。”大家觉得刘文典言之有理,齐心协力让米店照常运转。
半年后,老板避难归来,刘文典等人把米店的钱、物、账完璧归赵。老板欣喜异常,对刘文典等人刮目相看,分外优待。正当刘文典要去西南联大任教而为缺少路费发愁时,米店老板得知后慷慨解囊相助。
米店老板守住了不克扣工钱的规矩,受到了伙计的尊重;在老板逃难后,刘文典等人守住不侵害老板利益的规矩,继续经营米店,得到了米店老板的回馈。守规矩真好!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向人谈起亲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公园散步。他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很是纳闷。出来后,一位女士着急地对他说,她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都没出来,请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折回到洗手间,打开那“砰砰”作响的隔间的门,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弄抽水马桶,却怎么也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是汗。小男孩觉得上厕所后不冲马桶就违反了规定,所以他坚持冲。这个男孩如此自觉地遵守规则,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一位作者写了一则他在澳大利亚旅游时亲历的见闻。一个傍晚,他们乘车从墨尔本出发,赶往菲律普岛,去一睹企鹅归巢的美景。他们从车上的收音机获悉,菲律普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根据估计,在他们到达菲律普岛之前的一个小时,这场比赛就要结束。到时候,观众散场,便会有上万辆汽车向着墨尔本方向开来。因为这条公路只有两个车道,他们担心会因此堵车而失去看企鹅归巢的机会。距离菲律普岛还有60公里时,车流蜂拥而至。此时,他们看到,从北往南开的只有他们一辆车,可是由南往北开的车却有成千上万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他们终于注意到,对面驶来的车子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接着,作者又说:“这里是荒凉的澳大利亚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一道看起来毫无约束力的白线。”
澳大利亚人能这样自觉自愿地遵守交通规则,真的叫人不得不格外地佩服,无怪乎作者要把这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赞之为“规则之美”!
社会应当是有规则的,而作为在社会上生存的人呢,也应当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人有教养、有风度、讲道德、讲文明的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优秀品格。
第四篇:尊重赢得尊重
尊重赢得尊重,尊重创造奇迹!
——《热血教师》观后感 莲河学校 亓文燕
新学期老师集合学习,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教育影片《热血教师》,影片真实的再现了美国教师克拉克感人的教育故事。类似教育榜样教师的纪录片很多,这部影片给我更真实的感动和震撼。同为教育工作者,克拉克老师遇到的情况超乎我的想象,他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成功的秘诀有很多,源头却只有一个:克拉克老师以尊重赢得尊重,因为尊重创造奇迹!
一、“我们是一个家庭”。
这是克拉克老师给学生展示的第一条班级规则:“我们是一个家庭”。他所面对的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学生来自纽约脏乱差最有名的生活区域,一个个带着问题的家庭。伴随着暴力等负面因素成长。眼神中带着玩世不恭、叛逆、嘲弄。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人即使不崩溃也会甩门而去了。不得不佩服克拉克老师的强大坚定,他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我们是一个家庭”,而这些已被一系列负面因素熏透的学生,回应的是“伙计”、“白痴”,毫不掩饰的挑衅。克拉克老师的教育就在这种情况下艰难地、如履薄冰的开始了。一次次的被嘲笑、打击,他也曾有过退缩,却在“我们是一个家庭”这个信念支持下坚定地走下来,“我们是一个家庭”,“我需要你们一起努力”,这样热切的愿望。从家人的角度出发,以诚挚的期盼获得认可。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学生的尊重,没有因为学生差而放弃。尊重是爱的别名,爱唤醒学生内心最深处“善”、“好”、“上进”的愿望。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学生的不求上进而“怒其不争”。克拉克老师遇到的情况显然比我们所遇到的更严重,为什么他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差的到底是什么呢?或许这更值得我们深思。
二、“我们一起努力,你能行!”
在众所周知,克拉克老师班上的孩子是全校成绩最差的。课上和课下一样乱哄哄。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认真听课。他还采用了“自虐”的方式;只要学生能认真听讲15秒,他就喝一杯饮料!一节课能有多少个15秒?直到喝到吐!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只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坚信:“我们一起努力,你能行!”这种付出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克拉克老师对教育事业满腔的热爱,全心全意的付出!同为教育工作者,克拉克老师的这种敬业的态度怎么不值得我们学习,敬佩?扪心自问:工作之初,曾怀一腔热血,坚定着理想的目标:做一名受人尊敬的优秀的老师!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什么消磨了我们工作的热情?又是什么让理想变得不再坚定,在现实中苦笑、无奈,咒骂。原因有各种各样,最根本的是信念缺乏尊重,没有尊重,怀疑产生动摇,甚至土崩瓦解。我们缺乏的,正是克拉克老师所拥有的:执着的信念,看上去有点执拗的、无怨无悔的付出!
观看完影片,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只觉文字的贫乏。因为克拉克老师的真实,没有形式的高大上,没有自我标榜,没有理论上的尊崇,就是这样从源头做起:给予了他的学生所缺乏的作为人的尊重!唯有尊重赢得尊重!唯有尊重才能给予学生更多动力!唯有尊重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潜力!唯有尊重才能创造不可能的教育奇迹!
第五篇:吝啬,另一种尊重美文摘抄
“海叔,我回来了。”
“回来了。”
“海叔,我给你带了一点礼物。”
“噢。”
我把带给海叔的礼包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海叔的表情淡淡的,并没有因为我的回来而给他带来一丝喜悦。
海叔不仅与我是在同一个湾子里,而且就在我家隔壁。我家和海叔家原本就沾亲带故的,妈妈的妹妹又嫁给了海叔,海叔理所当然又是我的姨父,亲情上便更添一分,只是,我还是习惯叫他海叔。
这些年,我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工,收入虽说不多,但相比偏僻的农村来说,也算得上是“挣大钱”了。每次回去,我都不忘带些礼物看望海叔。
记得第一次回来看望海叔时,他那高兴劲儿暂且不提,我清楚地记得他对我说的话:“华儿,你也算是有出息的,能够出门挣粗钱,但这里是你的根,你不要忘记了这个穷角落哟。”我当时也朗爽地答应着。那次离开老家时,海叔塞给了我好多土特产。
……
爸爸对我说:“你回来的次数多,不需要每次都买东西给海叔呀,况且你的钱也来得不容易。”
面对爸爸的话,我笑笑。在外打工是很辛苦,挣点钱也是很不容易,但花点儿钱买点礼物,我还能承受,再说,礼物是买给海叔家的,他还是我的姨父哩。
所以,每次回去,我依然是带着一些礼物,海叔也在我每次离开老家时,依然送一些土特产给我,但这一切,都似乎在履行一道程序,当中的亲情味儿少去了很多,却似乎多出了一份“冷漠”,我终不明白,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不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你回来,给海叔一个问候就可以了,不必要每次都带东西给海叔。”爸又对我说,“农村里穷是穷,但穷也有尊严,每次都带礼物给海叔,你是想在海叔面前显示你‘富有’吗?海叔也不会白要你的礼物。”
我终于大彻大悟。曾经总认为,尽管我在外打工辛苦,挣钱也不多,但我并不想在亲人面前吝啬,却不想出手“大方”的举措里竟充满着“铜臭”味儿,以至于让一份亲情也变质。
吝啬,是另一种尊重。今后非逢年过节的,我想我会空着双手去看他们。